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AYUY china.huanqiu.comarticle上海杨浦:走进基层、服务群众 践行一线工作法/e3pmh1nnq/e3pmtdr7f一、背景与起因杨浦是传统的工业区和老城区,有着三个“百年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市政文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集聚了复旦、同济等14所高校,150多家科研院所,50名国家“两院”院士。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上海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城区建设开发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在杨浦集中显现出来,国有企业从当初的1200多家锐减到200多家,产业职工从60万人锐减到6万人,杨浦进入了一个低谷和徘徊期。2003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杨浦开始了从“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 的历史转型,这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城区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也是对城区结构、形态的一场革命性调整,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突出面临着几个“坎”:一是困难群众多、民生压力大。杨浦无就业、无稳定收入人员17万,占全区劳动人口的1/4;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列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二级以下旧里占全市总量的1/4,集聚着大量矛盾问题和民生诉求,如果不能沉入一线解决这一个个具体问题,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困难群众,杨浦建设发展的大好局面就会难以为继。二是利益调整力度大,群众工作的难度加大。城区功能的大转型,必然带来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旧改、就业、救助等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群众的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迫切需要通过大量有效的群众工作赢得广大群众对杨浦建设发展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三是干部队伍作风、能力的不符合、不适应。主要有:经历上的不适应。我区58.1%的机关处级干部没有社区工作经历,新进机关的干部绝大多数都属于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作风上的不适应。有的干部在群众的问题上不够深入,为群众办事情完全靠“拍脑袋”,做不到点子上;能力上的不适应。有的干部不会说群众语言,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称之为“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问题哪来哪去”。基于此,我们着眼于在一线宣传群众,向群众宣传杨浦发展的宏伟蓝图和暂时存在的困难,发动广大群众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推动发展;着眼于在一线服务群众,沉入一线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着眼于在一线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使我们的各项决策能够集中群众智慧、反映群众意愿,于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推出了“一线工作法”,核心是“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基本内容是:“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暖民心,感情在一线交融;听民意,干部在一线考评”。二、做法与经过以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三项机制”。1、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把握民情的机制“面对面”——定人定时。全区千余名机关干部(其中局级干部20多人,处级干部300多人,科级干部600多人)每月深入到全区300多个居民区,做到“三定”、“三公示”、“三畅通”。“三定”即定人、定点、定时:“定人”是指工作主体定位于党政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定点”是指每位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基层点在一段时期内是固定的,有利于工作的延续性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性;“定时”是指将每月第二周周四作为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日。“三公示”是指领导干部下基层前,通过杨浦党建网、杨浦时报、在全区各居委会张贴公告等形式进行公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近期区里承诺群众解决的急难愁问题、前一阶段公示问题的落实情况、本月领导干部下基层的主要内容等,努力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三畅通”是指领导干部在活动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群众,畅通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畅通及时全面传递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渠道,畅通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键对键”——即时互动。开通了“书记·百姓网上通”、“区委书记邮箱”、“区长在线”等网络载体,区委领导定期在网上与党员群众即时互动交流;开设“书记信箱”,在12个街道、镇的党员服务中心全部设立起群众信息投放点;设立“电话专线”,每位区委常委分别联系部分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全方位地听取群众呼声。“结对子”——全员覆盖。深入开展“双结对”、“双千”活动,机关、企事业党支部共与858个基层党支部、3218名困难群众结对,全体机关干部共与5624名困难群众结对助困助学,区领导还分别与院士、企业家、困难户结对,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了解并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2、自下而上协调协同解决群众“三最”问题的机制在“一线工作法”活动中,区委建立了问题收集、梳理、分发、处置、督办等一系列衔接紧密、操作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了居民区-街道-区三级联动、职责明确的问题解决机制。