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RvW china.huanqiu.comarticle景海鹏称要把祖国河山拍个够/e3pmh1nnq/e3pmtdr7f景海鹏:把祖国河山拍个够 景海鹏2005年曾入选“神六”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圆满完成“神七”任务,是航天员中的老面孔了。在航天员中心,得知自己即将成为我国首位两度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显得十分平静。他说:“航天员的职业就是飞行,不可能因为飞过一次,就可以躺在成绩和荣誉上面睡大觉。” “神七”任务刚结束,景海鹏就已全力投入载人交会对接专项训练。此次任务,他将作为指令长,与航天员刘旺、刘洋一道,共同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他总是把地面训练都当做太空失重环境来对待。天宫一号实验舱底部装有一些脚限位器,用来防止航天员失重漂浮。在地面模拟器训练时,他每次起身或移动位置,一定会先把脚放进限位器。而这是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的,因为毕竟在地面不存在失重状态。 在景海鹏的影响和带动下,航天员们都养成了在地面模拟太空生活的习惯。采访中,记者看到,他们用过的纸巾、喝过的矿泉水瓶盖,都会很自然地装进训练服衣兜,盖好兜盖,再用粘扣粘牢。“起身一定要慢、动作要轻,因为我们身边遍布各种管线,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在失重状态下,任何动作都要想清楚再做,不能像在地面一样随意。比如转头这个动作,在地面上是以脖子带动头部,但在太空中一定要转动整个身体,因为头部活动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训练时,作为乘组中唯一一名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自觉担当起“学习委员”,把自己的飞行经验倾囊相授。他还不时出点题目“为难”新战友。刘洋印象最深的是,有时正吃着饭,景海鹏会忽然问她,“3个通信头带分别放在什么位置?”“医监设备备件包在什么地方?”他常对大家讲:“在地面多掌握一点知识、多记牢一点东西,在太空中就会增加一份安全,对个人来说就会增加一份自信,增添一份轻松。”景海鹏说:“每位航天员的飞行经历,都是探索太空的知识积累,理应和大家分享。在航天员这个特殊的集体,每一名执行过飞行任务的同志都会这样做。”长期负责航天员选拔训练工作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合格的指令长,既要完成好自己担负的任务,还要成为乘组的‘核心’,景海鹏在这方面比较突出。”“陆地的棕黄,高山的奇峻,缎带似的江河,要多美有多美。”作为中国首位再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在上一次飞行中看到的地球家园,至今难忘,“那时不由得思考宇宙的无际、个人的渺小和国家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太自豪了。”可惜的是,由于“神七”飞行时间不长,拍摄的视频不多。重返太空,他终于有机会弥补遗憾了。“这次上天,我们要把祖国的河山看个够,拍个够。”景海鹏说。刘旺:自我提升标准20倍“航天英雄”杨利伟谈起刘旺,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小老弟”。在我国1998年选拔产生的首批14名航天员中,刘旺年龄最小,比其他航天员的平均年龄小了四五岁,他同时也是大家公认“脑子最灵光的一个”,不仅因为他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考核成绩突出,更因为他好学肯钻、学习能力很强。此次任务,刘旺将担任手控交会对接操作手,操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对接。而这个对接过程,他已在地面模拟器上训练了1500多次。人们或许会认为,操作手只要把控制技术掌握纯熟就行了,其实不然。训练初期,刘旺几乎每天都要和对接机构研制人员、飞船系统专家通几次电话,了解科研人员的设计思路、操作手柄对飞船的控制规律,认真记录每次操作的手感和设备响应状态。训练中,刘旺从不满足于仅仅熟记工作手册上讲的故障处理程序,他会深入思考每次故障背后是什么原因,操作指令发出去后,设备会如何响应,会给其他设备带来哪些影响。一次故障模拟处置演练时,刘旺发现,按照手册上的操作程序,可能会延长处置时间,影响操作结果。他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故障现象和处置机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专家复核,果然他的方案更优。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的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把标准提高到了0.2度,足足提升了20倍。按照正常操作程序,操作手应按照显示屏上的对接图像和参数进行操作,但他自我加压,要求自己在显示系统出现异常,甚至无参数显示的条件下,也能精确操控对接。精准操控对接是此次任务的重要目标,然而在距地面340多千米的太空,操纵时速28000千米的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难度可想而知。记者好奇地问刘旺,“在失重状态下,人的感知能力、身体控制能力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你对自己操控对接有几成把握?”没想到刘旺坚定地回答说:“100%!”“很少人敢说自己能做到100%,毕竟失重状态下操作,你也从未体验过。”“我必须保证100%成功。”“拿什么来保证?”“实力。”“你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吗?”“不仅是自己的实力,我相信我们整个乘组的实力,更相信我们全体科研人员的实力,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产品过硬的质量,都给了我必胜的信心。”刘洋:每根头发丝都在用力作为我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同时又是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执行任务的代表,刘洋自然是乘组中的“焦点”。