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特派记者/王小飞 特约通讯员/宗兆盾 谢波)昨日下午,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两个历史性突破:一是14时14分,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二是17时07分,神舟九号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标志着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
天宫—神九交会对接耗时近2.5小时。虽然与去年11月天宫—神八首次交会对接过程基本相同,但本次交会对接全程在阳照区进行,主要目的是考核检验交会测量设备,特别是光学测量设备在光照条件下的性能。
11时47分,神舟九号飞抵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处,并转入自主控制状态。
14时07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轻轻接触,经过捕获、缓冲与校正、拉回等技术动作,14时14分,两者建立刚性连接,形成天宫—神九组合体。
近3小时后,17时06分,航天员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舱门,于17时07分以飘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随后,航天员刘旺、刘洋也先后进入天宫一号。
天宫—神九组合体将在太空飞行6天后自动分离,然后再实施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在此期间,3名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活动。
权威发布
航天员将与家人天地通话
刘洋谈太空感受:飘浮很美妙,操作不容易
南方日报讯 (特派记者/王小飞)昨日,神舟九号航天员迎来太空生活的第二个白天。11时许,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系统副总师黄伟芬向媒体介绍了航天员的生活工作情况。黄伟芬透露,她与刘洋进行了天地通话。
黄伟芬说:“我主要是让他们放松,减轻压力,感到温馨,鼓励他们。我问了刘洋的感觉和感受,比如‘你觉得太空中飘浮是否特别美妙?’”
刘洋回答说:“飘浮确实美妙,但操作就不容易了。”
黄伟芬表示,本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长达10余天,因此,航天员系统加大了对航天员的心理支持力度,将安排多次航天员与地面人员通话,通话人员包括领导、教员、家人和医生等。
航天员初进太空,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也要有个适应过程。黄伟芬说,从监视画面、监测信号、沟通交流和自我感觉等角度综合分析,航天员的状态都很好。
神九变轨减少一次
北京飞控中心:既简化操作,又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南方日报讯 (特派记者/王小飞 特约通讯员/谢波 姜宁)昨日11时47分,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完成远距离导引控制,到达与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交会对接入口,转入自主控制,等待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神舟九号飞船原本实施5次变轨,但只进行了4次就成功进入距地面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与天宫一号处在相同轨道面的交会对接点上。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研究员唐歌实介绍,该中心通过精密定轨和精确的轨控效果标定,研究分析认为第5圈和第19圈轨道控制将对轨道面产生一个固定偏差,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偏差,来替代第13圈的轨道面修正,从而取消原来设计的轨道面修正控制,将原来设计的5次变轨减为4次,在简化飞行控制操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航天员和飞行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天神合体”犹如太空大片,专家详解对接一刻航天员感觉—— “就像慢速倒车时轻轻撞墙”
现场直击 首次交会对接时间轴
◎6月17日01时30分许
神舟九号第一次远距离导引控制(变轨)。
◎6月18日05时43分
神舟九号第四次远距离导引控制(变轨)。
◎6月18日11时47分
神舟九号抵达位于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处,转入交会对接自主控制段的寻的段。
◎6月18日12时41分
神舟九号进入5公里停泊点。
◎6月18日14时01分
神舟九号自主进入30米停泊点。然后,神舟九号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向与天宫一号飞行,对接机构接触。平移靠拢段结束。至此,神舟九号自主控制段结束,转入对接段。
◎6月18日14时07分
神舟九号对接段。该段从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接触、捕获、缓冲与校正、拉回、锁紧等5个技术动作。
