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lWT5 china.huanqiu.comarticle近代三次留学潮:邓小平对留学生的讲话/e3pmh1nnq/e3pmtdr7f容闳与长大后幼童的合影1872 年起,清朝政府先后遣送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学,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派遣留学之先河。这是曾为幼童出洋留学做出过不懈努力的容闳与长大后幼童的合影。左起: 1 吴其藻、 2 杨昌龄、 3 容闳、 4 吴仰曾。第一次留学潮寻良方 救国民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是容闳博士。1847年,19岁的容闳经过98天的海上颠簸来到了纽约,前往耶鲁大学留学。1854年毕业后,为了说服清政府向美国派留学生,容闳放弃在美国可以从事的优越工作,返回中国。经过18年的辛苦奔波,才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帮助下,于1872年到1875年率领120名10岁到15岁的幼童到美国留学。按照容闳的设想,中国如果每年都向国外派遣数量可观的留学生,坚持100年,则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就可以解决,古老的旧中国就可以慢慢变为美国那样强盛的新中国。然而,当留美幼童开始出现“西化”倾向的时候,清政府毫不犹豫地于1881年将幼童中途撤回,不但容闳百年派遣留学生的远大理想化作泡影,连最初确定的幼童留美15年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些幼童归国后几乎被看作“政治犯”,不予重用。詹天佑等留美幼童后来的辉煌成果完全是他们自我奋斗的结果。可见,洋务运动时期虽然打开了出国留学的大门,清政府在派留美幼童的同时,还往欧洲派遣了80多名留学生,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相当落后的,即使在广大民众乃至知识界,留学生也不被看重。留美幼童在招生时就曾遇到极大的困难,人们宁愿让孩子读八股、考科举,也拒绝送子女到美国读书。严复从英国留学回来,已经做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校长,但仍被社会尤其是官僚文人所轻视,不得已四次去考科举,但皆名落孙山,直到1910年,严复已经56岁了,清政府才大发慈悲,“奖励”了他一个“进士出身”,让人啼笑皆非。这种社会氛围使19世纪70年代开启的派遣留学生的大门一度关闭了近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战败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一向被中国人看不起的日本居然割去了中国的宝岛台湾,还得到两亿两白银的赔款。真可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诚如梁启超所形象指出的那样:沉睡了上千年的中国这头睡狮终于在甲午战争之后猛醒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渴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热情空前高涨。于是出现了争先恐后往日本留学,借以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热烈场面。甚至出现了父子、母女、爷孙乃至全家留学日本的情景。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千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万多人。整个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有两万多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在“留日热”的推进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的一条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重要通道。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无疑改变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与世界的联系。而“留日热”的最显著的政治功效就是为孙中山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伟大业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抹上了亮丽的一笔。1242700680000责编:佚名天津日报124270068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容闳与长大后幼童的合影1872 年起,清朝政府先后遣送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学,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派遣留学之先河。这是曾为幼童出洋留学做出过不懈努力的容闳与长大后幼童的合影。左起: 1 吴其藻、 2 杨昌龄、 3 容闳、 4 吴仰曾。第一次留学潮寻良方 救国民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是容闳博士。1847年,19岁的容闳经过98天的海上颠簸来到了纽约,前往耶鲁大学留学。1854年毕业后,为了说服清政府向美国派留学生,容闳放弃在美国可以从事的优越工作,返回中国。经过18年的辛苦奔波,才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帮助下,于1872年到1875年率领120名10岁到15岁的幼童到美国留学。按照容闳的设想,中国如果每年都向国外派遣数量可观的留学生,坚持100年,则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就可以解决,古老的旧中国就可以慢慢变为美国那样强盛的新中国。然而,当留美幼童开始出现“西化”倾向的时候,清政府毫不犹豫地于1881年将幼童中途撤回,不但容闳百年派遣留学生的远大理想化作泡影,连最初确定的幼童留美15年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些幼童归国后几乎被看作“政治犯”,不予重用。詹天佑等留美幼童后来的辉煌成果完全是他们自我奋斗的结果。可见,洋务运动时期虽然打开了出国留学的大门,清政府在派留美幼童的同时,还往欧洲派遣了80多名留学生,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相当落后的,即使在广大民众乃至知识界,留学生也不被看重。留美幼童在招生时就曾遇到极大的困难,人们宁愿让孩子读八股、考科举,也拒绝送子女到美国读书。严复从英国留学回来,已经做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校长,但仍被社会尤其是官僚文人所轻视,不得已四次去考科举,但皆名落孙山,直到1910年,严复已经56岁了,清政府才大发慈悲,“奖励”了他一个“进士出身”,让人啼笑皆非。这种社会氛围使19世纪70年代开启的派遣留学生的大门一度关闭了近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战败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一向被中国人看不起的日本居然割去了中国的宝岛台湾,还得到两亿两白银的赔款。真可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诚如梁启超所形象指出的那样:沉睡了上千年的中国这头睡狮终于在甲午战争之后猛醒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渴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热情空前高涨。于是出现了争先恐后往日本留学,借以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热烈场面。甚至出现了父子、母女、爷孙乃至全家留学日本的情景。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千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万多人。整个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有两万多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在“留日热”的推进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的一条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重要通道。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无疑改变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与世界的联系。而“留日热”的最显著的政治功效就是为孙中山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伟大业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抹上了亮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