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ptIZ china.huanqiu.comarticle独家:《吴敬琏传》被诉抄袭案将开庭 原告称维权到底/e3pmh1nnq/e3pmtdr7f点击查看更多新闻图片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今年5月初,吴敬琏前助手、《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吴敬琏》一书(以下简称《吴敬琏评传》)作者柳红,一纸诉状将《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以下简称《吴敬琏传》)作者、著名财经书作家吴晓波等告上东城法院,称对方剽窃自己的著作并索赔50万元。5月12日,曾出版《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著作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就《吴敬琏传》“被诉剽窃”一事发表声明作出回应。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指出:“柳红与我,面对的是同一个创作对象,势必有很多情节类似,吴老对她说过的话,对我又说了一遍,甚至说得更加详尽,如果因此而涉及‘剽窃’,我估计日后法院将门庭若市。”事件发生之后,吴敬琏仅做出过简短的评论:“抄袭问题柳红已经起诉了,法院去解决,我无法评断。” 由于种种原因,原定于6月8日开庭的案件延期了将近半年。12月3日(本周五)上午,柳红与吴晓波将在东城区法院对簿公堂。就在本案开庭在即之时,原告柳红接受了本网记者的独家专访,详述了事件细节,并发表了自己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以下为专访的内容:记者:能否简要叙述您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吴敬琏》的创作历程?柳红:20世纪初,吴老师的影响力和今天还是有区别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是一套书,至少出了八个人的评传,有厉以宁、董辅礽等等。《吴敬琏评传》是其中一本,那是吴敬琏的第一本传记。简单地说,我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对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相关历史做了第一次挖掘工作。比如书中他曾外祖父的名字,是我查出来的。记得那时,每有一个发现都很兴奋,有点像考古工作。在此之前,有一位上海作家,写过吴敬琏的父母。她的工作很有价值。第二,对他的学术工作进行梳理。在这本传记之前,我还写过一个介绍吴敬琏生平的小册子,作为2000年他七十岁生日会上的一份资料。当时我担任吴敬琏研究助手,进入第三年。写传记的过程中,大约采访了三十余人,包括吴敬琏的家人,他的夫人、大姐、大姐夫、二姐、女儿;其次是他的同学,中学的、大学的;第三是他的同事、朋友;第四是与他父辈熟识的人;第五是他夫人的同事、朋友;第六是他的学生、共过事的人等等。这本书的创作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甚至关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借用了四川的大学图书馆资料,等等。记者:吴敬琏先生对您的这本著作有何评价?柳红:我没听到过吴敬琏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应该说,这本传记,对吴敬琏起了一定影响作用。它被广泛转载,引用。在那一套书里,据说是写得和卖得比较好的一本。当然,我自己对它非常不满意,有很多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遗憾不断加重。第一,对大时代把握不够;第二,对传主在历史上的确切地位和贡献占有资料不够全面,因此影响了判断和评价;第三,缺少个性深层分析等等。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批评意见,比如夸大了吴敬琏在确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的作用等等。还有几处史实上的失误。当时的我,功力不够,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比较差。记者:在事件发生前,您和吴晓波有过接触吗?他在您眼中是怎样的人?柳红:不仅之前,到现在,我也没和吴晓波见过面。他在我眼中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虽然据说吴晓波名声很大,但是我此前并不知道他。直到这两年在《经济观察报》上写专栏《那些人与事》,才听说,并见他在那里也写专栏,但还是没太留意。就是从今年年初他的《吴敬琏传》出来后,我才开始注意。我先对他的书写了评论,他作了回应。其它的我不了解,通过他的书,我看到写得太随意、不认真;通过他对我文章的回应,我感到他自恃过高。在我接下来批评《吴敬琏传》中的硬伤一文发出后,他没有面对,也没有承认。而当我指出他抄袭之后,他除了否认,还做了一些其他动作。我现在不讲吴晓波,至少,我认为这样的人格是不值得被尊敬的。现在,我开始陆续在博客上公布抄袭内容和原作的对比,白纸黑字、一目了然,但依然看不到他有任何反省的迹象。记者:您是否认真研读过吴晓波的著作?您认为这本书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柳红:在比对抄袭内容过程中,我确实仔细读了《吴敬琏传》这本书,越读越发现漏洞百出。他的创作方法,他自己在回应我时说过:“用两到三个月时间写完《吴敬琏传》,不是什么有难度的问题”。问题是,他是一个公开活动很多的人,去年还有一本史书问世。也就是说,他一年写出两本与史有关的书,无法想象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是一个好问题,你可以去广泛地征询一下写书人。比如,明眼人都会看到这本传记以2002年为界,前后差异很大,有好几位人士向我指出了这一点。2002年以后的内容,明显是以网络内容为主的拼凑。因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吴敬琏的活动和言论在网上可寻。而此前之所以不同呢,是因为有我的书作为模本。