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1Op0 china.huanqiu.comarticle可移动文物都有了“文物身份证”/e3pmh1nnq/e3pmh1obd历时五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普查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万件/套,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 共登录珍贵文物385.6268万件。建立起了“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普查除对文物本体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外,还对收藏单位情况、文物保管条件等同时开展了调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下面,咱就来亮亮这“家底”:可移动文物,哪家强?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介绍:北京、陕西、山东3省市登录文物数量超过500万件,河南、山西、江苏等15省区市超过100万件。全国共登录珍贵文物3,856,268件,其中一级文物218,911件,二级文物551,192件,三级文物3,086,165件。 普查期间,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丰富了国家掌握的可移动文物资源总量。这些增量主要来源于两类单位,一是一些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理、登录。二是众多各行业的国有单位和宗教场所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故宫博物院新登录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在普查中认定各类文物数万件,新疆认定2万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普查的同时,还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普查采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普查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建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全国性文物普查,以后还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吗?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文物局2001年至2010年联合财政部开展文物调查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共完成166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信息的登记。但这些仅仅限于文物系统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实施范围和对象有限,我国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总体情况不清,家底不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文物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期待,也是文物工作及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至于会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普查?据介绍,本次普查着手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目的就是将普查从阶段性的工作,变成常态化、机制化的工作。 通过登录制度,一方面解决已登录文物数据的更新完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本次普查限于时间短等因素,一些单位未能完成全部文物信息登录的问题。比如:故宫登录的文物信息,但有些没有照片,这是一个需要耗时很久的工作。国家图书馆的古籍,还有湖南省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因改扩建,文物都处于封存状态。也可以允许民间收藏文物自主申报,通过专业机构审核后登录。如何更好地利用普查成果惠及社会公众?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普查成果效益和作用,国家文物局将更加深入与有关部门合作,促进各行业系统文物资源挖掘,深化普查成果利用,实现全国文物资源互通共享。一是创新文物数字资源管理模式和应用服务机制,继续充实完善文物大数据,利用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逐步向社会开放全国文物资源信息,提供查询、研究等服务。二是支持各收藏单位利用普查成果,开展联合研究,共同策划展览。三是促进大型收藏单位文物资源和展览向基层博物馆流动,鼓励各收藏单位之间开展馆际藏品交流,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四是加强对普查中新登录的各行业各系统收藏单位的业务指导,支持其利用博物馆保管展示各类文物资源。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的力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开展文物内涵挖掘和创意设计,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积极探索创新文物资源共享途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郑海鸥)1491567600000责编:何卓谦人民日报中央厨房149156760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407/20170407082101917.png{"email":"hezhuoqian@huanqiu.com","name":"何卓谦"}
历时五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普查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万件/套,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 共登录珍贵文物385.6268万件。建立起了“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普查除对文物本体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外,还对收藏单位情况、文物保管条件等同时开展了调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下面,咱就来亮亮这“家底”:可移动文物,哪家强?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介绍:北京、陕西、山东3省市登录文物数量超过500万件,河南、山西、江苏等15省区市超过100万件。全国共登录珍贵文物3,856,268件,其中一级文物218,911件,二级文物551,192件,三级文物3,086,165件。 普查期间,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丰富了国家掌握的可移动文物资源总量。这些增量主要来源于两类单位,一是一些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理、登录。二是众多各行业的国有单位和宗教场所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故宫博物院新登录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在普查中认定各类文物数万件,新疆认定2万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普查的同时,还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普查采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普查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建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全国性文物普查,以后还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吗?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文物局2001年至2010年联合财政部开展文物调查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共完成166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信息的登记。但这些仅仅限于文物系统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实施范围和对象有限,我国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总体情况不清,家底不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文物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期待,也是文物工作及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至于会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普查?据介绍,本次普查着手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目的就是将普查从阶段性的工作,变成常态化、机制化的工作。 通过登录制度,一方面解决已登录文物数据的更新完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本次普查限于时间短等因素,一些单位未能完成全部文物信息登录的问题。比如:故宫登录的文物信息,但有些没有照片,这是一个需要耗时很久的工作。国家图书馆的古籍,还有湖南省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因改扩建,文物都处于封存状态。也可以允许民间收藏文物自主申报,通过专业机构审核后登录。如何更好地利用普查成果惠及社会公众?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普查成果效益和作用,国家文物局将更加深入与有关部门合作,促进各行业系统文物资源挖掘,深化普查成果利用,实现全国文物资源互通共享。一是创新文物数字资源管理模式和应用服务机制,继续充实完善文物大数据,利用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逐步向社会开放全国文物资源信息,提供查询、研究等服务。二是支持各收藏单位利用普查成果,开展联合研究,共同策划展览。三是促进大型收藏单位文物资源和展览向基层博物馆流动,鼓励各收藏单位之间开展馆际藏品交流,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四是加强对普查中新登录的各行业各系统收藏单位的业务指导,支持其利用博物馆保管展示各类文物资源。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的力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开展文物内涵挖掘和创意设计,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积极探索创新文物资源共享途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郑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