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SWM china.huanqiu.comarticle大众推荐:塔拉/e3pmh1nnq/e3pmtdr7f塔 拉推荐理由:从事文博工作30余年以来,塔拉同志始终不畏艰苦,任劳任怨,开拓创新,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仅开创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考古、聚落考古、航空考古与沙漠考古工作的新局面,是国内知名的考古学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而且积极致力于内蒙古文博事业的宣传,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做法,为提升草原文化的影响力与美誉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享有较高的威望,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人物事迹:把草原文化带向世界塔拉,男,蒙古族,党员,研究馆员。1976年至2008年就职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任副所长、所长,2008年起任内蒙古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内蒙古自治区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女真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一、躬耕田野,守望文明,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悔的忠诚自参加工作以来,塔拉同志常年奋战在田野考古工作第一线,先后主持50余处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史前考古、青铜时代考古和辽金元时期考古学研究方面造诣深厚,已成为全国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及学术带头人。由他主持的吐尔基山辽墓发掘获评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05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燕家梁元代遗址的发掘工作获评2007 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一人主持发掘的多项考古发掘工作连续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殊荣,这在全国考古界也不多见。作为内蒙古文博战线的一员,塔拉一直致力于内蒙古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构建工作,并为此执着探索,无悔奉献。2006年起,塔拉亲自挂帅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在开展科学、严谨、有序的文物和长城资源普查工作、摸清馆藏文物和长城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组织建立了完备的“文物调查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整合内蒙古自治区文博资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与好评。2011年,国务院专函致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普查阶段性工作圆满完成,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为克服“只挖不写”这一困扰中国考古学界的病垢,塔拉同志身体力行,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与潜心研究,先后发表有《呼鲁斯太匈奴墓》、《宁城县鸽子洞辽代壁画墓葬》、《中国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遥感考古学考察》、《内蒙古中南部鄂尔多斯文化》、《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山谷匈奴墓的发掘》等近百篇学术论文与考古报告。由他主持编写的《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内蒙古东部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分别被授予2003、2005年“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及“第六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一书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建院30年标志性成果奖”,《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聚落遗址发掘报告》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在很大程度上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了内蒙古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为将内蒙古自治区建成全国文物强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二、高瞻远瞩,放眼全球,将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向世界为提升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国际声誉,拓宽内蒙古自治区文博工作者的视野,塔拉同志吸纳多种学科的先进理念,积极寻求与国外同行交流、合作的机会,从而成功搭建了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对外交流的桥梁。在1999—2008年近十年的中美联合考古项目中,塔拉同志任中方负责人,加强了与美国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拓宽了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视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中美双方一致赞扬;2005年,塔拉同志组队赴蒙古国进行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发掘和测绘,克服种种困难,首次对蒙古国境内的四方城遗址进行发掘,并确定了其为回鹘时期的贵族墓葬,获评蒙古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2005-2006年)》、《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两考古学报告也荣膺“2008年度最佳考古发掘报告”。在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同时,塔拉同志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为宣传草原文化、促进文化遗产传承起到了良好的推介作用:近年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博物院分别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瑞士阿格贝基金会合作,对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墓葬出土遗物进行保护合作,使出土的彩绘木棺、漆器与丝织品等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存;与韩国东北亚财团合作进行了青铜器考古保护成果研究,编辑出版了《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和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两部著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内蒙古博物院与日本联合举办的《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展览》、《走过丝绸之路上的马》、《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与比利时合作举办的《丝绸之路展》、与台湾合作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蒙古族文物精品展》等展览盛况空前,为草原文化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塔拉同志本人也应邀赴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英国苏格兰博物馆联盟进行讲学,为宣传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整合优势,力克困难,极大推进元上都申遗进程元上都遗址是元代实行两都制的重要见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一座拥抱着巨大人类文明的废墟,2012年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领军人物,早在1997年,塔拉同志就利用航空遥感摄影技术,对元上都这座草原名城进行航拍,为全面研究元上都遗址奠定了基础。2010年,为配合元上都申遗,塔拉同志又与中科院合作,利用空间技术重新对元上都进行航空考古勘察,获得元上都更为清晰、完整、细致的整体影像。由于技术水平的跃升,新的影像与过去相比实现了完全的正面投影,专家通过它能够真实地观测到遗址每一处细小的局部,也可以任意依照比例制作地图。此举为元上都申遗和制定保护规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资料。2011年,随着元上都遗址申遗冲锋号角的吹响,塔拉同志再次挂帅,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元上都申遗工作技术组组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顾问的重任。