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UiH china.huanqiu.comarticle云南:杨六金/e3pmh1nnq/e3pmtdr7f杨六金推荐理由:一、20余年的跟踪调查云南省中越边境地区最小族群—莽人,对莽人社会经济发展和归族论证,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杨六教授21年的跟踪调查,提出了对莽人族群识别的理论依据,填补了我国莽人研究的一个空白。专著《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成为莽人经济社会发展和族属问题研讨的重要材料,为我国各级政府确认莽人为布朗族的主要理论依据,2008年初,由中办秘书局摘登在《每日汇报》中,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随后笔者按胡总书记的批示精神撰写了《金平县莽人族属问题简论》一文,先后上报红河州人民政府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及国家民委,2009年3月初,国家民委确认莽人为布朗族的一个支系。二、为中国最小的族群——莽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被称为“莽人主席”莽人确认为布朗族后,有了居民身份证,同时,作为我国人口特少民族,享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2008年至今,国家对莽人投入扶持资金约9.6千万元,促进了莽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杨六教授获得了边疆人民群众的好评,被称为“莽人主席”。三、扎根边疆,服务边疆,成绩突出在20余年扎根边疆,服务边疆,成绩突出,云南省红河州州委、州政府曾授予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红河州州管专家”等荣誉称号,随后被评为全省民委系统先进个人、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物事迹:边 疆 少 数 民 族 的 贴 心 人——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主任杨六金教授先进事迹在红河学院有一个被称为“莽人主席”的人,他就是杨六金。他是一个彝族学者,先后做过农科员、计生专干,当过科研院所领导和乡镇长,现为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二级教授。社会兼职有红河州十届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他无论当行政领导,还是搞科研工作,都积极努力工作,他的政绩和科研成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同行专家和上级领导的认可。因此,州委、州政府曾授予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红河州州管专家”等荣誉称号,随后被评为全省民委系统先进个人、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神秘的族群说起莽人的神秘,在于他们是中国最小的族群,到目前为止,也仅有680余人。在未被社会广泛认识之前,当地人称他们为“岔满”或“插满”,汉语意为“生活在高山上、没有名字的人”。 莽人之所以神秘,还在于生存环境的神秘。他们散居于中越边境地区中国境内的高山密林之中,过着游居游耕的生活。杨六金后来研究发现,他们或许是中国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一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动员他们岀林定居定耕。之后,他们长期居住在高山林边,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个神秘的族群,后被称为“莽人”,2009年归族为布朗族。这一切,都与杨六金有关。1986年至1988年,杨六金进入中央民族学院深造。其间,撰写了《彝族尼苏人的葬礼》一文,发表于《日本生活文化史》。日本生活文化史学会会长、著名人类学家鸟越宪三郎博士对此文颇为赞赏,写信鼓励杨六金多做民族学方面的研究。此后,鸟越宪三郎每次到中国访问,都要带上杨六金考察,杨六金因此受益良多。1988年,杨六金结束学业,回到红河州民族学院研究所。他最急切想做的一件事是选择一个人们尚未关注和鲜为人知的民族学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一次,他到金平县做社会调查,该县一位领导告诉他,金平县境内有一个小组群,居住在中越边境地区的深山密林中,那里非常偏远,人们的生活还保留着很多远古痕迹。听了介绍,杨六金颇为震惊,随后从猛拉街步行两天到南科新寨,对这一族群开始了社会历史方面的调查研究。三次历险杨六金对莽人的调查研究历时21年。这21年间,他先后到莽人村寨调研了百余次。那时莽人的生活还很粗陋,很少洗脸、洗脚、梳头,吃的是玉米、木薯和野菜野果,很难吃到一顿大米饭;穿的衣服也十分破烂,大多数人家没有被子,都是靠着竹篾编织的垫子在火塘边过夜。因此,杨六金也常睡火塘边。深夜,火塘里的火焰快要熄灭的时候,就会被冷醒,他只好起来加上柴火再睡。但生活的艰辛比起他的3次历险,已不算什么。杨六金第一次去莽人村寨便遇到险情。莽人村南科虽然通了公路,但在雨季,塌方不断,他只好从猛拉步行两天到达南科新寨。第三天,略通汉语的莽人陈大带他去坪河中寨。一路上,小雨不断,雾气腾腾,带路的陈大在原始森林中竟不辩路径,他们迷路了,只好在森林里过夜。森林的夜晚恐怖异常,不知名的野兽出其不意的吼叫,令人毛骨悚然,杨六金一夜未眠。次日他们走出森林时,已是中午12时多,两人饥肠辘辘,本想美餐一顿,可杨六金却被村里人误认为是异国特工。他们用绳子“迎接”了这位戴着眼镜、背着相机的陌生人。幸好,杨六金身上带有金水河镇的介绍信,而且他也说对了南科村几个负责人的名字。误会消除了,莽人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他。第二次是1996年11月,他带着红河州人大民工委主任李玉飞等5人,到莽人村雷公打牛调研,返回途中,一种叫“恙虫”的虫子袭击了他,当晚即发高烧,昏迷不醒,经过治疗才终于脱险。第三次是1997年8月小雨纷纷的一天,他和南科村委员会主任李有福到莽人村寨和苦聪村寨调研。