一是发挥居民区关口前移、化解矛盾的基础作用。牢固树立重心下移、夯实基础的理念,将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整合集聚在基层。居民区党组织借势借力,在定点联系居委会活动中,通过领导干部现场办公、实地踏勘、沟通协调等方式,现场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居民区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得到了资源上的支撑、榜样上的示范和工作上的指导,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得大量问题和矛盾在第一线得到就地化解。二是发挥条块党组织协调协同、互帮互助的作用。在安排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居委会的过程中,原则上同一单位的领导不安排在一个街道、镇,使领导干部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对于居民区不能解决的问题,全部通过填写“一事一表”等形式上报,由街道、镇依托“一线工作法”平台进行协调协同,定期由局级领导干部牵头,召集所有定点联系的各部门领导“集体会诊”。同时还建立了条块互评制度,年底由街道、镇对职能部门在“一线工作法”中解决问题情况进行测评,形成条块党组织互帮互助、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整体合力。三是发挥区级层面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对于需要区里协调解决的问题,由街道、镇梳理后上报区“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问题性质分发到有关职能部门,并督促各部门“定人定时定方案”解决,对综合性疑难问题则视情提交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解决,确保老百姓提出的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3、年度目标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一线工作法”的实践,区委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党政部门各司其职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每月设计面上“规定动作”,调动领导干部开展“自选动作”的积极性;抓好各单位联络员的队伍建设,每月召开联络员会议部署推进工作,发挥联络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居民区党组织最大限度地组织好群众参与定点联系活动,及时并广泛地收集了解群众的诉求,努力扩大宣传面、教育面和受益面,为“一线工作法”的有序开展、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加强定期分析。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一次统一汇总梳理群众通过各类渠道反映的问题,在将问题批转给有关部门办理、分发给定点联系领导掌握信息的同时,在汇总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定期形成情况报告,重点分析群众反映的多发性、普遍性、经常性问题,对于近期能够解决的,由“一线工作法”办公室协调各方力量,牵头推进解决;对体制机制上需要完善的,提供有关部门进一步改进不足、完善机制、促进工作,并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跟踪联系,作为“一线工作法”日常考评的依据。三是加强考核测评。年底对于各单位落实“一线工作法”情况,对领导干部在定点联系工作中的出勤情况、精神状态、为民服务意识、处理问题能力等情况,通过逐项量化方式组织社区干部、群众开展“满意度”测评,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确保“一线工作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今年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区委围绕“四个确保”要求,将“一线工作法”从“社区”向“企业”拓展,全区30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与490家企业结对,定人定点定时对企业进行联系服务。主要畅通了“三个渠道”:一是畅通了及时听取企业诉求呼声的渠道。确定了每月第二周周四为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作日,开通了“1890企业服务网”及热线受理电话,统一制作下发了服务企业的联系卡。二是畅通了一口上下快速解决问题的渠道。由区“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口上下”协调处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做到1周内有答复,1个月内落实解决。三是畅通了宣传政策优化服务环境的渠道。针对很多企业反映对有关服务政策不了解、不清楚如何适用的问题,统一汇编下发了《杨浦区关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解读》,推动区域服务企业政策的落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今年以来共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400余件,进一步拓展了“一线工作法”的内涵与外延。三、成效与反响“一线工作法”实施至今,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拥护和衷心支持,已成为“党员干部受教育,广大群众得利益”的“民心工程”。1、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年多来,全区千余名领导干部、机关干部共与30多万人次的居委干部群众、企业人士面对面交流,共收到反映的各类问题7000余件,解决率达到90%以上。从2005年开始,全区领导干部每年大年初一都上门给群众拜年,殷行街道一位黄阿姨丈夫早逝,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艰难度日,街道、居委日常给了她很多关心,当得知年初一一早区领导还将上门慰问时,她激动万分,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缝制了五双保暖拖鞋,在送到领导手中时深情地说:“请领导暖暖脚,走好这条密切联系群众之路”。去年区委一位领导在居民区召开座谈会时,听到居委干部反映困难家庭一个多礼拜没吃上肉时心里难过不已,几天后自己拿出一笔钱送到居委会,关照这是给困难家庭的买肉钱,困难群众拿到钱后激动地说:“党和政府眼前还不能解决一切困难,但他们一颗真诚为老百姓的心,使群众看到了天堂”。