12911715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网129117156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点击查看更多新闻图片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今年5月初,吴敬琏前助手、《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吴敬琏》一书(以下简称《吴敬琏评传》)作者柳红,一纸诉状将《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以下简称《吴敬琏传》)作者、著名财经书作家吴晓波等告上东城法院,称对方剽窃自己的著作并索赔50万元。5月12日,曾出版《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著作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就《吴敬琏传》“被诉剽窃”一事发表声明作出回应。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指出:“柳红与我,面对的是同一个创作对象,势必有很多情节类似,吴老对她说过的话,对我又说了一遍,甚至说得更加详尽,如果因此而涉及‘剽窃’,我估计日后法院将门庭若市。”事件发生之后,吴敬琏仅做出过简短的评论:“抄袭问题柳红已经起诉了,法院去解决,我无法评断。” 由于种种原因,原定于6月8日开庭的案件延期了将近半年。12月3日(本周五)上午,柳红与吴晓波将在东城区法院对簿公堂。就在本案开庭在即之时,原告柳红接受了本网记者的独家专访,详述了事件细节,并发表了自己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以下为专访的内容:记者:能否简要叙述您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吴敬琏》的创作历程?柳红:20世纪初,吴老师的影响力和今天还是有区别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是一套书,至少出了八个人的评传,有厉以宁、董辅礽等等。《吴敬琏评传》是其中一本,那是吴敬琏的第一本传记。简单地说,我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对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相关历史做了第一次挖掘工作。比如书中他曾外祖父的名字,是我查出来的。记得那时,每有一个发现都很兴奋,有点像考古工作。在此之前,有一位上海作家,写过吴敬琏的父母。她的工作很有价值。第二,对他的学术工作进行梳理。在这本传记之前,我还写过一个介绍吴敬琏生平的小册子,作为2000年他七十岁生日会上的一份资料。当时我担任吴敬琏研究助手,进入第三年。写传记的过程中,大约采访了三十余人,包括吴敬琏的家人,他的夫人、大姐、大姐夫、二姐、女儿;其次是他的同学,中学的、大学的;第三是他的同事、朋友;第四是与他父辈熟识的人;第五是他夫人的同事、朋友;第六是他的学生、共过事的人等等。这本书的创作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甚至关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借用了四川的大学图书馆资料,等等。记者:吴敬琏先生对您的这本著作有何评价?柳红:我没听到过吴敬琏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应该说,这本传记,对吴敬琏起了一定影响作用。它被广泛转载,引用。在那一套书里,据说是写得和卖得比较好的一本。当然,我自己对它非常不满意,有很多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遗憾不断加重。第一,对大时代把握不够;第二,对传主在历史上的确切地位和贡献占有资料不够全面,因此影响了判断和评价;第三,缺少个性深层分析等等。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批评意见,比如夸大了吴敬琏在确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的作用等等。还有几处史实上的失误。当时的我,功力不够,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比较差。记者:在事件发生前,您和吴晓波有过接触吗?他在您眼中是怎样的人?柳红:不仅之前,到现在,我也没和吴晓波见过面。他在我眼中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虽然据说吴晓波名声很大,但是我此前并不知道他。直到这两年在《经济观察报》上写专栏《那些人与事》,才听说,并见他在那里也写专栏,但还是没太留意。就是从今年年初他的《吴敬琏传》出来后,我才开始注意。我先对他的书写了评论,他作了回应。其它的我不了解,通过他的书,我看到写得太随意、不认真;通过他对我文章的回应,我感到他自恃过高。在我接下来批评《吴敬琏传》中的硬伤一文发出后,他没有面对,也没有承认。而当我指出他抄袭之后,他除了否认,还做了一些其他动作。我现在不讲吴晓波,至少,我认为这样的人格是不值得被尊敬的。现在,我开始陆续在博客上公布抄袭内容和原作的对比,白纸黑字、一目了然,但依然看不到他有任何反省的迹象。记者:您是否认真研读过吴晓波的著作?您认为这本书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柳红:在比对抄袭内容过程中,我确实仔细读了《吴敬琏传》这本书,越读越发现漏洞百出。他的创作方法,他自己在回应我时说过:“用两到三个月时间写完《吴敬琏传》,不是什么有难度的问题”。问题是,他是一个公开活动很多的人,去年还有一本史书问世。也就是说,他一年写出两本与史有关的书,无法想象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是一个好问题,你可以去广泛地征询一下写书人。比如,明眼人都会看到这本传记以2002年为界,前后差异很大,有好几位人士向我指出了这一点。2002年以后的内容,明显是以网络内容为主的拼凑。因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吴敬琏的活动和言论在网上可寻。而此前之所以不同呢,是因为有我的书作为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