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aKAr china.huanqiu.comarticle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e3pmh1nnq/e3pmh1obd2017年9月28日几个陌生的字眼出现在公众面前它们是——“海水稻”那天的《新闻联播》播出一项重大科学突破由袁隆平院士带队试种的海水稻迎来评测结果亩产高达620公斤此后海水稻试种成功的好消息不仅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新年贺词中点赞同时也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没过多久阿联酋就率先与海水稻团队取得联系并于2017年11月正式邀请他们到迪拜沙漠地区开展试种最近,在这片西亚热土上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依然不负众望沙漠海水稻测产成功!这在人类史上是第一次!更是一项人类的奇迹!在这短短8个月内他们是怎么做到在沙漠上种出水稻的?来,小青为你独家揭秘一场与大自然之间的较量作为中国人,水稻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但你是否想过到阿拉伯的沙漠地区种水稻?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在沙漠种植水稻的确是史无前例的,袁隆平院士带领的这支中国团队不仅要走在世界最前端,独自开辟这条没人走过的道路,还要克服许多沙漠地区的恶劣条件。这无疑是一场与大自然之间的较量。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坦言:“在沙漠上种海水稻,难度相当大!”首先要克服的是当地的极端气候。迪拜的沙漠靠近赤道,那里有极端高温的天气,一天最高温竟达50摄氏度,昼夜温差有20度。同时,这里气候干旱,湿度较低,像水稻这样的主粮作物无法完成自花授粉,这让作物的栽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除了艰苦的气候条件,他们还面临着棘手的土壤结构。迪拜全是典型意义上的沙漠,是团粒结构,因此纯沙子的土壤根本不保水。在有限的经济投入下,主粮作物很难生长。在这里,大自然没少给中国团队出难题。同时,由于中东地区没有做过主粮栽培,他们也不认为自己可以大规模产粮,因此他们没有农药、农机具、农业机械以及相关的劳动力。在没有任何基础设备的情况下,中国团队在当地完全是从零开始开展农业生产。这一次,中国输出的是技术即便等待他们解决的难题非常多,中国团队毅然前往。张国栋说,其实他们并没有完全的把握。“就算我们失败了,我们依然还是人类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尝试。”在这次合作中,阿联酋方面提供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迪拜有400多万印巴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外来劳动力。而这次远赴中东的中国团队总共二十多人,从事规划、测试等高级工作,将中国高端的农业技术带到迪拜。“过去,中国经常输出的是劳力,而现在,我们输出的是技术。”张国栋颇为自豪地说。面对当地基础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张国栋说:“这只是资源调配的问题,我们从中国带来人才和专业农机具,给当地培训、调用和运输。关键问题是我们要下定决心迎接挑战,中国人不来做谁来做,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信心还是有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从2012年开始研发的“四维改良法“技术已经在2017年取得初步成功。以“四维改良法”中的要素物联网系统为例,可以利用水土循环系统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从植物根部渗透灌水,减少日照蒸发,下渗的水还会被回收利用,在土壤地表以下进行内部循环,从而最大程度地节水。如果采用比较保守的纯研究方案,为了确保成功率和学术声誉,通常会先在国内的类似条件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试验种植,当试验结果确认可行时,再去国外进行实验种植。但这支由袁隆平带领的队伍正如他本人的作风一样,重在行动力。“我们搞农业生产,不在于发表多少篇学术文章,而在于我们真正将农作物栽培成功。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在农业生产领域发表多少文章,拿多少诺贝尔奖都不如真正在沙漠上把水稻种出来。”正是袁隆平一直给团队鼓舞打气,给予精神支撑,这支队伍才能顶住外界的压力,让海水稻在一片质疑声中长成。虽然袁隆平院士如今已88岁高龄,无法亲临现场作指挥,但是他始终站在队伍背后做重大决策和精神支持。袁隆平还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团队化解许多信任危机,并号召社会各界为该项目贡献力量。其中,华为就为团队提供了农业物联网的知识和技术。500公斤/亩!这个数字意味着…2018年1月8日,研发中心在迪拜启动项目建设,他们选取了80余种不同的杂交水稻进行小范围种植培育。五个月过去了,在研发团队的悉心培育下,水稻分批成熟。临到最终评测阶段,一般情况下团队的心情总会有点复杂,在期冀中带有一些紧张。但张国栋却信心满满:“海水稻长在田里,我们研究人员对它们的生长情况最为清楚。在正式测产前,我们对最终结果就有一定把握了。”为求结果公平公正,中国团队拒绝自我吹嘘,因此邀请了由来自国际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联酋和中国等的五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进行评测。