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Uga china.huanqiu.comarticle神九航天员在太空每90分钟经历一昼夜/e3pmh1nnq/e3pmtdr7f为纪念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国集邮总公司在神舟九号发射宣布成功的第一时间正式发行《天宫赞歌》纪念邮折一枚。新华社发昨天15时46分,神舟九号航天员飞行乘组收到了来自地面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获得成功。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指令,而是地面第一次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航天员传送信息,信息内容包括音频、视频和文本文档等多种数据格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剑说:“给航天员发电子邮件,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联络方式。”他说,这种人性化的沟通方式,充分考虑到了航天员和后续长期驻留的需要。与发送遥控指令不同,电子邮件发送更方便、更灵活。李剑说,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航天员不但能随时与家人、亲友通信,能随时收取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节目,还能接收地面传送的指导性视频、飞行计划等,工作、生活就更方便了。李剑说,大家都知道,如果电子邮件包括音频、视频文件的话,就存在格式复杂、数据量大的问题。即便在地面,我们如果想用电子邮件给朋友传送一部电影,恐怕也没那么容易。有时候,附件太大就不能发;即便能发,网速不给力也难受。如果中间掉线、死机,简直会把人逼疯。何况,天地之间的电子邮件发送频率可能更高。据了解,为安全有效地将电子邮件发给航天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门开发了一套电子邮件传输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将不同格式的海量数据源分类打包,随时发送。另外,还可以对发送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听起来,确实比一般人所用的免费邮箱强得多。揭秘地面发图像 天地聊视频“神舟九号!我是北京,下面进行双向视频通话试验。请手持摄像机开始拍摄。”昨天18时50分,地面与航天员双向视频通话试验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进行。“神舟九号报告:借此机会,神舟九号飞行乘组感谢首长和战友们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天宫生活得非常好,工作很顺利。请大家放心。”航天员的“天外之音”响彻大厅的同时,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航天员乘组集体挥手的画面。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天地通信系统负责人贾文军说,“双向可视通话”是本次任务中天地通信系统最大的亮点,航天员将首次在遥远的太空看见家人的亲切笑脸,是天地之间真正的“面对面”。2005年10月,神舟六号在轨期间,恰逢航天员聂海胜过生日,聂海胜的女儿来到飞控大厅给爸爸唱生日歌,美中不足的是,当时聂海胜只能听见女儿的歌声,却无法看到女儿可爱的样子。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同样美中不足的是,地面人员能看到他,他却看不到地面人员欣慰和关切的目光。如今,这种美中不足成为历史。贾文军说,从神舟九号开始,地面可以向太空发送图像,这是从无到有的一个突破。传输能力的增强对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意义重大。能看到来自地面的图像,与家人、地面支持人员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对未来长期在轨生活的航天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破是“多舱通话”。以往任务期间,天地之间只有一条信道,这次信道增加为多条,可满足航天员多舱活动的需要。不论航天员是在实验舱还是在返回舱、轨道舱,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分别实现与地面的沟通对话。画面摄像头拍太空像高科技大片前天17时06分,天宫一号舱门被打开,航天员景海鹏灵巧地飘游进了天宫一号,电视机将这一幕实时送往全世界。电视画面,来源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的大屏幕。那么,大屏幕上的画面,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神舟九号发射升空后,来自火箭、天宫一号、神舟九号返回舱的多路信号,首先汇聚到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图像处理中心。经该中心工作人精确处理和精心挑选后,图像会被投送到飞控大厅大屏幕上,不但全景展示航天员工作生活场景,还为地面测控人员提供实时直观的决策依据。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图像处理中心负责人陈强说,航天器舱内舱外安装了多个摄像头,所以,地面不但能够看到航天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情景,还能观察到航天器的工作细节,比如太阳翼帆板的展开、火箭发动机的工况等。他说:“这些摄像头提供的画面,就像一场高科技‘大片’。既有美丽的地球和深邃的太空,还有航天员穿舱的精彩瞬间,还能多角度、全方位、近距离观看火箭升空。”变轨首次轨道维持达预期19日15时1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组合体完成了交会对接后的第1次轨道维持,结果表明,轨道维持达到预期目的。组合体在轨运行期间将视情况进行2次轨道维持。组合体轨道维持时,飞控大厅大屏幕显示,天宫一号尾部喷出桔黄色的火焰,加速飞行。3位航天员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将自己固定在限位器上。约7秒钟后,组合体恢复平稳飞行状态。此次组合体维持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飞船返回时其轨迹能准确经过着陆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专家唐歌实介绍,交会对接完后,两目标实现刚性连接,飞控模式由交会对接时两目标关联控制转为组合体控制,由天宫承担整个组合体的姿态与轨道控制。