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YdDL china.huanqiu.comarticle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7只渡船创奇迹/e3pmh1nnq/e3pn60p0i红色地标:会理县皎平渡红军往事:巧渡金沙江说到红军当年的几次渡河,一般人可能只知道17勇士强渡安顺场大渡河和在川南的四渡赤水。其实,红军在会理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1935年5月3日至9日,7天7夜时间里,7条破船载运着3万红军,在会理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主席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抒发出愉悦的心情。 皎平渡,南岸是云南,北岸是四川,两岸悬崖峭壁,使得金沙江水惊涛拍岸。如今,连接两地的是1991年通车的皎平渡大桥;而当年,红军一方面军2万多人要渡过金沙江,却并不容易。红军急于走出云南渡江北进战略目标,于1935年4月29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明确“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渡江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红军主力,从寻甸、嵩明之间穿过,以日行军一百几十里的速度向北疾进。金沙江,中国最大两条河流之一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峡深河窄,加之落差甚大,故滩陡水急。所谓渡口,也只是勉强能渡人往来的水流相对平缓之处,若江水暴涨则不然。渡口过江的唯一工具就是人工摆渡的小木船。红军选择的渡江一带(龙街渡、皎平渡、洪门渡),可谓天险。不曾亲身到过此地者,不知其山水的险恶与高温闷热的难熬。如果红军过不去,很可能会全军覆灭。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他急忙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赶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5月3日,神速的红军先头部队赶到皎平渡,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找到小木船,乘黑夜悄悄渡过江,巧妙地将北岸守敌缴械俘虏,抢夺控制了渡口,至此,南北两岸均被红军占领,最终为红军大部队从此过江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干部团夺取皎平渡后,立即派人到上下游寻找船只,经多方努力,先后凑得敌人尚来不及破坏和藏匿的大小木船7只,在川滇两地找得船工37人。红军先遣队立即成立了渡江指挥部,并制定了《渡江守则》,规定了严格的渡江纪律。这使得陆续到达的队伍在整个渡江过程中,一切都井然有序。这里有个有趣的插曲:红一军团第四团直趋金沙江畔途中,将三个连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受到禄劝、武定、元谋3县县长和军警官绅的“热烈欢迎”,在一天中一枪不发智取三座县城,并控制了龙街渡口。因那里江宽水急,无法抢渡,红四团转而奔向皎平渡过江,却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造成要在龙街渡口过江的假象,吸引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兵主力。当时红三军团也抢占了洪门渡口,却因船只少,水流急,除留下一个团渡江外,主力也转向皎平渡过江。皎平渡口江宽浪急,无法架设浮桥。渡江第一天,大船可渡30人,小船只能渡11人。船已破烂,水不停从船底浸入,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速度令人担忧。37名船工在红军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下,打破了“夜不渡皎平”的旧俗,夜以继日来回摆渡。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5月5日过江后,被安排住在山洞。这是一个套洞,外洞往里还有一个小洞,地势外低里高。警卫员在附近找来少许枯草,散乱放在地上,将毛的简单被褥铺上,又将两个装文件、书籍的旧木箱并排摆放一起,这是毛泽东每到一个地方的临时办公桌。刘伯承戏称这个山洞是毛泽东的“行宫”。紧靠右边的一串穿洞,是周恩来、朱德、刘伯承、陈云等领导指挥红军渡江办公的地方。这个遗址,就在会理县皎平渡。今天,在皎平渡北岸的绿树青草间,我们还可以拜谒一方石碑:“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张朝寿、张朝满……”笔者注意到,有的船工连名字都没有,石碑上只刻着“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等绰号。81年前,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帮助3万红军将士,渡过金沙江。红军胜利甩掉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对手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皎平渡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具盛名的重要纪念地之一。何万敏/文钟玉成/图1477081788000责编:千帆华西都市报1477081788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红色地标:会理县皎平渡红军往事:巧渡金沙江说到红军当年的几次渡河,一般人可能只知道17勇士强渡安顺场大渡河和在川南的四渡赤水。其实,红军在会理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1935年5月3日至9日,7天7夜时间里,7条破船载运着3万红军,在会理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主席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抒发出愉悦的心情。 皎平渡,南岸是云南,北岸是四川,两岸悬崖峭壁,使得金沙江水惊涛拍岸。如今,连接两地的是1991年通车的皎平渡大桥;而当年,红军一方面军2万多人要渡过金沙江,却并不容易。红军急于走出云南渡江北进战略目标,于1935年4月29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明确“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渡江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红军主力,从寻甸、嵩明之间穿过,以日行军一百几十里的速度向北疾进。金沙江,中国最大两条河流之一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峡深河窄,加之落差甚大,故滩陡水急。所谓渡口,也只是勉强能渡人往来的水流相对平缓之处,若江水暴涨则不然。渡口过江的唯一工具就是人工摆渡的小木船。红军选择的渡江一带(龙街渡、皎平渡、洪门渡),可谓天险。不曾亲身到过此地者,不知其山水的险恶与高温闷热的难熬。如果红军过不去,很可能会全军覆灭。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他急忙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赶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5月3日,神速的红军先头部队赶到皎平渡,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找到小木船,乘黑夜悄悄渡过江,巧妙地将北岸守敌缴械俘虏,抢夺控制了渡口,至此,南北两岸均被红军占领,最终为红军大部队从此过江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干部团夺取皎平渡后,立即派人到上下游寻找船只,经多方努力,先后凑得敌人尚来不及破坏和藏匿的大小木船7只,在川滇两地找得船工37人。红军先遣队立即成立了渡江指挥部,并制定了《渡江守则》,规定了严格的渡江纪律。这使得陆续到达的队伍在整个渡江过程中,一切都井然有序。这里有个有趣的插曲:红一军团第四团直趋金沙江畔途中,将三个连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受到禄劝、武定、元谋3县县长和军警官绅的“热烈欢迎”,在一天中一枪不发智取三座县城,并控制了龙街渡口。因那里江宽水急,无法抢渡,红四团转而奔向皎平渡过江,却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造成要在龙街渡口过江的假象,吸引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兵主力。当时红三军团也抢占了洪门渡口,却因船只少,水流急,除留下一个团渡江外,主力也转向皎平渡过江。皎平渡口江宽浪急,无法架设浮桥。渡江第一天,大船可渡30人,小船只能渡11人。船已破烂,水不停从船底浸入,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速度令人担忧。37名船工在红军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下,打破了“夜不渡皎平”的旧俗,夜以继日来回摆渡。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5月5日过江后,被安排住在山洞。这是一个套洞,外洞往里还有一个小洞,地势外低里高。警卫员在附近找来少许枯草,散乱放在地上,将毛的简单被褥铺上,又将两个装文件、书籍的旧木箱并排摆放一起,这是毛泽东每到一个地方的临时办公桌。刘伯承戏称这个山洞是毛泽东的“行宫”。紧靠右边的一串穿洞,是周恩来、朱德、刘伯承、陈云等领导指挥红军渡江办公的地方。这个遗址,就在会理县皎平渡。今天,在皎平渡北岸的绿树青草间,我们还可以拜谒一方石碑:“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张朝寿、张朝满……”笔者注意到,有的船工连名字都没有,石碑上只刻着“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等绰号。81年前,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帮助3万红军将士,渡过金沙江。红军胜利甩掉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对手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皎平渡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具盛名的重要纪念地之一。何万敏/文钟玉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