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zzh0 china.huanqiu.comarticle户思社:打造国际名校 应给清华北大多添对手/e3pmh1nnq/e3pmtdr7f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正在小组讨论中发言【环球网报道 全国两会前方记者 王欣】3月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迎来第一个小组讨论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在会议结束后接受了本网记者的独家专访。作为科教界的资深人士,户校长此次上会的发言和提议都未离开教育。他指出,中国若想打造出国际一流的大学,必须先转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同时给一流院校增加些“对手”,以刺激它们变得更好。户思社表示,自己今年最关注的话题是社会与经济的科学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民主协商制度以及反腐问题等。不过由于自己身为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他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教育问题上。中国院校与西方名校差距巨大 想追上需做长期投入当被问及“中国高校与西方发达国家名校相比还差多远”时,户思社坦言,“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他说,目前中国社会的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造成了很多人争相去美国接受教育。 户思社认为,中国高校与国际名校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办学理念。他说:“我们的教育国家提出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可靠的接班人,但我们没能将国家的理念转化成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我们既要培养合格可靠的接班人,同时也要关注他们自身的个性和发展、成长需要,这一点很多中国的大学是无法满足的。”此外,他还指出,中国很多学校不能追踪到世界的学术前沿,无法给学生提供所需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中国高校的整体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国外也很大差距,“国外最早的大学已经办了1000多年,我们的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也就100多年,名校诸如哈佛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我觉得这个差距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缩短的,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户思社说,一个家庭会愿意拿出50%甚至是60%、70%的家庭收入来供孩子读书。但我们国家的教育经费在最好的情况下只占到4%,“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他指出,教育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保证,它也是改变人们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基石。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到了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尤其强调了科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我们应该就此做好长期的准备。打造名校与保障教育公平不矛盾 应给清华北大多添点“对手”谈及中国如何打造自己的国际级名校时,户思社认为,最重要的手段是创新办学机制。他说,哈佛、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级名校,均具有相当的国际化程度、开放程度和包容程度。北大清华是中国的一流大学,甚至可以说是超一流大学,但其制度和政策与西方的学校仍有差距。他说,政府应鼓励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研究水平、服务社会的程度、科技转化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院校接轨。此外,我们还应打破院校之间的隔阂,提升教育界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我们应把教育当成一份事业去做,而不是随便搞一搞就完了”。户思社还指出,虽然清华、北大是国内超一流的学校,但我们也应该利用市场规律,为它们增加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有十个甚至二十个与清华北大实力相当的学校,竞争就会加剧,这时会有更多学校脱颖而出,清华北大会在压力之下变得更强,其它学校在竞争之中也可共同进步”。他还认为,政府还应培养更多实力接近顶级院校的高校。如果中国能有500所这样的学校,处于顶峰的学校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户思社认为,扶持个别几所国际一流水准的高校,和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矛盾。我们在扶持的同时也要增加低层次大学的竞争能力,让那些在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错的学校能够独当一面。他还建议,政府应在短期内建成若干个有竞争力的大学城市群,就像现在的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城市一样。有十个这样的城市群,每个都有5-8所一流的学校,这样才能推动全国教育资源的良性竞争。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教育者至关重要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长,户思社对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表示,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首先取决于政策和领导人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的话语权。而同样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人能否展现包容、谦逊、勤奋、与人为善等从祖先起一脉相承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狂妄、自大在任何文化中都不是什么好的形象,我们作为中国人,要知道自己在软实力方面的短板,不能满足于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户思社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并非空谈,它在很大程度上被国民所左右,反映在他们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与外国人交往时的言行和国际事务和活动当中。我们应有一个大国的、负责任的、让国际认可的形象,让我们的国际形象与GDP的发展进程相匹配。他认为,在国家形象提升的过程中,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展示精神风貌,成为一种标杆。我们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同时,不可低估年轻人的潜力和实力。“在多次的实践中我发现,当代的青年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比我们这一代人的潜力大得多。