5月26日,他们对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令研发团队惊喜的是,其中一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520公斤/亩,来自印度的测产专家伊什在电话中向袁隆平表示:“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在热带沙漠地带中,能够做到300公斤/亩就已经是奇迹了。袁隆平院士同样表示,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真正达到。张国栋提到,如果该品种水稻能进一步推广到60万亩,按照每年种植两季考虑,可以养活100万迪拜本土人民。张国栋说,测产结果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的一小步。中国团队成了中东的“网红”张国栋表示,如今,海水稻被证明在沙漠地区可以种植,接下来要研究如何最大程度节约成本,利用海水稻带动绿色社区城镇的全产业链的发展,在沙漠中建立小型人造绿洲。在迪拜酋长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双方的合作规划中,在2019-2020年将分别建立1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的示范绿洲农场。从2021年起,将会迅速推广复制10平方公里的标准人造绿洲,绿洲总种植面积将会推广至400平方公里,连同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社区将达到600平方公里,覆盖迪拜15%的国土面积。迪拜是阿拉伯世界的文明窗口,海水稻技术不仅能够养活当地100万人,同时也可以拉动“一带一路”经济投资,至少带来1000亿以上的投资收益,带动当地经济腾飞的奇迹。面对整个阿拉伯世界,推广海水稻产业链模式,将为阿拉伯人谋福利。这一次的试种成功,让中国海水稻团队成了中东地区的香饽饽。目前,科威特已经向我国发起外交书面陈请,希望引进海水稻绿色种植技术。沙特阿拉伯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中心也发出了合作邀请。除了中东地区,研发中心也会在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设立海水稻研发推广中心的分支机构,覆盖“一带一路”主要国家,推动全球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在广袤无垠的迪拜大沙漠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孕育着袁隆平院士为全世界种下的希望中国人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类粮食历史的奇迹成就了最平凡的稻谷挽救了大地上的饥饿1532507100000责编:秦璐敏中国青年网15325071000002["9CaKrnK9glT","9CaKrnK9gjO","9CaKrnK94B8","9CaKrnK8SOL","9CaKrnK8OQ5"]//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725/20180725042921532.jpg{"email":"qinlumin@huanqiu.com","name":"秦璐敏"}
2017年9月28日几个陌生的字眼出现在公众面前它们是——“海水稻”那天的《新闻联播》播出一项重大科学突破由袁隆平院士带队试种的海水稻迎来评测结果亩产高达620公斤此后海水稻试种成功的好消息不仅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新年贺词中点赞同时也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没过多久阿联酋就率先与海水稻团队取得联系并于2017年11月正式邀请他们到迪拜沙漠地区开展试种最近,在这片西亚热土上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依然不负众望沙漠海水稻测产成功!这在人类史上是第一次!更是一项人类的奇迹!在这短短8个月内他们是怎么做到在沙漠上种出水稻的?来,小青为你独家揭秘一场与大自然之间的较量作为中国人,水稻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但你是否想过到阿拉伯的沙漠地区种水稻?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在沙漠种植水稻的确是史无前例的,袁隆平院士带领的这支中国团队不仅要走在世界最前端,独自开辟这条没人走过的道路,还要克服许多沙漠地区的恶劣条件。这无疑是一场与大自然之间的较量。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坦言:“在沙漠上种海水稻,难度相当大!”首先要克服的是当地的极端气候。迪拜的沙漠靠近赤道,那里有极端高温的天气,一天最高温竟达50摄氏度,昼夜温差有20度。同时,这里气候干旱,湿度较低,像水稻这样的主粮作物无法完成自花授粉,这让作物的栽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除了艰苦的气候条件,他们还面临着棘手的土壤结构。迪拜全是典型意义上的沙漠,是团粒结构,因此纯沙子的土壤根本不保水。在有限的经济投入下,主粮作物很难生长。在这里,大自然没少给中国团队出难题。同时,由于中东地区没有做过主粮栽培,他们也不认为自己可以大规模产粮,因此他们没有农药、农机具、农业机械以及相关的劳动力。在没有任何基础设备的情况下,中国团队在当地完全是从零开始开展农业生产。这一次,中国输出的是技术即便等待他们解决的难题非常多,中国团队毅然前往。张国栋说,其实他们并没有完全的把握。“就算我们失败了,我们依然还是人类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尝试。”