由于组合体结构复杂,在轨道预报模型中需要考虑更为细节的轨道力学模型,北京飞控中心轨道分析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仿真试算分析,开发出了较为精细的轨道预报分析软件,为准确实施轨道控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昨天是航天员乘组进驻天宫的第一个白天,3名航天员协同配合进行了目标飞行器照料与管理,展开了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回顾地面有双眼 对接双保险前天下午的交会对接,想必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神九与天宫即将触碰的那几秒,两个十字形对准标记在画面中清清楚楚,天宫与神九越来越近。最后,用刘旺的话来说,“天宫一号扑面而来”,两个十字形标记完全重合。接着,在天宫-神九拉近、锁紧的过程中,光线一丝丝消失,画面一点点变暗,最终,成为一片黑暗。地面上的人看到的就是这些。那么,坐在神九返回舱中间座位的刘旺,他看到了什么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软件室主任孙军说,刘旺看到的画面,与我们看到的一模一样。手控交会对接是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重点和亮点,但手控对接流程复杂,天地协同要求更高,尤其是手动操作可能带来的控制时机不确定性,给飞控实施带来的难度大大提高。孙军说:“为了让地面更好地了解航天员手控对接的情况,北京飞控中心依据航天器舱内仪表控制面板显示页面,设计了监视软件,对航天员监视页面进行了优化,实现了航天员能看到什么,我们也看到什么的设想。就好像地面有一双‘眼睛’,为手控对接成功提供‘双保险’。”飞控中心的监视页面,不仅可以清晰地显示两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的相对姿态和距离,真实、实时地表现手控对接时的情况,还可以以曲线图的形式直观地显现设备的状态、航天器燃料消耗以及各类仪表参数变化,为地面指挥决策人员提供辅助决策支持。花絮人间一昼夜天宫16天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截至19日17时07分,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度过了24小时。至此,他们的“天宫”生活度过了完整的一天。与地面的昼夜更替不同,这短短的24小时中,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已经经历了16次日出日落。这是因为天宫一号每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飞行一圈,航天员每90分钟就经历一“昼夜”。太空一个昼夜90分钟,人的作息时间是一次循环好还是多次循环好?研究表明,在近地轨道的飞行中,保持人固有的生物钟效率最高、健康状况最好。未来几天,航天员还将在“天宫”开展载人环境维护操作、在轨航天医学实验和更换维修性试验等工作,这些工作也同样按照天地同步原则安排进行。撰文(署名除外):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小飞 特约通讯员 谢波 姜宁1340161620000责编:贺超南方日报134016162000011["9CaKrnJvSL0","9CaKrnJvSru","9CaKrnJvRUa","9CaKrnJvRE8","9CaKrnJvRvb"]{"email":"hechao@huanqiu.com","name":"贺超"}
为纪念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国集邮总公司在神舟九号发射宣布成功的第一时间正式发行《天宫赞歌》纪念邮折一枚。新华社发昨天15时46分,神舟九号航天员飞行乘组收到了来自地面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获得成功。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指令,而是地面第一次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航天员传送信息,信息内容包括音频、视频和文本文档等多种数据格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剑说:“给航天员发电子邮件,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联络方式。”他说,这种人性化的沟通方式,充分考虑到了航天员和后续长期驻留的需要。与发送遥控指令不同,电子邮件发送更方便、更灵活。李剑说,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航天员不但能随时与家人、亲友通信,能随时收取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节目,还能接收地面传送的指导性视频、飞行计划等,工作、生活就更方便了。李剑说,大家都知道,如果电子邮件包括音频、视频文件的话,就存在格式复杂、数据量大的问题。即便在地面,我们如果想用电子邮件给朋友传送一部电影,恐怕也没那么容易。有时候,附件太大就不能发;即便能发,网速不给力也难受。如果中间掉线、死机,简直会把人逼疯。何况,天地之间的电子邮件发送频率可能更高。据了解,为安全有效地将电子邮件发给航天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门开发了一套电子邮件传输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将不同格式的海量数据源分类打包,随时发送。另外,还可以对发送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听起来,确实比一般人所用的免费邮箱强得多。揭秘地面发图像 天地聊视频“神舟九号!我是北京,下面进行双向视频通话试验。请手持摄像机开始拍摄。”昨天18时50分,地面与航天员双向视频通话试验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进行。“神舟九号报告:借此机会,神舟九号飞行乘组感谢首长和战友们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天宫生活得非常好,工作很顺利。请大家放心。”航天员的“天外之音”响彻大厅的同时,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航天员乘组集体挥手的画面。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天地通信系统负责人贾文军说,“双向可视通话”是本次任务中天地通信系统最大的亮点,航天员将首次在遥远的太空看见家人的亲切笑脸,是天地之间真正的“面对面”。