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PAA china.huanqiu.comarticle航天员所需要食品与饮用水已装入神舟九号/e3pmh1nnq/e3pmtdr7f本报特派记者 白继开摄 J213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神舟九号任务开始正式进入火箭加注准备阶段,发射测试站地面设备技术室工作人员进行了最后一次模拟加注演练。现在离“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越来越近,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航天员的饮用水和食品已装入飞船。6月12日,“神九”已经完成全系统联合演练。6月13日,发射之前最后一次检查完成。检查的结果显示,不管是飞船的系统、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都是正常和良好的。下一步将进行火箭推进剂的加注。虽然火箭、飞船的测试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发射塔架上的工作看上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紧张,但就在发射场地下,有大量的数据正通过光缆从发射塔传输到指挥控制大厅,火箭系统部分工作人员也坚守在塔架上,配合加注工作人员铺设管道,为后期正式加注做好准备。这次神九任务与神八任务不同,选择在夏天发射,为了缩短发射流程和保障安全,降低风险,加注人员必须对推进剂进行降温。由于热胀冷缩,推进剂可能会对管线的气密性产生一些影响;但前期已经进行了气密性的检查试验,准备很充分。目前,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最终将为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寻找最佳的“窗口”。J177记者手记从亚洲第一门到神九发射塔昨天,记者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区。这里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发射场一片空寂,平静之下掩藏着航天人激动的心情和急切的盼望。发射区建立在一片广袤的戈壁当中,车辆还没驶入场区,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座标志性的发射塔架,威风凛凛地伫立在旷野当中。距离发射塔架1500米处的一座高楼,与发射塔架遥相呼应,成为这个空旷的发射场里最显眼的两座建筑。高楼正面,由启功题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整座楼呈对称布局,左右两边各有一道从楼顶纵贯而下的大门,高达70多米,这就是著名的“亚洲第一门”了。它的全名叫做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火箭、飞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都在这里完成。走进测试厂房,高耸的塔架立即引着所有人的眼睛一齐仰视。这座总高度100米高的庞然大物,相当于38层大楼那么高,工作人员说,它是目前亚洲最高的单层建筑。厂房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亚洲最大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它像一个巨型摇篮,精心呵护着“神箭”和“神舟”,一次次地将它们从这里送上探索太空的征程。这里显眼的,就是那两组绿色的悬挑式活动平台。这两组平台犹如变形金刚一般,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像一块结构复杂的积木。据介绍,当火箭和飞船到达以后,两组固定平台就会从两侧转动开来,犹如伸出双臂的母亲,将船箭组合体紧紧地拥在自己的怀里。工作人员就通过这一段段的固定平台,对船箭组合体进行各项检查。楼顶上装有一台巨型吊车,它可以直接将火箭吊装到活动发射平台。厂房底部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转台”,名字叫做活动发射平台。船箭组合体将被安装在这个活动平台上,并由它来运至发射塔架。记者所看到的这一切,只是厂房内景的一半,另一半则跟它一模一样,呈对称状。也就是说,厂房设计了两套一样的垂直测试系统,可以同时进行两枚火箭的总装测试。去年,天宫一号的船箭组合体进入发射塔架后,发射神八的火箭也进了场,那时就同时利用了两组平台。如今,神九已“坐着”其中一个活动发射平台进入发射塔架,留在厂房里的另一个平台则是去年完成神八发射任务之后撤回厂房的。这个发射平台通体发黑,就是神八发射时的熊熊烈火炙烤留下的痕迹。载着神九的活动发射平台,沿着两条铁轨,被送到前方1500米处的发射塔架。如今,发射塔已经拥抱着神九蓄势待发。记者在外面无法看到神九和长二F火箭的风姿。湖蓝色的发射塔架犹如一枚定海神针,悄然伫立。再过几天,塔架就会层层伸展开来,到那时,人们就可以一睹神九真容了。本报特派记者 代丽丽 J205神九女航天员中有位80后神九发射步步逼近,神九航天员乘组中的两位女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刘洋和王亚平都是从飞行员中挑选的,空军招飞局李洪春研究员向记者介绍了她们当年招飞时的情况。空军招飞局记录显示:籍贯为河南林县的刘洋,1979年6月出生,干部家庭,高中毕业于郑州华夏中学,高考成绩571分,是班团干部,三好学生。王亚平,1980年1月生人,农村家庭,毕业于山东烟台市福山一中,高考成绩444分,三好学生。“两人都是甲类身体,心理选拔成绩均为6分。”空军招飞局李洪春研究员介绍,招飞时,将身体素质考核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身体就是最好的身体条件,而心理素质测评最高分是9分,5分是录取标准,6分属于优良等级。