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n0W9 china.huanqiu.comarticle恢复军衔制度始末:邓小平裁定最高设到上将/e3pmh1nnq/e3pmtdr7f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洪学智等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几天,全军各大单位相继举行授衔仪式,1452人被授予将官军衔,18万人被授予校官军衔,40.5万人被授予尉官军衔。从此,共和国军人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度,军衔既可以明确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责任和相互关系,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1965年,实行了10年的军衔制被取消。1980年,邓小平提出军队“要搞军衔制”,经过长达8年的准备,1988年,时隔23年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了没有军衔制的历史。“文革”后邓小平提出恢复军衔制关于恢复军衔的起因,有段见诸文学作品的故事,说是1979年2月南疆作战时,部队有次走到一条狭窄的公路,战士挤作一团,互不相让。一个自称师长的人站出来维持纪律,结果士兵不听他的,因为都穿着一样的军装,没有军衔明朗的等级标志。这让远在北京的老帅和老将们觉得该结束没有军衔的现状了。这一年,总政治部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恢复军衔制”。 事实上,随着“文革”结束后军队正规化目标的提出,加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人民解放军的对外交往多了起来,1980年3月邓小平提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1980年,开始制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其中的第二章是军官军衔的立法条款。78岁的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研究室原主任刘岩,曾任军科院干部制度研究组组长,参加了这个起草小组。两年后,中央军委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但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军队的遗留问题很多,如体制不顺、干部超编、年龄老化、官兵比例不合理等。针对上述情况,中央军委决定在精简整编之后再进行恢复军衔的工作。1982年起,军委撤销了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划归为总参二级部,并对军、师级领导班子进行大幅调整。起草条例时多人主张不设高衔1983年,中央军委成立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开国上将杨得志、萧克等5人为小组召集人,意味着军衔恢复工作正式启动。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军衔办),办理具体事务。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贾若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并兼任办公室主任。贾若瑜回忆,当时,全军恢复“军衔办”设在山西军委招待所办公,负责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条例》。到上世纪80年代,在战争期间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不少已经离世,在世的年事也已高,不在授衔挂帅之列。当时在位的军以下干部大多都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军功无法与战争时期的将领相提并论。因此起草《军官服役条例》时,许多人不主张设高衔,也就是不设元帅和大将。邓小平一锤定音:最高设到上将当时,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位1955年的开国元帅还健在,1955年本该授元帅军衔的邓小平还在军委主席的岗位上。起草《军官服役条例》的人在最初的草稿中还是写上了元帅和大将的设置方案,最后邓小平一锤定音:“和平时期的军衔等级要设得简单一点,最高设到上将。”于是,新起草的军官军衔条例对1955年军衔等级设置作出调整:取消元帅、大将和大尉军衔,军官军衔设置变成3等11级。1266286260000责编:佚名新民网126628626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洪学智等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几天,全军各大单位相继举行授衔仪式,1452人被授予将官军衔,18万人被授予校官军衔,40.5万人被授予尉官军衔。从此,共和国军人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度,军衔既可以明确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责任和相互关系,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1965年,实行了10年的军衔制被取消。1980年,邓小平提出军队“要搞军衔制”,经过长达8年的准备,1988年,时隔23年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了没有军衔制的历史。“文革”后邓小平提出恢复军衔制关于恢复军衔的起因,有段见诸文学作品的故事,说是1979年2月南疆作战时,部队有次走到一条狭窄的公路,战士挤作一团,互不相让。一个自称师长的人站出来维持纪律,结果士兵不听他的,因为都穿着一样的军装,没有军衔明朗的等级标志。这让远在北京的老帅和老将们觉得该结束没有军衔的现状了。这一年,总政治部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恢复军衔制”。 事实上,随着“文革”结束后军队正规化目标的提出,加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人民解放军的对外交往多了起来,1980年3月邓小平提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1980年,开始制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其中的第二章是军官军衔的立法条款。78岁的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研究室原主任刘岩,曾任军科院干部制度研究组组长,参加了这个起草小组。两年后,中央军委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但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军队的遗留问题很多,如体制不顺、干部超编、年龄老化、官兵比例不合理等。针对上述情况,中央军委决定在精简整编之后再进行恢复军衔的工作。1982年起,军委撤销了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划归为总参二级部,并对军、师级领导班子进行大幅调整。起草条例时多人主张不设高衔1983年,中央军委成立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开国上将杨得志、萧克等5人为小组召集人,意味着军衔恢复工作正式启动。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军衔办),办理具体事务。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贾若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并兼任办公室主任。贾若瑜回忆,当时,全军恢复“军衔办”设在山西军委招待所办公,负责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条例》。到上世纪80年代,在战争期间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不少已经离世,在世的年事也已高,不在授衔挂帅之列。当时在位的军以下干部大多都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军功无法与战争时期的将领相提并论。因此起草《军官服役条例》时,许多人不主张设高衔,也就是不设元帅和大将。邓小平一锤定音:最高设到上将当时,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位1955年的开国元帅还健在,1955年本该授元帅军衔的邓小平还在军委主席的岗位上。起草《军官服役条例》的人在最初的草稿中还是写上了元帅和大将的设置方案,最后邓小平一锤定音:“和平时期的军衔等级要设得简单一点,最高设到上将。”于是,新起草的军官军衔条例对1955年军衔等级设置作出调整:取消元帅、大将和大尉军衔,军官军衔设置变成3等1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