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pVzS china.huanqiu.comarticle张伯礼父子武汉抗疫 镇守江夏方舱医院无一例转重症/e3pmh1nnq/e3pmh1obd张伯礼院士中医父子兵武汉抗疫,镇守江夏方舱医院无一例转重症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胡义华) 父子同在抗疫一线。一家两个男人,都从天津来到武汉。 1月27日,大年初三,父亲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奔赴武汉。作为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挂帅中医“国家队”接管江夏方舱医院。 后脚,儿子也来了。 2月21日,主动请缨,儿子也来到武汉抗疫一线。在江夏方舱医院“天一病区”,为患者采用中医方法治疗。 3月10日下午,江夏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江夏方舱500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这是最大的胜利。 到3月15日,父子俩并肩战斗20多天,仅见一面,相处不到10分钟。 父亲手术 不忘叮嘱儿子看好病人 张伯礼,72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 张磊,45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暨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执行院长。天津第十二批援助武汉医疗队成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批援助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 2月18日,也就是张磊主动申请来武汉抗疫一线的前三天。当晚11时许,正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值夜班防控疫情的张磊,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中,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告诉他:“张伯礼院士现在需要在武汉协和医院连夜做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征求你们家属意见。”专家组成员告诉他。 心,猛然一颤。 这时,天津中医药大学常务副校长高秀梅也给张磊打来电话,商量手术的事。 情况紧急!担忧是难免的。作为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张磊马上作出决定:“我们服从组织安排。” 随后,他提了一个小小请求:“父亲手术完成后,麻烦给我回个电话,报个平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磊不敢休息,焦虑等待着1000多公里外的消息。 次日凌晨4时,武汉打来电话,手术成功。在张伯礼返回病房路上,张磊和父亲通了电话。尽管声音有些虚弱,得知张磊已经主动请缨来武汉参加一线抗疫,张伯礼说:“你要是来了武汉,不必来我这里,你在‘红区’一定努力完成任务,也保护好同事和自己。” 拒绝探望 父亲让儿子直接去管病人 2月21日下午4时许,张磊带着包括自己在内的15名队员来到武汉。这是国家第五批中医医疗队、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也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的第四批医疗队。 出武汉火车站后,张磊惦记着手术后的父亲,也想去看看。耳畔,想起父亲叮嘱,“服从组织安排,不要来看我,直接去管好病人”。 张磊说,自己是此次援汉医疗队队长,不能拖后腿,直接去了江夏方舱医院驻地。 医疗队负责江夏方舱医院“天一病区”。作为病区主任,张磊全身心投入工作。提取患者咽拭子样本,是“红区”中最危险的工作。张磊总是自己动手,“我应该冲在前面,各病区主任都是这样做的,我凭什么特殊?”张磊说。 在武汉,晚上回到驻地的张磊,曾给父亲打电话,想去看一下。毕竟父亲年岁已高,又在武汉刚做完手术,但仍然被父亲拒绝,“你看好你的病人,就是对我最好的安慰”。 并肩战斗 20多天父子仅见面10分钟 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休舱。早上8时许,张磊就带着队员进入“天一病区”。病区3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进入14天隔离观察期。张伯礼是江夏方舱医院名誉院长,当天也来到医院。 队员张文涛、孟艳给张磊提建议,“队长,今天休舱,很有意义,我们想和校长(指张伯礼)合影!”在方舱医院外的草坪边,张磊看到了父亲,走过去说:“校长,我以队长名义,请您过去和我们队员合影。” 来武汉20多天,此时,张磊才真正见着父亲。张伯礼对旁边的江夏区负责人说:“不好意思,这是我孩子!” 父子俩从草坪处走向方舱医院门口,大约20米。“您身体还好吧?”“好着呢,你不要担心我。现在休舱,你和你的队员别放松了警惕,还要和治愈出院的患者保持密切联系。” “我们父子俩见面不到10分钟。”张磊说,父亲叮嘱最多的是,别放松警惕。张磊知道,武汉保卫战正进入关键时期,父亲也有很多事要做。 偶尔,张磊遇到一些病例,仍会打电话向父亲求教。 抗疫战场,这对父子隔空对话,两颗医者仁心同频共振。 言传身教 家人支持上武汉一线 即使72岁高龄,张伯礼院士在天津仍是坚持每周有3个半天的门诊。 