2、促进了政府职能和作风的转变,推进了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各职能部门将“一线工作法”理念贯穿延伸至日常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把为民服务的重心放在基层,把各项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好事实事办在群众开口前:区市容局开展了“达标市容”活动,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为居家无卫生设备的低保困难家庭发放7000多张免费用厕卡,开通“市容热线”处理群众投诉2000余件,满意率达95%以上;区教育局开展了“名师课堂”活动,20多位名教师通过网站、视频等载体,为初、高中生免费开设50多场辅导课,直接听课学生达4万余人次;区卫生局组织开展了“健康快车进社区”活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建成了10个社区卫生中心、5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每2万居民就有1个卫生服务站,160多位名医专家每周轮流到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服务,居民群众高兴地说:“没想到不用花一分钱,在家门口就看到这么好的专家门诊!”3、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有效提升了服务群众的工作成效通过“一线工作法”的渠道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群众最急需的地方,取得了更大的效益。近两年夏季,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汇总梳理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发现老式公房地区每到盛夏夜晚,空调的冷却水从各家外面的滴水管流下,让很多居民难以入眠,还不时引发一些邻里纠纷,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办公室报区委研究确定为“一线工作法”着力推进的重点问题,牵头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在各街镇分阶段逐步推进,在第二年夏季来临前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最终使46141户居民家庭切实受益。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拍手称赞:“旧区不闻滴答声,一夜酣睡到天明”。4、加强了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通过几年来“一线工作法”的实践,很多干部切实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一位从高校调入区里工作的女干部,原来不熟悉社区情况,第一次参加定点联系活动看到汛期居民家中进水的情景感到十分震惊,切实增强了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几年下来她深有体会地说:“原来工作中看到只是简单的数字,现在看到数字背后是群众的疾苦,百姓的需求”。据对社区干部、群众进行的千人问卷调查显示,97.8%的居民认为“一线工作法”确实提高了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96.7%的居民认为通过“一线工作法”解决了老百姓急难愁问题后,使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评价有所提高;据对105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96.2%的领导干部认为确实锻炼和提高了本人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效率,90.5%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实施“一线工作法”过程中能主动反映群众诉求。5、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问题,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一线工作法”的实施,使党组织及时了解群众反映的诉求,并通过整合资源切实解决各类问题,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我们按照规定对领导干部定点联系的居委会两年一次进行调整,结果很多群众来信强烈挽留原来联系的领导,很多群众在领导调整到其他居委会时自发前来座谈话别、依依不舍,有的群众还来信写到:“定点联系我们的领导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希望会有下一批的领导来到我们居委,希望他们个个都是老百姓喜欢的平民书记、平民局长”。至今在“一线工作法”中已收到群众的表扬信、锦旗等共计340多封(件)。此外,领导干部中人大代表的选区与联系点对应,结果在人大代表选举中都高票当选;在今年全区居民区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举中,进行选举的275个居民区党组织也全部顺利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6、夯实了基层党建工作,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威信各级党组织在“一线工作法”中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居民区党组织增强了“公转带自转”的意识,提高了党组织组织宣传、沟通协调、整合资源等实际工作能力和基层干部的威信。近年来,区委还将“一线工作法”从区属向区域延伸,与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相结合,作为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今年围绕迎世博、再就业等中心任务,先后开展了“世博先锋行动在一线”--集中清洁家园、社区服务会等系列活动,区域内近400个党组织共发动23000多名机关党员、区域单位党员、社区群众集中整治卫生死角550处;组织20多名院士团队专家、近200家企业、近千名党员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会,提供就业岗位1184个,受益人次达13000多名,通过“一线工作法”有效整合了不同党组织之间的资源和力量,使党组织呈现出上下连接、左右贯通、内外结合的大党建新格局。四、探索与评论通过近年来探索“一线工作法”的实践,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的启示和体会是: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激发党建工作生机与活力。