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qRvb china.huanqiu.comarticle赤都广州:国共合作“梦开始的地方”/e3pmh1nnq/e3pmtdr7f黄埔军校旧址。曾强摄孙中山等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新华社发去年12月,来自海峡两岸的老将军们在黄埔军校旧址参观。丁玎摄南粤足音广州市文明路215号,广东省博物馆院内坐落着国民党“一大”旧址。这是一座大厅,背面贴着名字的黑色木椅整齐地排着,记录着当时代表入席的情景。主席台中央挂着孙中山先生的肖像。1924年1月20日—30日,孙中山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是赤都,是国共两党合作“梦开始的地方”。国民党“一大”共产党在国民党最高权力中心占1/3席位其实,国民党早已成立,但组织涣散。1922年,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马林与孙中山接触,希望推动国共合作,以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推动中国国民革命的发展。同年9月初,被马林说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先后正式加入国民党。1923年,“中共三大”,中共党员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按照“三大”的决议,“中共要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 共产国际希望支持中国国内一个倾向于革命的民族主义政党实现打倒列强的国民革命,让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发展、在国民革命中接受历练。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开始了。合作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便是“治党”。比较了俄国革命胜利的经验,孙中山曾感慨地说:“十年来党务不能尽量发展,观之俄国,吾人殊有愧色。”为此,他提出以后当“效法俄人”“以党治国”。因此,国民党“一大”,从会议的形式和规程都仿照俄共(布)。其党的总章关于会议制度、上下级关系、组织设置、各级职权范围及纪律制裁等项规定,也几乎照搬俄共(布)党章的规定。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难怪有人说:“国共两党一卵双胎!”刚刚加入国民党不久的中共党员虽然尽量保持低调,但其地位仍显得十分突出。在会后设立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里,中共党员在一个秘书处和六个部中占据了两个部长和三个实际为副部长的秘书的席位。更为重要的是在国民党最高权力中心的三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中,中共党员谭平山也成为其中一员。黄埔军校见证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峥嵘岁月目前,一部备受两岸关注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正在紧锣密鼓的制作,这部纪录片就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之女、全国政协委员叶向真提议,希望《黄埔军校》由两岸合作拍摄,更好地还原和展现一个真实的黄埔军校。今天广州长洲岛上的“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参观者络绎不绝,学校外墙上写着孙中山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每年有大批的黄埔军校老校友的子女们来此故地重游。这所学校见证了当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峥嵘岁月。国民党一大后,年轻的中共,充满了革命热情,斗志昂扬,开始帮助国民党在全国建立其分部。由于中共的活跃,大量年轻有为的学生、工人等优秀的革命者加入了国民党。广州成为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赤都”。在这里,最流行的口号是革命的口号,标语、游行见于街头。在这里,中国两个最具革命精神的政党领导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工农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共两党领导的“沙面罢工”使全国的工人运动走出了“二七惨案”的低谷,两党组织的“农民协会”将广东21万农民引入了组织,共同倡导成立的广东妇女解放协会让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新阶段……扶助农工运动,用革命的理念武装了数十万农工固然重要,但革命必须有革命的军队。1924年1月28日,在苏联的帮助下,以及国共两党的努力下,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上诞生。将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将党建立在军校内、学习苏联红军的训练方法,这所学校的榜样是苏联红军。5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共产党人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至少培养了800名共产党员。其中军事将领共34人,即元帅4人: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7人;中将8人;少将12人。1925年8月,国民革命军创立,军队建设学习苏联红军,将党建在军队上,建立党代表的制度。在成立的八个国民革命军中,一、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全为共产党人,还有许多共产党人担任营、团的党代表。周恩来也被安排在蒋介石任军长的第一军任党代表。共产党员叶挺还出任独立团团长直接指挥军队。东征北伐国共东征烈士合葬黄埔军校今天,黄埔军校西南方向的平岗万松岭上坐落着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园内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纪功坊后有入伍生和学生墓群,还有士兵集体墓葬,主墓两侧伴有蔡光举烈士墓、十七少将墓。墓园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安葬了516名师生遗骸。这块墓园于1926年6月16日落成,是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阵亡者不分国共。当年,那些年轻的黄埔军校学生和国民革命军用东征、北伐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成熟,年轻的共产党人也用自己的实践感受了被动员起来的工农力量的强大。1924年,孙中山受冯玉祥的邀请离粤北上,谋划全国统一大业,同年底卧病京师。广东军阀陈炯明认为有机可乘,于1925年初预备进攻广州。