眼前的刘洋,身着深蓝色航天员训练服,英姿飒爽、潇洒干练。当记者问她作为中国首位“飞天女”的感想时,刘洋的回答干脆利落,“毛主席接见首批女飞行员时曾勉励大家‘要当战斗员,不当表演员’。这句话一直是我们女飞行员的座右铭。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我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应有的贡献。”“神九”任务中,刘洋主要负责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试验管理,内容涉及航天医学、工效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共计达数十项。对于一位进入航天员大队刚满两年的“新兵”,这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自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到今年6月首飞,两年来,刘洋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就连航天城的大门,都没有迈出过一步。除了单调的生活,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增强航天员前庭功能的转椅训练,要求航天员能够在高速转椅上连续旋转15分钟,其间,还要叠加头部运动刺激,一般人连1分钟也承受不了。第一次转椅训练,坚持到5分钟,刘洋浑身冒汗、头晕恶心。可教员提醒过大家,一旦出现呕吐,身体就会产生记忆,下次再上转椅就会出现条件反射。“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强迫自己幻想正站在海边欣赏风景”,凭着顽强的意志力,她终于闯过了这道难关。火箭升空和飞船返回时,航天员会承受巨大过载。离心机训练就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项目。当机械臂高速旋转时,人的全身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丝毫动弹不得。体液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血液不能正常流向大脑。“每根头发丝、每个手指甲都在用力,几分钟的训练,就像跑了一万米,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第一次上机,刘洋累得筋疲力尽。然而她就是这样重复坚持着一次次训练,一次次煎熬。按刘洋现在的成绩,她完全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承受8倍于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依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正常操作。对此,刘洋平静地说,“太空环境不会对男女航天员区别对待。地面训练要求严一些,将来到天上就更保险。”揭秘航天员选拔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航天员仿佛“超人”一样,无所不能,那么,这些“超人”是如何进行选拔的?他们有着怎样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女航天员必须已婚在“神九”任务中,女航天员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此前一直有报道说女航天员要通过选拔,一定要经过自然分娩。对此,李勇枝表示,我国选拔女航天员,已婚是最基本的条件,最好是已育。已婚标志着她的心理承受程度,包括对待方方面面问题的能力表现,对于已育,主要是考虑到航天飞行对生育影响目前还是未知的,从国外的载人航天飞行史看,女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回来以后,生育并没有发现问题。从国外的女航天员来看,三十岁左右是比较好的执行任务的年龄,这个年龄生理功能的储备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非常好,稳定性好。我国选拔的女航天员基本上是在25岁至35岁之间,这样在选拔出来后经过一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执行任务正好是最佳的年龄。小疤痕不影响选拔提到航天员选拔的严格程度,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连一个疤痕都不能有”。李勇枝笑着说:“航天飞行对于航天员的健康要求是非常严的,不过也不至于连小的疤痕都不能有。”不过,李勇枝说,选拔的基本条件是不能有手术史,但是也有个别评定的,比如说阑尾炎这些小手术,要综合全身的健康情况而定。航天员选拔的医学标准包括临床的医学选拔、航天员生理功能选拔和航天员对航天特殊环境的耐力选拔。在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候选人个体的要求非常严格,保证没有疾病、非常健康之外,还要非常关注家族遗传病的因素和传染病的问题,主要是关注其直系亲属有没有传染病史和遗传病史。另外,航天员必须有很好的生理储备,在挑战生命极限的时候,他的储备量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和高挑战。前庭耐力是第一关航天环境耐受能力检测是航天飞行任务最主要的特殊选拔项目,包括前庭功能的指标情况,航天员的抗超重能力、抗缺氧能力等等。其中,前庭功能是首要的检测项目。前庭感受器是控制人体平衡感的器官。李勇枝介绍,航天员进入微重力环境的时候,首先发现的问题就是运动病,飞行前三天是运动病的高发期,主要症状是呕吐、恶心、头晕,有过晕车晕船经历的人能体会那种感觉,非常难受。前庭耐力的诊断与运动病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对航天员来说,前庭功能是首先的测定项目。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刘欢 通讯员 宗兆盾 朱霄雄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分享到:1339883940000责编:zhangchun北京日报133988394000011["9CaKrnJvRv0","9CaKrnJvRva","9CaKrnJvRvb","9CaKrnJvRvV","9CaKrnJvRuQ"]{"email":"zhangchun@huanqiu.com","name":"zhangchun"}
