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L75 china.huanqiu.comarticle清宣统皇帝溥仪逊位之谜/e3pmh1nnq/e3pn60p0i首次面世的婴儿时期溥仪与父亲载沣的合影,故宫中有一幅根据此照片绘制的油画今年是清宣统皇帝溥仪逊位一百周年。自从1908年入宫到1924年被逐出宫门,溥仪在紫禁城中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逊位,但此后溥仪仍然以逊帝的身份住在紫禁城中,接受的依然是传统的帝王教育,身边围绕的仍是太监与宫女,封闭而刻板的世界对于溥仪的人格与性情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亡民国立,“复辟”成了他的最高理想。在溥仪研究专家贾英华看来,从末代皇帝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个转变是进步的,也是巨大的,直到晚年他的内心依然非常复杂。溥仪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在恐惧中度过的,“恐伤肾”,溥仪最终死于肾癌。贾英华是著名晚清史研究专家,溥仪的研究学者,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早在上初一时,因为意外看到一本《我的前半生》,他开始迷上了晚清历史,并有意识地收集与溥仪有关的史料和文物。并因为种种机缘,他与满清皇室后裔等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因此得以在研究溥仪的过程中,采访到了300多名跟溥仪有接触的历史人物,其中既包括大量皇室后人,还有末代太监孙耀庭,溥仪的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等溥仪人生的见证人。多年来,他更是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并收藏了很多具有重大史学价值的文物和史料,比如理藩部印制的溥仪逊位诏书,溥仪登基时发行的原版邮票、袁世凯登基时的“洪宪”瓷盘,以及溥仪的完整病历、溥仪《我的前半生》各种未定稿版本、溥仪使用过的两副眼镜、镜子,上千幅溥仪历史照片,以及数百部上百年前外国人记述晚清宫廷的珍贵外文原版书籍等等。这使得贾英华的研究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历史细节,很多细节既是对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补充,也是对一些历史谜团的修正。贾英华长年研究北京皇族,因而得到皇室后裔的信任,甚至连溥仪的墓志铭都是由他“捉刀”题写,末代太监孙耀庭的碑文,也按遗嘱由他题写。今年上半年在清帝逊位100周年之际,贾英华曾在新浪和雅虎网推出了十辑纪录片《揭秘最后的圣旨》,下半年他的新书《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等四部“末代皇族系列”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北京晚报记者特意采访了贾英华先生,由他讲述少年溥仪在紫禁城中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登基礼上 载沣没说“快完了”贾英华说,摄政王载沣共有四子、七女。溥仪是他的嫡福晋瓜尔佳氏生下的长子,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字曜之,号浩然。很多人不知道溥仪有乳名,叫“午格”。为什么叫“午格”呢?因为溥仪的出生,至少占了四个“午”字,溥仪属马,“午马”,“丙午年”出生,而且又是“壬午月”,“午时”出生的。而“格”字,则是满文“英俊的男子汉”的意思,寄托了皇族对他的希冀。根据溥仪的二妹韫龢回忆,溥仪的小名,是父亲反复考虑拟出几个名字,由他的祖母刘佳氏亲自挑选确定的。另外,直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正式出版之前,溥仪的真实生日,极少有人知道。人们为他过的生日,其实都是假生日——每年的正月十三。