通过者分数为5分的比较多,6分的人不多,能得7分、8分的很少见。刘洋、王亚平能得到6分,已相当不容易。本报记者 蔡文清 J177现场特写有雷电吗?能确保吗?“各号注意,负4小时准备!”随着零号指挥员下达清晰坚定的口令,神舟九号进入临射状态。指挥部、各大系统全体参试人员的心弦绷得更紧了。肩负着为神九发射锁定气象“金窗口”的气象团队,无疑是当前最紧张的一群。发射场9035厂房内,高挑精瘦的李兴东是发射气象的掌舵人。离指挥大厅只有三五步的小屋子里,他神态自若,时而翻看电脑屏幕上的风速、温湿度、环流变化,时而看看窗外的旗展枝摇,时而盯着大厅内大屏显示的气象参数跳变,时而和气象室电话沟通……这些都是确认、确认、再确认的动作。再精确的模型都只是对历史样本的概括,再精准的预报结论都只是一个概率值,接下来天气如何永远充满变数。这是气象工作的魅力所在,也是气象工作的压力所在。技术部气象室,被誉为发射中心气象预报的“神经中枢”。走进预报大厅,一个崭新的高清宽大屏幕跃入眼帘,左右两边各有两个LED液晶壁挂电视屏,5个屏幕有机融为一体,排列在大厅北墙中央。每个屏幕上分别显示来自国家气象局、总参气象中心、甘肃省气象局等单位发来的云图、实况、雷达回波、高空地面实况图等气象信息,欧洲、日本等数值预报也一目了然。“调看云图。”“正常!”“现在风速?”“稳定!”鼠标咔咔轻点,图像曲线刷刷切换,所有目光向屏幕聚焦,每一颗心都紧提着,和发射场的李兴东同频共振。在气象室中心机房,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三台两米多高的服务器赫然而立。杨静俭是保障组长,带着三四个年轻人,有的坐在微机旁,有的守在交换机柜边,有的站在服务器前,各项任务分工有序,大家目光专注,有条不紊。这里是指挥决策的基础部,是“神经中枢”的大后方,负责对各方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转发。一旦电源、光纤、主机、软件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将直接导致李兴东所在的发射场气象终端、预报大厅的实战会商“无米下锅”。就在几个小时前,李兴东与自己的团队在气象室会商已经有了明确结论,这个结论他也是坚信不疑的。经过半年多的专题准备,发射场所有的历史资料他们翻了无数遍,雷暴、降水、大风、低涡,历史上共出现几次,极值是哪年哪月哪日,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彼此有什么联系,还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形势……所有这些,李兴东都刻进了大脑。李兴东的大脑就像一个多核CPU,随时调用这些数据和模型,输入实时气象资料高速运算。指挥长问:有雷电吗?李兴东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指挥长再次提高嗓音:能确保吗?李兴东斩钉截铁地回答:能!余清华 J2051339658040000责编:贺超北京晚报133965804000011["9CaKrnJvPwi","9CaKrnJvPbY","9CaKrnJvPb2"]{"email":"hechao@huanqiu.com","name":"贺超"}
本报特派记者 白继开摄 J213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神舟九号任务开始正式进入火箭加注准备阶段,发射测试站地面设备技术室工作人员进行了最后一次模拟加注演练。现在离“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越来越近,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航天员的饮用水和食品已装入飞船。6月12日,“神九”已经完成全系统联合演练。6月13日,发射之前最后一次检查完成。检查的结果显示,不管是飞船的系统、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都是正常和良好的。下一步将进行火箭推进剂的加注。虽然火箭、飞船的测试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发射塔架上的工作看上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紧张,但就在发射场地下,有大量的数据正通过光缆从发射塔传输到指挥控制大厅,火箭系统部分工作人员也坚守在塔架上,配合加注工作人员铺设管道,为后期正式加注做好准备。这次神九任务与神八任务不同,选择在夏天发射,为了缩短发射流程和保障安全,降低风险,加注人员必须对推进剂进行降温。由于热胀冷缩,推进剂可能会对管线的气密性产生一些影响;但前期已经进行了气密性的检查试验,准备很充分。目前,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最终将为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寻找最佳的“窗口”。J177记者手记从亚洲第一门到神九发射塔昨天,记者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区。这里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发射场一片空寂,平静之下掩藏着航天人激动的心情和急切的盼望。发射区建立在一片广袤的戈壁当中,车辆还没驶入场区,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座标志性的发射塔架,威风凛凛地伫立在旷野当中。距离发射塔架1500米处的一座高楼,与发射塔架遥相呼应,成为这个空旷的发射场里最显眼的两座建筑。高楼正面,由启功题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整座楼呈对称布局,左右两边各有一道从楼顶纵贯而下的大门,高达70多米,这就是著名的“亚洲第一门”了。