翌日,两人从苦聪寨返回村委会。途中,杨六金感到内急难忍,却又解不出小便,低头一看,一条暗绿色的蚂蟥尾巴在他的尿道口摇摆。杨六金一惊,心想坏了。还好李有福有经验,他用一根细线拴住麻黄尾巴,用力一拉,将蚂蟥拽了出来,血洒了许多,剧痛几乎让杨六金昏过去。将莽人拖出大山总是一种可爱的精灵,透过它,我们总能够无止境的接近事物的真相,他也吸引着杨六金孜孜不倦地打开莽人世界的神秘之门。1997年9月,杨六金被派往金平县金水河镇挂职副镇长,领导和他开玩笑说,你是莽人头莽人都听你的话,你可以边工作边研究。这倒真是一个好主意,杨六金愉快接受,在和莽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调研。莽人也喜欢上了杨六金,从他那里学会了腌咸菜、焖豆芽、挖地和洗澡,女人们学会了梳头和洗头。莽人跟着他到了昆明,参观了世博园。“原以为电视剧里放出来的高楼大厦、密如蜘蛛网的公路、如蚂蚁爬的汽车都是假的,今天亲眼看到,才知道都是真的。”他们认真的对杨六金说。1999年5月,金水河镇换届选举,55位镇人大代表以36票把杨六金选为镇长。“那天我直发愣,因为我一不是中共党员,二不是人大代表,三不是镇长候选人,但还是赢得了全镇群众的信任,把我选为镇长。此后,当地干部群众有的称我为‘莽人主席’,有的称我是‘莽人头’。”“莽人主席”杨六金2008年4月27日,云南省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现场会在金平召开,这标志着莽人扶贫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牛场坪村的莽人老党员罗开文指着整齐的新房、崭新的农田、纵横的沟渠,还有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开心地笑了,这些全新的设施就如变魔术一般,在短时间内呈现在他眼前。此刻比罗开文更高兴的,是被称为“莽人主席”的杨六金。一本书的力量田野调查的开创性劳动,丰富史料的学术价值……《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与现在》的标本意义已无需多言。随着该书的传播,莽人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有关领导的关注,莽人在步步前行。2006年9月,秋天的美国。在华盛顿大学,该校著名亚洲人类学家史蒂夫.哈罗尔教授对前来访问的杨六金:“你倾注16年撰写的莽人专著,我连读了3遍,还有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学者也读过你的这本书。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今社会人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你将这个神秘的族群拖出了大山,让世人知晓。”莽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中央重视。2008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帮助莽人尽快摆脱贫困,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在中央和省、州共投入资金9千多万元,为莽人盖房子、建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室,改造中低产田等。莽人的归族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5月15日,红河州在蒙自召开莽人归族问题专家评审会,杨六金任专家组组长,建议将莽人归为布朗族支系,保持莽人称谓。这一建议获得云南省和国家认可。2009年,国家民委批复,正式将莽人归族为布朗族。归族问题的解决,加速了莽人的扶贫工程。2009年6月中旬,中国最后一批原始生存状态的莽人推开了自家新居的大门,结束了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日子,开始了现代人的新生活。2008年1月初,《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的部分内容,由中办秘书局摘登在《每日汇报》中, 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随后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分别作了重要批示,此后,彻底解决了莽人的贫困和归属问题,使莽人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人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相关事迹分别在云南卫视、湖南卫视、央视等台和《云南日报》、《香港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其他需要说明事项:2008年三月调入红河学院后,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及1项校级重大委托项目。负责主持民族学硕士学位点和云南国际哈尼/阿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著350余万字,其中专著和合著12部,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教育部成果普及奖、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奖、第八届中国西部9省(区)优秀教育图书奖、云南省哲社奖等。本人专著《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一书,在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九个部委、团体发起的“知识工程推荐书目活动”中,被推选为“知识工程图书”;现在许多国内外知名高校都本书作民族学和人类学硕博必读图书, 本人也多次赴美及亚洲邻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作高访学者,特别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泰国西北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13461331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潇环球网134613312000011[]{"email":"wangxiao@huanqiu.com","name":"王潇"}
