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znC china.huanqiu.comarticle国际俱乐部原址扩建换新颜/e3pmh1nnq/e3pn60p0i从1878年的东交民巷,到1911年的台基厂7号,再到1973年的建国门外21号,长安街地标建筑之一的北京国际俱乐部,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更成为新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窗口。记者昨日获悉,这座别具特色的建筑已正式启动新一轮原址扩建,一座百米高楼将出现在建国门桥东北角,同时以裙楼方式保留原国际俱乐部的经典建筑风格。搬迁长安街畔建外使馆区密集兴建建国门外,长安街畔,黄白相间的小楼只有两三层,顶层围一圈女儿墙。北京国际俱乐部的这片建筑个头不高,却因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而令人过目难忘。北京国际俱乐部的设计总负责人——吴观张如今已是白发长者。摊开一张白纸,只用了利落的几笔,他就勾勒出了这片建筑的轮廓,线条笔直,布局清晰,方位准确。纸上的草图逐渐清晰,时间也仿佛回到45年前。 1971年,他带着三四个人没日没夜地琢磨,用水粉画出来一幅效果图,足有一米长。当年不比现在,设计师作图都得见笔头功夫。后来领导拍板:全新的国际俱乐部就建成这样!吴观张开玩笑称自己是“福将”,因为在他之前,国际俱乐部做过5版方案,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形。最早的国际俱乐部并不在建国门外。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台基厂大街7号为外国人提供娱乐活动的北京俱乐部被外交部接管,改称“北京国际俱乐部”。上世纪70年代初,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大批使馆在建国门外拔地而起,但外交官们还缺少一个轻松交流的大型活动场所,于是新建国际俱乐部提上日程。那时,北京只有北建院一家建筑设计院。吴观张一人就同时接手三个大项目:北京国际俱乐部、外交公寓和友谊商店。从1971年到1975年,三个项目几乎是同时设计和建设,可见当时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之快。可在特殊的年代,设计出这样风格的建筑并不容易。黄色的马赛克立面,白色的窗框,再加上黑色的窗棂,这三种色彩搭配起来就像是中国人的脸庞一样,讲究“眉清目秀”,亮眼美观。可就是这三色中的黑色,当年差点惹出事来。“那时候有个说法是‘刮黑风’,所以不能用黑色,但不用黑色就不好看了,怎么办?”吴观张想了个办法,9桶黑漆兑1桶绿漆,颜色上差别不大,有人较真起来,就说是墨绿,这到最后才过了关。见证“网球外交”副总理过招老布什吴观张设计的国际俱乐部,紧挨长安街的是网球馆,东来西往都能瞅见。这是国内第一座对外运营的室内网球馆,也陪伴不少老北京网球迷的成长。在今天北京建工集团的资料室里,收藏着前身北京市建筑工程局的一份老资料,专门记录了当时艰难修建网球馆时的历史片段。这座网球馆面积1900平方米,高约16米,室内网球场尺寸为40米×40米,屋盖网架总重约60吨,地面整体拼装后,由4台履带式起重机抬吊就位。网球馆名声远扬得益于一件事。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此和来访的美国副总统老布什交锋,这场“中美网球双打对抗赛”后来被人评价成“网球外交”。但其实,新中国的“网球外交”还能追溯到更早。一张黑白的老照片上,最早位于台基厂大街的国际俱乐部门前,周总理、贺龙和十几位网球运动员站成一排。这张照片的收藏者叫季恩义。国际俱乐部的前身是东交民巷的西绅总会,季恩义13岁时就已经到这里当球童,后来成为陪打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跟着国际俱乐部从台基厂大街搬到建国门外。时间飞逝,当年的季恩义老人已经辞世,他的儿子季荣道出了这照片的背后故事:1957年,锡兰(现斯里兰卡)国家网球队来华交流,比赛地点就是设在当时位于台基厂大街7号的国际俱乐部。这支网球队,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与我国网球队交流的外国球队。而到了1974年,老布什飞抵北京,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任期13个月。这13个月里,老布什先生经常来国际俱乐部打网球,季恩义就成了老布什先生的网球好友。等到1989年,老布什再度访华,身份已是美国总统,但依旧带着夫人回到国际俱乐部找季恩义叙旧。原址上扩建新中国成立后四度变迁顶着大太阳,季荣抬头向塔吊顶望去,不一会儿汗水就已顺着脸颊滑落。巧合的是,他与当年的父亲一样,都担当了网球馆建设的顾问。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俱乐部先是从台基厂搬到建外,又在上世纪90年代历经两次改扩建,每回都惹人瞩目。