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大境界造就大胸怀。“无我”是一种大境界,是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讲述梁家河的故事 2015年9月22日傍晚,西雅图华灯初上,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西雅图的晚宴隆重举行。
-
中俄元首成为“双重校友” 2019年4月26日,北京友谊宾馆,一场特别的仪式在这里举行……
-
“KULIANG(鼓岭),KULIANG(鼓岭)” ——习近平助美国老人圆梦 1992年4月8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啊,鼓岭!》一文,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
从十八洞村到联合国决议 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这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蜕变成了“山美村富”的小康村。
-
日本导演竹内亮的新计划 2020年夏天,一位名叫竹内亮的日本纪录片导演在中日两国网络上走红,中国网友亲切称他为“亮叔”。
-
一次特别的紧急抗疫援助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
-
把中国故事一直讲下去 ——不戴有色眼镜的英国导演伍德 1984年他第一次踏上这个神秘又迷人的东方国度,便立志要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传播出去。
-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两山论”从这里起步 这里宛若桃源般的青山绿水蓝天,让人很难想象它20年前曾满目疮痍、烟尘漫天。
-
青青蒿草,东方神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青蒿这一不起眼的菊科植物,看似普通,却蕴藏着能拯救性命的巨大能量。
-
“种子” ——马达加斯加新版货币背后的中非友谊 中国的杂交水稻,如何在马达加斯加扎根,又避免南橘北枳呢?
-
“中国快车”驰骋东非 拥有一条新的铁路,是肯尼亚整个国家和民众的世纪梦想。
-
巴拿马菠萝的甜蜜中国之旅 巴拿马位于中美洲地峡,境内的巴拿马运河举世闻名,出产的瑰夏咖啡声名远播,菠萝、香蕉等热带水果享誉世界。
-
中国医生积极治疗外国白内障患者 从2014年开始,中国开始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一些国家开展“光明行”项目。
-
比雷埃夫斯港的“重生”故事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比雷埃夫斯港在地中海海域占有重要位置。
-
得到习主席赞誉的哈萨克斯坦小伙子 提到蓝天,你会联想到什么?是美丽的风景,宽广的胸怀,还是向往的未来?
-
一座钢厂,幸福了一座城 ——“一带一路”的样板工程 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出发,乘车数小时来到古城斯梅代雷沃,远方矗立的斯梅代雷沃钢厂锅炉、冷却塔映入眼帘。
-
中国菌草,植遍全球 菌草飘扬过海,已福荫106个国家和地区,有效解决了所在国家贫困、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
-
当你遭遇危险时,祖国接你回家 2015年4月,一张照片感动无数国人,得到网友大量转发和点赞。
-
杜尚别的冬天不再冷 12月,冬季迈着铁蹄撞开杜尚别的大门,这里的黑夜长达14个小时。
-
贯穿巴西南北的中国电网 美丽山二期项目的光鲜出道,背后是中巴两国建设者的汗水与努力。
-
英国小伙朗诵了习近平的这首词 站在“中国红”为主色调的背景墙前,康可用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话说,“我热爱汉语,喜欢中国文化。”
-
为外界“读懂中国”打开明亮的窗户 2018年初,一本名为《我看中国新时代》的著作在德国出版,随即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
从巴黎到昆明的绿色之路 2015年11至12月,《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在巴黎拉开帷幕。
-
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的中国梦 “我非常热爱中国,热爱我的第二故乡义乌,如习主席所说:我把根扎在了中国。”
-
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中国妈妈” ——中国援非医疗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
“一带一路”上的“总统一号工程” “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穿越山区,横亘中亚,是乌兹别克斯坦有史以来第一条铁路隧道,是中乌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成果。
-
从“银色别墅”到“红色展馆” ——中共六大会址蝶变记 始建于18世纪的会址楼有着“银色别墅”之称,是沙皇时代一位贵族的庄园建筑。
-
一场迟来六十年的约会 1980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法国和总部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
-
新中国外语教育奠基人伊莎白·柯鲁克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她有90多年在中国度过……
-
“中国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 ——路易・艾黎的六十载中国情 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是工业合作社运动发起者,培黎学校创办者。
-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
“我想更近距离了解中国,也让更多外国人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讲述真实中国的哈佛教授傅高义
-
在华治沙30年的日本“沙漠之父” “绿化占地球陆地四分之一面积的沙漠是一条通向世界的和平之路!”