事实上,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1906年2月7日),出生在醇亲王府思迁堂东里间,但是这一天恰逢道光皇帝(清宣宗成皇帝)去世同一天,为避“圣讳”,所以爱新觉罗家族按照老规矩就把溥仪的生日提前到了正月十三。溥仪进宫后,曾经三次被吓得大哭。第一次大哭,是溥仪见到慈禧太后时,也就是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当他被抱进宫后,2岁多的溥仪还很认生,蓦地看到许多陌生人围在身旁,又看到一个威严消瘦的老太太面孔时,立即被吓哭了。还甩掉了手中的糖葫芦,拼命喊叫着:要嬷嬷(乳母王焦氏),嬷嬷……慈禧感到很不痛快,便说:“这个孩子真别扭,让他上那边玩去吧”。这也是溥仪与慈禧唯一的一次见面。贾光华说,溥仪两岁零九个月就离开亲生母亲——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所以和乳母王焦氏感情特别深,乳母对他一生的影响也很大,溥仪在宫中直到九岁因咬破乳母的奶头才断奶。溥仪后来曾说过,“乳母是宫中唯一告诉过我别人是和我同样的人,是唯一曾使我想起了别人也是人的人。”王焦氏成为皇帝的乳母可不容易,按宫廷标准,乳母必须体貌端正,还要是良家妇女,因为宫中认为这样的人,奶水的品质才好。为了检验乳汁的好坏,方法很绝,要将乳汁挤进瓷盘子里,放在阳光下暴晒,看乳汁的变化。据说有血色,有腥味或有渣子的都不好。只有晒过后仍洁净如脂玉才行。溥仪出生后,醇王府从应聘的二十多人中挑中了外地逃荒到京的王焦氏。王焦氏后来一直被溥仪带到了东北。第二次大哭是在太和殿举行的登基大典上。关于这次哭,最流行的说法是,溥仪大哭不止,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情急之下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最后一语成谶,大清国真的完了。就连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是这么写的。但是贾英华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溥仪的二妹韫龢曾对他说过,父亲载沣从来就不承认当时说过这话,他当时明明说的是“快好了,快好了”,结果传成了“快完了”,一些王公大臣把大清灭亡的原因归结到这句话上。为这事载沣气坏了,一直郁闷不已,当时却百口莫辩。第三次大哭是在慈禧出殡那一天。据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他的师傅——老太监守候在灵柩前,打头的太监首领,按照宫中规矩,拖着长腔,大喊一声:举哀,接着太监首领连拍三巴掌,顿时宫内哭声震天。贾英华说,当时溥仪又被吓得大哭不止,但滑稽的是,现场除了溥仪是真哭,大多数人都是例行的假哭。在三声“大哭”中,溥仪继承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来源:北京晚报)七位帝师授课 逊帝不学数理化不少影视作品中,表现溥仪自幼进宫后,就住在养心殿。这是错误的。贾英华告诉记者,其实溥仪进宫之后,最初是住在钟粹宫,后来才居住在长春宫,即在敬懿太妃住的太极殿后面,当他稍稍长大之后,才移居养心殿。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历代皇帝都住在这里,溥仪也不例外,只不过是长大一些才迁来。大多数人以为,溥仪读书的启蒙老师是那几位帝师,其实错了,他的启蒙老师是一个叫张谦和的太监,年过半百,为人谦和,高个儿驼背。他在隆裕太后的指令下,教溥仪识方块字,一直念完《三字经》和《百家姓》。溥仪六岁开始读书,由钦天监择定吉日:宣统三年七月十八日。隆裕太后为他选择了老师,刚开始的授课地点不在故宫,而是在中南海瀛台。然后才迁往毓庆宫,这也是当年光绪皇帝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从清宫遗留下来的档案来看,授课没有数理化或现代科学,主要课程都是传统国学,同时还教授“满文”,后来又增加了“英文”。其实大多是在灌输“复辟”思想。溥仪读书不用功,整天玩耍,为了促进“皇帝”学习,9岁时为他增加了伴读——溥杰、溥伦之子毓崇,载涛之子溥佳。算起来,共有多位师傅教过溥仪,但称得上帝师的是陈宝琛、朱益藩、梁鼎芬、伊克坦、徐坊、陆润庠,1919年2月英国人庄士敦也进入了宫中。几位帝师有一个特点,除了伊克坦是满族人,庄士敦是英国人,其余的大多是南方人。