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oJUf作者:贺超china.huanqiu.comarticle周恩来故居曾盛极一时 著名学者争相入住(图)/e3pmh1nnq/e3pmtdr7f周恩来旧居外的墙壁已经有深深裂缝。 本版文/ 图 见习记者 史凤玲“周恩来故居为何如此破烂?”近日,武汉摄影家董汉芳的一篇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恩来故居,是坐落在武大珞珈山上“十八栋”之一的现19号楼,周恩来1938年在此居住过4个月(1938年4月至8月),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恩来入住前,“十八栋”就已盛极一时,象征着无上的名望与地位,只有“教授中的教授”才能入居此处。昨日,记者亲自探访珞珈山,发现如今的“十八栋”呈两极分化,已翻修过的再无旧迹,未被翻修的则残破不堪。从武大珞珈山庄的一条道上绕过去,三排小洋楼在葱郁古木中忽隐忽现,前排从1号到9号,二排从8号到14号,最后一排则是16号到20号,独缺了15号,一位路过的老人告诉记者:“15号楼前几年垮了,现在只有19栋楼。” “所谓‘十八栋’,最早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在珞珈山东南麓落成的18栋教授住宅,一年后又增建了4栋,总共达到22栋,抗战期间又被侵华日军拆毁了1栋,还剩下21栋,但习惯上仍一直以'十八栋'来泛指这一带。”武汉大学档案馆馆员、武大校史公共选修课任课老师吴骁告诉记者,至于21栋楼怎么变成了20栋,又怎么变成了今天的19栋他就不太清楚了,现在的编号是重新再编的。记者首先找到的是1号楼,三层小洋楼的门窗都被红砖封死,周围草木丛生,和1号楼同等命运的,还有2、3、19和20号楼,2号楼虽有窗户被封死,但尚有衣物晾晒,据悉一位林姓老人居住于此,记者未得访见。而19号楼,在周恩来1938年入住的时候,被称为一区“十八栋”27号,现在该栋楼周围墙壁都已剥落,由于门未上锁,游人可以随意出入。该楼大小有4个楼层,最底下是厨房,最上面则是储物室,二楼和三楼都有很大的会客厅,也有独立的卫生间。阶梯上的红毯开始残破,房间里除了垃圾还有焚烧过的黑灰残存,灰尘和蜘蛛网占据了所有的墙角,除了门口几个字,房间里再无任何可以辨认出“周恩来旧居”的痕迹。在未被翻修的这5栋楼里,行人能够随意出入的除了19号楼,还有20号,该楼则堆满了废弃的木头和钢铁等物,玻璃碎片随处能刺到行人。至于另外的14栋楼,光景则大不一样,记者看到,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的牌子让这些30年代的房子已焕然一新,几乎无旧迹,“房子被修整之后做了科研办公室等用,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这些房子后发帖称珞珈山上新修了小别墅,十分漂亮,我看了之后十分尴尬,不清楚房子历史的学生都以为房子是新建的。”吴骁无奈的告诉记者。从高贵处没入深山里据历史资料显示,武汉沦陷后,“十八栋”一度成为日寇的高级军官住所,1946年武大从乐山迁回之后,“十八栋”曾安然无恙的迎接了另一个黄金时代。“巨变是在50年代以后,教授们纷纷搬下山,以洗掉‘脱离人民群众’的嫌疑,一批普通的教职员开始住进去。”吴骁称,一方面因为政治敏感性,即使一般的人也不太愿意住进去,不过“十八栋”还是被各色人等填满了,“几户人家共住一栋楼,不再像先前独门独户。”而另一方面,“十八栋”的便利条件已经没有了。在吴骁拿出的一份表格上,1935年“十八栋”32户人家(有几栋是复合式别墅,可住多户)的房租和水电费等账单历历在目,房租在25元到30之间不等,水电费则最多只有一块多,“那个时候一个教授的工资是300元到500元不等,这些房租只占到工资约十分之一,负担很轻。”而当时学校还有专门接送教授上下山的小轿车——美国生产的福特牌。“生活不便利,而且由于树木生长挡住了以前的风景,“十八栋”里再也看不到东湖了,风景也不如以前漂亮了。”修与不修是一道难题“武大已经获得了修复的审批,郭沫若旧居是第一批工程,周恩来旧居预计在明年会翻修好。”武大综合管理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周恩来旧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动一砖一瓦都要经过审批后才行。至于已经被翻修过的14栋房子,据一位在里面办公的人员称,2004年开始修复,约2006年开始办公使用。记者看到,不仅房子的墙外已被粉刷一新,内部的装修也十分现代。至于翻修,武大综合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显得比较无奈:“网上质疑声不断。”据他称,翻修过后的房子一度被质疑太新反倒淹没了历史,而不翻修任其残破更是受批如潮。他给记者看的一本画册里,载满了关于周恩来旧居的残破现状图片,“不是不修,而是放到了第二批。”而至于会被修成什么样子作什么用途,他不愿透露太多。吴骁认为,学校之所以在修和不修两难之间发愁,一方面因为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理念问题,“保护文物最好的办法是适当使用它,充分挖掘它的历史内涵,早年曾在'十八栋'居住过的査全性教授曾提出过一个想法,即将翻修过的房子安排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们居住,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又充分挖掘出了'十八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本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厚礼”,如今却少人知道,记者下山时访问的4名大学生中,竟无一人知道“十八栋”的存在。