◎6月18日14时14分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组合体。
◎6月18日17时06分
景海鹏开启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随后,3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实验舱,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6天后,再进行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
揭秘
太空时间谁说了算?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时间误差是可以允许的。但在航天活动中,所有设备、所有系统都要按照同一个时间标准运作,每个系统、每个单位都有专门负责保证时间准确无误的岗位,这就是“时间统一系统(简称‘时统’)”。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时统工作,由女专家梁玉秋负责。她的任务是,让该中心所有的时间计量设备,在极高的精度上保持步调一致,避免时间混乱。
在日常生活中,时间精确到分和秒就足够了。但在航天任务中,要对在太空高速飞行的航天器精准测控,对时间精度的要求就必须达到毫秒、微秒(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小飞
技术解说
交会对接飞行过程分为远距离导引段、自主控制段、对接段。
自主控制段又可分3个阶段,即寻的段、接近段和平移靠拢段。该阶段自神舟九号转入自主控制开始,经5公里停泊、400米停泊、140米停泊和30米停泊,直至与天宫一号接触为止。
对接段可进一步分为接触、捕获、缓冲与校正、拉回、锁紧5个过程。它始于两目标对接机构接触,止于两目标对接机构锁紧,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北京时间2012年6月18日11时47分,在遨游太空第28圈时,神舟九号追到了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进入交会对接飞行过程的自主控制段。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个大厅里,参试人员早已严阵以待。
在距离地面343公里处,3名航天员身着白色舱内压力服,躺坐在神舟九号返回舱内,手捧飞行手册,目光注视前方。
他们将近距离观看一场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太空大片”:
这部“大片”,融合了诸多时尚元素。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在时速2.8万公里的运动中,在现代科技不可思议的力量的牵引下,两个来自中国的航天器,优雅地靠近,温柔地对接,热情地拥吻。
这一幕,壮美得令人想大声惊叹,又精致得令人屏气凝神。
天宫—神九的首次交会对接,为中国航天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将在航天员的脑海里成为永恒。
第一幕 自主控制
6月18日11时许,飞控大厅大屏幕上,浩瀚天宇中天宫一号、神舟九号舒展着蓝色的翅膀,遥遥相望……
天宫一号已在太空徘徊了4000余圈。
11时47分。
“神舟九号远距离导引正常完成,相对导航建立,转入自主控制!”
调度人员的声音回荡在大厅里。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号和二号飞控大厅前方的大屏幕,从左至右分为3个区域,显示着同样的内容。
最大的区域在中间,是两个飞行器交会对接过程的实时模拟三维动画。画面上半部分又分为两半,分别显示“从神九看天宫”和“从天宫看神九”。
此时,神舟九号飞船已正常启动自主控制允许指令,顺利转入寻的段,开始自主控制。
大屏幕上,天宫一号、神舟九号一前一后飘然而来。它们一个向后翘首企盼,一个向前望眼欲穿,彼此寻找对方的位置。
“飞船转5公里保持!”
洪亮的调度声依次在大厅响起。
只见神舟九号沿着红色的飞行轨迹,轻盈地滑向天宫一号,两者的距离在缓慢缩短。
返回舱内,景海鹏向飞船发出了手控制令,对飞船上的手动控制设备加电,设置交会对接状态。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童斌说,景海鹏这个手控指令,是自动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此外,因为这次对接在阳照区进行,对测量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对地面控制的及时性和应急能力也是一种严峻考验。
许久之后,神舟九号在其第29圈飞行中,到达了它的5公里停泊点。
神舟九号停止了向天宫一号的迅速接近。
一号飞控大厅里,一双双眼睛严密监视着停泊点上的神舟九号。地面人员与航天员均确认,一切正常,可以继续前进。
神舟九号抖擞精神,继续对天宫一号穷追不舍。
这一追,它又一口气跑了60多分钟,逼近到距离天宫一号140米的地方。
其间,神舟九号在其第30圈飞行过程中,曾进入400米停泊点停留片刻。
地面人员与航天员再次确认,神舟九号可以继续前进。
大屏幕显示着从天宫一号传回的画面,好像透过一扇打开的窗户,看到神舟九号缓缓靠近。
“飞船转140米接近!”
“飞船对接准备完成!”
神舟九号的对接机构缓缓推出。
第二幕 交会对接
此刻,神舟九号的脚步放得很慢,每秒0.2米的柔和速度,直线前进。
“飞船转30米接近!”调度的声音简洁有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敲打在心头,激动人心的时刻越来越近。3分钟过去了。
“飞船转30米保持!”