景海鹏:把祖国河山拍个够 景海鹏2005年曾入选“神六”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圆满完成“神七”任务,是航天员中的老面孔了。在航天员中心,得知自己即将成为我国首位两度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显得十分平静。他说:“航天员的职业就是飞行,不可能因为飞过一次,就可以躺在成绩和荣誉上面睡大觉。” “神七”任务刚结束,景海鹏就已全力投入载人交会对接专项训练。此次任务,他将作为指令长,与航天员刘旺、刘洋一道,共同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他总是把地面训练都当做太空失重环境来对待。天宫一号实验舱底部装有一些脚限位器,用来防止航天员失重漂浮。在地面模拟器训练时,他每次起身或移动位置,一定会先把脚放进限位器。而这是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的,因为毕竟在地面不存在失重状态。 在景海鹏的影响和带动下,航天员们都养成了在地面模拟太空生活的习惯。采访中,记者看到,他们用过的纸巾、喝过的矿泉水瓶盖,都会很自然地装进训练服衣兜,盖好兜盖,再用粘扣粘牢。“起身一定要慢、动作要轻,因为我们身边遍布各种管线,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在失重状态下,任何动作都要想清楚再做,不能像在地面一样随意。比如转头这个动作,在地面上是以脖子带动头部,但在太空中一定要转动整个身体,因为头部活动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训练时,作为乘组中唯一一名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自觉担当起“学习委员”,把自己的飞行经验倾囊相授。他还不时出点题目“为难”新战友。刘洋印象最深的是,有时正吃着饭,景海鹏会忽然问她,“3个通信头带分别放在什么位置?”“医监设备备件包在什么地方?”他常对大家讲:“在地面多掌握一点知识、多记牢一点东西,在太空中就会增加一份安全,对个人来说就会增加一份自信,增添一份轻松。”景海鹏说:“每位航天员的飞行经历,都是探索太空的知识积累,理应和大家分享。在航天员这个特殊的集体,每一名执行过飞行任务的同志都会这样做。”长期负责航天员选拔训练工作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合格的指令长,既要完成好自己担负的任务,还要成为乘组的‘核心’,景海鹏在这方面比较突出。”“陆地的棕黄,高山的奇峻,缎带似的江河,要多美有多美。”作为中国首位再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在上一次飞行中看到的地球家园,至今难忘,“那时不由得思考宇宙的无际、个人的渺小和国家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太自豪了。”可惜的是,由于“神七”飞行时间不长,拍摄的视频不多。重返太空,他终于有机会弥补遗憾了。“这次上天,我们要把祖国的河山看个够,拍个够。”景海鹏说。刘旺:自我提升标准20倍“航天英雄”杨利伟谈起刘旺,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小老弟”。在我国1998年选拔产生的首批14名航天员中,刘旺年龄最小,比其他航天员的平均年龄小了四五岁,他同时也是大家公认“脑子最灵光的一个”,不仅因为他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考核成绩突出,更因为他好学肯钻、学习能力很强。此次任务,刘旺将担任手控交会对接操作手,操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对接。而这个对接过程,他已在地面模拟器上训练了1500多次。人们或许会认为,操作手只要把控制技术掌握纯熟就行了,其实不然。训练初期,刘旺几乎每天都要和对接机构研制人员、飞船系统专家通几次电话,了解科研人员的设计思路、操作手柄对飞船的控制规律,认真记录每次操作的手感和设备响应状态。训练中,刘旺从不满足于仅仅熟记工作手册上讲的故障处理程序,他会深入思考每次故障背后是什么原因,操作指令发出去后,设备会如何响应,会给其他设备带来哪些影响。一次故障模拟处置演练时,刘旺发现,按照手册上的操作程序,可能会延长处置时间,影响操作结果。他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故障现象和处置机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专家复核,果然他的方案更优。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的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把标准提高到了0.2度,足足提升了20倍。按照正常操作程序,操作手应按照显示屏上的对接图像和参数进行操作,但他自我加压,要求自己在显示系统出现异常,甚至无参数显示的条件下,也能精确操控对接。精准操控对接是此次任务的重要目标,然而在距地面340多千米的太空,操纵时速28000千米的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难度可想而知。记者好奇地问刘旺,“在失重状态下,人的感知能力、身体控制能力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你对自己操控对接有几成把握?”没想到刘旺坚定地回答说:“100%!”“很少人敢说自己能做到100%,毕竟失重状态下操作,你也从未体验过。”“我必须保证100%成功。”“拿什么来保证?”“实力。”“你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吗?”“不仅是自己的实力,我相信我们整个乘组的实力,更相信我们全体科研人员的实力,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产品过硬的质量,都给了我必胜的信心。”