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Xr5d作者:马亚宁china.huanqiu.comarticle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舜胜:他就像学生们的人生百事通/e3pmh1nnq/e3pn60p0i人物小传陈舜胜教授,九三学社上海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水产品加工、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1991年被评为第一届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此后多年亦多次获得教育类奖项。潜心于食品科技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十多项,先后参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辞海》《大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的编写,出版了《食品分析》《水产食品学》《食品感官评定》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图说:陈舜胜。(资料图)【新民晚报·新民网】老师几天不出现在学校,同学们就会挂念,老师去哪了?老师的妻子病重失血,同学们自发捋起袖子,排队等在献血室门口的同学一辆大巴都坐不下……你可知道,这些学生不是中小学生,而是有着独立思想和判断的大学生们。这位老师没做过辅导员,也不是班主任,只是象牙塔里众多任课教授中的一位,却与一届届学生结下了彼此难忘的师生恩情。 他就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舜胜,一位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真心换来学生真情的大学老师。“就想与学生们在一起”30年前就是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在国内高校首先开设了食品感官评定课及食品加工学等一系列食品专业的精品课程,负责并承担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研究项目、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陈舜胜毕业后留校任教,取得为师为学的几乎所有荣誉,如今却依然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教而优则仕,是许多青年优秀教师的自然之路,当年和他一起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两位同事都已是校级领导,“而我就想一直与学生们在一起”。现在的大学生,高考前多是被逼着苦读,走进大学“读书”二字有点索然无味。每次站上讲台,陈舜胜都在想如何帮这群大孩子“抢救”兴趣。用典故,讲故事,融汇文史,每每听陈老师上课,理科生就感觉走错了课堂,硬邦邦的科学知识竟然有了气象万千的“文学味”。这学期,他开的选修课又是四五门,每周20多个课时,每门课都被“抢选一空”。在实验操作规范上,陈老师又极其细致严谨,像是手把手地教“小学生”:做实验前,台面收拾整洁,再摆布实验器材;用移液管,请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捏住、食指按压,不要手握移液管、拇指去按……不知是为教有方,还是30年总有“好运”,陈舜胜说,“我从教多年很少碰见调皮捣蛋的学生”。就算学生犯了错,他的嘴里也从没有训责“你不该”。而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好的,跟他们平等交流,给予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想通,大部分学生都会从善如流”。他还时常组织学生开学术“圆桌会(seminar)”,请学生们共读国际学术界最新的科研论文或成果,读后各抒己见,师生之间碰撞智慧和思想:这项最新的研究新在哪里?研究思路剖析,关键的实验方法与原理是什么?实验设计思路如何?数据处理与图表的技巧何在?论点、论据、结论分别是什么?论文怎么写得更好……乐做学生人生“百事通”每天早上7时30分走进校园,晚上九十时才离开,陈舜胜的办公室几乎总开着门,会客沙发上的常客,不是领导而是一脸青涩的年轻人。无论是自己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讲座上一面之缘的“听众”,在同学们眼里,陈老师一头花白板寸,萌萌的;慈眉善目,一开口春风化雨,“就服了”——明明是来求教学术问题的,明知陈教授不是辅导员,各种各样的人生困惑不知怎地就“溜达”出来了。如何写论文,怎么投稿,男朋友可靠不可靠,为什么我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陈舜胜就像学生们的人生“百事通”,不少学生有事没事常来坐坐。“我家孩子找陈老师,真是比回家都勤快啊!”不少学生家长还加了陈舜胜的微信,时常老友般调侃一下,聊聊天。花这么多时间陪伴学生,不耽误做研究、争功名吗?陈舜胜脑子里从没有“这根弦”,“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生动而鲜活的。”他一直恪守着,只要是学生参与较多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署名在前,老师排在最后。厚道与用心一届届流传一句轻声问候,生病时关心,低落时鼓励,浮躁时提醒;每次出差归来,一包糖果、一份特产,几张明信片;有学术交流机会,一场座谈会,一次学术演讲,一个出国机会…….“走进大学,还能被如此用心对待,真是难得啊!”就这样,陈老师的厚道与用心,在一届届学生中流传。每年,他几乎都是全校最热门的研究生导师。2014年冬天,一条陈老师妻子赵刘芭病危急需血小板的微信,在不到24小时内传遍海大学子的朋友圈,没有募捐、没有号召,海大师生自发报名献血。看着坐了满满一车,大清早横跨上海赶到医院的49位同学同事,陈舜胜被深深感动了。如今,陈教授更将所有的时间回报给学生和学科。偶有闲暇,他会沉浸在深爱的文史领域,品读诗文,挥毫泼墨,翻看已故岳父、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先生的生前著作。“睹物思人吧。老先生从不指挥别人做这做那,凡事从别人角度出发的生活态度和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影响了我如何为人、为师、为学。”