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32uE作者:陆芳china.huanqiu.comarticle24幅“会动的画”! 阿巴斯遗作惊艳戛纳/e3pmh1nnq/e3pn60p0i2014年导演阿巴斯曾来杭采风取景(本报资料照片)。阿巴斯《24帧》截图。浙江在线5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芳 发自戛纳)当地时间5月23日的戛纳,是非常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是戛纳70周年的庆典日。可是,当天上映的两部主竞赛影片,河濑直美的《光》、雅克·杜瓦隆的《罗丹》,真的很难看。尽管有人海战术撑场面,一大堆戛纳捧红的大明星、名导演,一波波的Photo Call(拍照环节)、红毯秀,但是,真的没啥创意。记者记得,戛纳60周年的时候,还专门请名导拍了一部短片,其中包括中国导演陈凯歌,他的短片,是他的两个儿子做主角,骑着自行车去放电影。 好在,70周年庆典日这天,还有一件事情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去年7月去世的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遗作《24帧》入围戛纳70周年特别展映单元,当地时间中午11点在卢米埃尔大厅放映。对,就是那位很爱杭州,时不时就来杭州,一心想为杭州拍部电影的阿巴斯。记者与这位电影大师曾有过数次交集,实属职业生涯幸事。所以在戛纳,《24帧》是一定要去看的。24帧短片探索的是电影和艺术的边界记者提早半小时到达,观影的人群队伍已经排到了德彪西影厅门口,有很多是影迷,盛况空前。这场景,完全在意料之中。出生于1940年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当今公认的世界电影大师之一,拍过无数部充满哲理、人文关怀的经典之作,拿下过戛纳金棕榈、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大奖等殊荣。所以,他的遗作《24帧》备受期待。这是一部实验电影。电影开头,有一段阿巴斯说的话,讲了他为什么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他想探索电影和艺术的边界。《24帧》是什么?是24个电影片段。每段都是4分30秒,每段都以数字来标识,每段都是一个固定画面构图。这些画面,或是名画,或是阿巴斯自己的摄影作品。阿巴斯不仅是导演,还是诗人、摄影家。他来杭州时,有一次接受采访,他拿出一本自己的摄影集,翻给记者看,指出一张他在卢浮宫拍的照片,画面上,一群中国游客在看《蒙娜丽莎》。他说,他很喜欢这个视角。《24帧》中,也出现了一个画面,是一个游客在看埃菲尔铁塔,应该也来自于阿巴斯的摄影作品。第一幅是荷兰著名画家彼得·博鲁盖尔的名画《雪中猎人》,画中描绘了一群猎人打猎归来的场景,在画面左上方的树枝上,停着几只乌鸦。让人趣味盎然的是,银幕上的画面里,烟囱慢慢开始冒烟了,树枝上的乌鸦又飞来几只,还有狗狗在撒欢,好奇妙的感觉。这时,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一幅幅会动的画,深深印在脑海里。不过,事后证明,还不如拿个本子,乖乖地按顺序把每幅的画面内容都记下来。有好友说,坐在他边上的日本记者,就把这些内容全部记在了本子上。第二幅是黑白的,一辆行驶在雪地里的汽车。在阿巴斯的电影里,汽车是不可少的,透过车窗,能看到两匹马在雪地里嬉戏。车停了,摇下半扇车窗,一半画面变亮,看完两匹马嬉戏的全过程,车窗摇上,车驶出画面。第三幅也很好玩,是海边的奶牛。海浪汹涌,奶牛酣睡,随后一群奶牛穿过,最终酣睡的奶牛惊醒,跟着队伍走了,这时海浪终于冲到了岸边。还有第四、第五……一共有24段。知道它好看但没想到会这么好电影和艺术的边界在哪里?电影说到底,不就是“会动的画”吗?每秒24格画面,“24帧”其实就是电影代名词。而在这24段中,有下雪、刮风、下雨,有海边、山间、街道、家中……会动的都是动物,最多的是鸟,乌鸦、麻雀、海鸥、鸽子等;也有奶牛、狮子和鹿;还有两段的主角是人。《24帧》中,有声音。除了几段自然的声音,还有歌剧、法文、英文歌。窗外摇曳的树枝,配上浪漫的法国女声,树枝仿佛变成了一个角色,非常有意思。《24帧》放完后,卢米埃尔影厅里响起长时间的掌声。当然,也有看睡着的,中途退场的,但记者认为这是今年戛纳最好的片子,也是此行戛纳最大的收获。一位好友错过,悔得肠子都青了。因为在戛纳电影节上,特别展映的片子场次不多,也不会像主竞赛片那样,在最后一天把每一部都再放一场。能不能看到,真要看运气。好电影,往往会引发影评人的影评大赛。记者看到《看电影》执行主编迦叶发在微博上的超牛影评,深为赞同,《24帧》也是记者眼中的满分电影。知道《24帧》会好看,但没想到会这么好。