元上都遗址所在的正蓝旗草原还是天寒地冻之时,塔拉便带领一行人来到元上都现场工地“安营扎寨”。寒冷的天气,坚硬的泥墙,裹挟着石子沙粒的强沙尘暴,给考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都未阻止塔拉同志的工作热情,他率领考古队员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按期完成了各项任务。在此期间,高强度的工作加之不规律的生活使塔拉同志身体免疫力急速下降,他患上了耳部疱疹,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又引起了一侧面部神经感染导致面瘫,剧烈的疼痛使他连续多夜无法入眠。但这场大病并没有将塔拉打倒,经过简单的治疗后他又投入到工作中,有时甚至吊着盐水深夜在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布置下一步的工作。面瘫恢复起来非常难,但由于元上都申遗工作太过紧迫无法到外地去寻医问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塔拉同志置个人身体安危于不顾,一心想着高效、优质地完成国家文物局要求的考古发掘、保护与展示进度,积极协调进驻现场的十余家施工单位,并整合国内考古发掘、遗址保护与展示陈列等领域的专家,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合作与互动,极大地推进了元上都遗址申遗的进程。为了申遗工作,考古工作者们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和努力,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塔拉说:“元上都申遗,我们责无旁贷!”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工作成果得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在内的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充分肯定,这是他十几年倾心于元上都遗址所得到的最好回报。四、强化教育,服务大众,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惠民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精神,内蒙古博物院于2008年3月3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这是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切实保障基层百姓文化权益的重大惠民举措。在免费开放之初,为探索行之有效的免费开放措施与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塔拉同志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制定免费开放工作方案,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基础工作扎实牢固,保证了免费开放的正常高效运行。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规范管理,内蒙古博物院先后制定完善了《内蒙古博物院免费开放实施方案》、《内蒙古博物院对社会免费开放应对突发事件预案》、《内蒙古博物院对观众免费开放服务管理制度》等,为免费开放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免费开放四年来,内蒙古博物院秉承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强化社会教育、服务广大群众作为中心任务,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整合资源,突出社会教育工作,完善教育功能,科学统筹文物考古、征集、研究、陈列等各个环节,力争使博物院以完善的设施、精美的陈列、高水平的讲解、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和良好的服务,更加符合服务大局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全力打造地区社会教育中心,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四年来,内蒙古博物院共接待观众470多万人次,年观众量140万余人次,平均每日接待观众4000余人,是免费开放前的6倍之多。博物院在免费开放中创新的“博苑讲坛”、“流动博物院”、“欢乐大课堂”等品牌活动,不仅受到自治区各级领导的肯定,而且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各兄弟省市博物馆的认可。其中,“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活动获评“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未成年人教育做法”,“博苑讲坛”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塔拉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五、教书育人,留芳后辈,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为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有效、稳定地发展,塔拉同志积极倡导与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理念,先后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联合教学计划,不遗余力为我区培养考古学科的后备力量。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塔拉同志将自己多年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与历史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扩展思路,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将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积累,为科技考古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同时,本着将内蒙古打造为全国文物大省与强省的初衷,塔拉全身心地投入到内蒙古文博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中,积极培养、培训中青年学者,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从学习、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成长。目前所内已有多名同志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崭露头脚,利用自己的所学在全区各盟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他本人也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办学宗旨,毫无保留,不遗余力地多次在全区各类文博培训班中进行专题讲座,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出众多的基层考古工作者,目前他们已经成长为各盟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塔拉同志因其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及突出的工作业绩,多次受到各类表彰,1989年被授予“全国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被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授予“文化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杰出人才”并获自治区政府重奖,2008年被蒙古国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工作者”勋章。此外,塔拉同志多次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作为一名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与管理者,塔拉同志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在他的带领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博物院全体工作人员艰苦创业、共同奋斗,多次荣获“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其中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内蒙古博物院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以塔拉同志为代表的文博斗士的影响之下,经过数年努力,内蒙古文博队伍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人才储备,在有力地配合国家开展基本建设、促进地方经济腾飞的同时,顺利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考古调查、多学考古专项科研课题以及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文物考古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文博事业由单一向多学科研究不断推进,历史穿越时空得到再现,草原文化走向世界得以升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博事业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掀开了新的篇章!13460340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潇环球网134603406000011[]{"email":"wangxiao@huanqiu.com","name":"王潇"}
