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P1Hn china.huanqiu.comarticle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血泊中不屈的脊梁/e3pmh1nnq/e3pn60p0i驰骋皖江的新四军第七师“去年十月你们复电谓巢湖、瓦隔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这段文字来自1941年2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中央书记处起草的给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的电报,其中“无为”就是现在安徽省无为县,曾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也是新四军七师的诞生地和师部所在地。铁流浩荡聚豪杰近日,在无为县红庙镇涧边自然村,记者走进了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家住涧边村的李先胜今年86岁,他告诉记者,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鬼子来扫荡。“七师在此常驻的时候,我才八九岁。日本鬼子来扫荡的时候,不少村民的房屋都被烧了。”“皖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富饶、人口密集,是日伪军全面占领和掠夺的重点区域。皖江地域狭小,‘皖南事变’后,是否在此建立根据地,新四军中不少人是有疑虑的。”无为县党史专家王敏林介绍说。 1941年5月1日,第七师在无为县胡家瓦屋成立,全师总兵力1900人。“隐蔽据点,稳步向四方发展”。新七师迁至红庙镇的三水涧后,该地就成了七师党、政、军、群首脑机关的大本营。七师先后开辟了桐西游击根据地、泊湖游击根据地及巢北含和地区,将皖江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华中连成片,无为是关键”。时任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指出,“无为是二师、五师和六师之间的中心地带,像一个纽扣,起到联结作用。”第七师使得新四军连成一片,形成鄂豫边、皖江、淮南3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的局面,犹如刺刀,插在华中日军的心脏地带。驱寇重任起怒潮1943年3月17日,日军从铜陵大通突袭而来,到严桥山上时,距离师部也就3公里。“当时日军纠集了6000余兵力,企图一举消灭七师及主力部队。” 王敏林介绍,日军这次“扫荡”行动非常秘密,夜间行动,器材轻便,绕过七师警戒线。当天雨大风急,面对日军的四面夹击,七师师部决定实行分路穿插,跳出敌人包围圈。向南一路由副师长傅秋涛带领师机关人员及师部警卫连沿三水涧北面行进,在石涧埠与日军遭遇,激战中打开突破口,夺路南进,绕至日军后方。政委曾希圣带部分师部人员与师直独立团向北突围,沿途相继与巢县、东关之日军展开激战,18日拂晓进入银屏区的仙人洞附近,山外则被日军团团包围。18日夜,曾希圣命令师直独立团,分两路实施突围行动。20日,日军千余人进入山区,开始连续数日的搜山。七师主力部队即在日军侧背,不断进行袭击。同时和含、沿江、皖南等各个支队,趁日军后方空虚,纷纷向东关、开城桥、横山等日伪据点进行猛袭,经两日激战,杀伤日伪军300余人,终将“扫荡”粉碎。在这次反“扫荡”中,七师付出重大牺牲,损失200余人。七师供给部部长郑行福、师直属队总支书记曾宪忠、师供给部副部长郭仪鸿等牺牲。“第一次扫荡后,七师总结了经验,建立了三五里一个或一村一个的递步哨、消息树等各种传递消息的土办法,可以迅速掌握日军的行军方向、速度、人数等情报。” 无为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蒋克祚说,“正是情报工作的充分运用,让此后日军的几次大规模扫荡受到重创。”艰难敌后开新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第七师在4年多时间里,建立了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拥有人口180万。共与日军进行了2000多次战斗,攻克日伪据点200余处,击毙击伤敌1.4万人。”蒋克祚告诉记者。澎湃的历史大潮,给涧边村留下抹不掉的红色印记。占地面积约26400平方米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巍然屹立,有8个展厅、1个专题影像厅,展出各类文物文献300余件,全面介绍了新四军第七师发展壮大的历史。解说员介绍,七师在这里开垦荒地、植树种棉,先后实施了惠生堤、三闸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保障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有的工程沿用至今。“虽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的生活困难,可是七师的战士们却自力更生,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为新四军乃至延安都给予了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在无为县红庙镇涧边村,说起村子的革命史,村民无不自豪。“他们住在老百姓家里,却从不吃百姓一粒米,农忙的时候还会帮我们做农活,自己也在前面的山上开荒种地。”此外,在南京、上海相继沦陷之时,皖江革命根据地又发布了一次性税收政策,所有经过的商户只需交纳一次税即可,江浙徽商户纷纷选择从这里运输货物。一时间,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大幅提升,为抗战积蓄了财力物力和信心。《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1日 09 版)1441066680000责编:fangfang人民网-人民日报144106668000011["9CaKrnJP1Lc","9CaKrnJP1wu","9CaKrnJP1vS","9CaKrnJP1uk","9CaKrnJP1st"]{"email":"fangfang@huanqiu.com","name":"fangfang"}
