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mk6o china.huanqiu.comarticle央视<新闻联播>四代播音员: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e3pmh1nnq/e3pmtdr7f40后的新闻联播主播,邢志斌。70后的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头脑异常清醒的人在哀悼罗京的时候,人们最爱使用“音容宛在”这个词,人们都声称最难忘的就是他的庄重大方的声音和儒雅帅气的形象。不过,罗京自己最看重的却并非如此。罗京在一次参加《艺术人生》节目录制中曾深情地说到:“我希望我退休后,大家不只是记住了我们这些播音员的形象,而是能够数出几次重大的事件,是经由我们的报道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表现出罗京作为一个《新闻联播》播音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头脑清醒。”罗京的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播音学最重要的创始人张颂如是说。在他看来,《新闻联播》四代播音员虽然各有富有特色的播音,但他们更重要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有异常清醒的新闻脑子。《新闻联播》从建立以来,基本上播报的都是国家级的政令或者重大决策,上级或者编辑已经定下来的稿子必须要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播报—一篇几千字的大稿,之前可能一眼都没看过,还必须保持每分钟至少220字的速度;直播时,“飘满气球”的稿子(记者或编辑修改的痕迹),绝对不能打磕巴。这些,绝不是有识字念稿基本功就可以做到的,播音员必须要有极端清醒的脑子。除了赵忠祥、邢质斌等第一代播音员,《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全部从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专业本科毕业。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成立后,张颂就担任专任老师。他说,这个专业的最高培养目标就是《新闻联播》播音员——因为他们是最高级别的。另一张入场券除了清醒的头脑,《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还需要一张入场券—声音和形象。说到形象,《新闻联播》播音员并不要求貌若天仙,“太漂亮反而会影响观众接受新闻”,只要求端庄大方,在电视上上相就行。但这个上相有一个指标,那就是,眼睛一定要有神。杜宪和薛飞是五十年代生人,也是《新闻联播》成立之后,招入的第一批播音员。1977年恢复高考,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时年23岁的杜宪和20岁的薛飞成为其中一员。以门头沟一个工厂的炊事员身份来参加考试的杜宪,尽管在口试时,连作者的名字都读不顺,可她被和张颂一块担任考官的、《新闻联播》第一个女播音员李娟一眼相中,当即就想把她带回台里去工作。当时的杜宪皮肤黑黑、个子不高但眼睛有神。张颂评价她:“满是坚定、智慧和宠辱不惊的大家风范。”薛飞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当时,他们班上32人,绝大多数都参加过工作,当时培养对象主要也是面对广播电台。1981年,他们班多数同学毕业后都是去的广播电台。他和杜宪的声音条件和不少同学比起来,几乎没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并不算很好,也就是形象看起来还算不错,被需要出镜的中央电视台看中。1979级的卢静也是在一毕业就被中央电视台看中,进入《新闻联播》。她也觉得自己更上相,才会和儒雅小生罗京一道被分配进中央电视台。至于60年代生人的张宏民、李修平、王宁以及新晋的四个70年代生人,基本上个个都是镜头前看起来神采奕奕。按照传媒学者展江的说法,甚至都已经是“帅哥靓女”型的了。郭志坚一出镜,获得了“最帅新闻播音员”的称号。李梓萌干脆就是央视前两年内部选美比赛的冠军。1250876820000责编:佚名中国周刊125087682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40后的新闻联播主播,邢志斌。70后的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头脑异常清醒的人在哀悼罗京的时候,人们最爱使用“音容宛在”这个词,人们都声称最难忘的就是他的庄重大方的声音和儒雅帅气的形象。不过,罗京自己最看重的却并非如此。罗京在一次参加《艺术人生》节目录制中曾深情地说到:“我希望我退休后,大家不只是记住了我们这些播音员的形象,而是能够数出几次重大的事件,是经由我们的报道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表现出罗京作为一个《新闻联播》播音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头脑清醒。”罗京的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播音学最重要的创始人张颂如是说。在他看来,《新闻联播》四代播音员虽然各有富有特色的播音,但他们更重要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有异常清醒的新闻脑子。《新闻联播》从建立以来,基本上播报的都是国家级的政令或者重大决策,上级或者编辑已经定下来的稿子必须要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播报—一篇几千字的大稿,之前可能一眼都没看过,还必须保持每分钟至少220字的速度;直播时,“飘满气球”的稿子(记者或编辑修改的痕迹),绝对不能打磕巴。这些,绝不是有识字念稿基本功就可以做到的,播音员必须要有极端清醒的脑子。除了赵忠祥、邢质斌等第一代播音员,《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全部从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专业本科毕业。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成立后,张颂就担任专任老师。他说,这个专业的最高培养目标就是《新闻联播》播音员——因为他们是最高级别的。另一张入场券除了清醒的头脑,《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还需要一张入场券—声音和形象。说到形象,《新闻联播》播音员并不要求貌若天仙,“太漂亮反而会影响观众接受新闻”,只要求端庄大方,在电视上上相就行。但这个上相有一个指标,那就是,眼睛一定要有神。杜宪和薛飞是五十年代生人,也是《新闻联播》成立之后,招入的第一批播音员。1977年恢复高考,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时年23岁的杜宪和20岁的薛飞成为其中一员。以门头沟一个工厂的炊事员身份来参加考试的杜宪,尽管在口试时,连作者的名字都读不顺,可她被和张颂一块担任考官的、《新闻联播》第一个女播音员李娟一眼相中,当即就想把她带回台里去工作。当时的杜宪皮肤黑黑、个子不高但眼睛有神。张颂评价她:“满是坚定、智慧和宠辱不惊的大家风范。”薛飞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当时,他们班上32人,绝大多数都参加过工作,当时培养对象主要也是面对广播电台。1981年,他们班多数同学毕业后都是去的广播电台。他和杜宪的声音条件和不少同学比起来,几乎没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并不算很好,也就是形象看起来还算不错,被需要出镜的中央电视台看中。1979级的卢静也是在一毕业就被中央电视台看中,进入《新闻联播》。她也觉得自己更上相,才会和儒雅小生罗京一道被分配进中央电视台。至于60年代生人的张宏民、李修平、王宁以及新晋的四个70年代生人,基本上个个都是镜头前看起来神采奕奕。按照传媒学者展江的说法,甚至都已经是“帅哥靓女”型的了。郭志坚一出镜,获得了“最帅新闻播音员”的称号。李梓萌干脆就是央视前两年内部选美比赛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