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LhV china.huanqiu.comarticle淮南:文化激活“能源之都”/e3pmh1nnq/e3pn60p0i淮南八公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因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在此学道成仙的神话和秦晋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文化地标 淮南王刘安雕塑。刘安是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豆腐创始人,著有《淮南子》。■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 解密优秀文化基因,把文化影响力变成发展竞争力,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淮南市市长曹勇: 深挖五彩淮南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物化固化,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主持人语安徽淮南,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的著名工业城市。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淮南人像采掘煤炭那样“采掘文化”,像输入电力一般“展现文化”,处处折射千古奇书《淮南子》的博大精深……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带您一睹“文化淮南”的魅力。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气质上世纪初,随着工业化意义的煤炭开采落地生根,淮南成为中华大地最早接触现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很多人都知道淮南是煤城,其实淮南同样是一座具有丰富积淀的文化城。”市委书记杨振超这样告诉记者。 煤城、煤电城、能源城……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建设提供能源的历史使命和巨大贡献,让淮南从来不乏工业知名度,淮南人也从来不乏经济自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气质和核心竞争力”——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文化淮南”闪亮登场。塞翁失马、削足适履、居高临下……这些人们能脱口而出的成语,都出自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为实现地域特征文化经典与地区大众文化相辅相成,淮南从1992年开始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注重彰显“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文化地位,兼顾《淮南子》的研究、传承与古为今用。通过日常豆腐菜肴的品种开发,在每届豆腐文化节上举办豆腐菜肴烹饪比赛和豆腐文化学术研讨活动,收集整理了400多种豆腐菜肴烹制方法,推出了全部以豆腐为主料的“豆腐宴”,制定了全国第一个豆腐制作的技术标准。同时,通过学术研讨、大众推广,“淮南子”与“豆腐文化”成为崭新的“淮南符号”。有着“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是淮河儿女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沿淮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淮南依托“全国花鼓灯艺术之乡”——凤台县的资源优势和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生态建设、人才培训、专业演出和艺术研究“四位一体”发展,精心打造出《瞧,这帮鼓架子》、《千里长淮一条线》等优秀作品,先后夺得“群星奖”、“荷花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如今,“安徽花鼓灯研究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一系列响亮头衔落户淮南。在安徽,淮南少儿艺术,被誉为继黄梅戏、花鼓灯后的第三大“文化现象”。淮南市将少儿艺术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名牌产品”来经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4年以来,淮南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少儿舞蹈艺术节”、三届“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20余件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奖,2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大奖。“中国少儿舞蹈艺术研究发展基地”落户淮南。2011年5月淮南少儿艺术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这也是全国唯一的少儿文化示范项目。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活力“西汉年间,一代奇书《淮南子》在混乱中丢失,跌落在前朝各代中……100年后,探寻竹简的任务落在了一个叫鸿烈的男孩身上,他必须赶在灾难前,将竹简一片一片地找回来,并复归在24格图里……”这是大型历史传奇动画系列片《淮南子传奇》的故事。这部由淮南市和央视动画有限公司、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动画片,荣获中国动画年会“美猴奖”,成为全国唯一最佳动画系列连续片获奖作品。习惯于“大工业”的淮南人,之所以能在精工巧思的动漫上做出大文章,根本原因还是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的城市,淮南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明确把文化产业列入九大重点发展产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数字动漫、文化演艺、文化娱乐等发展步伐,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按照“融合·创新”的思路,运用“杠杆撬动”和政策引导的手段,淮南影视制作和动漫创作迅速发展。短短两三年时间,淮南故事、淮南主创、淮南出品的26集电视连续剧《念恩桥》拍摄完成并已进入候播阶段;30集电视连续剧《花鼓灯》正在紧张拍摄中;而108集的本土原创动漫作品《豆宝云游记》,已制作14集,入选安徽省动漫30部精品之一。3月上旬,淮南焦岗湖影视城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签约,决定将在淮南举办中国微电影大典,并创立中国微电影创意产业园——作为安徽首个临湖专业电影和电视剧摄制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中的焦岗湖海顿水韵影视城,已有多部电影、电视剧同时“开工”。而总投资60亿元建设的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立足于充分融入安徽江淮文化元素,把安徽史化变为活化、物化、文化,已经初现集聚效应。文化民生惠及百姓生活“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崭新的道路上。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谱写时代的新篇章……”4月28日下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中兴社区,来自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的20支群众合唱团队引吭高歌——这是淮南市“大地欢歌”2012年社区文化展示活动暨“唱响幸福”群众合唱比赛的现场。“文化繁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服务人民,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如江介绍,淮南市以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重心,强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所有乡镇、村和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全市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纳入国家建设资助计划,建成“农家书屋”577个。不仅要“搭舞台、送文化”,还要“建舞台、种文化”,是淮南文化惠民在实践中浓重的升华。一年一度的“大地欢歌”社会文化展示活动,成为群众观看文化、参与文化、展现文化的平台,让文化民生的载体兼顾更多的群众。“民俗闹春光、文化消夏长、歌舞庆秋收、花鼓暖冬阳”——如今的淮南,以淮河民俗文化大联欢、“欢腾的鼓乡”花鼓灯鼓舞大赛等几十项公益文化活动为主体,让广大群众每周有活动、每月有演出、人人都参与、处处都欢乐。淮南,一座能源城市,一座文化繁花扮靓的“能源之都”!(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张 静)专家点评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陆勤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离不开与时俱进、持之以恒的改革创新,更离不开文化民生和文化惠民。