塔 拉推荐理由:从事文博工作30余年以来,塔拉同志始终不畏艰苦,任劳任怨,开拓创新,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仅开创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考古、聚落考古、航空考古与沙漠考古工作的新局面,是国内知名的考古学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而且积极致力于内蒙古文博事业的宣传,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做法,为提升草原文化的影响力与美誉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享有较高的威望,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人物事迹:把草原文化带向世界塔拉,男,蒙古族,党员,研究馆员。1976年至2008年就职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任副所长、所长,2008年起任内蒙古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内蒙古自治区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女真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一、躬耕田野,守望文明,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悔的忠诚自参加工作以来,塔拉同志常年奋战在田野考古工作第一线,先后主持50余处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史前考古、青铜时代考古和辽金元时期考古学研究方面造诣深厚,已成为全国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及学术带头人。由他主持的吐尔基山辽墓发掘获评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05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燕家梁元代遗址的发掘工作获评2007 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一人主持发掘的多项考古发掘工作连续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殊荣,这在全国考古界也不多见。作为内蒙古文博战线的一员,塔拉一直致力于内蒙古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构建工作,并为此执着探索,无悔奉献。2006年起,塔拉亲自挂帅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在开展科学、严谨、有序的文物和长城资源普查工作、摸清馆藏文物和长城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组织建立了完备的“文物调查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整合内蒙古自治区文博资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与好评。2011年,国务院专函致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普查阶段性工作圆满完成,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为克服“只挖不写”这一困扰中国考古学界的病垢,塔拉同志身体力行,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与潜心研究,先后发表有《呼鲁斯太匈奴墓》、《宁城县鸽子洞辽代壁画墓葬》、《中国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遥感考古学考察》、《内蒙古中南部鄂尔多斯文化》、《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山谷匈奴墓的发掘》等近百篇学术论文与考古报告。由他主持编写的《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内蒙古东部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分别被授予2003、2005年“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及“第六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一书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建院30年标志性成果奖”,《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聚落遗址发掘报告》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在很大程度上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了内蒙古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为将内蒙古自治区建成全国文物强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二、高瞻远瞩,放眼全球,将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向世界为提升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国际声誉,拓宽内蒙古自治区文博工作者的视野,塔拉同志吸纳多种学科的先进理念,积极寻求与国外同行交流、合作的机会,从而成功搭建了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对外交流的桥梁。在1999—2008年近十年的中美联合考古项目中,塔拉同志任中方负责人,加强了与美国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拓宽了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视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中美双方一致赞扬;2005年,塔拉同志组队赴蒙古国进行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发掘和测绘,克服种种困难,首次对蒙古国境内的四方城遗址进行发掘,并确定了其为回鹘时期的贵族墓葬,获评蒙古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2005-2006年)》、《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两考古学报告也荣膺“2008年度最佳考古发掘报告”。在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同时,塔拉同志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为宣传草原文化、促进文化遗产传承起到了良好的推介作用:近年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博物院分别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瑞士阿格贝基金会合作,对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墓葬出土遗物进行保护合作,使出土的彩绘木棺、漆器与丝织品等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存;与韩国东北亚财团合作进行了青铜器考古保护成果研究,编辑出版了《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和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两部著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内蒙古博物院与日本联合举办的《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展览》、《走过丝绸之路上的马》、《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与比利时合作举办的《丝绸之路展》、与台湾合作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蒙古族文物精品展》等展览盛况空前,为草原文化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塔拉同志本人也应邀赴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英国苏格兰博物馆联盟进行讲学,为宣传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整合优势,力克困难,极大推进元上都申遗进程元上都遗址是元代实行两都制的重要见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一座拥抱着巨大人类文明的废墟,2012年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领军人物,早在1997年,塔拉同志就利用航空遥感摄影技术,对元上都这座草原名城进行航拍,为全面研究元上都遗址奠定了基础。2010年,为配合元上都申遗,塔拉同志又与中科院合作,利用空间技术重新对元上都进行航空考古勘察,获得元上都更为清晰、完整、细致的整体影像。由于技术水平的跃升,新的影像与过去相比实现了完全的正面投影,专家通过它能够真实地观测到遗址每一处细小的局部,也可以任意依照比例制作地图。此举为元上都申遗和制定保护规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资料。2011年,随着元上都遗址申遗冲锋号角的吹响,塔拉同志再次挂帅,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元上都申遗工作技术组组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顾问的重任。