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Y7s0 china.huanqiu.comarticle长征胜利80周年:在吴起落脚的十三天/e3pmh1nnq/e3pn60p0i从甘肃省环县耿家湾向西,穿过定边县,来到陕北。81年前,红军正是沿这个方向来到边塞小镇吴起。吴起,因战国时期名将吴起曾在此屯兵而得名。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领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抵达这里。当时的吴起还是一个镇,交通偏僻、人烟稀少。但就是在这块贫穷闭塞的土地上,“马背上”的中央落了地。从踏上这片黄土地直至离开,红军在吴起仅仅驻扎了13天。但这13天开启了日后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至此,吴起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出发点,被光荣地载入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册。到陕北去在哈达铺,红军整编组成了陕甘支队。1935年9月23日,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以每天五六十公里的急行军北上。从武山、漳县间渡过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于9月26日到达通渭县境内。9月27日,到达榜罗镇。 榜罗镇,与哈达铺一样,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小镇”。在哈达铺,党中央宣布,“到陕北去”;在榜罗镇,党中央确定,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到榜罗镇后,中央领导根据新情况,于当晚在榜罗镇小学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至此,中共中央把西北苏区作为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最终形成。初到吴起初秋的陕北高原,满目苍翠。一座25米高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矗立在延安市吴起县的胜利山上。这里曾经是毛泽东指挥切尾巴战役的地方,如今,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或站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或注视着浮雕凝神深思,追忆红军长征的往昔峥嵘。在吴起的这13天里,红军究竟做了哪些事,这些事被后人定义为影响延安革命历程13年?在吴起县党史专家吕军看来,这13天里,党中央在吴起先后举行了7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其中3次为最高级别的政治局会议,为中央红军与西北苏区及全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领导打胜了震惊中外的“切尾巴”战役,铲除了当地最大的反动民团武装金佛坪豹梁寨子,果断地控制了西北地区错误肃反,挽救了西北苏区革命根据地,营救了陕甘苏区刘志丹、习仲勋等大批干部,同吴起人民建立了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时间倒回至81年前。10月的陕北高原,昼夜温差极大,冷风飕飕。10月18日,天色渐晚,在距离吴起镇40多里路的铁边城东张湾子村,一支三百人的先头部队向前进发,主力队伍渐渐停留在张湾子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子安营扎寨。毛泽东和其他几位首长住进张湾子村张廷杰家的窑洞。此前几小时,红军先头部队穿村而过,三个身穿灰色旧军服、头戴灰色八角帽的战士来到他家,张廷杰清楚地记得,军帽上的五角星是用红布做的,衣服也破破烂烂。战士打听附近有没有“土围子”(土匪的寨子),说他们是替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队伍,欲征用他家的三孔窑洞。张廷杰觉得来人比较和气,便答应了。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间了,被借用的这几口窑洞里,灯一直亮着,不时有人进出。张廷杰后来向人们回忆,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的窑洞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在召开。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等人开始研究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以及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问题。19日,天还未亮,宿营在铁边城周围的红军开始沿头道川向吴起镇挺进。当天下午4时,一纵队进驻吴起。中央机关和一纵队指挥部设在新窑院。吴起一役10月19日进驻吴起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纵队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研究部署“切尾巴”战役。这场打败了数倍于红军、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6个骑兵团的战役,最初在研究部署时,在打与不打之间,意见并不统一。不打,是因为红军长途行军大家都很疲劳,情况不熟悉,没把握,想等把敌人引进苏区了解情况后再打。但毛泽东分析指出,我军疲劳,敌人也疲劳,吴起是山区,不利于骑兵作战。另外,在陕北革命根据地,我军有良好的群众基础。10月20日,中央军委在吴起镇再次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我们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到陕北,就要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与从鄂豫皖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会合了,但在我们左边还有马鸿逵、马鸿宾和何柱国等敌骑兵。我们是给苏区人民带来胜利,还是把这股祸害带进来?我们要狠狠反击一下这股追兵,决不能让他们进入苏区!”21日,切尾巴战役打响。