在帝师中,溥仪起初最信奉的是陈宝琛,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进宫,他是福建人,身边跟随的也是“福建帮”一群人,包括后来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的郑孝胥,也是他荐举的“老乡”。庄士敦的英语安排在下午一点半,上两个小时。他刚进宫教英文时,大臣们都不太放心,每次他上课时,朱益藩和内务府大臣耆龄都会一起在旁边听,其实是“护驾”。可笑的是,当时社会上还流行一种说法,洋鬼子爱吃小孩的心肝和挖小孩的眼珠来做药。为此,内务府出了一个馊主意,专门派一名太监每隔半小时去溥仪身边轮值。直到第二年夏天,这种特殊的保护措施才被取消。在宫里上课,夏季会放一个月假,春节前后放三周寒假,生日那天也不用上课,每当端午节、中秋节和清朝历代皇帝忌辰日也放假。有一段时间,溥仪还迷上了中医,常常深夜把懂医术的老师朱益藩召进宫探讨医术,朱益藩之子跟贾英华是街坊,说是父亲时常被溥仪召见,夜里打着灯笼从东华门进宫。溥仪还喜欢乱开药方,但太医院从来不敢让他吃。贾英华说,他问过溥杰先生,他在宫中学了多少满文,溥杰笑着说,还记得一个词,是吃的——“萨其马”。(来源:北京晚报)出宫后在天津张园一家人合影,图左起为韫馨、韫颖、溥仪、溥任、载沣、韫龢、韫娴为让宣统逊位袁世凯设套 大清皇族全中计早在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就对袁世凯放心不下。贾英华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慈禧和光绪两人很可能都是被大太监李莲英害死的,而两人死后不久,李莲英自己也被人砍下头颅,其幕后的主谋正是袁世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屡战屡败,隆裕皇太后吓昏了头,摄政王载沣也不知所措。当时的北洋六镇军队中,除了第一镇由满清贵族铁良统率外,其余的都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铁杆”。袁世凯最初为了在乱局中获益,用重金买通了太监总管小德张张祥斋,更是将崇文门税官监督这个“京师十大美差”之一的肥缺保荐给隆裕的父亲、慈禧的弟弟桂祥。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是,隆裕太后还在小德张的穿针引线下,私自接受了袁世凯价值两万两白银的“贡品”。以至于老太监信修明异常鄙夷地记述道:“袁世凯进隆裕太后两次大贡,价值两万两,即将万里江山换到手中矣……”小德张在隆裕面前软硬兼施,说是清朝如果被革命党以武力推翻,那么清室就得不到“优待条件”规定的每年400万两白银了。据说,就在隆裕太后颁布“宣统逊位诏书”之前,载沣曾奉旨祭祀太庙,当时庙里的乌鸦惊飞四散,这使得将乌鸦作为命运寄托的爱新觉罗家族惊骇不已。这在老太监的日记中有记载。宣统三年阴历十月十六日,溥仪的父亲载沣无奈辞去摄政王王位。贾英华说,世人罕知的是,在此期间,庆亲王奕劻还跟袁世凯达成了一笔黑幕交易,袁世凯私下跟奕劻密谋时,哄骗他说,第一,设法让溥仪退位,由庆亲王奕劻来办这事;第二,事成之后,由奕劻的儿子载振即位皇帝,由袁世凯来办。末代太监孙耀庭曾经对贾英华回忆,当时庆亲王府已经在准备张灯结彩,还私下预备了大红宫灯,准备“登基”时使用。接着,袁世凯一边密令北洋军放慢速度向南方进发,一边暗中起草好电报稿带给段祺瑞,以前敌将领名义通电内阁和各大臣,逼迫清室退位。结果,隆裕太后糊里糊涂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了“宣统逊位诏书”。从贾英华收藏的理藩部印制的溥仪逊位诏书原件看,诏书笔迹仓促,缺乏神采,已少了以往诏书中的庄重与肃穆,墨迹中显示大清朝事实上已经完全散架了。颇具喜感的是,诏书颁布的第二天早上,隆裕太后照常正襟危坐,静待上朝,不料等到上午十点多,仍然不见大臣们露面,便随即传奏事处问话。当得知袁世凯们再也不来了的消息后,她似有所悟,不解地说:“难道大清国,让我断送了?”一年后,隆裕太后去世,此后袁世凯一度鼓动遗老遗少纷纷闹着恢复帝制,这让年幼的溥仪一度产生幻觉,以为袁世凯真的要让他复辟。结果1915年底当溥伦贝子代表皇室和八旗向袁世凯递上“劝进表”,公开拥戴袁世凯当皇帝时,溥仪才大梦初醒。为了保住清室的“优待条件”,溥仪只好由内务府发出正式文件:推戴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大皇帝,凡我皇室极表赞成。