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liRq作者:朱稳坦china.huanqiu.comarticle中国“倒爷”的故事/e3pmh1nnq/e3pmtdr7f今天,在很多人眼中,“倒爷”已经成为一个过去的名词,偶尔被提起时,依然带些贬义。然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倒爷”在改革开放之初最先抓住了商机。在他们蜕变的同时,中国的民间贸易也经历了从无序到规范的重大转变。应先生1993年随着“倒爷”大潮进入俄罗斯,在俄罗斯打拼多年,倒过木材、旅游鞋、童鞋、皮衣、日用品等等,现在不仅在北京有自己的服装公司,在莫斯科也有“根据地”。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流传着这样一些煽动力极强的话———“去俄罗斯做生意,一星期能挣一辆奔驰”、“搞导弹不如卖鸡蛋”等。“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确出现过一周就能挣得一辆奔驰的情况。我们很多人都是被这些话煽动起来的,就算是当时一些有铁饭碗的人,也被这些话说得心痒痒而下海干起了‘倒爷’”。原本在中学当教师的应先生,决定试试运气,于是挎着大包小包稀里糊涂的就出了国。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北京开往莫斯科的火车是中国“倒爷”们的共同交通工具,麻布包是他们的主要道具之一。火车的每一个包厢、甚至每一节车厢内都被货物塞得满满当当。稍微有钱的“倒爷”甚至会包下整节车皮,除了留一个铺位睡觉,其余的空间都用来装货,货品往往从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连窗户都遮得严严的。 列车一进入俄罗斯境内,每到一站,“倒爷”们就开始拎着皮夹克、羽绒服等服装,或者拿着日用品蜂拥而下,而在站台上早就挤满了等待抢购的俄罗斯人。生意火暴得让人难以置信!应先生笑着说,“我也不知道我带的那些羊毛衫都是怎么卖出去的,卖完后,捏捏鼓囊囊的腰包,感觉很好。”朱老板在北京雅宝路做物流生意。他略感遗憾地承认,自己“只赶上了那个黄金年代的尾巴”。1996年,在“5天赚100万”、“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等传闻的鼓动下,老朱登上了北上的火车。在黑龙江绥芬河口岸,他一件件地将国产大衣带到对面的俄罗斯大市场。为了逃过海关盘查,他将大衣一件件披在过往的中国游客和学生身上,自己的伙伴则在海关对面负责“收货”。“一次,一个瘦小的女学生被我裹成了‘狗熊’”,老朱笑着回忆说。如今,老朱已经在雅宝路这个全国主要的中俄服装贸易集散地站稳了脚跟。在伙计们忙碌地搬运货物时,老朱坐在办公室里紧张地敲打着计算器。尽管他回避了是不是百万富翁的问题,但他一刻不得闲的生意已经给出了答案。尽管有应先生和朱老板等人的辉煌,也有一些不法“倒爷”曾破坏中国制造在俄罗斯的形象。有俄罗斯朋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人都是从中国商品中了解中国。“以前中国产的羽绒服经常能拉出鸡毛来;有的衣服里子不但是黑心棉,还有玻璃渣子;中国产的鞋没穿两天就露脚趾头;一些中国人销售的皮衣并不是真正的皮衣,是在皮革外喷上颜料,穿上这些皮衣后,一出汗脖子上都是掉下来的颜料。”但这位俄罗斯朋友表示,现在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了。告别了“5天100万”神话,中俄贸易正像朱老板总结的一样,商人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不断的拼搏。随着时代的发展,“倒爷”们也渐渐明白,除了拼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更加重要。告别了“挣快钱”想法,昔日的“倒爷”实现了真正的更新换代,中俄贸易也在这种更新中变得成熟。▲责任编辑:朱稳坦12290531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时报122905314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今天,在很多人眼中,“倒爷”已经成为一个过去的名词,偶尔被提起时,依然带些贬义。然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倒爷”在改革开放之初最先抓住了商机。在他们蜕变的同时,中国的民间贸易也经历了从无序到规范的重大转变。应先生1993年随着“倒爷”大潮进入俄罗斯,在俄罗斯打拼多年,倒过木材、旅游鞋、童鞋、皮衣、日用品等等,现在不仅在北京有自己的服装公司,在莫斯科也有“根据地”。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流传着这样一些煽动力极强的话———“去俄罗斯做生意,一星期能挣一辆奔驰”、“搞导弹不如卖鸡蛋”等。“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确出现过一周就能挣得一辆奔驰的情况。我们很多人都是被这些话煽动起来的,就算是当时一些有铁饭碗的人,也被这些话说得心痒痒而下海干起了‘倒爷’”。原本在中学当教师的应先生,决定试试运气,于是挎着大包小包稀里糊涂的就出了国。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北京开往莫斯科的火车是中国“倒爷”们的共同交通工具,麻布包是他们的主要道具之一。火车的每一个包厢、甚至每一节车厢内都被货物塞得满满当当。稍微有钱的“倒爷”甚至会包下整节车皮,除了留一个铺位睡觉,其余的空间都用来装货,货品往往从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连窗户都遮得严严的。 列车一进入俄罗斯境内,每到一站,“倒爷”们就开始拎着皮夹克、羽绒服等服装,或者拿着日用品蜂拥而下,而在站台上早就挤满了等待抢购的俄罗斯人。生意火暴得让人难以置信!应先生笑着说,“我也不知道我带的那些羊毛衫都是怎么卖出去的,卖完后,捏捏鼓囊囊的腰包,感觉很好。”朱老板在北京雅宝路做物流生意。他略感遗憾地承认,自己“只赶上了那个黄金年代的尾巴”。1996年,在“5天赚100万”、“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等传闻的鼓动下,老朱登上了北上的火车。在黑龙江绥芬河口岸,他一件件地将国产大衣带到对面的俄罗斯大市场。为了逃过海关盘查,他将大衣一件件披在过往的中国游客和学生身上,自己的伙伴则在海关对面负责“收货”。“一次,一个瘦小的女学生被我裹成了‘狗熊’”,老朱笑着回忆说。如今,老朱已经在雅宝路这个全国主要的中俄服装贸易集散地站稳了脚跟。在伙计们忙碌地搬运货物时,老朱坐在办公室里紧张地敲打着计算器。尽管他回避了是不是百万富翁的问题,但他一刻不得闲的生意已经给出了答案。尽管有应先生和朱老板等人的辉煌,也有一些不法“倒爷”曾破坏中国制造在俄罗斯的形象。有俄罗斯朋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人都是从中国商品中了解中国。“以前中国产的羽绒服经常能拉出鸡毛来;有的衣服里子不但是黑心棉,还有玻璃渣子;中国产的鞋没穿两天就露脚趾头;一些中国人销售的皮衣并不是真正的皮衣,是在皮革外喷上颜料,穿上这些皮衣后,一出汗脖子上都是掉下来的颜料。”但这位俄罗斯朋友表示,现在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了。告别了“5天100万”神话,中俄贸易正像朱老板总结的一样,商人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不断的拼搏。随着时代的发展,“倒爷”们也渐渐明白,除了拼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更加重要。告别了“挣快钱”想法,昔日的“倒爷”实现了真正的更新换代,中俄贸易也在这种更新中变得成熟。▲责任编辑:朱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