2005年10月,神舟六号在轨期间,恰逢航天员聂海胜过生日,聂海胜的女儿来到飞控大厅给爸爸唱生日歌,美中不足的是,当时聂海胜只能听见女儿的歌声,却无法看到女儿可爱的样子。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同样美中不足的是,地面人员能看到他,他却看不到地面人员欣慰和关切的目光。如今,这种美中不足成为历史。贾文军说,从神舟九号开始,地面可以向太空发送图像,这是从无到有的一个突破。传输能力的增强对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意义重大。能看到来自地面的图像,与家人、地面支持人员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对未来长期在轨生活的航天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破是“多舱通话”。以往任务期间,天地之间只有一条信道,这次信道增加为多条,可满足航天员多舱活动的需要。不论航天员是在实验舱还是在返回舱、轨道舱,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分别实现与地面的沟通对话。画面摄像头拍太空像高科技大片前天17时06分,天宫一号舱门被打开,航天员景海鹏灵巧地飘游进了天宫一号,电视机将这一幕实时送往全世界。电视画面,来源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的大屏幕。那么,大屏幕上的画面,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神舟九号发射升空后,来自火箭、天宫一号、神舟九号返回舱的多路信号,首先汇聚到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图像处理中心。经该中心工作人精确处理和精心挑选后,图像会被投送到飞控大厅大屏幕上,不但全景展示航天员工作生活场景,还为地面测控人员提供实时直观的决策依据。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图像处理中心负责人陈强说,航天器舱内舱外安装了多个摄像头,所以,地面不但能够看到航天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情景,还能观察到航天器的工作细节,比如太阳翼帆板的展开、火箭发动机的工况等。他说:“这些摄像头提供的画面,就像一场高科技‘大片’。既有美丽的地球和深邃的太空,还有航天员穿舱的精彩瞬间,还能多角度、全方位、近距离观看火箭升空。”变轨首次轨道维持达预期19日15时1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组合体完成了交会对接后的第1次轨道维持,结果表明,轨道维持达到预期目的。组合体在轨运行期间将视情况进行2次轨道维持。组合体轨道维持时,飞控大厅大屏幕显示,天宫一号尾部喷出桔黄色的火焰,加速飞行。3位航天员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将自己固定在限位器上。约7秒钟后,组合体恢复平稳飞行状态。此次组合体维持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飞船返回时其轨迹能准确经过着陆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专家唐歌实介绍,交会对接完后,两目标实现刚性连接,飞控模式由交会对接时两目标关联控制转为组合体控制,由天宫承担整个组合体的姿态与轨道控制。由于组合体结构复杂,在轨道预报模型中需要考虑更为细节的轨道力学模型,北京飞控中心轨道分析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仿真试算分析,开发出了较为精细的轨道预报分析软件,为准确实施轨道控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昨天是航天员乘组进驻天宫的第一个白天,3名航天员协同配合进行了目标飞行器照料与管理,展开了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回顾地面有双眼 对接双保险前天下午的交会对接,想必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神九与天宫即将触碰的那几秒,两个十字形对准标记在画面中清清楚楚,天宫与神九越来越近。最后,用刘旺的话来说,“天宫一号扑面而来”,两个十字形标记完全重合。接着,在天宫-神九拉近、锁紧的过程中,光线一丝丝消失,画面一点点变暗,最终,成为一片黑暗。地面上的人看到的就是这些。那么,坐在神九返回舱中间座位的刘旺,他看到了什么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软件室主任孙军说,刘旺看到的画面,与我们看到的一模一样。手控交会对接是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重点和亮点,但手控对接流程复杂,天地协同要求更高,尤其是手动操作可能带来的控制时机不确定性,给飞控实施带来的难度大大提高。孙军说:“为了让地面更好地了解航天员手控对接的情况,北京飞控中心依据航天器舱内仪表控制面板显示页面,设计了监视软件,对航天员监视页面进行了优化,实现了航天员能看到什么,我们也看到什么的设想。就好像地面有一双‘眼睛’,为手控对接成功提供‘双保险’。”飞控中心的监视页面,不仅可以清晰地显示两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的相对姿态和距离,真实、实时地表现手控对接时的情况,还可以以曲线图的形式直观地显现设备的状态、航天器燃料消耗以及各类仪表参数变化,为地面指挥决策人员提供辅助决策支持。花絮人间一昼夜天宫16天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截至19日17时07分,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度过了24小时。至此,他们的“天宫”生活度过了完整的一天。与地面的昼夜更替不同,这短短的24小时中,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已经经历了16次日出日落。这是因为天宫一号每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飞行一圈,航天员每90分钟就经历一“昼夜”。太空一个昼夜90分钟,人的作息时间是一次循环好还是多次循环好?研究表明,在近地轨道的飞行中,保持人固有的生物钟效率最高、健康状况最好。未来几天,航天员还将在“天宫”开展载人环境维护操作、在轨航天医学实验和更换维修性试验等工作,这些工作也同样按照天地同步原则安排进行。撰文(署名除外):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小飞 特约通讯员 谢波 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