科学发展 十年辉煌
科学发展 引领时代潮流

十年来,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些支撑“中国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力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命题,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指导了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详细]

权力十年沉思录 上下求索话“行改”

过去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成效最显著的十年。进入新世纪后,内地市场经济的成熟度在逐渐提升,在此背景下,政府权力过大,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当地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只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才能使我国避免陷入发展困境;只有建立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使我国步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详细]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6年实现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详细]

 
“三农”发展进入黄金期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些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标志着我国 “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详细]

 
一个国家的社保十年

  如今中国在编织一张横覆13.5亿人口,纵贯养老、医疗、就业、社会救助和福利的安全网,将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包在里面,缓冲各种失速与不平衡带来的风险。这张网已经编织了三十年。在第三个十年里,它已初具雏形。[详细]

 
“文化民生” 增强文化实力

  十年前,党的十六大首次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随后的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方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十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文化生产力被激活,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详细]

十年辉煌 记忆瞬间
  • 十年农业|
  • 十年文化|
  • 十年建设|
  • 十年生态|
  • 十年军队和国防|

十年农业:建设新农村 成果丰硕

几名维吾尔族妇女在新疆伊宁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观(2012年7月15日摄)。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同年8月,农业部确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一轮实践。

10多年来,我国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补充耕地4500多万亩,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截止到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八连增。这一系列生动的数字,都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丰硕成果。

...[详细]

 

十年民生纵览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住建部统计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全国实物住房保障受益户数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比例达到11%。按三口之家计算,总共有近1亿人通过不同形式的保障房解决了住房困难。“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正越来越接近现实。[详细]

 
基本医保覆盖人数超过13亿

  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是全世界公认的民生难题,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仅用了10年时间,就实现了全民基本医保,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速度”。截至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 [详细]

 
惠民之举 教育免费

  10年来,中国教育一路前行,既伴随着“大国办大教育”的挑战与胸怀,也伴随着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瞩目与期望。终于,10年之间,“教育免费”的惠民之举,一路从试点到推广,从乡村到城市,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实惠。[详细]

 
中国人的幸福“网事”

  这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升的10年,同时也是信息化加速推进、互联网日益普及的10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幸福网事”,成为中国人这10年的共同记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