-
巴勒斯坦的“愚公”阿拉法特 一提起阿拉法特,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他那标志性的红白黑或白黑相间的头巾。
-
陆士谔的百年世博梦 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年轻人写了一篇瑰丽奇幻的小说,题目就叫做《新中国》。
-
奥运三问:请回答2008 “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
“把世界经济论坛开到中国” ——施瓦布谈中国发展 2007年夏,世界经济论坛走出冬季年会的主办地瑞士达沃斯,来到中国的海滨城市大连举办夏季年会。
-
抗击“非典”的法国战友 ——阿兰·梅里埃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他始终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同行。
-
“新唐装”亮相黄浦江畔, APEC感受中国智慧 2001年10月20日至21日,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
-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东方之珠”回家路 回忆起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无法忘记一代伟人邓小平,和他的天才构想——“一国两制”。
-
“很少发现如此智慧的领导人” ——法拉奇评邓小平 法拉奇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记者,也是世界各国重要报纸的自由撰稿者。
-
悲欢离合辛酸事,化作中日友谊篇 ——聂荣臻元帅和他的日本“女儿”
-
南南合作的“世纪对话” 东西关系的本质是和平问题,南北关系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
“倾听龙的声音” ——密特朗三种身份三次访华 这年春天,密特朗第一次访问中国。毛泽东接见了他,还送给他一对中国织锦靠垫。
-
俄罗斯儿童中心的“四川味道”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里四川孩子的故事暂告段落,但中俄世代友好的故事永远讲不完、道不尽。
-
邓小平与松下幸之助的“君子之约”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松下幸之助与“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君子之约至今为人称道。
-
邓小平访美:一顶牛仔帽,掀起“邓旋风” 8天内,74岁的邓小平出席了近80场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
-
来自多瑙河畔的“神医” ——理查德·傅莱 在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安葬着一位为中国人民抗日、解放和建设事业而奋斗的奥地利大夫——傅莱。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是罕有的与几代中国领导人都有过会面的国际政治家。
-
中俄民间外交家:加林娜·库利科娃 她是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从青丝袅袅到暮雪苍苍,她热爱中国的心从未改变,至今仍在为中俄友谊努力工作。
-
“我只是中拉文化交流壮举中的小小一粒沙” ——一个乌拉圭家庭的世代中国情
-
“我们是兄弟、是姐妹、是忠实的全天候朋友” ——赞比亚“国父”卡翁达的中国缘
-
走遍中国大地的泰国公主 她是泰国公主,更是泰国王室成员访华第一人;是中泰友好使者,更是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
-
从“传话人”到“取经者” ——领唱《东方红》的“劳尔爷爷”
-
“巴铁”是这样炼成的 “如果我们的朋友正在受苦受难,我们会倾囊相助,而不是先想着为自己的明天留后路”
-
“永不称霸”——联合国大会上的中国声音 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宣誓,也是中国始终践行的国际关系行为准则。
-
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基辛格的“波罗行动” 1971年7月9日凌晨四点,巴基斯坦首都查克拉拉机场还笼罩在夜色中……
-
《楚辞集注》见证中日关系新篇章 中日两国领导人以典籍为媒、共筑友谊长桥,体现了中日文化纵贯千年的交流互鉴。
-
从“乔的笑”说起 ——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 1971年11月15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首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立刻成为26届联大的焦点。
-
从三句箴言到八点原则 ——秘鲁记者力促中秘建交 日新月异的东方古国,在他笔下展开恢弘画卷、成就瑰丽诗篇……
-
中国人正在创造自己的大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的“中国大地之歌”
-
我在狱中读毛选——曼德拉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彷佛带点唏嘘。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
“中国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 ——坦赞铁路见证中非友谊
-
“法国应该直接倾听中国的声音” ——被称为“外交核爆炸”的中法建交
-
取消访问就不够朋友了! ——周恩来总理非洲十国行
-
同意!同意!中国!中国! ——广场上的人民外交
-
西哈努克的三首中国歌曲 ——中国与西哈努克的故事
-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中国外交理念从万隆走向世界
-
一件衣服承载中缅“胞波”情 ——周总理三穿缅服 周恩来总理曾9次访问缅甸,缅甸总理吴努也曾先后6次访华。
-
“影片好极了,希望你们多拍这类片子” ——日内瓦会议期间的文化外交
-
中英贸易破冰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的中国展开贸易封锁……
-
“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让美国老兵震撼的一幕 2001年,在加拿大阿尔伯特的一家餐厅,中国军旅作家李钢林与一位素不相识的美国老兵相对而坐。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终结旧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历史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开国大典的彩色胶片 ——来自俄罗斯的珍贵礼物 当年中央政府不仅让从延安带来的摄影队进行全程录制,还请苏联摄影师用彩色镜头保留下这珍贵的历史场面。
-
我听到了淮海战役最后一声炮响 ——美国记者西蒙·托平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
“前途尽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
-
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美国记者贝尔登预言共产党必胜
-
“这个政府和军队是真正属于人民的” ——美军观察组延安之所见
-
蓝天见证的友谊 ——援华美军飞行员的中国情 1978年5月,以保罗·多姆克为团长的前美军延安观察组成员来华访问。
-
“仿佛我是天外来客,却有到家的亲切感” ——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的汉斯·希伯
-
“八路军把我们当朋友、弟兄和同志。” ——宝塔山上的中日友好摇篮
-
“有许多了不起的人是我的榜样”——“洋顾问”马海德 1949年10月,一名外国人受邀参加开国大典,并被请上了天安门观礼台……
-
一个共产党员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时就具有无比勇气和力量 ——大鼻子叔叔罗生特的中国友谊
-
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 ——白求恩遗书中的中国共产党员
-
参访“民主的实验室”延安 ——斯坦因讲豆子的故事
-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偷师”八路军的美国军官卡尔逊
-
延安是中国人民的灯塔和希望 ——朝鲜音乐家郑律成和他的《延安颂》
-
共产党点燃了许多年轻人的希望 ——外国记者博斯哈德亲历的延安
-
“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延安是中国未来的缩影” ——帮助新华社发出第一条英文电讯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
“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合作” ——西方记者眼中的中国抗日真相
-
“我决不会忘记你,延安” ——卡尔曼镜头中的红色政权
-
外国人看中国的眼睛亮起来了 ——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首揭敌后抗战面纱
-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西北” ——英国记者贝特兰将“统一战线”口号传向世界
-
“他是他的国家占人口80%的农民的化身” ——海伦·福斯特解锁“红四军”成功密码
-
“我爱上了你们的事业” ——印度“老柯”的中国缘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是我度过余生的地方” ——“纸老虎女士”的六次访华
-
“这支队伍是中国和亚洲的希望” ——随军采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
“我强烈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色中国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
-
“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 100个故事”今起推出 我们从灿若繁星的历史长卷中选择了100个故事,用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对外交往中一些精彩难忘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