奕劻的儿子载振自然没有当上皇帝,即便袁世凯当初假装答应的“清室优待条件”也没有列入宪法,只是勉强收入了民国“大总统令”。袁世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不在乎钱财,对下属总是很慷慨,同时也是个极为迷信的人,他听风水先生说自己在中南海设置的总统府没有正门,风水于前程不利。立即下令将中南海南岸的宝月楼外的红墙推倒,同时将楼下辟成通道,供出入使用。这就是“新华门”,沿用至今。1916年1月1日,袁世凯当上了皇帝。还专门派员到江西景德镇烧制了一批瓷器,赏赐给所谓的文武大臣,上面还特意将他的年号——“洪宪”款识镌印在瓷器上,袁世凯更是不知其意地赠送给溥仪几件。几年之后,感觉受到侮辱的溥仪转手就送给了英国洋师傅庄士敦。连庄士敦都把袁世凯赠送溥仪“洪宪”瓷器的行径,称之为“厚颜无耻。”(来源:北京晚报)张勋兵败 溥仪痛哭发生在1917年7月1日的张勋复辟,世人耳熟能详。在很多人眼中,率领辫子军的张勋是一个粗人,贾英华认为,张勋并不是一个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文史馆官员武治平赠送给贾英华一副翻拍的张勋复辟奏折。“从字迹上看,张勋的书法非常漂亮,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只是他对大事缺乏缜密部署和考虑,细细探究,复辟的失败,除了逆大势外,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末代太监孙耀庭曾经告诉贾英华,当年的六月间,在复辟之前,七皇叔载涛曾经跟张勋有过一次秘密谈话,当时在涛贝勒府当差的孙耀庭端上了龙井茶后,整个书房就剩下载涛和张勋两人,经过了这次密谈后,第二天,溥仪就在养心殿接受了张勋的叩拜。在孙耀庭眼中,张勋矮墩墩的身材,整个一短粗儿,活脱脱一皮货商。此外,太监小德张也曾经跟张勋有过密谋。张勋可说是溥仪于出宫前在军界的“铁杆”,张勋曾经建议小德张一起去京城保“小主人”,但被小德张拒绝。张勋当时自信满满,收买了由直隶总督降为直隶巡抚的曹锟,许诺事成后封他为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和内阁议政大臣。曹锟的兵驻扎在保定,如果发生意外,用不了多久就能打过来。同时,张勋还劝段祺瑞让一个师长李长太驻扎在小马厂,允诺成功后封其为九门提督。因廊坊通单轨列车,驻扎在那儿,就等于卡住了咽喉。贾英华说,当时小德张显然对于张勋只带3000人来京城搞“复辟”不以为然,他认为“除非把徐州兵全带过来才有点谱儿”。就连张勋的高级谋士康有为在军事行动上都明确建议:徐州兵力三万,宜调入京城,其余分扼津浦铁路,再调冯麟阁一师入关扼京奉铁路。结果不出小德张所料,复辟之后,张勋所期待的几彪人马全都反了水,领头的就是段祺瑞,还在马厂誓师“讨逆”张勋。贾英华说,张勋复辟事件中还有日本人的身影。1917年春天,日本参谋次官田中义一来到中国,由当时的京城卫戍司令陈文运陪同周游各省。离开北京,他们从天津换车第一站就是徐州,饭后,田中和张勋密谈了两三个小时,离开徐州时,旅行小队中多了一人,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土肥原贤二。张作霖后来向陈文运泄露天机,当时日本考虑,共和政体于中国的国情不符,最好还是恢复帝制,请“宣统”重新出来执政。溥仪自己也提供了第一手佐证:张勋在徐州第二次会议后,经过天津的直隶省长朱家宝找到天津驻屯军少将,由日本军队向张勋复辟提供了赞助。一般人有所不知,张作霖的女儿嫁给了张勋的儿子,两家是儿女亲家。可笑的是,张勋面临失败前夕,召集军官会议时,竟然连一个人也没来,他带到京城的十个营被人家收买了六个营,只剩下连卫队在内的四个营,能直接调动的兵力只有1500人许。再次下台的溥仪不得不把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拿出来,做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颁布手续,这份退位诏书根本没有对外颁布,只是公布了一份夹在“大总统令”中的内务府声明。颁布时,溥仪放声大哭。当年,曾经极力主张溥仪逊位的庆亲王奕劻去世,溥仪闻之,甚感幸灾乐祸,想出了不少贬义词恶心奕劻,比如用丑、幽、谬、厉等字作他的谥号,最后经劝诫,才用了一个隐晦的字眼——“密”。贾英华说,由此不难看出,溥仪当时为人胸襟狭窄,爱憎过于分明,凡是拥护复辟的他就支持,反对他的,即使死了也决不宽恕。(来源:北京晚报)1339252582000责编:haina北京晚报133925258200011[]{"email":"haina@huanqiu.com","name":"haina"}
