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0qzj china.huanqiu.comarticle毛泽东的家风/e3pmh1nnq/e3ptt2egi作者:聂文婷罗平汉毛泽东的家风,有一个醒目的标签:严。教子严,律己严,持家严。毛泽东严格的家风,为人们称颂,值得我们学习。严以教子毛泽东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生气地责问毛岸英:“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毛泽东如此“苛刻”,就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疼爱有加,但也一再告诫她,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学后,李讷努力过着工农子弟般的生活,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李银桥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毛泽东严厉地说:“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因为从小上干部学校,上了大学的李讷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干部子女的傲气。后来,当她在学习了《庄子·秋水篇》之后,认识到了自己有自高自大的毛病,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己对人的态度,要彻底和同学打成一片。于是,她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思想动态。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高兴。1963年1月4日,他给李讷回信予以鼓励,这让李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在作风品格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进步。严以律己“人不以规矩则废”。讲规矩,守纪律,是毛泽东在亲情面前的选择。他曾经向要进京的亲友捎过话: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讲他的三条交往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循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新中国成立前夕,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这一请求却被毛泽东严词拒绝了。毛泽东在写给杨开智的回信中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后来,杨开智也领悟了毛泽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的教诲,根据自己的专长,安心留在了湖南的农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毛泽东常常批评教育身边的人,不要因为身份原因,就自以为特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祖父老家一些姓文的亲戚和朋友,纷纷到北京看望毛泽东。可有些人回到老家后,就以为和主席攀上了关系,在乡亲们面前牛气哄哄,甚至以特殊身份自居,不服从管理。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他非常重视,专门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的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严以持家毛泽东是个“恋旧”的人,他的生活用品总是能跟随他很久,即使破旧不堪了,他也不允许工作人员随便丢掉。毛泽东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要多买,以免浪费。对于生活用品,他总是利用得“彻彻底底”,因此,毛泽东的生活账中有很多类似修补热水瓶、换锅底、换皮凉鞋底、修理手表等的消费记录。毛泽东对全家的生活开支控制得非常严格。当时江青的工资不高,家里有生病的毛岸青,还有正在读书的李敏、李讷和侄子毛远新,另外,江青的姐姐也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再加上平时有湖南老家来的亲戚来北京看病,交通食宿、看病的费用,都由毛泽东负担。这些开支经常让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非常为难。后来,李银桥就为毛泽东家制定了一份《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计划》。毛泽东在看了这份计划后,认为每天三元的伙食标准太高了。李银桥解释说:“这三块钱中还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毛泽东听后考虑了半天才同意了这份计划。毛泽东深知:吾是无产者,勤俭是吾本。所以,他经常告诫子女,学习和事业要向上看,但生活要向下看。根据李敏的回忆,毛泽东经常要求子女们艰苦朴素。解放后,虽然生活好一些了,但毛泽东仍要求他们不要穿得太讲究,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在这方面,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做了一件睡衣,而这件普通的睡衣,他却穿了20多年,线开了缝住就行,磨破了补上就好。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道缝补了多少次,当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劝他做件新睡衣时,他却说:“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一补再补,这件睡衣上最终落下了73个补丁。这些补丁,体现了毛泽东的家风。(据2017年1月27日《学习时报》原标题《毛泽东同志的家风》本文有删节)1486855946000责编:凡闻党建网微平台1486855946000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212/20170212083657386.jpg{"email":"fanwen@huanqiu.com","name":"凡闻"}
作者:聂文婷罗平汉毛泽东的家风,有一个醒目的标签:严。教子严,律己严,持家严。毛泽东严格的家风,为人们称颂,值得我们学习。严以教子毛泽东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生气地责问毛岸英:“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毛泽东如此“苛刻”,就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疼爱有加,但也一再告诫她,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学后,李讷努力过着工农子弟般的生活,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李银桥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毛泽东严厉地说:“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因为从小上干部学校,上了大学的李讷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干部子女的傲气。后来,当她在学习了《庄子·秋水篇》之后,认识到了自己有自高自大的毛病,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己对人的态度,要彻底和同学打成一片。于是,她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思想动态。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高兴。1963年1月4日,他给李讷回信予以鼓励,这让李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在作风品格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进步。严以律己“人不以规矩则废”。讲规矩,守纪律,是毛泽东在亲情面前的选择。他曾经向要进京的亲友捎过话: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讲他的三条交往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循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新中国成立前夕,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这一请求却被毛泽东严词拒绝了。毛泽东在写给杨开智的回信中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后来,杨开智也领悟了毛泽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的教诲,根据自己的专长,安心留在了湖南的农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毛泽东常常批评教育身边的人,不要因为身份原因,就自以为特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祖父老家一些姓文的亲戚和朋友,纷纷到北京看望毛泽东。可有些人回到老家后,就以为和主席攀上了关系,在乡亲们面前牛气哄哄,甚至以特殊身份自居,不服从管理。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他非常重视,专门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的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严以持家毛泽东是个“恋旧”的人,他的生活用品总是能跟随他很久,即使破旧不堪了,他也不允许工作人员随便丢掉。毛泽东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要多买,以免浪费。对于生活用品,他总是利用得“彻彻底底”,因此,毛泽东的生活账中有很多类似修补热水瓶、换锅底、换皮凉鞋底、修理手表等的消费记录。毛泽东对全家的生活开支控制得非常严格。当时江青的工资不高,家里有生病的毛岸青,还有正在读书的李敏、李讷和侄子毛远新,另外,江青的姐姐也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再加上平时有湖南老家来的亲戚来北京看病,交通食宿、看病的费用,都由毛泽东负担。这些开支经常让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非常为难。后来,李银桥就为毛泽东家制定了一份《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计划》。毛泽东在看了这份计划后,认为每天三元的伙食标准太高了。李银桥解释说:“这三块钱中还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毛泽东听后考虑了半天才同意了这份计划。毛泽东深知:吾是无产者,勤俭是吾本。所以,他经常告诫子女,学习和事业要向上看,但生活要向下看。根据李敏的回忆,毛泽东经常要求子女们艰苦朴素。解放后,虽然生活好一些了,但毛泽东仍要求他们不要穿得太讲究,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在这方面,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做了一件睡衣,而这件普通的睡衣,他却穿了20多年,线开了缝住就行,磨破了补上就好。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道缝补了多少次,当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劝他做件新睡衣时,他却说:“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一补再补,这件睡衣上最终落下了73个补丁。这些补丁,体现了毛泽东的家风。(据2017年1月27日《学习时报》原标题《毛泽东同志的家风》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