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背起行囊,静静地驶向远洋,也留恋都市夜色斑斓,更向往礁盘星光的清亮……”参观亚洲第一大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前一晚,中国交建二航局二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谢笔浩为《环球时报》记者团演唱了一曲《沉默的脊梁》。看着这个平时幽默诙谐的男人此时饱含深情的样子,记者不禁在想:是什么力量让中国交建的员工对自己的事业如此投入?这一疑问在参加环球时报-环球网主办的“走进新国企·当代中国奇迹之旅”期间慢慢被解开——以“天鲸”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国重器”,带给与其共患难的中国员工太多自豪感。
“拳头”,削岩如泥
7月23日,广州南沙港笼罩在烟雨中,《环球时报》记者一行人乘坐接驳船从码头出发。约20分钟后,一艘鲜亮的黄蓝配色的巨船出现在灰蒙蒙的远处。此时的“天鲸”号如一名钢铁战将般,在一方海域展现沉默的魅力。
走上“天鲸”号甲板,并不会有“上船”的感觉,而更像是身处一个建筑工地——四周和头顶都是钢架和吊臂。只不过,这个“建筑工地”非常干净,没有尘土飞扬。由于“天鲸”号自带“建筑工地”的属性,参观者被要求只要走出船舱,就必须戴上安全帽。
国之润,自疏浚始。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隋炀帝扩修京杭大运河,这些历史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疏浚业的代表。当时的疏浚主要靠人力,时至今日,疏浚最主要的工具是挖泥船。
“天鲸”号是亚洲第一大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由中交天津航道局(简称天航局)有限公司出资,联合上海交大、德国VOSTALMG设计,由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
“天鲸”号被中国网民称为“造岛神器”,这个“爱称”来源于其强大的挖掘和吹填能力。船上工作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它每小时可挖掘4500立方米的海底混合物,这相当于可以挖出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半米深的坑。
如此强大的能力首先要归功于其坚实的“拳头”——位于船头位置的绞刀头。平时从网络照片里很难看出这个“拳头”真正的个头,只有站在它面前才会被震撼到。“天鲸”号前船长、中交天航局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王明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种绞刀头直径小的2.8米,大的能有3.15米。记者注意到,“拳头”上布满尖利的“牙齿”,即绞刀头的刀齿。这种专门用于挖掘岩石的绞刀头单个刀齿造价高达1500元。 绞刀头由4200千瓦的变频电机驱动,可挖掘耐压强度高达40兆帕中风化及强风化的岩石。“40兆帕是什么概念呢?刚才我们出发的码头是混凝土构成的,‘天鲸’号可以轻松绞碎。说它‘削岩如泥’丝毫不夸张。”王明安说。
“大脑”,高科技感十足
“造岛神器”还有两个“杀手锏”——强大的自航能力和先进的自动挖泥控制系统。位于挖泥船顶层的驾驶舱是实现这两大功能的“大脑”。
目测约四五十平方米的驾驶舱内高科技感十足,《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太空船驾驶舱。自动挖泥控制系统位于舱内正中,所有挖泥设备的操作集成在约两平方米的操作台上,点击鼠标或按钮便可完成设备的远程操作。工作人员表示,船员甚至可以一边挖泥,一边悠闲地喝杯茶。
挖泥操作台两侧分别是定位系统和自航系统。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其实绞吸式挖泥船并不新鲜,这是疏浚工程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船舶。不过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绞吸挖泥船没有航行能力,船舶每换一处工作位置均靠拖船带动。作为亚洲第一艘具备自航能力的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拥有无限航区的航行能力和装驳功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航行”。
5月25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宣布对大型工程船舶实施出口管制。其中绞刀功率大于或等于500千瓦,挖深大于或等于15米,总装机功率大于或等于2000千瓦的绞吸式挖泥船,未经许可一律不得出口。王明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天航局目前拥有的挖泥船全部在受限范围之内,“我们的船可以到世界其他国家施工,但如果其他国家想买,是不可能的”。
移动,像在“迈步”
“天鲸”号如何开展工作?王明安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到达施工地点后,先在船尾下主桩,并在船头两侧布设横移轴。记者想起刚登船时头顶的两根巨大的钢柱,它们就是主桩和辅桩。工作人员表示,主桩的直径达1.8米,下桩后,主桩相当于“圆规的规脚”。
船尾下桩后,船头会伸出一根长长的“桥梁”,“桥梁”头部就是绞刀。“这根梁有1100吨重,因为要压得住绞刀,使它不会因为岩沙坚硬而反弹”,王明安说。之后,绞刀就以桩为圆心,做扇形摆动,击碎岩石泥沙。击碎的岩石泥沙通过船上的高效离心泵吸入,并通过管道吹出。据工作人员介绍,“天鲸”号的排距能达到6000米。
工作一段时间后,船需要往前移动继续挖泥,这时辅桩会伸出并下到海中,让主桩倒换一下向前移动,整个过程看上去像是“天鲸”号在“迈步”。
作为无限航区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的生活设施相当齐全,宿舍、活动室、健身房、洗衣房、医务室、餐厅等一应俱全,完全满足远洋航行中船员的生活需求。《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挖泥船工作区的舷窗边,常能看到花盆。据王明安介绍,“天鲸”号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一般情况下,这些年轻人要在船上连续工作3个月才能放假回家一次。
尽管配备完善,但仍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食物保鲜。“天鲸”号前政委、中交天航局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悦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路途、风浪等因素制约,蔬菜运到船上往往就变成了黑色,只能扔掉。”
李悦来还讲述了一段小插曲。在一次海上施工过程中,一艘配合施工的小船希望“天鲸”号能协调点蔬菜,于是“天鲸”号就把船上最好的土豆、剃掉芽子并用冰水泡上的洋葱给小船送去。但小船工人看到后不高兴地说:“你们大船拿我们小船不当人看!这是人吃的吗?”等补给船再次过来时,“天鲸”号让小船先去挑菜,结果小船船长上补给船一看就不再说话了。说到这里,李悦来眼圈泛红。
远海作业,被外国盯上
中国交建天航局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05年以前,国内疏浚企业的挖泥船基本依赖进口,且挖泥船建造技术受制于国外封锁。如今,“天鲸”号的出现令中国疏浚业拥有与世界四大疏浚公司相媲美的“超级战舰”。
具备强大破石吹填能力和灵活机动能力的“天鲸”号得以参与许多远海吹填工程。李悦来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在近年的一次海上作业中,某国突然注意到“天鲸”号。他们称,发现一艘“外形奇特的船”,“从那以后,我们的船走到哪儿,后边总有船远远跟着”。
“有一种魅力叫沉默,有一种英雄叫工匠。”歌曲《沉默的脊梁》道尽了中国交建的荣耀和辛酸,不过,荣耀远不止如此。王明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天航局牵头国内著名产学研单位,历经5年攻克关键技术,研发了更为先进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如果将‘天鲸’号比作一辆装甲车的话,那么‘天鲲’号就是一辆重型坦克”。
天航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鲲”号设计融合了世界最新科技,装备了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挖掘系统和最大功率的高效泥泵,设计生产能力约6000立方米/小时,绞刀功率5000千瓦,最大挖深35米,最大排距1.5万米,其中远程输送能力等性能雄踞世界第一,该船的研发建造真正实现挖泥船装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