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zwxs china.huanqiu.comarticle人大代表:地方预算公开进退两难/e3pmh1nnq/e3pmtdr7f新华社北京3月4日新媒体专电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最新公布的广州一些政府部门的预算报告吸引了民间预算监督者李德涛的注意:多份预算报告列出的“三公”经费有了更加明晰的核查标准。“广州市很多部门公开的预算表里,预算支出表中添了一项新内容:三公经费的每人/次标准。这是一个进步,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大数额的经费,现在就有凭据去查验到底合理与否了。”李德涛说。进步明显,但是在个别地方、个别领域也存在“退步”,是不少观察者对近年来我国地方预算公开事务的总体判断。而如何在未来五年中将“进步”之处保持下去,让那些“退步”重新赶上来,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过去五年是财政信息公开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他说,过去五年中,中央财政数据及相关制度实现了公开化,“从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到国债、公共支出,各个类别的情况全部公开;国家机关的部门预算也公布了;地方政府也在推进政府预算特别是‘三公’经费预算的公开,可以说我们这个改革推进的幅度步伐是非常大的。”此外,财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继续提高也被视为一大进步。白景明说,近年来,在财政支出方面,多项重大决策如个人所得税、车船使用税、燃油费、医疗卫生改革等,都实现了向公众征求意见、在公众意见基础上修改、制订,“和预算公开一样,这也是我国预算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多年关注预算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预算工作,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预算公开不仅是公布数据那么简单,如何让这些披露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对比、判断、审核,才是更重要的关键所在。“在公开已成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每一个更有利于公众对预算支付做出判断的信息披露,都是预算公开的进步。”她说。和进步相比,预算公开进程中也有个别“退步”现象。被专家、民间监督者和人大代表们关注最多的就是,一些地方将原本由本级政府统一公开的部门预算转由下属机构、部门自行决定公开与否,这直接导致当地预算公开的部门数量大幅下滑。上海财政大学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搜集全国31个省级政府的财政数据,他们整理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0年后,不少地方的政府机构和部门如果没有来自民间的申请和要求,往往不会主动公开自己的预算案。此外,还有公开的内容“缩水”,如一个部门原来少则十来页、多则二三十页,包括部门情况说明、预算收支情况、项目支出情况、部门及下属各机构分列的收入预算总表、支出预算总表的“大报告”,最终变成了一份简单的收入和支出总表,常常不过三、五页,让人监督起来有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一位接受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坦陈,地方在预算公开上“进退两难”,是因为心态上的“进退维谷”,“觉得走得太快容易给其他地方和部门造成压力,最后成为众矢之的。”李德涛说,对比这些“进”与“退”,要使得地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能够更规范,走得更顺利,中央预算应当走在前列,而国家也可以考虑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格式和模板,鼓励地方做得更好。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相呼应的规范。“预算公开不仅要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考验的还有真诚与透明。”他说。1362395400000责编:赵衍龙新华网136239540000011["9CaKrnJzwv9","9CaKrnJzwgG","9CaKrnJzw6D","9CaKrnJzvvP","9CaKrnJzvrK","9CaKrnJtXil","9CaKrnJrKhD","9CaKrnJrFHb","9CaKrnJrFcq","9CaKrnJrzuq"]{"email":"赵衍龙@huanqiu.com","name":"赵衍龙"}
新华社北京3月4日新媒体专电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最新公布的广州一些政府部门的预算报告吸引了民间预算监督者李德涛的注意:多份预算报告列出的“三公”经费有了更加明晰的核查标准。“广州市很多部门公开的预算表里,预算支出表中添了一项新内容:三公经费的每人/次标准。这是一个进步,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大数额的经费,现在就有凭据去查验到底合理与否了。”李德涛说。进步明显,但是在个别地方、个别领域也存在“退步”,是不少观察者对近年来我国地方预算公开事务的总体判断。而如何在未来五年中将“进步”之处保持下去,让那些“退步”重新赶上来,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过去五年是财政信息公开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他说,过去五年中,中央财政数据及相关制度实现了公开化,“从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到国债、公共支出,各个类别的情况全部公开;国家机关的部门预算也公布了;地方政府也在推进政府预算特别是‘三公’经费预算的公开,可以说我们这个改革推进的幅度步伐是非常大的。”此外,财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继续提高也被视为一大进步。白景明说,近年来,在财政支出方面,多项重大决策如个人所得税、车船使用税、燃油费、医疗卫生改革等,都实现了向公众征求意见、在公众意见基础上修改、制订,“和预算公开一样,这也是我国预算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多年关注预算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预算工作,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预算公开不仅是公布数据那么简单,如何让这些披露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对比、判断、审核,才是更重要的关键所在。“在公开已成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每一个更有利于公众对预算支付做出判断的信息披露,都是预算公开的进步。”她说。和进步相比,预算公开进程中也有个别“退步”现象。被专家、民间监督者和人大代表们关注最多的就是,一些地方将原本由本级政府统一公开的部门预算转由下属机构、部门自行决定公开与否,这直接导致当地预算公开的部门数量大幅下滑。上海财政大学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搜集全国31个省级政府的财政数据,他们整理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0年后,不少地方的政府机构和部门如果没有来自民间的申请和要求,往往不会主动公开自己的预算案。此外,还有公开的内容“缩水”,如一个部门原来少则十来页、多则二三十页,包括部门情况说明、预算收支情况、项目支出情况、部门及下属各机构分列的收入预算总表、支出预算总表的“大报告”,最终变成了一份简单的收入和支出总表,常常不过三、五页,让人监督起来有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一位接受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坦陈,地方在预算公开上“进退两难”,是因为心态上的“进退维谷”,“觉得走得太快容易给其他地方和部门造成压力,最后成为众矢之的。”李德涛说,对比这些“进”与“退”,要使得地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能够更规范,走得更顺利,中央预算应当走在前列,而国家也可以考虑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格式和模板,鼓励地方做得更好。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相呼应的规范。“预算公开不仅要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考验的还有真诚与透明。”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