责任编辑:贺超1285535940000责编:佚名武汉晚报128553594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周恩来旧居外的墙壁已经有深深裂缝。 本版文/ 图 见习记者 史凤玲“周恩来故居为何如此破烂?”近日,武汉摄影家董汉芳的一篇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恩来故居,是坐落在武大珞珈山上“十八栋”之一的现19号楼,周恩来1938年在此居住过4个月(1938年4月至8月),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恩来入住前,“十八栋”就已盛极一时,象征着无上的名望与地位,只有“教授中的教授”才能入居此处。昨日,记者亲自探访珞珈山,发现如今的“十八栋”呈两极分化,已翻修过的再无旧迹,未被翻修的则残破不堪。从武大珞珈山庄的一条道上绕过去,三排小洋楼在葱郁古木中忽隐忽现,前排从1号到9号,二排从8号到14号,最后一排则是16号到20号,独缺了15号,一位路过的老人告诉记者:“15号楼前几年垮了,现在只有19栋楼。” “所谓‘十八栋’,最早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在珞珈山东南麓落成的18栋教授住宅,一年后又增建了4栋,总共达到22栋,抗战期间又被侵华日军拆毁了1栋,还剩下21栋,但习惯上仍一直以'十八栋'来泛指这一带。”武汉大学档案馆馆员、武大校史公共选修课任课老师吴骁告诉记者,至于21栋楼怎么变成了20栋,又怎么变成了今天的19栋他就不太清楚了,现在的编号是重新再编的。记者首先找到的是1号楼,三层小洋楼的门窗都被红砖封死,周围草木丛生,和1号楼同等命运的,还有2、3、19和20号楼,2号楼虽有窗户被封死,但尚有衣物晾晒,据悉一位林姓老人居住于此,记者未得访见。而19号楼,在周恩来1938年入住的时候,被称为一区“十八栋”27号,现在该栋楼周围墙壁都已剥落,由于门未上锁,游人可以随意出入。该楼大小有4个楼层,最底下是厨房,最上面则是储物室,二楼和三楼都有很大的会客厅,也有独立的卫生间。阶梯上的红毯开始残破,房间里除了垃圾还有焚烧过的黑灰残存,灰尘和蜘蛛网占据了所有的墙角,除了门口几个字,房间里再无任何可以辨认出“周恩来旧居”的痕迹。在未被翻修的这5栋楼里,行人能够随意出入的除了19号楼,还有20号,该楼则堆满了废弃的木头和钢铁等物,玻璃碎片随处能刺到行人。至于另外的14栋楼,光景则大不一样,记者看到,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的牌子让这些30年代的房子已焕然一新,几乎无旧迹,“房子被修整之后做了科研办公室等用,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这些房子后发帖称珞珈山上新修了小别墅,十分漂亮,我看了之后十分尴尬,不清楚房子历史的学生都以为房子是新建的。”吴骁无奈的告诉记者。从高贵处没入深山里据历史资料显示,武汉沦陷后,“十八栋”一度成为日寇的高级军官住所,1946年武大从乐山迁回之后,“十八栋”曾安然无恙的迎接了另一个黄金时代。“巨变是在50年代以后,教授们纷纷搬下山,以洗掉‘脱离人民群众’的嫌疑,一批普通的教职员开始住进去。”吴骁称,一方面因为政治敏感性,即使一般的人也不太愿意住进去,不过“十八栋”还是被各色人等填满了,“几户人家共住一栋楼,不再像先前独门独户。”而另一方面,“十八栋”的便利条件已经没有了。在吴骁拿出的一份表格上,1935年“十八栋”32户人家(有几栋是复合式别墅,可住多户)的房租和水电费等账单历历在目,房租在25元到30之间不等,水电费则最多只有一块多,“那个时候一个教授的工资是300元到500元不等,这些房租只占到工资约十分之一,负担很轻。”而当时学校还有专门接送教授上下山的小轿车——美国生产的福特牌。“生活不便利,而且由于树木生长挡住了以前的风景,“十八栋”里再也看不到东湖了,风景也不如以前漂亮了。”修与不修是一道难题“武大已经获得了修复的审批,郭沫若旧居是第一批工程,周恩来旧居预计在明年会翻修好。”武大综合管理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周恩来旧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动一砖一瓦都要经过审批后才行。至于已经被翻修过的14栋房子,据一位在里面办公的人员称,2004年开始修复,约2006年开始办公使用。记者看到,不仅房子的墙外已被粉刷一新,内部的装修也十分现代。至于翻修,武大综合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显得比较无奈:“网上质疑声不断。”据他称,翻修过后的房子一度被质疑太新反倒淹没了历史,而不翻修任其残破更是受批如潮。他给记者看的一本画册里,载满了关于周恩来旧居的残破现状图片,“不是不修,而是放到了第二批。”而至于会被修成什么样子作什么用途,他不愿透露太多。吴骁认为,学校之所以在修和不修两难之间发愁,一方面因为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理念问题,“保护文物最好的办法是适当使用它,充分挖掘它的历史内涵,早年曾在'十八栋'居住过的査全性教授曾提出过一个想法,即将翻修过的房子安排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们居住,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又充分挖掘出了'十八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本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厚礼”,如今却少人知道,记者下山时访问的4名大学生中,竟无一人知道“十八栋”的存在。责任编辑: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