杨六金推荐理由:一、20余年的跟踪调查云南省中越边境地区最小族群—莽人,对莽人社会经济发展和归族论证,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杨六教授21年的跟踪调查,提出了对莽人族群识别的理论依据,填补了我国莽人研究的一个空白。专著《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成为莽人经济社会发展和族属问题研讨的重要材料,为我国各级政府确认莽人为布朗族的主要理论依据,2008年初,由中办秘书局摘登在《每日汇报》中,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随后笔者按胡总书记的批示精神撰写了《金平县莽人族属问题简论》一文,先后上报红河州人民政府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及国家民委,2009年3月初,国家民委确认莽人为布朗族的一个支系。二、为中国最小的族群——莽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被称为“莽人主席”莽人确认为布朗族后,有了居民身份证,同时,作为我国人口特少民族,享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2008年至今,国家对莽人投入扶持资金约9.6千万元,促进了莽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杨六教授获得了边疆人民群众的好评,被称为“莽人主席”。三、扎根边疆,服务边疆,成绩突出在20余年扎根边疆,服务边疆,成绩突出,云南省红河州州委、州政府曾授予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红河州州管专家”等荣誉称号,随后被评为全省民委系统先进个人、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物事迹:边 疆 少 数 民 族 的 贴 心 人——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主任杨六金教授先进事迹在红河学院有一个被称为“莽人主席”的人,他就是杨六金。他是一个彝族学者,先后做过农科员、计生专干,当过科研院所领导和乡镇长,现为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二级教授。社会兼职有红河州十届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他无论当行政领导,还是搞科研工作,都积极努力工作,他的政绩和科研成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同行专家和上级领导的认可。因此,州委、州政府曾授予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红河州州管专家”等荣誉称号,随后被评为全省民委系统先进个人、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神秘的族群说起莽人的神秘,在于他们是中国最小的族群,到目前为止,也仅有680余人。在未被社会广泛认识之前,当地人称他们为“岔满”或“插满”,汉语意为“生活在高山上、没有名字的人”。 莽人之所以神秘,还在于生存环境的神秘。他们散居于中越边境地区中国境内的高山密林之中,过着游居游耕的生活。杨六金后来研究发现,他们或许是中国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一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动员他们岀林定居定耕。之后,他们长期居住在高山林边,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个神秘的族群,后被称为“莽人”,2009年归族为布朗族。这一切,都与杨六金有关。1986年至1988年,杨六金进入中央民族学院深造。其间,撰写了《彝族尼苏人的葬礼》一文,发表于《日本生活文化史》。日本生活文化史学会会长、著名人类学家鸟越宪三郎博士对此文颇为赞赏,写信鼓励杨六金多做民族学方面的研究。此后,鸟越宪三郎每次到中国访问,都要带上杨六金考察,杨六金因此受益良多。1988年,杨六金结束学业,回到红河州民族学院研究所。他最急切想做的一件事是选择一个人们尚未关注和鲜为人知的民族学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一次,他到金平县做社会调查,该县一位领导告诉他,金平县境内有一个小组群,居住在中越边境地区的深山密林中,那里非常偏远,人们的生活还保留着很多远古痕迹。听了介绍,杨六金颇为震惊,随后从猛拉街步行两天到南科新寨,对这一族群开始了社会历史方面的调查研究。三次历险杨六金对莽人的调查研究历时21年。这21年间,他先后到莽人村寨调研了百余次。那时莽人的生活还很粗陋,很少洗脸、洗脚、梳头,吃的是玉米、木薯和野菜野果,很难吃到一顿大米饭;穿的衣服也十分破烂,大多数人家没有被子,都是靠着竹篾编织的垫子在火塘边过夜。因此,杨六金也常睡火塘边。深夜,火塘里的火焰快要熄灭的时候,就会被冷醒,他只好起来加上柴火再睡。但生活的艰辛比起他的3次历险,已不算什么。杨六金第一次去莽人村寨便遇到险情。莽人村南科虽然通了公路,但在雨季,塌方不断,他只好从猛拉步行两天到达南科新寨。第三天,略通汉语的莽人陈大带他去坪河中寨。一路上,小雨不断,雾气腾腾,带路的陈大在原始森林中竟不辩路径,他们迷路了,只好在森林里过夜。森林的夜晚恐怖异常,不知名的野兽出其不意的吼叫,令人毛骨悚然,杨六金一夜未眠。次日他们走出森林时,已是中午12时多,两人饥肠辘辘,本想美餐一顿,可杨六金却被村里人误认为是异国特工。他们用绳子“迎接”了这位戴着眼镜、背着相机的陌生人。幸好,杨六金身上带有金水河镇的介绍信,而且他也说对了南科村几个负责人的名字。误会消除了,莽人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他。第二次是1996年11月,他带着红河州人大民工委主任李玉飞等5人,到莽人村雷公打牛调研,返回途中,一种叫“恙虫”的虫子袭击了他,当晚即发高烧,昏迷不醒,经过治疗才终于脱险。第三次是1997年8月小雨纷纷的一天,他和南科村委员会主任李有福到莽人村寨和苦聪村寨调研。