它的全名叫做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火箭、飞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都在这里完成。走进测试厂房,高耸的塔架立即引着所有人的眼睛一齐仰视。这座总高度100米高的庞然大物,相当于38层大楼那么高,工作人员说,它是目前亚洲最高的单层建筑。厂房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亚洲最大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它像一个巨型摇篮,精心呵护着“神箭”和“神舟”,一次次地将它们从这里送上探索太空的征程。这里显眼的,就是那两组绿色的悬挑式活动平台。这两组平台犹如变形金刚一般,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像一块结构复杂的积木。据介绍,当火箭和飞船到达以后,两组固定平台就会从两侧转动开来,犹如伸出双臂的母亲,将船箭组合体紧紧地拥在自己的怀里。工作人员就通过这一段段的固定平台,对船箭组合体进行各项检查。楼顶上装有一台巨型吊车,它可以直接将火箭吊装到活动发射平台。厂房底部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转台”,名字叫做活动发射平台。船箭组合体将被安装在这个活动平台上,并由它来运至发射塔架。记者所看到的这一切,只是厂房内景的一半,另一半则跟它一模一样,呈对称状。也就是说,厂房设计了两套一样的垂直测试系统,可以同时进行两枚火箭的总装测试。去年,天宫一号的船箭组合体进入发射塔架后,发射神八的火箭也进了场,那时就同时利用了两组平台。如今,神九已“坐着”其中一个活动发射平台进入发射塔架,留在厂房里的另一个平台则是去年完成神八发射任务之后撤回厂房的。这个发射平台通体发黑,就是神八发射时的熊熊烈火炙烤留下的痕迹。载着神九的活动发射平台,沿着两条铁轨,被送到前方1500米处的发射塔架。如今,发射塔已经拥抱着神九蓄势待发。记者在外面无法看到神九和长二F火箭的风姿。湖蓝色的发射塔架犹如一枚定海神针,悄然伫立。再过几天,塔架就会层层伸展开来,到那时,人们就可以一睹神九真容了。本报特派记者 代丽丽 J205神九女航天员中有位80后神九发射步步逼近,神九航天员乘组中的两位女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刘洋和王亚平都是从飞行员中挑选的,空军招飞局李洪春研究员向记者介绍了她们当年招飞时的情况。空军招飞局记录显示:籍贯为河南林县的刘洋,1979年6月出生,干部家庭,高中毕业于郑州华夏中学,高考成绩571分,是班团干部,三好学生。王亚平,1980年1月生人,农村家庭,毕业于山东烟台市福山一中,高考成绩444分,三好学生。“两人都是甲类身体,心理选拔成绩均为6分。”空军招飞局李洪春研究员介绍,招飞时,将身体素质考核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身体就是最好的身体条件,而心理素质测评最高分是9分,5分是录取标准,6分属于优良等级。通过者分数为5分的比较多,6分的人不多,能得7分、8分的很少见。刘洋、王亚平能得到6分,已相当不容易。本报记者 蔡文清 J177现场特写有雷电吗?能确保吗?“各号注意,负4小时准备!”随着零号指挥员下达清晰坚定的口令,神舟九号进入临射状态。指挥部、各大系统全体参试人员的心弦绷得更紧了。肩负着为神九发射锁定气象“金窗口”的气象团队,无疑是当前最紧张的一群。发射场9035厂房内,高挑精瘦的李兴东是发射气象的掌舵人。离指挥大厅只有三五步的小屋子里,他神态自若,时而翻看电脑屏幕上的风速、温湿度、环流变化,时而看看窗外的旗展枝摇,时而盯着大厅内大屏显示的气象参数跳变,时而和气象室电话沟通……这些都是确认、确认、再确认的动作。再精确的模型都只是对历史样本的概括,再精准的预报结论都只是一个概率值,接下来天气如何永远充满变数。这是气象工作的魅力所在,也是气象工作的压力所在。技术部气象室,被誉为发射中心气象预报的“神经中枢”。走进预报大厅,一个崭新的高清宽大屏幕跃入眼帘,左右两边各有两个LED液晶壁挂电视屏,5个屏幕有机融为一体,排列在大厅北墙中央。每个屏幕上分别显示来自国家气象局、总参气象中心、甘肃省气象局等单位发来的云图、实况、雷达回波、高空地面实况图等气象信息,欧洲、日本等数值预报也一目了然。“调看云图。”“正常!”“现在风速?”“稳定!”鼠标咔咔轻点,图像曲线刷刷切换,所有目光向屏幕聚焦,每一颗心都紧提着,和发射场的李兴东同频共振。在气象室中心机房,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三台两米多高的服务器赫然而立。杨静俭是保障组长,带着三四个年轻人,有的坐在微机旁,有的守在交换机柜边,有的站在服务器前,各项任务分工有序,大家目光专注,有条不紊。这里是指挥决策的基础部,是“神经中枢”的大后方,负责对各方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转发。一旦电源、光纤、主机、软件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将直接导致李兴东所在的发射场气象终端、预报大厅的实战会商“无米下锅”。就在几个小时前,李兴东与自己的团队在气象室会商已经有了明确结论,这个结论他也是坚信不疑的。经过半年多的专题准备,发射场所有的历史资料他们翻了无数遍,雷暴、降水、大风、低涡,历史上共出现几次,极值是哪年哪月哪日,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彼此有什么联系,还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形势……所有这些,李兴东都刻进了大脑。李兴东的大脑就像一个多核CPU,随时调用这些数据和模型,输入实时气象资料高速运算。指挥长问:有雷电吗?李兴东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指挥长再次提高嗓音:能确保吗?李兴东斩钉截铁地回答:能!余清华 J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