首次面世的婴儿时期溥仪与父亲载沣的合影,故宫中有一幅根据此照片绘制的油画今年是清宣统皇帝溥仪逊位一百周年。自从1908年入宫到1924年被逐出宫门,溥仪在紫禁城中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逊位,但此后溥仪仍然以逊帝的身份住在紫禁城中,接受的依然是传统的帝王教育,身边围绕的仍是太监与宫女,封闭而刻板的世界对于溥仪的人格与性情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亡民国立,“复辟”成了他的最高理想。在溥仪研究专家贾英华看来,从末代皇帝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个转变是进步的,也是巨大的,直到晚年他的内心依然非常复杂。溥仪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在恐惧中度过的,“恐伤肾”,溥仪最终死于肾癌。贾英华是著名晚清史研究专家,溥仪的研究学者,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早在上初一时,因为意外看到一本《我的前半生》,他开始迷上了晚清历史,并有意识地收集与溥仪有关的史料和文物。并因为种种机缘,他与满清皇室后裔等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因此得以在研究溥仪的过程中,采访到了300多名跟溥仪有接触的历史人物,其中既包括大量皇室后人,还有末代太监孙耀庭,溥仪的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等溥仪人生的见证人。多年来,他更是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并收藏了很多具有重大史学价值的文物和史料,比如理藩部印制的溥仪逊位诏书,溥仪登基时发行的原版邮票、袁世凯登基时的“洪宪”瓷盘,以及溥仪的完整病历、溥仪《我的前半生》各种未定稿版本、溥仪使用过的两副眼镜、镜子,上千幅溥仪历史照片,以及数百部上百年前外国人记述晚清宫廷的珍贵外文原版书籍等等。这使得贾英华的研究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历史细节,很多细节既是对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补充,也是对一些历史谜团的修正。贾英华长年研究北京皇族,因而得到皇室后裔的信任,甚至连溥仪的墓志铭都是由他“捉刀”题写,末代太监孙耀庭的碑文,也按遗嘱由他题写。今年上半年在清帝逊位100周年之际,贾英华曾在新浪和雅虎网推出了十辑纪录片《揭秘最后的圣旨》,下半年他的新书《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等四部“末代皇族系列”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北京晚报记者特意采访了贾英华先生,由他讲述少年溥仪在紫禁城中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登基礼上 载沣没说“快完了”贾英华说,摄政王载沣共有四子、七女。溥仪是他的嫡福晋瓜尔佳氏生下的长子,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字曜之,号浩然。很多人不知道溥仪有乳名,叫“午格”。为什么叫“午格”呢?因为溥仪的出生,至少占了四个“午”字,溥仪属马,“午马”,“丙午年”出生,而且又是“壬午月”,“午时”出生的。而“格”字,则是满文“英俊的男子汉”的意思,寄托了皇族对他的希冀。根据溥仪的二妹韫龢回忆,溥仪的小名,是父亲反复考虑拟出几个名字,由他的祖母刘佳氏亲自挑选确定的。另外,直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正式出版之前,溥仪的真实生日,极少有人知道。人们为他过的生日,其实都是假生日——每年的正月十三。事实上,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1906年2月7日),出生在醇亲王府思迁堂东里间,但是这一天恰逢道光皇帝(清宣宗成皇帝)去世同一天,为避“圣讳”,所以爱新觉罗家族按照老规矩就把溥仪的生日提前到了正月十三。