你教他们什么东西,他们就会变成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盲目地将80后、90后称为‘垮掉的一代’,教育者在培养他们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3626315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songyan环球网136263156000011[]{"email":"songyan@huanqiu.com","name":"songyan"}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正在小组讨论中发言【环球网报道 全国两会前方记者 王欣】3月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迎来第一个小组讨论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在会议结束后接受了本网记者的独家专访。作为科教界的资深人士,户校长此次上会的发言和提议都未离开教育。他指出,中国若想打造出国际一流的大学,必须先转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同时给一流院校增加些“对手”,以刺激它们变得更好。户思社表示,自己今年最关注的话题是社会与经济的科学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民主协商制度以及反腐问题等。不过由于自己身为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他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教育问题上。中国院校与西方名校差距巨大 想追上需做长期投入当被问及“中国高校与西方发达国家名校相比还差多远”时,户思社坦言,“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他说,目前中国社会的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造成了很多人争相去美国接受教育。 户思社认为,中国高校与国际名校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办学理念。他说:“我们的教育国家提出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可靠的接班人,但我们没能将国家的理念转化成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我们既要培养合格可靠的接班人,同时也要关注他们自身的个性和发展、成长需要,这一点很多中国的大学是无法满足的。”此外,他还指出,中国很多学校不能追踪到世界的学术前沿,无法给学生提供所需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中国高校的整体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国外也很大差距,“国外最早的大学已经办了1000多年,我们的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也就100多年,名校诸如哈佛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我觉得这个差距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缩短的,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户思社说,一个家庭会愿意拿出50%甚至是60%、70%的家庭收入来供孩子读书。但我们国家的教育经费在最好的情况下只占到4%,“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他指出,教育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保证,它也是改变人们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基石。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到了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尤其强调了科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我们应该就此做好长期的准备。打造名校与保障教育公平不矛盾 应给清华北大多添点“对手”谈及中国如何打造自己的国际级名校时,户思社认为,最重要的手段是创新办学机制。他说,哈佛、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级名校,均具有相当的国际化程度、开放程度和包容程度。北大清华是中国的一流大学,甚至可以说是超一流大学,但其制度和政策与西方的学校仍有差距。他说,政府应鼓励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研究水平、服务社会的程度、科技转化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院校接轨。此外,我们还应打破院校之间的隔阂,提升教育界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我们应把教育当成一份事业去做,而不是随便搞一搞就完了”。户思社还指出,虽然清华、北大是国内超一流的学校,但我们也应该利用市场规律,为它们增加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有十个甚至二十个与清华北大实力相当的学校,竞争就会加剧,这时会有更多学校脱颖而出,清华北大会在压力之下变得更强,其它学校在竞争之中也可共同进步”。他还认为,政府还应培养更多实力接近顶级院校的高校。如果中国能有500所这样的学校,处于顶峰的学校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户思社认为,扶持个别几所国际一流水准的高校,和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矛盾。我们在扶持的同时也要增加低层次大学的竞争能力,让那些在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错的学校能够独当一面。他还建议,政府应在短期内建成若干个有竞争力的大学城市群,就像现在的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城市一样。有十个这样的城市群,每个都有5-8所一流的学校,这样才能推动全国教育资源的良性竞争。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教育者至关重要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长,户思社对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表示,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首先取决于政策和领导人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的话语权。而同样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人能否展现包容、谦逊、勤奋、与人为善等从祖先起一脉相承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狂妄、自大在任何文化中都不是什么好的形象,我们作为中国人,要知道自己在软实力方面的短板,不能满足于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户思社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并非空谈,它在很大程度上被国民所左右,反映在他们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与外国人交往时的言行和国际事务和活动当中。我们应有一个大国的、负责任的、让国际认可的形象,让我们的国际形象与GDP的发展进程相匹配。他认为,在国家形象提升的过程中,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展示精神风貌,成为一种标杆。我们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同时,不可低估年轻人的潜力和实力。“在多次的实践中我发现,当代的青年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比我们这一代人的潜力大得多。你教他们什么东西,他们就会变成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盲目地将80后、90后称为‘垮掉的一代’,教育者在培养他们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