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推动党的建设,是这些年来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一线工作法”就是对党的群众工作的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但新形势下群众的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和利益诉求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工作日益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迫切需要通过“一线工作法”等载体,全方位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机制,沉入一线做群众工作,整合资源做群众工作,健全制度做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使党的群众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二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区委将“一线工作法”作为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发展与民生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一线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现基层资源的支撑保障、条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资源的融合联动,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在一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一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宣传杨浦发展的形势任务,通过凝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共识共为支持和参与发展,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杨浦的大建设、大发展。三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线工作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一整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利益的工作机制:以群众得益不得益作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依据和工作起点,凡是推出民生方面的重大政策和举措,都依托“一线工作法”做好事先的广泛听取意见、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以群众问题解决不解决作为工作重点,通过领导干部下访接待、“后台”体系支撑保障、条块之间协调协同、部门转为公共政策等多种途径,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问题;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组织社区干部、群众通过逐项量化方式,对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确保“一线工作法”成为“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四是必须坚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使党建工作常抓不懈落到实处。“一线工作法”之所以能常抓不懈,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关键在于区委按照中央、市委关于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要求,先后下发了包括定点联系、下访接待、考核评价等6个制度性文件,确保了每一阶段工作都有“规定动作”的指导,每一项好的经验、做法都能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每一次深化推进都蕴含着体制机制的创新,也使我们深切感到,只有将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听民意的理念,切实化为操作方法,化为制度安排,化为“后台”支撑,化为集成优势,才能跳出“个人容易,群体难;一时容易,长效难”的局限,保持常盛不衰。1371726060000责编:lihe人民网-理论频道137172606000011["9CaKrnJAUxd","9CaKrnJADfn","9CaKrnJAyDL","9CaKrnJAjz1","9CaKrnJA3VI"]{"email":"lihe@huanqiu.com","name":"lihe"}
一、背景与起因杨浦是传统的工业区和老城区,有着三个“百年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市政文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集聚了复旦、同济等14所高校,150多家科研院所,50名国家“两院”院士。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上海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城区建设开发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在杨浦集中显现出来,国有企业从当初的1200多家锐减到200多家,产业职工从60万人锐减到6万人,杨浦进入了一个低谷和徘徊期。2003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杨浦开始了从“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 的历史转型,这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城区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也是对城区结构、形态的一场革命性调整,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突出面临着几个“坎”:一是困难群众多、民生压力大。杨浦无就业、无稳定收入人员17万,占全区劳动人口的1/4;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列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二级以下旧里占全市总量的1/4,集聚着大量矛盾问题和民生诉求,如果不能沉入一线解决这一个个具体问题,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困难群众,杨浦建设发展的大好局面就会难以为继。二是利益调整力度大,群众工作的难度加大。城区功能的大转型,必然带来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旧改、就业、救助等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群众的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迫切需要通过大量有效的群众工作赢得广大群众对杨浦建设发展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三是干部队伍作风、能力的不符合、不适应。主要有:经历上的不适应。我区58.1%的机关处级干部没有社区工作经历,新进机关的干部绝大多数都属于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作风上的不适应。有的干部在群众的问题上不够深入,为群众办事情完全靠“拍脑袋”,做不到点子上;能力上的不适应。有的干部不会说群众语言,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称之为“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问题哪来哪去”。