翌日,两人从苦聪寨返回村委会。途中,杨六金感到内急难忍,却又解不出小便,低头一看,一条暗绿色的蚂蟥尾巴在他的尿道口摇摆。杨六金一惊,心想坏了。还好李有福有经验,他用一根细线拴住麻黄尾巴,用力一拉,将蚂蟥拽了出来,血洒了许多,剧痛几乎让杨六金昏过去。将莽人拖出大山总是一种可爱的精灵,透过它,我们总能够无止境的接近事物的真相,他也吸引着杨六金孜孜不倦地打开莽人世界的神秘之门。1997年9月,杨六金被派往金平县金水河镇挂职副镇长,领导和他开玩笑说,你是莽人头莽人都听你的话,你可以边工作边研究。这倒真是一个好主意,杨六金愉快接受,在和莽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调研。莽人也喜欢上了杨六金,从他那里学会了腌咸菜、焖豆芽、挖地和洗澡,女人们学会了梳头和洗头。莽人跟着他到了昆明,参观了世博园。“原以为电视剧里放出来的高楼大厦、密如蜘蛛网的公路、如蚂蚁爬的汽车都是假的,今天亲眼看到,才知道都是真的。”他们认真的对杨六金说。1999年5月,金水河镇换届选举,55位镇人大代表以36票把杨六金选为镇长。“那天我直发愣,因为我一不是中共党员,二不是人大代表,三不是镇长候选人,但还是赢得了全镇群众的信任,把我选为镇长。此后,当地干部群众有的称我为‘莽人主席’,有的称我是‘莽人头’。”“莽人主席”杨六金2008年4月27日,云南省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现场会在金平召开,这标志着莽人扶贫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牛场坪村的莽人老党员罗开文指着整齐的新房、崭新的农田、纵横的沟渠,还有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开心地笑了,这些全新的设施就如变魔术一般,在短时间内呈现在他眼前。此刻比罗开文更高兴的,是被称为“莽人主席”的杨六金。一本书的力量田野调查的开创性劳动,丰富史料的学术价值……《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与现在》的标本意义已无需多言。随着该书的传播,莽人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有关领导的关注,莽人在步步前行。2006年9月,秋天的美国。在华盛顿大学,该校著名亚洲人类学家史蒂夫.哈罗尔教授对前来访问的杨六金:“你倾注16年撰写的莽人专著,我连读了3遍,还有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学者也读过你的这本书。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今社会人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你将这个神秘的族群拖出了大山,让世人知晓。”莽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中央重视。2008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帮助莽人尽快摆脱贫困,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在中央和省、州共投入资金9千多万元,为莽人盖房子、建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室,改造中低产田等。莽人的归族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5月15日,红河州在蒙自召开莽人归族问题专家评审会,杨六金任专家组组长,建议将莽人归为布朗族支系,保持莽人称谓。这一建议获得云南省和国家认可。2009年,国家民委批复,正式将莽人归族为布朗族。归族问题的解决,加速了莽人的扶贫工程。2009年6月中旬,中国最后一批原始生存状态的莽人推开了自家新居的大门,结束了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日子,开始了现代人的新生活。2008年1月初,《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的部分内容,由中办秘书局摘登在《每日汇报》中, 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随后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分别作了重要批示,此后,彻底解决了莽人的贫困和归属问题,使莽人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人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相关事迹分别在云南卫视、湖南卫视、央视等台和《云南日报》、《香港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其他需要说明事项:2008年三月调入红河学院后,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及1项校级重大委托项目。负责主持民族学硕士学位点和云南国际哈尼/阿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著350余万字,其中专著和合著12部,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教育部成果普及奖、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奖、第八届中国西部9省(区)优秀教育图书奖、云南省哲社奖等。本人专著《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一书,在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九个部委、团体发起的“知识工程推荐书目活动”中,被推选为“知识工程图书”;现在许多国内外知名高校都本书作民族学和人类学硕博必读图书, 本人也多次赴美及亚洲邻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作高访学者,特别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泰国西北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