溥仪进宫后,曾经三次被吓得大哭。第一次大哭,是溥仪见到慈禧太后时,也就是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当他被抱进宫后,2岁多的溥仪还很认生,蓦地看到许多陌生人围在身旁,又看到一个威严消瘦的老太太面孔时,立即被吓哭了。还甩掉了手中的糖葫芦,拼命喊叫着:要嬷嬷(乳母王焦氏),嬷嬷……慈禧感到很不痛快,便说:“这个孩子真别扭,让他上那边玩去吧”。这也是溥仪与慈禧唯一的一次见面。贾光华说,溥仪两岁零九个月就离开亲生母亲——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所以和乳母王焦氏感情特别深,乳母对他一生的影响也很大,溥仪在宫中直到九岁因咬破乳母的奶头才断奶。溥仪后来曾说过,“乳母是宫中唯一告诉过我别人是和我同样的人,是唯一曾使我想起了别人也是人的人。”王焦氏成为皇帝的乳母可不容易,按宫廷标准,乳母必须体貌端正,还要是良家妇女,因为宫中认为这样的人,奶水的品质才好。为了检验乳汁的好坏,方法很绝,要将乳汁挤进瓷盘子里,放在阳光下暴晒,看乳汁的变化。据说有血色,有腥味或有渣子的都不好。只有晒过后仍洁净如脂玉才行。溥仪出生后,醇王府从应聘的二十多人中挑中了外地逃荒到京的王焦氏。王焦氏后来一直被溥仪带到了东北。第二次大哭是在太和殿举行的登基大典上。关于这次哭,最流行的说法是,溥仪大哭不止,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情急之下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最后一语成谶,大清国真的完了。就连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是这么写的。但是贾英华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溥仪的二妹韫龢曾对他说过,父亲载沣从来就不承认当时说过这话,他当时明明说的是“快好了,快好了”,结果传成了“快完了”,一些王公大臣把大清灭亡的原因归结到这句话上。为这事载沣气坏了,一直郁闷不已,当时却百口莫辩。第三次大哭是在慈禧出殡那一天。据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他的师傅——老太监守候在灵柩前,打头的太监首领,按照宫中规矩,拖着长腔,大喊一声:举哀,接着太监首领连拍三巴掌,顿时宫内哭声震天。贾英华说,当时溥仪又被吓得大哭不止,但滑稽的是,现场除了溥仪是真哭,大多数人都是例行的假哭。在三声“大哭”中,溥仪继承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来源:北京晚报)七位帝师授课 逊帝不学数理化不少影视作品中,表现溥仪自幼进宫后,就住在养心殿。这是错误的。贾英华告诉记者,其实溥仪进宫之后,最初是住在钟粹宫,后来才居住在长春宫,即在敬懿太妃住的太极殿后面,当他稍稍长大之后,才移居养心殿。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历代皇帝都住在这里,溥仪也不例外,只不过是长大一些才迁来。大多数人以为,溥仪读书的启蒙老师是那几位帝师,其实错了,他的启蒙老师是一个叫张谦和的太监,年过半百,为人谦和,高个儿驼背。他在隆裕太后的指令下,教溥仪识方块字,一直念完《三字经》和《百家姓》。溥仪六岁开始读书,由钦天监择定吉日:宣统三年七月十八日。隆裕太后为他选择了老师,刚开始的授课地点不在故宫,而是在中南海瀛台。然后才迁往毓庆宫,这也是当年光绪皇帝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从清宫遗留下来的档案来看,授课没有数理化或现代科学,主要课程都是传统国学,同时还教授“满文”,后来又增加了“英文”。其实大多是在灌输“复辟”思想。溥仪读书不用功,整天玩耍,为了促进“皇帝”学习,9岁时为他增加了伴读——溥杰、溥伦之子毓崇,载涛之子溥佳。算起来,共有多位师傅教过溥仪,但称得上帝师的是陈宝琛、朱益藩、梁鼎芬、伊克坦、徐坊、陆润庠,1919年2月英国人庄士敦也进入了宫中。几位帝师有一个特点,除了伊克坦是满族人,庄士敦是英国人,其余的大多是南方人。