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lmox china.huanqiu.comarticle刚刚!良渚申遗成功!发现者竟是一位25岁的青年/e3pmh1nnq/e3pmh1obd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2018年1月31日,浙江杭州,航拍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首都、世界遗产地巴库召开。共有来自135个国家的近2500名代表出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法斯﹒加拉耶夫担任会议主席。会议共审议各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35项,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2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5项。此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经会议审议,已顺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收到良渚申遗成功的消息,网友纷纷表示祝贺!2018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报对良渚遗址进行了整版报道。民国青年25岁推开文明大门发现良渚文化背后,有一位青年不得不提。所有文献资料会告诉你,发现良渚遗址第一人生于民国,那个叫施昕更的人1936年在其家乡,浙江杭县良渚镇(今属余杭市)附近,发现许多地点出土黑陶和石器,因而进行发掘。这个载入考古史册之人,原来并非考古科班选手出身,25岁偶然成为发现良渚遗址第一人,随即投身田野考古、撰写报告,28岁离开人间。1912年,施昕更出生在杭县良渚镇,他在此地长大,读小学。1924年秋至1927年夏,在杭州直大方伯巷杭州第一中学初中部读初中。1930年,施昕更进入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黑陶豆。触发机缘的原始事件,是当时博物馆正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1936年5月,古荡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消息传出,施昕更立马给予极大关注。心思细腻、反应机敏的他,发现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尤其是一种长方形有孔的石斧,他在杭县北乡良渚一带见过。灵光一现,施昕更感觉得到了一种“暗示”:古荡和杭县北乡的良渚,会不会之间有一种互相的联系呢?“行动派”施昕更说走就走,随即跑回故乡良渚,一口气进行了三次调查。他终日在田野阡陌之间奔走,不以为苦。好运气,在11月3日那一天,蓦然砸到施昕更头上——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运气只配得上真正有才华的大脑。施昕更于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干涸池底,发现了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带回了杭州。得到馆里的同意和支持,“超高效率行动派”施昕更,马不停蹄主持起了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根据记载,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神人兽面图像是良渚文化玉器最主要的纹饰题材,也被视为良渚玉器的灵魂所在。1937年春天,施昕更写就了5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以下简称《良渚》)一书,制图100余幅,详细介绍发掘经过、收获,提出颇有创见的看法。施昕更的《良渚》文稿付排后,抗日战争爆发,印刷被迫中止。于是施昕更携带文稿,随西湖博物馆迁徙兰溪、永康、松阳,在董聿茂的呼吁和坚持下,浙江省教育厅同意出资付印。1938年《良渚》一书终于问世。《良渚》在上海付印时,施昕更迫于生计,到瑞安县工作。不久后,便投笔从戎,任县抗日自卫队秘书。1939年5月,积劳成疾,感染猩红热,因无力医治,施昕更病逝于瑞安医院,年仅28岁。葬于瑞安县西山。民国青年施昕更用生命最后的短短3年,一手推开了良渚文明大门。杭州,良渚古城北段城墙基址,右侧墙壁为城墙的横截面。在此之后,良渚的考古发掘、良渚文明确证的工作被时代按下了“暂停键”,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才恢复稳定、高效的节奏。良渚古国,显然不是“最早的中国”,但可以说是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国家。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良渚的考古从一开始就不是挖宝。”我们后人对良渚遗址的刨根问底,既是解读古老的文明密码,更是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真实性,找到有据可循的科学证据。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沈杰群 编辑:陈垠杉)1562396280000责编:郭姝婷中国青年报156239628000011["9CaKrnKlmos","9CaKrnKlmnT","9CaKrnKlmmX","9CaKrnKlmmH","9CaKrnKlmi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9/0706/20190706025931782.jpg{"email":"guoshuting@huanqiu.com","name":"郭姝婷"}
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2018年1月31日,浙江杭州,航拍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首都、世界遗产地巴库召开。共有来自135个国家的近2500名代表出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法斯﹒加拉耶夫担任会议主席。会议共审议各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35项,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2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5项。此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经会议审议,已顺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收到良渚申遗成功的消息,网友纷纷表示祝贺!2018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报对良渚遗址进行了整版报道。民国青年25岁推开文明大门发现良渚文化背后,有一位青年不得不提。所有文献资料会告诉你,发现良渚遗址第一人生于民国,那个叫施昕更的人1936年在其家乡,浙江杭县良渚镇(今属余杭市)附近,发现许多地点出土黑陶和石器,因而进行发掘。这个载入考古史册之人,原来并非考古科班选手出身,25岁偶然成为发现良渚遗址第一人,随即投身田野考古、撰写报告,28岁离开人间。1912年,施昕更出生在杭县良渚镇,他在此地长大,读小学。1924年秋至1927年夏,在杭州直大方伯巷杭州第一中学初中部读初中。1930年,施昕更进入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黑陶豆。触发机缘的原始事件,是当时博物馆正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1936年5月,古荡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消息传出,施昕更立马给予极大关注。心思细腻、反应机敏的他,发现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尤其是一种长方形有孔的石斧,他在杭县北乡良渚一带见过。灵光一现,施昕更感觉得到了一种“暗示”:古荡和杭县北乡的良渚,会不会之间有一种互相的联系呢?“行动派”施昕更说走就走,随即跑回故乡良渚,一口气进行了三次调查。他终日在田野阡陌之间奔走,不以为苦。好运气,在11月3日那一天,蓦然砸到施昕更头上——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运气只配得上真正有才华的大脑。施昕更于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干涸池底,发现了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带回了杭州。得到馆里的同意和支持,“超高效率行动派”施昕更,马不停蹄主持起了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根据记载,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神人兽面图像是良渚文化玉器最主要的纹饰题材,也被视为良渚玉器的灵魂所在。1937年春天,施昕更写就了5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以下简称《良渚》)一书,制图100余幅,详细介绍发掘经过、收获,提出颇有创见的看法。施昕更的《良渚》文稿付排后,抗日战争爆发,印刷被迫中止。于是施昕更携带文稿,随西湖博物馆迁徙兰溪、永康、松阳,在董聿茂的呼吁和坚持下,浙江省教育厅同意出资付印。1938年《良渚》一书终于问世。《良渚》在上海付印时,施昕更迫于生计,到瑞安县工作。不久后,便投笔从戎,任县抗日自卫队秘书。1939年5月,积劳成疾,感染猩红热,因无力医治,施昕更病逝于瑞安医院,年仅28岁。葬于瑞安县西山。民国青年施昕更用生命最后的短短3年,一手推开了良渚文明大门。杭州,良渚古城北段城墙基址,右侧墙壁为城墙的横截面。在此之后,良渚的考古发掘、良渚文明确证的工作被时代按下了“暂停键”,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才恢复稳定、高效的节奏。良渚古国,显然不是“最早的中国”,但可以说是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国家。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良渚的考古从一开始就不是挖宝。”我们后人对良渚遗址的刨根问底,既是解读古老的文明密码,更是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真实性,找到有据可循的科学证据。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沈杰群 编辑:陈垠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