现在,神舟九号要靠惯性前进,走完这最后的30米。
只见它小心翼翼而又坚定自信地向天宫一号靠近,靠近,再靠近……
虽然两个飞行器都在以每小时2.8万公里的速度飞行,但它们的相对速度已经很小。
刘旺看到,前方的天宫一号仿佛静止不动了,温柔地等候神舟九号的到来。
刘洋右手持一部摄像机,将交会对接的瞬间拍摄下来。
在飞控大厅大屏幕上,神舟九号从左侧向右,对准天宫,缓缓前行。
25米,20米,15米,10米,9.2米,7米,6米,4米,2.5米,1米……
十字形对准标记清清楚楚出现在视野里。
刘旺双手放在膝部,似乎在暗暗使劲。再过几天,神舟九号就要在他的手动操控下,再次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了,他需要确保手控与自动一样完美无缺。
对接机构上的黑色圆环,既像伸出的手臂,在迎候对方,又像微启的双唇,等待醉人的亲吻。
大厅里很安静,这也是决定后续任务能否继续进行的决定性的几秒钟。
终于,14时07分,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对接机构柔和地接触了。
大厅里传出景海鹏的声音:“神舟九号报告,仪表显示对接环捕获,完毕!”
寂静的太空无法传播任何声响,但大厅里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分明看到了它们的亲吻;一双双凝神倾听的耳朵,分明听到了一声清脆的碰撞。
有专家说,此时航天员的感觉,就像用5公里的时速倒车时,不小心撞到了墙那样。
但航天员对这个“撞墙”的感受,肯定是心醉神迷的。刘旺曾说,交会对接最后时刻,会觉得前面的航天器“扑面而来”。
只见神舟九号的对接机构向天宫缓缓推入,对接机构上的3把捕获锁,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上的3个卡板器紧紧咬合起来。
大屏幕上,“从神九看天宫”和“从天宫看神九”画面,光线一丝丝消失,最后,一片黑暗。
两个圆形的对接机构缓缓旋转,紧紧地扣在了一起。
“各号注意,天宫、飞船对接机构锁紧,自动交会对接正常完成!”
此刻,是北京时间6月18日14时14分。
掌声、欢呼声响彻两个飞控大厅。
景海鹏向摄像头伸出了大拇指,刘旺挥舞了一下拳头,刘洋则一如既往地微笑着。
第三幕 迎接挑战
自动交会对接“太空大片”散场了,航天员演出的时刻到来。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会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几个第一:
第一次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工作和生活,使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第一次实施天宫—神九手控交会对接。
刷新我国航天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长度。
成为在太空度过端午节的首批航天员。
……
新的挑战在后面。
迎接挑战,是中国航天人的性格。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小飞
特约通讯员 姜宁 谢波
笑一笑,天宫里拍张“全家福”
南方日报记者在北京飞控中心见证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实验舱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2012年6月18日17时06分,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舱门;17时07分,航天员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 这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有句成语,叫“飘飘欲仙”。
难道,“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人进入太空会失重,航天员进入天宫会飘浮?