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黄埔军校教导团3000人与许崇智的粤军一马当先,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一批共产党人参与了部队的领导工作,随着行军一路上宣传革命、动员民众反军阀。占东莞、克淡水、拔海丰、取潮汕、战棉湖、奔袭五华、兴宁,东征右路军一路攻城拔寨、纪律严明,向群众证明这是一支“真正的革命军”。1925年9月底,东征军二伐陈炯明。此后不久,“两广”统一,革命根据地稳固,国共两党积极筹备“北伐”各大军阀。时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的汪精卫还将毛泽东从湖南请来,担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策划北伐宣传。1926年5月20日,叶挺任团长的国民党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奉命担任北伐先遣队,从肇庆经韶关挺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发表《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北伐期间,共产党人积极在战地及敌后开展党务工作,对敌军将领展开策反,动员工农起义,使军事进展相当顺利。到了第二年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了江西、两湖、福建、江浙等省。1927年的国民党,已由1923年前的广东一隅发展到饮马长江,其中共产党人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1997年,台湾出版的权威的《中华民国史稿》也都承认了中共对国民党发展壮大的贡献。国民党反共导致合作破裂孙中山曾痛斥是“妒他人奋斗”就在国民革命看似将要取得成功的时候,一股杀气袭来。这杀气来自于国民党人对共产党诚意的怀疑,来自部分国民党人对共产党挤占其在党内权力的嫉恨,来自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一些老国民党员开始“恨”上了共产党。他们开始搜集中共“居心不良”、“试图分裂国民党”的证据,向孙中山告状。对此,孙中山总是充当调停人的作用,他曾严词斥责持异议者:“尔等不奋斗而妒他人奋斗,殊属可耻。”1925年孙中山逝世。支持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左派实力一度强盛,国民党二大后,共产党人几乎掌控了国民党的所有机关。为对抗这种形式,一批老国民党员组织“西山会议”提出“取消共产派党籍”。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迫使苏联调走了苏联顾问,打击了国民党内的一号人物汪精卫,汪精卫一气出国。蒋介石随后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地位与权力的“整理党务案”,让共产党员退出了国民党党部。从此,蒋介石实际掌握了国民党内的党政军大权。随后,孙科等国民党左派、苏联顾问鲍罗廷以及共产党员开始了揭露蒋介石大搞独裁,展开“对蒋”斗争。这无疑刺激了握有军权的蒋介石,他发布《清党布告》,宣布与共产党决裂,随即逮捕共产党员,仅指名通缉的共产党员就达200多人,随后对共产党员实施了血腥地屠杀。1927年“四一五事件”后,从广州迁至武汉的国民党中央成了共产党人汇集的地方。包括汪精卫在内的一些国民党左派人士“担忧国民党被共产党吞噬”。武汉国民党中央于7月15日公布限制共产党分子的训令,随后要求党政军查明各自系统的共产党分子,并脱离共产党。1927年8月1日,共产党人在南昌组织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3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对共产党徒一经拿获,决不宽恕”。至此,国共两党合作完全决裂。直到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两党的军事斗争持续了10年。点评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彬:国共第一次合作就很有中国特色1923年开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在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对国民党来说,国共合作后,具有革命斗志的年轻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得到发展壮大。而国共合作的另一个副产品便是苏联财政、军事的支持和政治上的指导。其直接结果便是北伐的胜利,而北伐的胜利造就了国民党的政府———“国民政府”的成立。从这个意义来看,国民党的天下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打下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共产党的代价是惨重的,党的发展遇到挫折。但是国共合作也使得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党员的数量成倍增加、党的理念得到宣传,大批革命精英加入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中国共产党乃至指导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共产国际和苏联没有让共产党按照列宁的走工人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模式进行革命,而是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致力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员的第一场实践就非常重视中国特色,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这很重要。红色辞典沙面工人罢工1924年7月,在广州,英国颁布沙面新警律,规定:从8月1日起,沙面华仆出入,概须携带执照,照上须贴主人照片,每晚9时后,华人非携带执照,不能入境两次。这是强加于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为此,从7月15日至8月17日,在国共两党的领导下,广州沙面工人举行大罢工(如下图),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最后英国被迫取消警律。铁军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旗帜的先声“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 第一次国共合作,使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国民革命期间,共产党主张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不拉夫、不筹饷、不派款、不怕死、不扰民”——— 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所过之处都打出这样的口号,安抚民心。国民革命军模仿苏联红军,将党组织建到连上,用党指挥枪,用政治思想武装军人的头脑。主持国民革命军各军中政治工作的共产党人,对于政治思想的教育和革命纪律的维护甚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共产党人继续使用这种管理军队的模式。