在帝师中,溥仪起初最信奉的是陈宝琛,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进宫,他是福建人,身边跟随的也是“福建帮”一群人,包括后来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的郑孝胥,也是他荐举的“老乡”。庄士敦的英语安排在下午一点半,上两个小时。他刚进宫教英文时,大臣们都不太放心,每次他上课时,朱益藩和内务府大臣耆龄都会一起在旁边听,其实是“护驾”。可笑的是,当时社会上还流行一种说法,洋鬼子爱吃小孩的心肝和挖小孩的眼珠来做药。为此,内务府出了一个馊主意,专门派一名太监每隔半小时去溥仪身边轮值。直到第二年夏天,这种特殊的保护措施才被取消。在宫里上课,夏季会放一个月假,春节前后放三周寒假,生日那天也不用上课,每当端午节、中秋节和清朝历代皇帝忌辰日也放假。有一段时间,溥仪还迷上了中医,常常深夜把懂医术的老师朱益藩召进宫探讨医术,朱益藩之子跟贾英华是街坊,说是父亲时常被溥仪召见,夜里打着灯笼从东华门进宫。溥仪还喜欢乱开药方,但太医院从来不敢让他吃。贾英华说,他问过溥杰先生,他在宫中学了多少满文,溥杰笑着说,还记得一个词,是吃的——“萨其马”。(来源:北京晚报)出宫后在天津张园一家人合影,图左起为韫馨、韫颖、溥仪、溥任、载沣、韫龢、韫娴为让宣统逊位袁世凯设套 大清皇族全中计早在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就对袁世凯放心不下。贾英华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慈禧和光绪两人很可能都是被大太监李莲英害死的,而两人死后不久,李莲英自己也被人砍下头颅,其幕后的主谋正是袁世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屡战屡败,隆裕皇太后吓昏了头,摄政王载沣也不知所措。当时的北洋六镇军队中,除了第一镇由满清贵族铁良统率外,其余的都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铁杆”。袁世凯最初为了在乱局中获益,用重金买通了太监总管小德张张祥斋,更是将崇文门税官监督这个“京师十大美差”之一的肥缺保荐给隆裕的父亲、慈禧的弟弟桂祥。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是,隆裕太后还在小德张的穿针引线下,私自接受了袁世凯价值两万两白银的“贡品”。以至于老太监信修明异常鄙夷地记述道:“袁世凯进隆裕太后两次大贡,价值两万两,即将万里江山换到手中矣……”小德张在隆裕面前软硬兼施,说是清朝如果被革命党以武力推翻,那么清室就得不到“优待条件”规定的每年400万两白银了。据说,就在隆裕太后颁布“宣统逊位诏书”之前,载沣曾奉旨祭祀太庙,当时庙里的乌鸦惊飞四散,这使得将乌鸦作为命运寄托的爱新觉罗家族惊骇不已。这在老太监的日记中有记载。宣统三年阴历十月十六日,溥仪的父亲载沣无奈辞去摄政王王位。贾英华说,世人罕知的是,在此期间,庆亲王奕劻还跟袁世凯达成了一笔黑幕交易,袁世凯私下跟奕劻密谋时,哄骗他说,第一,设法让溥仪退位,由庆亲王奕劻来办这事;第二,事成之后,由奕劻的儿子载振即位皇帝,由袁世凯来办。末代太监孙耀庭曾经对贾英华回忆,当时庆亲王府已经在准备张灯结彩,还私下预备了大红宫灯,准备“登基”时使用。接着,袁世凯一边密令北洋军放慢速度向南方进发,一边暗中起草好电报稿带给段祺瑞,以前敌将领名义通电内阁和各大臣,逼迫清室退位。结果,隆裕太后糊里糊涂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了“宣统逊位诏书”。从贾英华收藏的理藩部印制的溥仪逊位诏书原件看,诏书笔迹仓促,缺乏神采,已少了以往诏书中的庄重与肃穆,墨迹中显示大清朝事实上已经完全散架了。颇具喜感的是,诏书颁布的第二天早上,隆裕太后照常正襟危坐,静待上朝,不料等到上午十点多,仍然不见大臣们露面,便随即传奏事处问话。当得知袁世凯们再也不来了的消息后,她似有所悟,不解地说:“难道大清国,让我断送了?”一年后,隆裕太后去世,此后袁世凯一度鼓动遗老遗少纷纷闹着恢复帝制,这让年幼的溥仪一度产生幻觉,以为袁世凯真的要让他复辟。结果1915年底当溥伦贝子代表皇室和八旗向袁世凯递上“劝进表”,公开拥戴袁世凯当皇帝时,溥仪才大梦初醒。为了保住清室的“优待条件”,溥仪只好由内务府发出正式文件:推戴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大皇帝,凡我皇室极表赞成。奕劻的儿子载振自然没有当上皇帝,即便袁世凯当初假装答应的“清室优待条件”也没有列入宪法,只是勉强收入了民国“大总统令”。