基于此,我们着眼于在一线宣传群众,向群众宣传杨浦发展的宏伟蓝图和暂时存在的困难,发动广大群众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推动发展;着眼于在一线服务群众,沉入一线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着眼于在一线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使我们的各项决策能够集中群众智慧、反映群众意愿,于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推出了“一线工作法”,核心是“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基本内容是:“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暖民心,感情在一线交融;听民意,干部在一线考评”。二、做法与经过以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三项机制”。1、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把握民情的机制“面对面”——定人定时。全区千余名机关干部(其中局级干部20多人,处级干部300多人,科级干部600多人)每月深入到全区300多个居民区,做到“三定”、“三公示”、“三畅通”。“三定”即定人、定点、定时:“定人”是指工作主体定位于党政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定点”是指每位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基层点在一段时期内是固定的,有利于工作的延续性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性;“定时”是指将每月第二周周四作为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日。“三公示”是指领导干部下基层前,通过杨浦党建网、杨浦时报、在全区各居委会张贴公告等形式进行公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近期区里承诺群众解决的急难愁问题、前一阶段公示问题的落实情况、本月领导干部下基层的主要内容等,努力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三畅通”是指领导干部在活动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群众,畅通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畅通及时全面传递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渠道,畅通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键对键”——即时互动。开通了“书记·百姓网上通”、“区委书记邮箱”、“区长在线”等网络载体,区委领导定期在网上与党员群众即时互动交流;开设“书记信箱”,在12个街道、镇的党员服务中心全部设立起群众信息投放点;设立“电话专线”,每位区委常委分别联系部分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全方位地听取群众呼声。“结对子”——全员覆盖。深入开展“双结对”、“双千”活动,机关、企事业党支部共与858个基层党支部、3218名困难群众结对,全体机关干部共与5624名困难群众结对助困助学,区领导还分别与院士、企业家、困难户结对,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了解并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2、自下而上协调协同解决群众“三最”问题的机制在“一线工作法”活动中,区委建立了问题收集、梳理、分发、处置、督办等一系列衔接紧密、操作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了居民区-街道-区三级联动、职责明确的问题解决机制。一是发挥居民区关口前移、化解矛盾的基础作用。牢固树立重心下移、夯实基础的理念,将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整合集聚在基层。居民区党组织借势借力,在定点联系居委会活动中,通过领导干部现场办公、实地踏勘、沟通协调等方式,现场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居民区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得到了资源上的支撑、榜样上的示范和工作上的指导,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得大量问题和矛盾在第一线得到就地化解。二是发挥条块党组织协调协同、互帮互助的作用。在安排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居委会的过程中,原则上同一单位的领导不安排在一个街道、镇,使领导干部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对于居民区不能解决的问题,全部通过填写“一事一表”等形式上报,由街道、镇依托“一线工作法”平台进行协调协同,定期由局级领导干部牵头,召集所有定点联系的各部门领导“集体会诊”。同时还建立了条块互评制度,年底由街道、镇对职能部门在“一线工作法”中解决问题情况进行测评,形成条块党组织互帮互助、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整体合力。三是发挥区级层面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对于需要区里协调解决的问题,由街道、镇梳理后上报区“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问题性质分发到有关职能部门,并督促各部门“定人定时定方案”解决,对综合性疑难问题则视情提交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解决,确保老百姓提出的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3、年度目标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一线工作法”的实践,区委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党政部门各司其职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每月设计面上“规定动作”,调动领导干部开展“自选动作”的积极性;抓好各单位联络员的队伍建设,每月召开联络员会议部署推进工作,发挥联络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居民区党组织最大限度地组织好群众参与定点联系活动,及时并广泛地收集了解群众的诉求,努力扩大宣传面、教育面和受益面,为“一线工作法”的有序开展、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加强定期分析。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一次统一汇总梳理群众通过各类渠道反映的问题,在将问题批转给有关部门办理、分发给定点联系领导掌握信息的同时,在汇总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定期形成情况报告,重点分析群众反映的多发性、普遍性、经常性问题,对于近期能够解决的,由“一线工作法”办公室协调各方力量,牵头推进解决;对体制机制上需要完善的,提供有关部门进一步改进不足、完善机制、促进工作,并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跟踪联系,作为“一线工作法”日常考评的依据。