5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全歼敌骑兵三个团,击溃三个团,毙伤600余人,俘敌1000余人。补白一口“红军锅”19日下午天快黑时,距吴起镇约5公里的头道川倒水湾村陆续来了很多红军。因为做饭的锅不够用,红军向村民张宪杰借了一口水缸一个瓷盆,结果缸和瓷盆全烧裂了,红军赔了两块银圆。张宪杰舍不得将缸丢掉,后来就让箍缸的匠人用竹子圈了三道箍,放粮食用。1966年吴起县革命纪念馆成立,收集革命文物史料。张宪杰就将这口缸捐献给了吴起革命纪念馆。1992年,陕西省文物鉴定小组将此口缸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人们称它为“红军锅”。长征胜利了“切尾巴”战役胜利了,中央红军如愿将敌人阻隔到西北苏区之外,下一步怎么走,毛泽东开始考虑。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毛泽东所住的新窑院,碾房内,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等十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讨论了陕甘支队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并总结了长征,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23日,天刚蒙蒙亮,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果树园子的打麦场上,召开了全军干部会。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第一次全军干部会议,会议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毛泽东总结了长征:“从瑞金算起到今天为止,我们共走了12个月零2天,共367天……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10月25日,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召开。此后,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再次召开。10月23日至10月29日,红军在吴起镇休整了七天,并于30日起程西进,与陕北红军会师。在部队休整的几天里,整个吴起镇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镇上为数不多的窑洞外,土墙上写满了“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汇合,一致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万岁!”、“长征万岁!”等标语;街上、窑洞里、牲畜棚里、洛河边上,到处住满了休息的红军战士。很多老百姓帮助红军购买粮食和物资、照顾伤员,等待部队进发。30日,红军离开吴起时,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府组织派遣游击队赤卫军群众带路,帮红军驮运东西,并在红军经过的沿途设立了几十处接待站提供食宿。首席记者 刘琳1476691864000责编:千帆北京晚报1476691864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从甘肃省环县耿家湾向西,穿过定边县,来到陕北。81年前,红军正是沿这个方向来到边塞小镇吴起。吴起,因战国时期名将吴起曾在此屯兵而得名。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领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抵达这里。当时的吴起还是一个镇,交通偏僻、人烟稀少。但就是在这块贫穷闭塞的土地上,“马背上”的中央落了地。从踏上这片黄土地直至离开,红军在吴起仅仅驻扎了13天。但这13天开启了日后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至此,吴起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出发点,被光荣地载入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册。到陕北去在哈达铺,红军整编组成了陕甘支队。1935年9月23日,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以每天五六十公里的急行军北上。从武山、漳县间渡过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于9月26日到达通渭县境内。9月27日,到达榜罗镇。 榜罗镇,与哈达铺一样,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小镇”。在哈达铺,党中央宣布,“到陕北去”;在榜罗镇,党中央确定,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到榜罗镇后,中央领导根据新情况,于当晚在榜罗镇小学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至此,中共中央把西北苏区作为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最终形成。初到吴起初秋的陕北高原,满目苍翠。一座25米高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矗立在延安市吴起县的胜利山上。这里曾经是毛泽东指挥切尾巴战役的地方,如今,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或站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或注视着浮雕凝神深思,追忆红军长征的往昔峥嵘。在吴起的这13天里,红军究竟做了哪些事,这些事被后人定义为影响延安革命历程13年?在吴起县党史专家吕军看来,这13天里,党中央在吴起先后举行了7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其中3次为最高级别的政治局会议,为中央红军与西北苏区及全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领导打胜了震惊中外的“切尾巴”战役,铲除了当地最大的反动民团武装金佛坪豹梁寨子,果断地控制了西北地区错误肃反,挽救了西北苏区革命根据地,营救了陕甘苏区刘志丹、习仲勋等大批干部,同吴起人民建立了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时间倒回至81年前。