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Qhcbj作者:china.huanqiu.comgallery吕厚民 定格领袖的风采(组图)/e3pmh1nnq/e3pn6eiep1425952260000责编:胡适真北青网-北京青年报142595226000011[]{"gallery":{"members":[{"desc":"\t\r\n\t\r\n\t\r\n\t\r\n\t毛泽东与周恩来 摄影\/吕厚民\r\n\t\r\n\t\r\n\r\n\r\n\r\n\r\n\t\r\n\t\r\n\t","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310\/20150310095242605.jpg"},{"desc":"\t\r\n\t\r\n\t\r\n\t\r\n\t吕厚民与毛泽东握手\r\n\t\r\n\t\r\n\r\n\r\n\r\n\r\n\t\r\n\t\r\n\t","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310\/20150310095243390.jpg"},{"desc":"\t\r\n\t\r\n\t\r\n\t\r\n\t吕厚民出席北京青年报复刊庆典活动 摄影\/陈柏 王晓溪\r\n\t\r\n\t\r\n\r\n\r\n\r\n\r\n\t\r\n\t\r\n\t","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310\/20150310095243176.jpg"},{"desc":"\t\r\n\t\r\n\t\r\n\t\r\n\t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 摄影\/吕厚民\r\n\t\r\n\t\r\n\r\n\r\n 本报讯 (记者 祖薇)上世纪50年代,他曾经手拿闪光灯、照相机,身背挎包和毛主席握手;他的名片与众不同,印有毛泽东的手书:“吕厚民同志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七日。”这张名片的主人吕厚民昨日在京去世,享年88岁。\r\n 吕厚民是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1950年,21岁的他从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中南海摄影科,直至1964年,在长达14年的时间内一直负责为毛泽东拍照,也为与之相处时的周恩来、刘少奇等多位开国领袖留下了许多经典瞬间,这些照片如今都是珍贵的史料。\r\n 毛主席规定,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能长时间在自己身边,都要到下边去锻炼。1957年底,吕厚民所在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与新华社合并,他前往新华社当记者。在离开中南海之前,吕厚民跟毛主席说,想请主席给他题个名,第二天,毛主席的秘书便把毛主席手书的“吕厚民同志”转给了他。\r\n 吕厚民曾经回忆,过去的照相设备和技术都不高,摄影师用美国产的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用钨丝灯泡,拍一张就要换一个灯泡。暗盒里一次只能装2片胶片,拍完后要立即拉开暗箱再装胶片。“所以,拍摄过程中,摄影师要熟练使用相机,并保持高度的敏感。” 195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央人民政府会议,吕厚民负责拍摄照片。在会议最后一天退场的时候,吕厚民看到周总理站了起来,拿着一份文件向毛主席走去。职业敏感使得吕厚民赶紧拿着相机走向主席台。果然,周总理将文件递给毛主席,并说了些什么。毛主席听完后非常开心,也翻看起文件。看到此景,吕厚民赶紧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一瞬间。照片上,毛主席和周总理神态轻松自然,两个人显得非常亲密。事后,这张照片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了吕厚民的代表作品之一。\r\n 拍摄经典照片不仅需要时刻捕捉镜头,还需要合适的环境、气氛和机会。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时期—持续性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压力很大。1961年夏天,吕厚民随他来到庐山。事后,吕厚民回忆:“上庐山后,老人家心情不很好,连续几天都没合眼,也没走出房门。一个晴朗的上午,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毛主席停止办公,外出散步,他登上了含鄱口。一开始主席坐在那里边想事情,边和秘书交谈。后来秘书离开了,他一个人侧着身子,望着云山思考。时机难得,便拍下这张毛主席在庐山系列最著名的照片。”在众多照片中,这幅照片也是吕厚民的最爱。\r\n 在吕厚民的照片里,毛泽东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有幸福和喜悦,也有疲惫和悲伤,他的照片能让亿万人民共同感受到领袖的喜怒哀乐。但就他本人而言,为领袖拍照是自己的工作。“当时拍完照片不会马上发表,而是会把胶卷交到单位保存,从没给自己留底。直到现在,过去拍的东西都在国家档案馆里。后来有了电子文件,自己才收藏了一些。”\r\n 尽管曾经身处“红墙”里,但吕厚民始终没有摒弃过平民情怀。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李树峰介绍,每次和吕厚民一起外出时,他总是背着很重的摄影包,爬高走低,与年轻人一样,而且不愿意别人背他的摄影包。“有一次在黔东南一个村子旁边,我又抢背他的包,他说你不要抢,包必须我自己背。不然这次你背,下次他背,慢慢地我就背不动了。我自己背着,就一直能背下去。”他戏称相机是自己的“武器”。“武器怎么能随便离身?”\r\n 1978年开始与他一起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共事的摄影家朱宪民介绍,吕厚民一生都工作在摄影第一线,“在路上”,就是他的生活状态。两人一起去工矿企业、农村边区拍摄了大量反映改革开放、百姓生活以及祖国山河的摄影作品,交往的37年中,几乎走遍了全中国。在去年11月,两人还在毛主席的老家湖南举办了《毛主席回家》摄影展。“他的体力和记忆力都很好,摄影展上,每一张照片拍摄过程中的细节都描述得准确到位。回北京之后,吕老感觉身体不好,要去医院看看,没想到一进医院再没回来。”\r\n 记者追忆\r\n 多利用新闻摄影功能为社会做有益的事\r\n 吕厚民生前曾多次出席北京青年报社举办的摄影活动,在出席位于顺义的一次活动中,老人坚持不让派专车去接他。吕老说:“我乘公交车或者出租车去,不给你们添麻烦。”2011年7月3日,吕厚民出席北京青年报复刊三十周年庆典。他多次对年轻记者说:“多利用新闻摄影功能,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r\n 一位年轻记者问吕老:“您拍摄了那么多领袖风采,很多媒体都使用了您的照片,您不维权吗?”老人呵呵一笑:“我们当时给领导拍照就是为了积累资料。为党和国家积累一些第一代领导人生活、工作的情况,作为历史存档。后来逐渐有些报纸、杂志用来宣传一下,但是都是好的。群众都非常喜欢,让他们用吧!”\r\n 文\/本报记者 祖薇\r\n 作者:祖薇\r\n (来源:北京青年报)\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310\/201503100952441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