刘洋:每根头发丝都在用力作为我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同时又是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执行任务的代表,刘洋自然是乘组中的“焦点”。眼前的刘洋,身着深蓝色航天员训练服,英姿飒爽、潇洒干练。当记者问她作为中国首位“飞天女”的感想时,刘洋的回答干脆利落,“毛主席接见首批女飞行员时曾勉励大家‘要当战斗员,不当表演员’。这句话一直是我们女飞行员的座右铭。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我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应有的贡献。”“神九”任务中,刘洋主要负责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试验管理,内容涉及航天医学、工效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共计达数十项。对于一位进入航天员大队刚满两年的“新兵”,这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自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到今年6月首飞,两年来,刘洋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就连航天城的大门,都没有迈出过一步。除了单调的生活,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增强航天员前庭功能的转椅训练,要求航天员能够在高速转椅上连续旋转15分钟,其间,还要叠加头部运动刺激,一般人连1分钟也承受不了。第一次转椅训练,坚持到5分钟,刘洋浑身冒汗、头晕恶心。可教员提醒过大家,一旦出现呕吐,身体就会产生记忆,下次再上转椅就会出现条件反射。“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强迫自己幻想正站在海边欣赏风景”,凭着顽强的意志力,她终于闯过了这道难关。火箭升空和飞船返回时,航天员会承受巨大过载。离心机训练就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项目。当机械臂高速旋转时,人的全身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丝毫动弹不得。体液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血液不能正常流向大脑。“每根头发丝、每个手指甲都在用力,几分钟的训练,就像跑了一万米,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第一次上机,刘洋累得筋疲力尽。然而她就是这样重复坚持着一次次训练,一次次煎熬。按刘洋现在的成绩,她完全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承受8倍于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依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正常操作。对此,刘洋平静地说,“太空环境不会对男女航天员区别对待。地面训练要求严一些,将来到天上就更保险。”揭秘航天员选拔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航天员仿佛“超人”一样,无所不能,那么,这些“超人”是如何进行选拔的?他们有着怎样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女航天员必须已婚在“神九”任务中,女航天员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此前一直有报道说女航天员要通过选拔,一定要经过自然分娩。对此,李勇枝表示,我国选拔女航天员,已婚是最基本的条件,最好是已育。已婚标志着她的心理承受程度,包括对待方方面面问题的能力表现,对于已育,主要是考虑到航天飞行对生育影响目前还是未知的,从国外的载人航天飞行史看,女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回来以后,生育并没有发现问题。从国外的女航天员来看,三十岁左右是比较好的执行任务的年龄,这个年龄生理功能的储备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非常好,稳定性好。我国选拔的女航天员基本上是在25岁至35岁之间,这样在选拔出来后经过一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执行任务正好是最佳的年龄。小疤痕不影响选拔提到航天员选拔的严格程度,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连一个疤痕都不能有”。李勇枝笑着说:“航天飞行对于航天员的健康要求是非常严的,不过也不至于连小的疤痕都不能有。”不过,李勇枝说,选拔的基本条件是不能有手术史,但是也有个别评定的,比如说阑尾炎这些小手术,要综合全身的健康情况而定。航天员选拔的医学标准包括临床的医学选拔、航天员生理功能选拔和航天员对航天特殊环境的耐力选拔。在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候选人个体的要求非常严格,保证没有疾病、非常健康之外,还要非常关注家族遗传病的因素和传染病的问题,主要是关注其直系亲属有没有传染病史和遗传病史。另外,航天员必须有很好的生理储备,在挑战生命极限的时候,他的储备量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和高挑战。前庭耐力是第一关航天环境耐受能力检测是航天飞行任务最主要的特殊选拔项目,包括前庭功能的指标情况,航天员的抗超重能力、抗缺氧能力等等。其中,前庭功能是首要的检测项目。前庭感受器是控制人体平衡感的器官。李勇枝介绍,航天员进入微重力环境的时候,首先发现的问题就是运动病,飞行前三天是运动病的高发期,主要症状是呕吐、恶心、头晕,有过晕车晕船经历的人能体会那种感觉,非常难受。前庭耐力的诊断与运动病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对航天员来说,前庭功能是首先的测定项目。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刘欢 通讯员 宗兆盾 朱霄雄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