在这次合作中,阿联酋方面提供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迪拜有400多万印巴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外来劳动力。而这次远赴中东的中国团队总共二十多人,从事规划、测试等高级工作,将中国高端的农业技术带到迪拜。“过去,中国经常输出的是劳力,而现在,我们输出的是技术。”张国栋颇为自豪地说。面对当地基础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张国栋说:“这只是资源调配的问题,我们从中国带来人才和专业农机具,给当地培训、调用和运输。关键问题是我们要下定决心迎接挑战,中国人不来做谁来做,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信心还是有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从2012年开始研发的“四维改良法“技术已经在2017年取得初步成功。以“四维改良法”中的要素物联网系统为例,可以利用水土循环系统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从植物根部渗透灌水,减少日照蒸发,下渗的水还会被回收利用,在土壤地表以下进行内部循环,从而最大程度地节水。如果采用比较保守的纯研究方案,为了确保成功率和学术声誉,通常会先在国内的类似条件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试验种植,当试验结果确认可行时,再去国外进行实验种植。但这支由袁隆平带领的队伍正如他本人的作风一样,重在行动力。“我们搞农业生产,不在于发表多少篇学术文章,而在于我们真正将农作物栽培成功。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在农业生产领域发表多少文章,拿多少诺贝尔奖都不如真正在沙漠上把水稻种出来。”正是袁隆平一直给团队鼓舞打气,给予精神支撑,这支队伍才能顶住外界的压力,让海水稻在一片质疑声中长成。虽然袁隆平院士如今已88岁高龄,无法亲临现场作指挥,但是他始终站在队伍背后做重大决策和精神支持。袁隆平还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团队化解许多信任危机,并号召社会各界为该项目贡献力量。其中,华为就为团队提供了农业物联网的知识和技术。500公斤/亩!这个数字意味着…2018年1月8日,研发中心在迪拜启动项目建设,他们选取了80余种不同的杂交水稻进行小范围种植培育。五个月过去了,在研发团队的悉心培育下,水稻分批成熟。临到最终评测阶段,一般情况下团队的心情总会有点复杂,在期冀中带有一些紧张。但张国栋却信心满满:“海水稻长在田里,我们研究人员对它们的生长情况最为清楚。在正式测产前,我们对最终结果就有一定把握了。”为求结果公平公正,中国团队拒绝自我吹嘘,因此邀请了由来自国际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联酋和中国等的五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进行评测。5月26日,他们对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令研发团队惊喜的是,其中一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520公斤/亩,来自印度的测产专家伊什在电话中向袁隆平表示:“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在热带沙漠地带中,能够做到300公斤/亩就已经是奇迹了。袁隆平院士同样表示,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真正达到。张国栋提到,如果该品种水稻能进一步推广到60万亩,按照每年种植两季考虑,可以养活100万迪拜本土人民。张国栋说,测产结果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的一小步。中国团队成了中东的“网红”张国栋表示,如今,海水稻被证明在沙漠地区可以种植,接下来要研究如何最大程度节约成本,利用海水稻带动绿色社区城镇的全产业链的发展,在沙漠中建立小型人造绿洲。在迪拜酋长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双方的合作规划中,在2019-2020年将分别建立1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的示范绿洲农场。从2021年起,将会迅速推广复制10平方公里的标准人造绿洲,绿洲总种植面积将会推广至400平方公里,连同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社区将达到600平方公里,覆盖迪拜15%的国土面积。迪拜是阿拉伯世界的文明窗口,海水稻技术不仅能够养活当地100万人,同时也可以拉动“一带一路”经济投资,至少带来1000亿以上的投资收益,带动当地经济腾飞的奇迹。面对整个阿拉伯世界,推广海水稻产业链模式,将为阿拉伯人谋福利。这一次的试种成功,让中国海水稻团队成了中东地区的香饽饽。目前,科威特已经向我国发起外交书面陈请,希望引进海水稻绿色种植技术。沙特阿拉伯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中心也发出了合作邀请。除了中东地区,研发中心也会在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设立海水稻研发推广中心的分支机构,覆盖“一带一路”主要国家,推动全球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在广袤无垠的迪拜大沙漠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孕育着袁隆平院士为全世界种下的希望中国人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类粮食历史的奇迹成就了最平凡的稻谷挽救了大地上的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