10月的陕北高原,昼夜温差极大,冷风飕飕。10月18日,天色渐晚,在距离吴起镇40多里路的铁边城东张湾子村,一支三百人的先头部队向前进发,主力队伍渐渐停留在张湾子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子安营扎寨。毛泽东和其他几位首长住进张湾子村张廷杰家的窑洞。此前几小时,红军先头部队穿村而过,三个身穿灰色旧军服、头戴灰色八角帽的战士来到他家,张廷杰清楚地记得,军帽上的五角星是用红布做的,衣服也破破烂烂。战士打听附近有没有“土围子”(土匪的寨子),说他们是替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队伍,欲征用他家的三孔窑洞。张廷杰觉得来人比较和气,便答应了。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间了,被借用的这几口窑洞里,灯一直亮着,不时有人进出。张廷杰后来向人们回忆,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的窑洞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在召开。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等人开始研究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以及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问题。19日,天还未亮,宿营在铁边城周围的红军开始沿头道川向吴起镇挺进。当天下午4时,一纵队进驻吴起。中央机关和一纵队指挥部设在新窑院。吴起一役10月19日进驻吴起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纵队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研究部署“切尾巴”战役。这场打败了数倍于红军、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6个骑兵团的战役,最初在研究部署时,在打与不打之间,意见并不统一。不打,是因为红军长途行军大家都很疲劳,情况不熟悉,没把握,想等把敌人引进苏区了解情况后再打。但毛泽东分析指出,我军疲劳,敌人也疲劳,吴起是山区,不利于骑兵作战。另外,在陕北革命根据地,我军有良好的群众基础。10月20日,中央军委在吴起镇再次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我们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到陕北,就要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与从鄂豫皖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会合了,但在我们左边还有马鸿逵、马鸿宾和何柱国等敌骑兵。我们是给苏区人民带来胜利,还是把这股祸害带进来?我们要狠狠反击一下这股追兵,决不能让他们进入苏区!”21日,切尾巴战役打响。5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全歼敌骑兵三个团,击溃三个团,毙伤600余人,俘敌1000余人。补白一口“红军锅”19日下午天快黑时,距吴起镇约5公里的头道川倒水湾村陆续来了很多红军。因为做饭的锅不够用,红军向村民张宪杰借了一口水缸一个瓷盆,结果缸和瓷盆全烧裂了,红军赔了两块银圆。张宪杰舍不得将缸丢掉,后来就让箍缸的匠人用竹子圈了三道箍,放粮食用。1966年吴起县革命纪念馆成立,收集革命文物史料。张宪杰就将这口缸捐献给了吴起革命纪念馆。1992年,陕西省文物鉴定小组将此口缸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人们称它为“红军锅”。长征胜利了“切尾巴”战役胜利了,中央红军如愿将敌人阻隔到西北苏区之外,下一步怎么走,毛泽东开始考虑。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毛泽东所住的新窑院,碾房内,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等十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讨论了陕甘支队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并总结了长征,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23日,天刚蒙蒙亮,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果树园子的打麦场上,召开了全军干部会。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第一次全军干部会议,会议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毛泽东总结了长征:“从瑞金算起到今天为止,我们共走了12个月零2天,共367天……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10月25日,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召开。此后,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再次召开。10月23日至10月29日,红军在吴起镇休整了七天,并于30日起程西进,与陕北红军会师。在部队休整的几天里,整个吴起镇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镇上为数不多的窑洞外,土墙上写满了“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汇合,一致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万岁!”、“长征万岁!”等标语;街上、窑洞里、牲畜棚里、洛河边上,到处住满了休息的红军战士。很多老百姓帮助红军购买粮食和物资、照顾伤员,等待部队进发。30日,红军离开吴起时,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府组织派遣游击队赤卫军群众带路,帮红军驮运东西,并在红军经过的沿途设立了几十处接待站提供食宿。首席记者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