作为一座传统的资源工业城市,淮南的实践既是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1339296991000责编:haina光明日报1339296991000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淮南八公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因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在此学道成仙的神话和秦晋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文化地标 淮南王刘安雕塑。刘安是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豆腐创始人,著有《淮南子》。■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 解密优秀文化基因,把文化影响力变成发展竞争力,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淮南市市长曹勇: 深挖五彩淮南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物化固化,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主持人语安徽淮南,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的著名工业城市。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淮南人像采掘煤炭那样“采掘文化”,像输入电力一般“展现文化”,处处折射千古奇书《淮南子》的博大精深……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带您一睹“文化淮南”的魅力。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气质上世纪初,随着工业化意义的煤炭开采落地生根,淮南成为中华大地最早接触现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很多人都知道淮南是煤城,其实淮南同样是一座具有丰富积淀的文化城。”市委书记杨振超这样告诉记者。 煤城、煤电城、能源城……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建设提供能源的历史使命和巨大贡献,让淮南从来不乏工业知名度,淮南人也从来不乏经济自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气质和核心竞争力”——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文化淮南”闪亮登场。塞翁失马、削足适履、居高临下……这些人们能脱口而出的成语,都出自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为实现地域特征文化经典与地区大众文化相辅相成,淮南从1992年开始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注重彰显“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文化地位,兼顾《淮南子》的研究、传承与古为今用。通过日常豆腐菜肴的品种开发,在每届豆腐文化节上举办豆腐菜肴烹饪比赛和豆腐文化学术研讨活动,收集整理了400多种豆腐菜肴烹制方法,推出了全部以豆腐为主料的“豆腐宴”,制定了全国第一个豆腐制作的技术标准。同时,通过学术研讨、大众推广,“淮南子”与“豆腐文化”成为崭新的“淮南符号”。有着“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是淮河儿女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沿淮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淮南依托“全国花鼓灯艺术之乡”——凤台县的资源优势和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生态建设、人才培训、专业演出和艺术研究“四位一体”发展,精心打造出《瞧,这帮鼓架子》、《千里长淮一条线》等优秀作品,先后夺得“群星奖”、“荷花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如今,“安徽花鼓灯研究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一系列响亮头衔落户淮南。在安徽,淮南少儿艺术,被誉为继黄梅戏、花鼓灯后的第三大“文化现象”。淮南市将少儿艺术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名牌产品”来经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4年以来,淮南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少儿舞蹈艺术节”、三届“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20余件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奖,2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大奖。“中国少儿舞蹈艺术研究发展基地”落户淮南。2011年5月淮南少儿艺术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这也是全国唯一的少儿文化示范项目。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活力“西汉年间,一代奇书《淮南子》在混乱中丢失,跌落在前朝各代中……100年后,探寻竹简的任务落在了一个叫鸿烈的男孩身上,他必须赶在灾难前,将竹简一片一片地找回来,并复归在24格图里……”这是大型历史传奇动画系列片《淮南子传奇》的故事。这部由淮南市和央视动画有限公司、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动画片,荣获中国动画年会“美猴奖”,成为全国唯一最佳动画系列连续片获奖作品。习惯于“大工业”的淮南人,之所以能在精工巧思的动漫上做出大文章,根本原因还是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的城市,淮南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明确把文化产业列入九大重点发展产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数字动漫、文化演艺、文化娱乐等发展步伐,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按照“融合·创新”的思路,运用“杠杆撬动”和政策引导的手段,淮南影视制作和动漫创作迅速发展。短短两三年时间,淮南故事、淮南主创、淮南出品的26集电视连续剧《念恩桥》拍摄完成并已进入候播阶段;30集电视连续剧《花鼓灯》正在紧张拍摄中;而108集的本土原创动漫作品《豆宝云游记》,已制作14集,入选安徽省动漫30部精品之一。3月上旬,淮南焦岗湖影视城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签约,决定将在淮南举办中国微电影大典,并创立中国微电影创意产业园——作为安徽首个临湖专业电影和电视剧摄制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中的焦岗湖海顿水韵影视城,已有多部电影、电视剧同时“开工”。而总投资60亿元建设的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立足于充分融入安徽江淮文化元素,把安徽史化变为活化、物化、文化,已经初现集聚效应。文化民生惠及百姓生活“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崭新的道路上。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谱写时代的新篇章……”4月28日下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中兴社区,来自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的20支群众合唱团队引吭高歌——这是淮南市“大地欢歌”2012年社区文化展示活动暨“唱响幸福”群众合唱比赛的现场。“文化繁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服务人民,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如江介绍,淮南市以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重心,强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所有乡镇、村和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全市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纳入国家建设资助计划,建成“农家书屋”577个。不仅要“搭舞台、送文化”,还要“建舞台、种文化”,是淮南文化惠民在实践中浓重的升华。一年一度的“大地欢歌”社会文化展示活动,成为群众观看文化、参与文化、展现文化的平台,让文化民生的载体兼顾更多的群众。“民俗闹春光、文化消夏长、歌舞庆秋收、花鼓暖冬阳”——如今的淮南,以淮河民俗文化大联欢、“欢腾的鼓乡”花鼓灯鼓舞大赛等几十项公益文化活动为主体,让广大群众每周有活动、每月有演出、人人都参与、处处都欢乐。淮南,一座能源城市,一座文化繁花扮靓的“能源之都”!(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张 静)专家点评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陆勤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离不开与时俱进、持之以恒的改革创新,更离不开文化民生和文化惠民。作为一座传统的资源工业城市,淮南的实践既是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