三是加强考核测评。年底对于各单位落实“一线工作法”情况,对领导干部在定点联系工作中的出勤情况、精神状态、为民服务意识、处理问题能力等情况,通过逐项量化方式组织社区干部、群众开展“满意度”测评,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确保“一线工作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今年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区委围绕“四个确保”要求,将“一线工作法”从“社区”向“企业”拓展,全区30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与490家企业结对,定人定点定时对企业进行联系服务。主要畅通了“三个渠道”:一是畅通了及时听取企业诉求呼声的渠道。确定了每月第二周周四为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作日,开通了“1890企业服务网”及热线受理电话,统一制作下发了服务企业的联系卡。二是畅通了一口上下快速解决问题的渠道。由区“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口上下”协调处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做到1周内有答复,1个月内落实解决。三是畅通了宣传政策优化服务环境的渠道。针对很多企业反映对有关服务政策不了解、不清楚如何适用的问题,统一汇编下发了《杨浦区关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解读》,推动区域服务企业政策的落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今年以来共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400余件,进一步拓展了“一线工作法”的内涵与外延。三、成效与反响“一线工作法”实施至今,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拥护和衷心支持,已成为“党员干部受教育,广大群众得利益”的“民心工程”。1、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年多来,全区千余名领导干部、机关干部共与30多万人次的居委干部群众、企业人士面对面交流,共收到反映的各类问题7000余件,解决率达到90%以上。从2005年开始,全区领导干部每年大年初一都上门给群众拜年,殷行街道一位黄阿姨丈夫早逝,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艰难度日,街道、居委日常给了她很多关心,当得知年初一一早区领导还将上门慰问时,她激动万分,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缝制了五双保暖拖鞋,在送到领导手中时深情地说:“请领导暖暖脚,走好这条密切联系群众之路”。去年区委一位领导在居民区召开座谈会时,听到居委干部反映困难家庭一个多礼拜没吃上肉时心里难过不已,几天后自己拿出一笔钱送到居委会,关照这是给困难家庭的买肉钱,困难群众拿到钱后激动地说:“党和政府眼前还不能解决一切困难,但他们一颗真诚为老百姓的心,使群众看到了天堂”。2、促进了政府职能和作风的转变,推进了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各职能部门将“一线工作法”理念贯穿延伸至日常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把为民服务的重心放在基层,把各项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好事实事办在群众开口前:区市容局开展了“达标市容”活动,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为居家无卫生设备的低保困难家庭发放7000多张免费用厕卡,开通“市容热线”处理群众投诉2000余件,满意率达95%以上;区教育局开展了“名师课堂”活动,20多位名教师通过网站、视频等载体,为初、高中生免费开设50多场辅导课,直接听课学生达4万余人次;区卫生局组织开展了“健康快车进社区”活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建成了10个社区卫生中心、5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每2万居民就有1个卫生服务站,160多位名医专家每周轮流到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服务,居民群众高兴地说:“没想到不用花一分钱,在家门口就看到这么好的专家门诊!”3、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有效提升了服务群众的工作成效通过“一线工作法”的渠道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群众最急需的地方,取得了更大的效益。近两年夏季,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汇总梳理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发现老式公房地区每到盛夏夜晚,空调的冷却水从各家外面的滴水管流下,让很多居民难以入眠,还不时引发一些邻里纠纷,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办公室报区委研究确定为“一线工作法”着力推进的重点问题,牵头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在各街镇分阶段逐步推进,在第二年夏季来临前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最终使46141户居民家庭切实受益。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拍手称赞:“旧区不闻滴答声,一夜酣睡到天明”。4、加强了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通过几年来“一线工作法”的实践,很多干部切实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一位从高校调入区里工作的女干部,原来不熟悉社区情况,第一次参加定点联系活动看到汛期居民家中进水的情景感到十分震惊,切实增强了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几年下来她深有体会地说:“原来工作中看到只是简单的数字,现在看到数字背后是群众的疾苦,百姓的需求”。据对社区干部、群众进行的千人问卷调查显示,97.8%的居民认为“一线工作法”确实提高了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96.7%的居民认为通过“一线工作法”解决了老百姓急难愁问题后,使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评价有所提高;据对105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96.2%的领导干部认为确实锻炼和提高了本人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效率,90.5%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实施“一线工作法”过程中能主动反映群众诉求。