昨天下午,三名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体验了一次真正的“飘飘欲仙”。
序幕
神九天宫自动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6月18日14时14分,掌声、欢呼声响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个飞控大厅。
身着白色舱内压力服,躺在神舟九号返回舱内的三名航天员,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和兴奋。
景海鹏向摄像头伸出了大拇指,刘旺挥舞了一下拳头,刘洋则一如既往微笑着挥手。
至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即将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开始6天的天宫生活。
从神九返回舱,经过神九轨道舱,最后进入天宫实验舱,建立正常对接通道——这个征途的长度只有短短数米,只需要打开三道门。
这短短数米却是漫长的。航天员用了3个小时,才完成这个过程。
开场
“金钥匙”开启天宫之门
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数据无误。现在,需要确认轨道舱状态是否正常。航天员在查看仪表,翻看飞行手册;地面人员面前的显示器,也在不断变换数据,确认各种状态。
一切正常,飞控大厅里,领导决策岗上,不少人面带微笑。
14时25分,神九返回舱中间座位上的刘旺稍稍探身,伸手去解开腿部和膝部的束缚带。他就像刚看完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似的,需要活动一下腿脚。
白色舱内压力服稍显笨重,厚厚的手套,限制了手指的灵活性。刘旺用了很久,才解除了身上的各种“束缚”,在地面的严密监视下,刘旺对轨道舱前舱门进行检漏。刘洋仍躺在座位上,用手持录像机记录刘旺的动作。
景海鹏向地面报告:“神舟九号报告,已打开轨道舱前舱门平衡阀,完毕!”几分钟后,轨道舱复压成功,两舱压力平衡。
地面命令:“请航天员根据地面指令,打开返回舱舱门。”
镜头切换,返回舱里刘旺坐在最右侧的座位上值班,景海鹏、刘洋不见了。此时,景海鹏和刘洋正在向地面通报轨道舱与对接通道的压力状况。
他们要进行一项名为“对接面检漏”的工作。因为轨道舱与天宫一号连接处的腔体是真空,需要充气,使之与两侧舱室压力平衡后,航天员才能进入。
打开对接机构大门时,有四项工作,即检漏、充气、平衡、开门。这个过程不会太快。天上的航天员、地上的操作人员,不停地操作、监控、讨论、通报情况。
16时05分,身着蓝色服装的景海鹏出现了。他旋转舱门把手,打开了对接机构与轨道舱前舱相接的前舱门。
神秘的天宫一号实验舱就在眼前,舱门仍然闭锁,门上有个圆孔,可看到天宫一号内部乳白色的舱壁。
此时,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三人均出现在狭窄的轨道舱,举手投足不免有些拥挤,仍然是刘洋拍摄。可能是失重状态下不容易掌握平衡,画面有些晃动。根据计划,他们还要在轨道舱拍摄不少照片,带回来供下一步研究使用。
不久,刘旺进入对接通道。他检查了捕获锁解锁状态,向地面报告,并取出目标飞行器前舱门钥匙。这把“钥匙”,与我们平常所用的钥匙完全不同。它呈金黄色,长约一尺,其实是一个中部稍宽、两侧稍窄的手柄,像一把尺子。
开舱门时,航天员要将这把“钥匙”对准一些机构,稍用力扳动。“神舟九号报告,进入对接通道已打开目标飞行器试验舱前舱门平衡阀,完毕!”
发展
景海鹏刘旺率先飘入天宫
谁将是第一个进入天宫的航天员?
17时许,谜底揭开。
此时,画面由天宫一号内部摄像头提供。这个摄像头正对着即将被打开的舱门,等待航天员开启。天宫一号实验舱就像一道走廊。乳白色的舱壁,浅赭色的地面,分布着几排限位器。左侧舱壁上有一块面积较大的军绿色挂帘,挂帘上的中国结十分醒目。右侧舱壁上,固定着一些类似于显示器的设备。
在返回舱值班的刘洋头戴耳麦,注视着队友的每一个动作。打开天宫之门的历史性时刻即将到来,人们屏住呼吸在等待。天宫一号的舱门轻轻晃动了一下,飞控中心大厅里一阵惊呼,大家都屏住了呼吸。接着,舱门开了一道小小的缝隙。
可能是出于创造历史的责任感吧,舱门开启得并不迅速,舱门另一侧的航天员可能需要一次深呼吸。不久,舱门突然向上洞开,景海鹏出现在门口。他没有立即进来,而是带着灿烂的笑容,用右手远远地向镜头挥手致意。
然后,他双手撑着舱门两侧,稍一发力,身体略向前飘。他用双手握住舱内“地面”上的限位器,继续向舱内前进了少许。他又抬头挥了挥右手,便俯下身子,熟练地用两只手交替握紧限位器,飘然进入天宫一号。
顺利飘入天宫,既像神仙般潇洒飘逸,又充满现代科技的轻松与乐趣。飞控大厅里响起一阵赞许的笑声。
此后,在一阵阵掌声和笑声中,天地之间共享了一个欢乐的午后。
景海鹏站稳后,刘旺像一条灵活的鱼,游进了舱内。景海鹏伸出手,将他拉到自己身边。
景海鹏和刘旺,在舱壁这儿按一下,那儿按一下——他们在做各项复杂的设置和检测,把设备从无人状态转换到有人状态。就像搬入新家,要试试空调,试试电视,试试水电。
高潮
三名航天员
拍“全家福”
17时10分许,镜头切换。
刘洋继续在返回舱值班。她仍然照着飞行手册,不时与地面通话。“02已进入目标飞行器,感觉良好!”景海鹏和刘旺打开了舱壁上的一个仪器,就像一台小电视机。
17时12分许。“神舟九号,我是北京!”