(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1472974075000责编:千帆新民晚报1472974075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人物小传陈舜胜教授,九三学社上海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水产品加工、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1991年被评为第一届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此后多年亦多次获得教育类奖项。潜心于食品科技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十多项,先后参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辞海》《大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的编写,出版了《食品分析》《水产食品学》《食品感官评定》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图说:陈舜胜。(资料图)【新民晚报·新民网】老师几天不出现在学校,同学们就会挂念,老师去哪了?老师的妻子病重失血,同学们自发捋起袖子,排队等在献血室门口的同学一辆大巴都坐不下……你可知道,这些学生不是中小学生,而是有着独立思想和判断的大学生们。这位老师没做过辅导员,也不是班主任,只是象牙塔里众多任课教授中的一位,却与一届届学生结下了彼此难忘的师生恩情。 他就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舜胜,一位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真心换来学生真情的大学老师。“就想与学生们在一起”30年前就是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在国内高校首先开设了食品感官评定课及食品加工学等一系列食品专业的精品课程,负责并承担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研究项目、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陈舜胜毕业后留校任教,取得为师为学的几乎所有荣誉,如今却依然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教而优则仕,是许多青年优秀教师的自然之路,当年和他一起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两位同事都已是校级领导,“而我就想一直与学生们在一起”。现在的大学生,高考前多是被逼着苦读,走进大学“读书”二字有点索然无味。每次站上讲台,陈舜胜都在想如何帮这群大孩子“抢救”兴趣。用典故,讲故事,融汇文史,每每听陈老师上课,理科生就感觉走错了课堂,硬邦邦的科学知识竟然有了气象万千的“文学味”。这学期,他开的选修课又是四五门,每周20多个课时,每门课都被“抢选一空”。在实验操作规范上,陈老师又极其细致严谨,像是手把手地教“小学生”:做实验前,台面收拾整洁,再摆布实验器材;用移液管,请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捏住、食指按压,不要手握移液管、拇指去按……不知是为教有方,还是30年总有“好运”,陈舜胜说,“我从教多年很少碰见调皮捣蛋的学生”。就算学生犯了错,他的嘴里也从没有训责“你不该”。而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好的,跟他们平等交流,给予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想通,大部分学生都会从善如流”。他还时常组织学生开学术“圆桌会(seminar)”,请学生们共读国际学术界最新的科研论文或成果,读后各抒己见,师生之间碰撞智慧和思想:这项最新的研究新在哪里?研究思路剖析,关键的实验方法与原理是什么?实验设计思路如何?数据处理与图表的技巧何在?论点、论据、结论分别是什么?论文怎么写得更好……乐做学生人生“百事通”每天早上7时30分走进校园,晚上九十时才离开,陈舜胜的办公室几乎总开着门,会客沙发上的常客,不是领导而是一脸青涩的年轻人。无论是自己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讲座上一面之缘的“听众”,在同学们眼里,陈老师一头花白板寸,萌萌的;慈眉善目,一开口春风化雨,“就服了”——明明是来求教学术问题的,明知陈教授不是辅导员,各种各样的人生困惑不知怎地就“溜达”出来了。如何写论文,怎么投稿,男朋友可靠不可靠,为什么我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陈舜胜就像学生们的人生“百事通”,不少学生有事没事常来坐坐。“我家孩子找陈老师,真是比回家都勤快啊!”不少学生家长还加了陈舜胜的微信,时常老友般调侃一下,聊聊天。花这么多时间陪伴学生,不耽误做研究、争功名吗?陈舜胜脑子里从没有“这根弦”,“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生动而鲜活的。”他一直恪守着,只要是学生参与较多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署名在前,老师排在最后。厚道与用心一届届流传一句轻声问候,生病时关心,低落时鼓励,浮躁时提醒;每次出差归来,一包糖果、一份特产,几张明信片;有学术交流机会,一场座谈会,一次学术演讲,一个出国机会…….“走进大学,还能被如此用心对待,真是难得啊!”就这样,陈老师的厚道与用心,在一届届学生中流传。每年,他几乎都是全校最热门的研究生导师。2014年冬天,一条陈老师妻子赵刘芭病危急需血小板的微信,在不到24小时内传遍海大学子的朋友圈,没有募捐、没有号召,海大师生自发报名献血。看着坐了满满一车,大清早横跨上海赶到医院的49位同学同事,陈舜胜被深深感动了。如今,陈教授更将所有的时间回报给学生和学科。偶有闲暇,他会沉浸在深爱的文史领域,品读诗文,挥毫泼墨,翻看已故岳父、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先生的生前著作。“睹物思人吧。老先生从不指挥别人做这做那,凡事从别人角度出发的生活态度和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影响了我如何为人、为师、为学。”(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