(记者赵杨)1303101300000责编:佚名《南方日报》1303101300000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黄埔军校旧址。曾强摄孙中山等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新华社发去年12月,来自海峡两岸的老将军们在黄埔军校旧址参观。丁玎摄南粤足音广州市文明路215号,广东省博物馆院内坐落着国民党“一大”旧址。这是一座大厅,背面贴着名字的黑色木椅整齐地排着,记录着当时代表入席的情景。主席台中央挂着孙中山先生的肖像。1924年1月20日—30日,孙中山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是赤都,是国共两党合作“梦开始的地方”。国民党“一大”共产党在国民党最高权力中心占1/3席位其实,国民党早已成立,但组织涣散。1922年,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马林与孙中山接触,希望推动国共合作,以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推动中国国民革命的发展。同年9月初,被马林说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先后正式加入国民党。1923年,“中共三大”,中共党员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按照“三大”的决议,“中共要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 共产国际希望支持中国国内一个倾向于革命的民族主义政党实现打倒列强的国民革命,让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发展、在国民革命中接受历练。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开始了。合作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便是“治党”。比较了俄国革命胜利的经验,孙中山曾感慨地说:“十年来党务不能尽量发展,观之俄国,吾人殊有愧色。”为此,他提出以后当“效法俄人”“以党治国”。因此,国民党“一大”,从会议的形式和规程都仿照俄共(布)。其党的总章关于会议制度、上下级关系、组织设置、各级职权范围及纪律制裁等项规定,也几乎照搬俄共(布)党章的规定。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难怪有人说:“国共两党一卵双胎!”刚刚加入国民党不久的中共党员虽然尽量保持低调,但其地位仍显得十分突出。在会后设立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里,中共党员在一个秘书处和六个部中占据了两个部长和三个实际为副部长的秘书的席位。更为重要的是在国民党最高权力中心的三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中,中共党员谭平山也成为其中一员。黄埔军校见证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峥嵘岁月目前,一部备受两岸关注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正在紧锣密鼓的制作,这部纪录片就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之女、全国政协委员叶向真提议,希望《黄埔军校》由两岸合作拍摄,更好地还原和展现一个真实的黄埔军校。今天广州长洲岛上的“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参观者络绎不绝,学校外墙上写着孙中山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每年有大批的黄埔军校老校友的子女们来此故地重游。这所学校见证了当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峥嵘岁月。国民党一大后,年轻的中共,充满了革命热情,斗志昂扬,开始帮助国民党在全国建立其分部。由于中共的活跃,大量年轻有为的学生、工人等优秀的革命者加入了国民党。广州成为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赤都”。在这里,最流行的口号是革命的口号,标语、游行见于街头。在这里,中国两个最具革命精神的政党领导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工农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共两党领导的“沙面罢工”使全国的工人运动走出了“二七惨案”的低谷,两党组织的“农民协会”将广东21万农民引入了组织,共同倡导成立的广东妇女解放协会让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新阶段……扶助农工运动,用革命的理念武装了数十万农工固然重要,但革命必须有革命的军队。1924年1月28日,在苏联的帮助下,以及国共两党的努力下,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上诞生。将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将党建立在军校内、学习苏联红军的训练方法,这所学校的榜样是苏联红军。5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共产党人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至少培养了800名共产党员。其中军事将领共34人,即元帅4人: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7人;中将8人;少将12人。1925年8月,国民革命军创立,军队建设学习苏联红军,将党建在军队上,建立党代表的制度。在成立的八个国民革命军中,一、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全为共产党人,还有许多共产党人担任营、团的党代表。周恩来也被安排在蒋介石任军长的第一军任党代表。共产党员叶挺还出任独立团团长直接指挥军队。东征北伐国共东征烈士合葬黄埔军校今天,黄埔军校西南方向的平岗万松岭上坐落着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园内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纪功坊后有入伍生和学生墓群,还有士兵集体墓葬,主墓两侧伴有蔡光举烈士墓、十七少将墓。墓园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安葬了516名师生遗骸。这块墓园于1926年6月16日落成,是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阵亡者不分国共。当年,那些年轻的黄埔军校学生和国民革命军用东征、北伐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成熟,年轻的共产党人也用自己的实践感受了被动员起来的工农力量的强大。1924年,孙中山受冯玉祥的邀请离粤北上,谋划全国统一大业,同年底卧病京师。广东军阀陈炯明认为有机可乘,于1925年初预备进攻广州。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黄埔军校教导团3000人与许崇智的粤军一马当先,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一批共产党人参与了部队的领导工作,随着行军一路上宣传革命、动员民众反军阀。