刘洋的声音传了出来:“神舟九号到!”“请03通知02,关闭××单元!”地面与太空的信息传输一刻不停。
不久,一个男声传来:“神舟九号,通报天宫一号工况及身体情况!”
刘旺大声说:“目标工作正常……神舟九号状态良好!”
“北京明白!”
17时18分,复杂的测试工作完成了。
一个男声宣布:“各号注意:我是北京!根据……对接通道正常建立,后续工作按正常计划进行!”
这意味着天宫-神九组合体通道成功打开,航天员可以在舱内驻留、工作。
大家等候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个结果。
17时26分,刘洋的到来,使这个欢乐的午后更加妙趣横生。
刘洋几乎是直接飞进来的。她右手拿着飞行手册,侧身飘进实验舱。刘旺顺势一扶,她便轻巧地站稳了。
刘洋小心翼翼地翻看着手册,面对“小电视机”设置着什么,头发蓬松,一团黑色缆线飘在面前。
“咔嚓咔嚓——”飞控大厅里,相机的快门声响成一片,人们都想把三位创造了历史的航天员定格在一个画面中。
不久,突然传出一声命令:“神舟九号,我是北京!请三名航天员均左转面对摄像头,并挥手致意。”
正在忙碌工作中的航天员似乎愣了一下,连忙暂停了手头的工作。他们晃晃悠悠凑在一起,相互扶助,在实验舱内站成一排。从左至右,是刘旺、刘洋和景海鹏。
他们对着镜头灿烂地笑着,不停地挥手,大厅又是一片雷动的掌声。
刘旺似乎更喜欢握拳示意。就在刘旺握拳、景海鹏继续挥手的当口,站在中间的刘洋却慢慢向后飘去。
两位大哥连忙伸手,把大笑不已的刘洋拉回到“地面”站稳。
太空、地面的笑声在此刻交融。
合影完毕,继续工作。刘洋飘向前方,两位大哥则蹲起马步,试图展开舱衣,将天宫一号的舱门包裹起来。
结语
343公里高处并不寒
这就是最初几小时的天宫生活。这就是真正的天宫工作,没有蟠桃盛宴,没有琼浆玉液,但拥有荣誉,拥有骄傲。
苏东坡曾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但9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航天员可以告诉他:343公里的高处,虽非琼楼玉宇,却也温馨感人,令人神往。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小飞
特约通讯员 谢波 姜宁
图片均为视频截图
特写
刘洋:
玩自拍 尽显轻松心态
实时画面显示,在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开始进行紧张的后续操作,准备进入天宫一号。航天员刘旺打开神舟九号返回舱舱门,率先进入轨道舱,随后景海鹏也进入了轨道舱。航天员刘洋对舱内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拍摄,期间她还玩起了“自拍”,显示出轻松的心态。
景海鹏:
一切正常 感觉良好
进入天宫一号后,景海鹏向地面汇报说,“已经进入了目标飞行器,感觉良好。天宫一号舱内环境正常,神舟九号状态良好。目标飞行器工作正常,电源已关闭,正在安装气体采样装置。”北京飞控中心大厅内顿时响起热烈掌声!钟欣 任民
看点
最大考验:
手控交会对接
“对航天员的真正考验,将是6天后的手动控制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昨日说,“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意味着中国完全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表明我们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进行人员运送和物资补给的完整能力。”
在未来组合体“牵手”飞行的10多天里,3位航天员除返回飞船轨道舱就餐外,将在“天宫”中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