1495672013000责编:千帆浙江在线1495672013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2014年导演阿巴斯曾来杭采风取景(本报资料照片)。阿巴斯《24帧》截图。浙江在线5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芳 发自戛纳)当地时间5月23日的戛纳,是非常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是戛纳70周年的庆典日。可是,当天上映的两部主竞赛影片,河濑直美的《光》、雅克·杜瓦隆的《罗丹》,真的很难看。尽管有人海战术撑场面,一大堆戛纳捧红的大明星、名导演,一波波的Photo Call(拍照环节)、红毯秀,但是,真的没啥创意。记者记得,戛纳60周年的时候,还专门请名导拍了一部短片,其中包括中国导演陈凯歌,他的短片,是他的两个儿子做主角,骑着自行车去放电影。 好在,70周年庆典日这天,还有一件事情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去年7月去世的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遗作《24帧》入围戛纳70周年特别展映单元,当地时间中午11点在卢米埃尔大厅放映。对,就是那位很爱杭州,时不时就来杭州,一心想为杭州拍部电影的阿巴斯。记者与这位电影大师曾有过数次交集,实属职业生涯幸事。所以在戛纳,《24帧》是一定要去看的。24帧短片探索的是电影和艺术的边界记者提早半小时到达,观影的人群队伍已经排到了德彪西影厅门口,有很多是影迷,盛况空前。这场景,完全在意料之中。出生于1940年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当今公认的世界电影大师之一,拍过无数部充满哲理、人文关怀的经典之作,拿下过戛纳金棕榈、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大奖等殊荣。所以,他的遗作《24帧》备受期待。这是一部实验电影。电影开头,有一段阿巴斯说的话,讲了他为什么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他想探索电影和艺术的边界。《24帧》是什么?是24个电影片段。每段都是4分30秒,每段都以数字来标识,每段都是一个固定画面构图。这些画面,或是名画,或是阿巴斯自己的摄影作品。阿巴斯不仅是导演,还是诗人、摄影家。他来杭州时,有一次接受采访,他拿出一本自己的摄影集,翻给记者看,指出一张他在卢浮宫拍的照片,画面上,一群中国游客在看《蒙娜丽莎》。他说,他很喜欢这个视角。《24帧》中,也出现了一个画面,是一个游客在看埃菲尔铁塔,应该也来自于阿巴斯的摄影作品。第一幅是荷兰著名画家彼得·博鲁盖尔的名画《雪中猎人》,画中描绘了一群猎人打猎归来的场景,在画面左上方的树枝上,停着几只乌鸦。让人趣味盎然的是,银幕上的画面里,烟囱慢慢开始冒烟了,树枝上的乌鸦又飞来几只,还有狗狗在撒欢,好奇妙的感觉。这时,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一幅幅会动的画,深深印在脑海里。不过,事后证明,还不如拿个本子,乖乖地按顺序把每幅的画面内容都记下来。有好友说,坐在他边上的日本记者,就把这些内容全部记在了本子上。第二幅是黑白的,一辆行驶在雪地里的汽车。在阿巴斯的电影里,汽车是不可少的,透过车窗,能看到两匹马在雪地里嬉戏。车停了,摇下半扇车窗,一半画面变亮,看完两匹马嬉戏的全过程,车窗摇上,车驶出画面。第三幅也很好玩,是海边的奶牛。海浪汹涌,奶牛酣睡,随后一群奶牛穿过,最终酣睡的奶牛惊醒,跟着队伍走了,这时海浪终于冲到了岸边。还有第四、第五……一共有24段。知道它好看但没想到会这么好电影和艺术的边界在哪里?电影说到底,不就是“会动的画”吗?每秒24格画面,“24帧”其实就是电影代名词。而在这24段中,有下雪、刮风、下雨,有海边、山间、街道、家中……会动的都是动物,最多的是鸟,乌鸦、麻雀、海鸥、鸽子等;也有奶牛、狮子和鹿;还有两段的主角是人。《24帧》中,有声音。除了几段自然的声音,还有歌剧、法文、英文歌。窗外摇曳的树枝,配上浪漫的法国女声,树枝仿佛变成了一个角色,非常有意思。《24帧》放完后,卢米埃尔影厅里响起长时间的掌声。当然,也有看睡着的,中途退场的,但记者认为这是今年戛纳最好的片子,也是此行戛纳最大的收获。一位好友错过,悔得肠子都青了。因为在戛纳电影节上,特别展映的片子场次不多,也不会像主竞赛片那样,在最后一天把每一部都再放一场。能不能看到,真要看运气。好电影,往往会引发影评人的影评大赛。记者看到《看电影》执行主编迦叶发在微博上的超牛影评,深为赞同,《24帧》也是记者眼中的满分电影。知道《24帧》会好看,但没想到会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