占东莞、克淡水、拔海丰、取潮汕、战棉湖、奔袭五华、兴宁,东征右路军一路攻城拔寨、纪律严明,向群众证明这是一支“真正的革命军”。1925年9月底,东征军二伐陈炯明。此后不久,“两广”统一,革命根据地稳固,国共两党积极筹备“北伐”各大军阀。时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的汪精卫还将毛泽东从湖南请来,担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策划北伐宣传。1926年5月20日,叶挺任团长的国民党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奉命担任北伐先遣队,从肇庆经韶关挺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发表《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北伐期间,共产党人积极在战地及敌后开展党务工作,对敌军将领展开策反,动员工农起义,使军事进展相当顺利。到了第二年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了江西、两湖、福建、江浙等省。1927年的国民党,已由1923年前的广东一隅发展到饮马长江,其中共产党人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1997年,台湾出版的权威的《中华民国史稿》也都承认了中共对国民党发展壮大的贡献。国民党反共导致合作破裂孙中山曾痛斥是“妒他人奋斗”就在国民革命看似将要取得成功的时候,一股杀气袭来。这杀气来自于国民党人对共产党诚意的怀疑,来自部分国民党人对共产党挤占其在党内权力的嫉恨,来自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一些老国民党员开始“恨”上了共产党。他们开始搜集中共“居心不良”、“试图分裂国民党”的证据,向孙中山告状。对此,孙中山总是充当调停人的作用,他曾严词斥责持异议者:“尔等不奋斗而妒他人奋斗,殊属可耻。”1925年孙中山逝世。支持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左派实力一度强盛,国民党二大后,共产党人几乎掌控了国民党的所有机关。为对抗这种形式,一批老国民党员组织“西山会议”提出“取消共产派党籍”。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迫使苏联调走了苏联顾问,打击了国民党内的一号人物汪精卫,汪精卫一气出国。蒋介石随后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地位与权力的“整理党务案”,让共产党员退出了国民党党部。从此,蒋介石实际掌握了国民党内的党政军大权。随后,孙科等国民党左派、苏联顾问鲍罗廷以及共产党员开始了揭露蒋介石大搞独裁,展开“对蒋”斗争。这无疑刺激了握有军权的蒋介石,他发布《清党布告》,宣布与共产党决裂,随即逮捕共产党员,仅指名通缉的共产党员就达200多人,随后对共产党员实施了血腥地屠杀。1927年“四一五事件”后,从广州迁至武汉的国民党中央成了共产党人汇集的地方。包括汪精卫在内的一些国民党左派人士“担忧国民党被共产党吞噬”。武汉国民党中央于7月15日公布限制共产党分子的训令,随后要求党政军查明各自系统的共产党分子,并脱离共产党。1927年8月1日,共产党人在南昌组织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3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对共产党徒一经拿获,决不宽恕”。至此,国共两党合作完全决裂。直到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两党的军事斗争持续了10年。点评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彬:国共第一次合作就很有中国特色1923年开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在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对国民党来说,国共合作后,具有革命斗志的年轻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得到发展壮大。而国共合作的另一个副产品便是苏联财政、军事的支持和政治上的指导。其直接结果便是北伐的胜利,而北伐的胜利造就了国民党的政府———“国民政府”的成立。从这个意义来看,国民党的天下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打下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共产党的代价是惨重的,党的发展遇到挫折。但是国共合作也使得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党员的数量成倍增加、党的理念得到宣传,大批革命精英加入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中国共产党乃至指导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共产国际和苏联没有让共产党按照列宁的走工人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模式进行革命,而是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致力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员的第一场实践就非常重视中国特色,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这很重要。红色辞典沙面工人罢工1924年7月,在广州,英国颁布沙面新警律,规定:从8月1日起,沙面华仆出入,概须携带执照,照上须贴主人照片,每晚9时后,华人非携带执照,不能入境两次。这是强加于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为此,从7月15日至8月17日,在国共两党的领导下,广州沙面工人举行大罢工(如下图),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最后英国被迫取消警律。铁军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旗帜的先声“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 第一次国共合作,使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国民革命期间,共产党主张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不拉夫、不筹饷、不派款、不怕死、不扰民”——— 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所过之处都打出这样的口号,安抚民心。国民革命军模仿苏联红军,将党组织建到连上,用党指挥枪,用政治思想武装军人的头脑。主持国民革命军各军中政治工作的共产党人,对于政治思想的教育和革命纪律的维护甚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共产党人继续使用这种管理军队的模式。(记者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