袁世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不在乎钱财,对下属总是很慷慨,同时也是个极为迷信的人,他听风水先生说自己在中南海设置的总统府没有正门,风水于前程不利。立即下令将中南海南岸的宝月楼外的红墙推倒,同时将楼下辟成通道,供出入使用。这就是“新华门”,沿用至今。1916年1月1日,袁世凯当上了皇帝。还专门派员到江西景德镇烧制了一批瓷器,赏赐给所谓的文武大臣,上面还特意将他的年号——“洪宪”款识镌印在瓷器上,袁世凯更是不知其意地赠送给溥仪几件。几年之后,感觉受到侮辱的溥仪转手就送给了英国洋师傅庄士敦。连庄士敦都把袁世凯赠送溥仪“洪宪”瓷器的行径,称之为“厚颜无耻。”(来源:北京晚报)张勋兵败 溥仪痛哭发生在1917年7月1日的张勋复辟,世人耳熟能详。在很多人眼中,率领辫子军的张勋是一个粗人,贾英华认为,张勋并不是一个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文史馆官员武治平赠送给贾英华一副翻拍的张勋复辟奏折。“从字迹上看,张勋的书法非常漂亮,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只是他对大事缺乏缜密部署和考虑,细细探究,复辟的失败,除了逆大势外,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末代太监孙耀庭曾经告诉贾英华,当年的六月间,在复辟之前,七皇叔载涛曾经跟张勋有过一次秘密谈话,当时在涛贝勒府当差的孙耀庭端上了龙井茶后,整个书房就剩下载涛和张勋两人,经过了这次密谈后,第二天,溥仪就在养心殿接受了张勋的叩拜。在孙耀庭眼中,张勋矮墩墩的身材,整个一短粗儿,活脱脱一皮货商。此外,太监小德张也曾经跟张勋有过密谋。张勋可说是溥仪于出宫前在军界的“铁杆”,张勋曾经建议小德张一起去京城保“小主人”,但被小德张拒绝。张勋当时自信满满,收买了由直隶总督降为直隶巡抚的曹锟,许诺事成后封他为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和内阁议政大臣。曹锟的兵驻扎在保定,如果发生意外,用不了多久就能打过来。同时,张勋还劝段祺瑞让一个师长李长太驻扎在小马厂,允诺成功后封其为九门提督。因廊坊通单轨列车,驻扎在那儿,就等于卡住了咽喉。贾英华说,当时小德张显然对于张勋只带3000人来京城搞“复辟”不以为然,他认为“除非把徐州兵全带过来才有点谱儿”。就连张勋的高级谋士康有为在军事行动上都明确建议:徐州兵力三万,宜调入京城,其余分扼津浦铁路,再调冯麟阁一师入关扼京奉铁路。结果不出小德张所料,复辟之后,张勋所期待的几彪人马全都反了水,领头的就是段祺瑞,还在马厂誓师“讨逆”张勋。贾英华说,张勋复辟事件中还有日本人的身影。1917年春天,日本参谋次官田中义一来到中国,由当时的京城卫戍司令陈文运陪同周游各省。离开北京,他们从天津换车第一站就是徐州,饭后,田中和张勋密谈了两三个小时,离开徐州时,旅行小队中多了一人,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土肥原贤二。张作霖后来向陈文运泄露天机,当时日本考虑,共和政体于中国的国情不符,最好还是恢复帝制,请“宣统”重新出来执政。溥仪自己也提供了第一手佐证:张勋在徐州第二次会议后,经过天津的直隶省长朱家宝找到天津驻屯军少将,由日本军队向张勋复辟提供了赞助。一般人有所不知,张作霖的女儿嫁给了张勋的儿子,两家是儿女亲家。可笑的是,张勋面临失败前夕,召集军官会议时,竟然连一个人也没来,他带到京城的十个营被人家收买了六个营,只剩下连卫队在内的四个营,能直接调动的兵力只有1500人许。再次下台的溥仪不得不把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拿出来,做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颁布手续,这份退位诏书根本没有对外颁布,只是公布了一份夹在“大总统令”中的内务府声明。颁布时,溥仪放声大哭。当年,曾经极力主张溥仪逊位的庆亲王奕劻去世,溥仪闻之,甚感幸灾乐祸,想出了不少贬义词恶心奕劻,比如用丑、幽、谬、厉等字作他的谥号,最后经劝诫,才用了一个隐晦的字眼——“密”。贾英华说,由此不难看出,溥仪当时为人胸襟狭窄,爱憎过于分明,凡是拥护复辟的他就支持,反对他的,即使死了也决不宽恕。(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