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lb8n作者:朱稳坦china.huanqiu.comarticle报道天安门事件:华国锋亲批《中国青年》复刊/e3pmh1nnq/e3pmtdr7f1978年9月11日正式复刊的《中国青年》第1期,由于公开宣传报道“天安门事件”,一度被下令停印停发。经过编辑部同仁的据理力争,由于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的特别宽容,也得力于一些老一辈革命家为刊物说话,这场风波最终得以圆满解决。拒绝陷阱《中国青年》杂志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一直以“站在新时代最前列”为己任,深受党中央的关怀和重视,毛泽东主席曾在1939年、1948年和1965年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文革中被迫停刊。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召开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恢复出版《中国青年》杂志。 1975年8月的一天下午,共青团“十大”筹备组突然通知,组长谢静宜要紧急召见复刊筹备领导小组。当时,原杂志社领导丁盘石和赵喜明已调走,李彦和丁有和又出差在外,家里只有关志豪,他急忙赶到清华大学谢静宜办公室。刚落座,谢静宜就开始发话:“第一期《中国青年》要在10月出刊。刊物的主要内容是重登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你们要写好一篇社论,从阐述毛主席倡导的青年要与工农相结合入手,论‘教育革命走出去难,走回头路很容易’,现在有人就是要走回头路。”关志豪感到很突然也很紧张,他明白这是有来头的,是冲着邓小平去的,非同小可。回到社里,关志豪设法通知李彦和丁有和赶快回来商量。大家都感到很突然,但一致认为,小平同志抓治理整顿是对的,教育界的整顿是有成效的,不整顿,还是停课、停产“闹革命”,国家就没希望了。大家商定共同负责:《中国青年》决不能用“批邓”来换取复刊。但是,硬顶不行。于是,大家商定一个计策,对谢静宜布置的“硬任务”来个“软磨硬拖”,专门成立一个“社论写作小组”,故意把社论写得达不到她的要求,一次次上送,一次次修改,拖“黄”了事。眼看到了规定的复刊时间,社论改了好几稿总写不好,谢静宜急了,把李彦和关志豪又叫到她的办公室,发脾气了:“社论你们就不要写了,我这里已经有一篇,是‘梁效’写的,你们照登就是了。”说着,她拿出社论文稿,还有几篇工农兵学员写的关于“教育革命”的稿子,要求配合着一起刊登。这一下,把《中国青年》逼得无路可退了。关志豪急中生智,说:“谢静宜同志,《中国青年》就要正式复刊了,还是请‘十大’筹备组给作个规定,哪些稿件杂志社可以自定,哪些要送‘十大’筹备组审,哪些应送中央有关部门审,哪些得送中央政治局审;比如社论,是否要送政治局审?”李彦也说:“是呀,过去都有明确规定,这是发稿程序、组织原则问题。”谢静宜一听就火了。她知道这是有意刁难,社论要送政治局审,实际上就是要送邓小平过目,于是很生气,说:“你们还有什么?提出来就是了!”那天,双方不欢而散,10月复刊也就搁浅了。1226539320000责编:佚名新华网122653932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1978年9月11日正式复刊的《中国青年》第1期,由于公开宣传报道“天安门事件”,一度被下令停印停发。经过编辑部同仁的据理力争,由于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的特别宽容,也得力于一些老一辈革命家为刊物说话,这场风波最终得以圆满解决。拒绝陷阱《中国青年》杂志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一直以“站在新时代最前列”为己任,深受党中央的关怀和重视,毛泽东主席曾在1939年、1948年和1965年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文革中被迫停刊。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召开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恢复出版《中国青年》杂志。 1975年8月的一天下午,共青团“十大”筹备组突然通知,组长谢静宜要紧急召见复刊筹备领导小组。当时,原杂志社领导丁盘石和赵喜明已调走,李彦和丁有和又出差在外,家里只有关志豪,他急忙赶到清华大学谢静宜办公室。刚落座,谢静宜就开始发话:“第一期《中国青年》要在10月出刊。刊物的主要内容是重登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你们要写好一篇社论,从阐述毛主席倡导的青年要与工农相结合入手,论‘教育革命走出去难,走回头路很容易’,现在有人就是要走回头路。”关志豪感到很突然也很紧张,他明白这是有来头的,是冲着邓小平去的,非同小可。回到社里,关志豪设法通知李彦和丁有和赶快回来商量。大家都感到很突然,但一致认为,小平同志抓治理整顿是对的,教育界的整顿是有成效的,不整顿,还是停课、停产“闹革命”,国家就没希望了。大家商定共同负责:《中国青年》决不能用“批邓”来换取复刊。但是,硬顶不行。于是,大家商定一个计策,对谢静宜布置的“硬任务”来个“软磨硬拖”,专门成立一个“社论写作小组”,故意把社论写得达不到她的要求,一次次上送,一次次修改,拖“黄”了事。眼看到了规定的复刊时间,社论改了好几稿总写不好,谢静宜急了,把李彦和关志豪又叫到她的办公室,发脾气了:“社论你们就不要写了,我这里已经有一篇,是‘梁效’写的,你们照登就是了。”说着,她拿出社论文稿,还有几篇工农兵学员写的关于“教育革命”的稿子,要求配合着一起刊登。这一下,把《中国青年》逼得无路可退了。关志豪急中生智,说:“谢静宜同志,《中国青年》就要正式复刊了,还是请‘十大’筹备组给作个规定,哪些稿件杂志社可以自定,哪些要送‘十大’筹备组审,哪些应送中央有关部门审,哪些得送中央政治局审;比如社论,是否要送政治局审?”李彦也说:“是呀,过去都有明确规定,这是发稿程序、组织原则问题。”谢静宜一听就火了。她知道这是有意刁难,社论要送政治局审,实际上就是要送邓小平过目,于是很生气,说:“你们还有什么?提出来就是了!”那天,双方不欢而散,10月复刊也就搁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