元上都遗址所在的正蓝旗草原还是天寒地冻之时,塔拉便带领一行人来到元上都现场工地“安营扎寨”。寒冷的天气,坚硬的泥墙,裹挟着石子沙粒的强沙尘暴,给考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都未阻止塔拉同志的工作热情,他率领考古队员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按期完成了各项任务。在此期间,高强度的工作加之不规律的生活使塔拉同志身体免疫力急速下降,他患上了耳部疱疹,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又引起了一侧面部神经感染导致面瘫,剧烈的疼痛使他连续多夜无法入眠。但这场大病并没有将塔拉打倒,经过简单的治疗后他又投入到工作中,有时甚至吊着盐水深夜在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布置下一步的工作。面瘫恢复起来非常难,但由于元上都申遗工作太过紧迫无法到外地去寻医问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塔拉同志置个人身体安危于不顾,一心想着高效、优质地完成国家文物局要求的考古发掘、保护与展示进度,积极协调进驻现场的十余家施工单位,并整合国内考古发掘、遗址保护与展示陈列等领域的专家,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合作与互动,极大地推进了元上都遗址申遗的进程。为了申遗工作,考古工作者们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和努力,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塔拉说:“元上都申遗,我们责无旁贷!”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工作成果得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在内的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充分肯定,这是他十几年倾心于元上都遗址所得到的最好回报。四、强化教育,服务大众,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惠民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精神,内蒙古博物院于2008年3月3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这是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切实保障基层百姓文化权益的重大惠民举措。在免费开放之初,为探索行之有效的免费开放措施与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塔拉同志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制定免费开放工作方案,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基础工作扎实牢固,保证了免费开放的正常高效运行。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规范管理,内蒙古博物院先后制定完善了《内蒙古博物院免费开放实施方案》、《内蒙古博物院对社会免费开放应对突发事件预案》、《内蒙古博物院对观众免费开放服务管理制度》等,为免费开放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免费开放四年来,内蒙古博物院秉承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强化社会教育、服务广大群众作为中心任务,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整合资源,突出社会教育工作,完善教育功能,科学统筹文物考古、征集、研究、陈列等各个环节,力争使博物院以完善的设施、精美的陈列、高水平的讲解、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和良好的服务,更加符合服务大局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全力打造地区社会教育中心,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四年来,内蒙古博物院共接待观众470多万人次,年观众量140万余人次,平均每日接待观众4000余人,是免费开放前的6倍之多。博物院在免费开放中创新的“博苑讲坛”、“流动博物院”、“欢乐大课堂”等品牌活动,不仅受到自治区各级领导的肯定,而且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各兄弟省市博物馆的认可。其中,“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活动获评“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未成年人教育做法”,“博苑讲坛”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塔拉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五、教书育人,留芳后辈,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为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有效、稳定地发展,塔拉同志积极倡导与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理念,先后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联合教学计划,不遗余力为我区培养考古学科的后备力量。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塔拉同志将自己多年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与历史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扩展思路,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将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积累,为科技考古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同时,本着将内蒙古打造为全国文物大省与强省的初衷,塔拉全身心地投入到内蒙古文博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中,积极培养、培训中青年学者,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从学习、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成长。目前所内已有多名同志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崭露头脚,利用自己的所学在全区各盟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他本人也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办学宗旨,毫无保留,不遗余力地多次在全区各类文博培训班中进行专题讲座,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出众多的基层考古工作者,目前他们已经成长为各盟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塔拉同志因其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及突出的工作业绩,多次受到各类表彰,1989年被授予“全国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被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授予“文化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杰出人才”并获自治区政府重奖,2008年被蒙古国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工作者”勋章。此外,塔拉同志多次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作为一名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与管理者,塔拉同志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在他的带领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博物院全体工作人员艰苦创业、共同奋斗,多次荣获“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其中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内蒙古博物院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以塔拉同志为代表的文博斗士的影响之下,经过数年努力,内蒙古文博队伍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人才储备,在有力地配合国家开展基本建设、促进地方经济腾飞的同时,顺利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考古调查、多学考古专项科研课题以及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文物考古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文博事业由单一向多学科研究不断推进,历史穿越时空得到再现,草原文化走向世界得以升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博事业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掀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