偶尔因为事情忙碌,他会叮嘱医院通知病人,晚上7时到10时到医院来,一定要把慕名而来的病人看完。 张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45岁的他,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忙到很晚才回家。高考那年,母亲说:“你报考医学院吧,像你父亲一样。” 从医后的张磊,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敬守医德,钻研医道。 这次主动请缨来武汉,他最初并没有告诉75岁的母亲,“毕竟一家两个男人在抗疫一线,不能说完全没有危险”。但不来武汉,张磊也觉得对不住自己,“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医生,没有理由不来”。 事后,母亲知道张磊来武汉一线,并没有埋怨,反而给张磊鼓劲:“你在武汉,好好把病人救治好。”同样是护理专业毕业的爱人,也给了张磊支持,“你一定要平安回来!” 这次,是张磊第二次来武汉。多年前,他来武汉开学术会议,曾经步行经过长江大桥,去看了一次黄鹤楼。他知道,武汉还有很多漂亮的景点,也有很多英雄的人物。 等疫情过去,一定好好去看看武汉大学的樱花,看看东湖,仔细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 张磊和同事憧憬着。 【记者手记】 “失约”五次的采访 主动请缨,从天津来到武汉抗疫一线。 采访张磊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 3月10日凌晨1时许,通过多方联系,辗转找到了张磊的手机号码。医护人员辛苦,我不便打扰,试着用手机号添加了张磊的微信,并表明自己的身份。 早上6时56分,张磊通过了我的微信请求。他给我留言,“胡老师,今天方舱休舱,活比较多,实在抱歉,等有空了,联系您。” 救治是第一位的。我给张磊留言:“感谢您和同事,对武汉的支援帮助!等您有空了再联系。” 第二天,张磊再次留言,“抱歉,胡老师,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去看场地。我们再约时间,实在是抱歉。” 作为一名记者,我能理解。此时此刻,千千万万和张磊一样的医护人员,他(她)们正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为病人解除痛苦。 武汉胜,湖北胜;湖北胜,中国胜。 第三天下午,张磊给我回话,“在方舱驿站忙。回头,我再给您说。胡老师,您就叫我张大夫就行。” 等待,其实是一种希望。 医护人员的忙碌,是为了让我们早日见面。 3月15日下午1时许,在“失约”五次后,我终于和张磊见面。 此时,阳光正好。 交谈1个小时后,我们有个约定。 “邀请您下次来武汉时,一定来我家做客,我请您吃热干面。” “期待您能去天津,我陪您参观海河。” 这个约定,已经排上日程。 1584316620000责编:秦璐敏长江网158431662000011[]{"email":"qinlumin@huanqiu.com","name":"秦璐敏"}
张伯礼院士中医父子兵武汉抗疫,镇守江夏方舱医院无一例转重症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胡义华) 父子同在抗疫一线。一家两个男人,都从天津来到武汉。 1月27日,大年初三,父亲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奔赴武汉。作为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挂帅中医“国家队”接管江夏方舱医院。 后脚,儿子也来了。 2月21日,主动请缨,儿子也来到武汉抗疫一线。在江夏方舱医院“天一病区”,为患者采用中医方法治疗。 3月10日下午,江夏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江夏方舱500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这是最大的胜利。 到3月15日,父子俩并肩战斗20多天,仅见一面,相处不到10分钟。 父亲手术 不忘叮嘱儿子看好病人 张伯礼,72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 张磊,45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暨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执行院长。天津第十二批援助武汉医疗队成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批援助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 2月18日,也就是张磊主动申请来武汉抗疫一线的前三天。当晚11时许,正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值夜班防控疫情的张磊,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中,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告诉他:“张伯礼院士现在需要在武汉协和医院连夜做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征求你们家属意见。”专家组成员告诉他。 心,猛然一颤。 这时,天津中医药大学常务副校长高秀梅也给张磊打来电话,商量手术的事。 情况紧急!担忧是难免的。作为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张磊马上作出决定:“我们服从组织安排。” 