驰骋皖江的新四军第七师“去年十月你们复电谓巢湖、瓦隔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这段文字来自1941年2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中央书记处起草的给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的电报,其中“无为”就是现在安徽省无为县,曾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也是新四军七师的诞生地和师部所在地。铁流浩荡聚豪杰近日,在无为县红庙镇涧边自然村,记者走进了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家住涧边村的李先胜今年86岁,他告诉记者,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鬼子来扫荡。“七师在此常驻的时候,我才八九岁。日本鬼子来扫荡的时候,不少村民的房屋都被烧了。”“皖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富饶、人口密集,是日伪军全面占领和掠夺的重点区域。皖江地域狭小,‘皖南事变’后,是否在此建立根据地,新四军中不少人是有疑虑的。”无为县党史专家王敏林介绍说。 1941年5月1日,第七师在无为县胡家瓦屋成立,全师总兵力1900人。“隐蔽据点,稳步向四方发展”。新七师迁至红庙镇的三水涧后,该地就成了七师党、政、军、群首脑机关的大本营。七师先后开辟了桐西游击根据地、泊湖游击根据地及巢北含和地区,将皖江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华中连成片,无为是关键”。时任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指出,“无为是二师、五师和六师之间的中心地带,像一个纽扣,起到联结作用。”第七师使得新四军连成一片,形成鄂豫边、皖江、淮南3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的局面,犹如刺刀,插在华中日军的心脏地带。驱寇重任起怒潮1943年3月17日,日军从铜陵大通突袭而来,到严桥山上时,距离师部也就3公里。“当时日军纠集了6000余兵力,企图一举消灭七师及主力部队。” 王敏林介绍,日军这次“扫荡”行动非常秘密,夜间行动,器材轻便,绕过七师警戒线。当天雨大风急,面对日军的四面夹击,七师师部决定实行分路穿插,跳出敌人包围圈。向南一路由副师长傅秋涛带领师机关人员及师部警卫连沿三水涧北面行进,在石涧埠与日军遭遇,激战中打开突破口,夺路南进,绕至日军后方。政委曾希圣带部分师部人员与师直独立团向北突围,沿途相继与巢县、东关之日军展开激战,18日拂晓进入银屏区的仙人洞附近,山外则被日军团团包围。18日夜,曾希圣命令师直独立团,分两路实施突围行动。20日,日军千余人进入山区,开始连续数日的搜山。七师主力部队即在日军侧背,不断进行袭击。同时和含、沿江、皖南等各个支队,趁日军后方空虚,纷纷向东关、开城桥、横山等日伪据点进行猛袭,经两日激战,杀伤日伪军300余人,终将“扫荡”粉碎。在这次反“扫荡”中,七师付出重大牺牲,损失200余人。七师供给部部长郑行福、师直属队总支书记曾宪忠、师供给部副部长郭仪鸿等牺牲。“第一次扫荡后,七师总结了经验,建立了三五里一个或一村一个的递步哨、消息树等各种传递消息的土办法,可以迅速掌握日军的行军方向、速度、人数等情报。” 无为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蒋克祚说,“正是情报工作的充分运用,让此后日军的几次大规模扫荡受到重创。”艰难敌后开新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第七师在4年多时间里,建立了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拥有人口180万。共与日军进行了2000多次战斗,攻克日伪据点200余处,击毙击伤敌1.4万人。”蒋克祚告诉记者。澎湃的历史大潮,给涧边村留下抹不掉的红色印记。占地面积约26400平方米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巍然屹立,有8个展厅、1个专题影像厅,展出各类文物文献300余件,全面介绍了新四军第七师发展壮大的历史。解说员介绍,七师在这里开垦荒地、植树种棉,先后实施了惠生堤、三闸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保障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有的工程沿用至今。“虽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的生活困难,可是七师的战士们却自力更生,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为新四军乃至延安都给予了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在无为县红庙镇涧边村,说起村子的革命史,村民无不自豪。“他们住在老百姓家里,却从不吃百姓一粒米,农忙的时候还会帮我们做农活,自己也在前面的山上开荒种地。”此外,在南京、上海相继沦陷之时,皖江革命根据地又发布了一次性税收政策,所有经过的商户只需交纳一次税即可,江浙徽商户纷纷选择从这里运输货物。一时间,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大幅提升,为抗战积蓄了财力物力和信心。《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