5、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问题,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一线工作法”的实施,使党组织及时了解群众反映的诉求,并通过整合资源切实解决各类问题,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我们按照规定对领导干部定点联系的居委会两年一次进行调整,结果很多群众来信强烈挽留原来联系的领导,很多群众在领导调整到其他居委会时自发前来座谈话别、依依不舍,有的群众还来信写到:“定点联系我们的领导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希望会有下一批的领导来到我们居委,希望他们个个都是老百姓喜欢的平民书记、平民局长”。至今在“一线工作法”中已收到群众的表扬信、锦旗等共计340多封(件)。此外,领导干部中人大代表的选区与联系点对应,结果在人大代表选举中都高票当选;在今年全区居民区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举中,进行选举的275个居民区党组织也全部顺利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6、夯实了基层党建工作,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威信各级党组织在“一线工作法”中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居民区党组织增强了“公转带自转”的意识,提高了党组织组织宣传、沟通协调、整合资源等实际工作能力和基层干部的威信。近年来,区委还将“一线工作法”从区属向区域延伸,与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相结合,作为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今年围绕迎世博、再就业等中心任务,先后开展了“世博先锋行动在一线”--集中清洁家园、社区服务会等系列活动,区域内近400个党组织共发动23000多名机关党员、区域单位党员、社区群众集中整治卫生死角550处;组织20多名院士团队专家、近200家企业、近千名党员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会,提供就业岗位1184个,受益人次达13000多名,通过“一线工作法”有效整合了不同党组织之间的资源和力量,使党组织呈现出上下连接、左右贯通、内外结合的大党建新格局。四、探索与评论通过近年来探索“一线工作法”的实践,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的启示和体会是: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激发党建工作生机与活力。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推动党的建设,是这些年来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一线工作法”就是对党的群众工作的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但新形势下群众的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和利益诉求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工作日益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迫切需要通过“一线工作法”等载体,全方位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机制,沉入一线做群众工作,整合资源做群众工作,健全制度做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使党的群众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二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区委将“一线工作法”作为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发展与民生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一线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现基层资源的支撑保障、条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资源的融合联动,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在一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一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宣传杨浦发展的形势任务,通过凝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共识共为支持和参与发展,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杨浦的大建设、大发展。三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线工作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一整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利益的工作机制:以群众得益不得益作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依据和工作起点,凡是推出民生方面的重大政策和举措,都依托“一线工作法”做好事先的广泛听取意见、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以群众问题解决不解决作为工作重点,通过领导干部下访接待、“后台”体系支撑保障、条块之间协调协同、部门转为公共政策等多种途径,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问题;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组织社区干部、群众通过逐项量化方式,对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确保“一线工作法”成为“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四是必须坚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使党建工作常抓不懈落到实处。“一线工作法”之所以能常抓不懈,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关键在于区委按照中央、市委关于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要求,先后下发了包括定点联系、下访接待、考核评价等6个制度性文件,确保了每一阶段工作都有“规定动作”的指导,每一项好的经验、做法都能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每一次深化推进都蕴含着体制机制的创新,也使我们深切感到,只有将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听民意的理念,切实化为操作方法,化为制度安排,化为“后台”支撑,化为集成优势,才能跳出“个人容易,群体难;一时容易,长效难”的局限,保持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