随后,他提了一个小小请求:“父亲手术完成后,麻烦给我回个电话,报个平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磊不敢休息,焦虑等待着1000多公里外的消息。 次日凌晨4时,武汉打来电话,手术成功。在张伯礼返回病房路上,张磊和父亲通了电话。尽管声音有些虚弱,得知张磊已经主动请缨来武汉参加一线抗疫,张伯礼说:“你要是来了武汉,不必来我这里,你在‘红区’一定努力完成任务,也保护好同事和自己。” 拒绝探望 父亲让儿子直接去管病人 2月21日下午4时许,张磊带着包括自己在内的15名队员来到武汉。这是国家第五批中医医疗队、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也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的第四批医疗队。 出武汉火车站后,张磊惦记着手术后的父亲,也想去看看。耳畔,想起父亲叮嘱,“服从组织安排,不要来看我,直接去管好病人”。 张磊说,自己是此次援汉医疗队队长,不能拖后腿,直接去了江夏方舱医院驻地。 医疗队负责江夏方舱医院“天一病区”。作为病区主任,张磊全身心投入工作。提取患者咽拭子样本,是“红区”中最危险的工作。张磊总是自己动手,“我应该冲在前面,各病区主任都是这样做的,我凭什么特殊?”张磊说。 在武汉,晚上回到驻地的张磊,曾给父亲打电话,想去看一下。毕竟父亲年岁已高,又在武汉刚做完手术,但仍然被父亲拒绝,“你看好你的病人,就是对我最好的安慰”。 并肩战斗 20多天父子仅见面10分钟 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休舱。早上8时许,张磊就带着队员进入“天一病区”。病区3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进入14天隔离观察期。张伯礼是江夏方舱医院名誉院长,当天也来到医院。 队员张文涛、孟艳给张磊提建议,“队长,今天休舱,很有意义,我们想和校长(指张伯礼)合影!”在方舱医院外的草坪边,张磊看到了父亲,走过去说:“校长,我以队长名义,请您过去和我们队员合影。” 来武汉20多天,此时,张磊才真正见着父亲。张伯礼对旁边的江夏区负责人说:“不好意思,这是我孩子!” 父子俩从草坪处走向方舱医院门口,大约20米。“您身体还好吧?”“好着呢,你不要担心我。现在休舱,你和你的队员别放松了警惕,还要和治愈出院的患者保持密切联系。” “我们父子俩见面不到10分钟。”张磊说,父亲叮嘱最多的是,别放松警惕。张磊知道,武汉保卫战正进入关键时期,父亲也有很多事要做。 偶尔,张磊遇到一些病例,仍会打电话向父亲求教。 抗疫战场,这对父子隔空对话,两颗医者仁心同频共振。 言传身教 家人支持上武汉一线 即使72岁高龄,张伯礼院士在天津仍是坚持每周有3个半天的门诊。 偶尔因为事情忙碌,他会叮嘱医院通知病人,晚上7时到10时到医院来,一定要把慕名而来的病人看完。 张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45岁的他,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忙到很晚才回家。高考那年,母亲说:“你报考医学院吧,像你父亲一样。” 从医后的张磊,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敬守医德,钻研医道。 这次主动请缨来武汉,他最初并没有告诉75岁的母亲,“毕竟一家两个男人在抗疫一线,不能说完全没有危险”。但不来武汉,张磊也觉得对不住自己,“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医生,没有理由不来”。 事后,母亲知道张磊来武汉一线,并没有埋怨,反而给张磊鼓劲:“你在武汉,好好把病人救治好。”同样是护理专业毕业的爱人,也给了张磊支持,“你一定要平安回来!” 这次,是张磊第二次来武汉。多年前,他来武汉开学术会议,曾经步行经过长江大桥,去看了一次黄鹤楼。他知道,武汉还有很多漂亮的景点,也有很多英雄的人物。 等疫情过去,一定好好去看看武汉大学的樱花,看看东湖,仔细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 张磊和同事憧憬着。 【记者手记】 “失约”五次的采访 主动请缨,从天津来到武汉抗疫一线。 采访张磊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 3月10日凌晨1时许,通过多方联系,辗转找到了张磊的手机号码。医护人员辛苦,我不便打扰,试着用手机号添加了张磊的微信,并表明自己的身份。 早上6时56分,张磊通过了我的微信请求。他给我留言,“胡老师,今天方舱休舱,活比较多,实在抱歉,等有空了,联系您。” 救治是第一位的。我给张磊留言:“感谢您和同事,对武汉的支援帮助!等您有空了再联系。” 第二天,张磊再次留言,“抱歉,胡老师,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去看场地。我们再约时间,实在是抱歉。” 作为一名记者,我能理解。此时此刻,千千万万和张磊一样的医护人员,他(她)们正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为病人解除痛苦。 武汉胜,湖北胜;湖北胜,中国胜。 第三天下午,张磊给我回话,“在方舱驿站忙。回头,我再给您说。胡老师,您就叫我张大夫就行。” 等待,其实是一种希望。 医护人员的忙碌,是为了让我们早日见面。 3月15日下午1时许,在“失约”五次后,我终于和张磊见面。 此时,阳光正好。 交谈1个小时后,我们有个约定。 “邀请您下次来武汉时,一定来我家做客,我请您吃热干面。” “期待您能去天津,我陪您参观海河。” 这个约定,已经排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