90年代初,侯金城几乎每天早上五六点都要骑自行车从中关村的宿舍赶到建国门外。当年,他接手了国际俱乐部扩建工程,要在俱乐部里再建一栋写字楼和酒店。建成后,用北京老百姓的话说,这栋酒店是头一家“超五星”,从内到外都比五星级酒店级别还要高。酒店建成后,也成为多位外国领导人访华的下榻之地。他所在的北京市建筑工程公司是干了几十年的老牌工程企业,但施工规模和难度如此大的酒店建筑还是头回碰见。“现在都说装配式施工,其实20年前在这儿就尝试了。”酒店外墙每块六七米长的板子让他费了大力气。以往,都是从内到外一层一层在现场贴砖,而这回是先在工厂里把马赛克砖贴好,保温材料等都夹在当中,现场直接吊装镶嵌。从厂子里运到现场的过程,生怕碰碎了,一车只能运两块。而今,国际俱乐部又迎来第四次变迁,在原址上扩建。“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四大功能之一,而改扩建后的国际俱乐部也将更多赋予这方面的内容。”国际俱乐部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利剑说,扩建后的国际俱乐部,除接待大量的政府来访团、承接诸多官方国际会议外,还将为具有特殊外交功能的驻京使团、国际组织、半官方机构等提供办公服务。根据计划,国际俱乐部将在原址再建一栋99.9米高的大厦,预计2018年8月竣工。眼下,扩建工程已经开工,地上23层、地下3层的新楼将在南北各设置裙房,其中南裙房所在的位置就是1971年建设的网球馆。按规划部门的要求,外立面将复建为网球馆历史原貌,而主楼大厦及北裙房外立面则采用石材和玻璃幕墙结合的形式。建成后的主楼及南裙房将为办公区域,北裙房一层为千余平方米的大宴会厅,二层为网球馆。1468883818000责编:千帆北京日报1468883818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从1878年的东交民巷,到1911年的台基厂7号,再到1973年的建国门外21号,长安街地标建筑之一的北京国际俱乐部,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更成为新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窗口。记者昨日获悉,这座别具特色的建筑已正式启动新一轮原址扩建,一座百米高楼将出现在建国门桥东北角,同时以裙楼方式保留原国际俱乐部的经典建筑风格。搬迁长安街畔建外使馆区密集兴建建国门外,长安街畔,黄白相间的小楼只有两三层,顶层围一圈女儿墙。北京国际俱乐部的这片建筑个头不高,却因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而令人过目难忘。北京国际俱乐部的设计总负责人——吴观张如今已是白发长者。摊开一张白纸,只用了利落的几笔,他就勾勒出了这片建筑的轮廓,线条笔直,布局清晰,方位准确。纸上的草图逐渐清晰,时间也仿佛回到45年前。 1971年,他带着三四个人没日没夜地琢磨,用水粉画出来一幅效果图,足有一米长。当年不比现在,设计师作图都得见笔头功夫。后来领导拍板:全新的国际俱乐部就建成这样!吴观张开玩笑称自己是“福将”,因为在他之前,国际俱乐部做过5版方案,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形。最早的国际俱乐部并不在建国门外。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台基厂大街7号为外国人提供娱乐活动的北京俱乐部被外交部接管,改称“北京国际俱乐部”。上世纪70年代初,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大批使馆在建国门外拔地而起,但外交官们还缺少一个轻松交流的大型活动场所,于是新建国际俱乐部提上日程。那时,北京只有北建院一家建筑设计院。吴观张一人就同时接手三个大项目:北京国际俱乐部、外交公寓和友谊商店。从1971年到1975年,三个项目几乎是同时设计和建设,可见当时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之快。可在特殊的年代,设计出这样风格的建筑并不容易。黄色的马赛克立面,白色的窗框,再加上黑色的窗棂,这三种色彩搭配起来就像是中国人的脸庞一样,讲究“眉清目秀”,亮眼美观。可就是这三色中的黑色,当年差点惹出事来。“那时候有个说法是‘刮黑风’,所以不能用黑色,但不用黑色就不好看了,怎么办?”吴观张想了个办法,9桶黑漆兑1桶绿漆,颜色上差别不大,有人较真起来,就说是墨绿,这到最后才过了关。见证“网球外交”副总理过招老布什吴观张设计的国际俱乐部,紧挨长安街的是网球馆,东来西往都能瞅见。这是国内第一座对外运营的室内网球馆,也陪伴不少老北京网球迷的成长。在今天北京建工集团的资料室里,收藏着前身北京市建筑工程局的一份老资料,专门记录了当时艰难修建网球馆时的历史片段。这座网球馆面积1900平方米,高约16米,室内网球场尺寸为40米×40米,屋盖网架总重约60吨,地面整体拼装后,由4台履带式起重机抬吊就位。网球馆名声远扬得益于一件事。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此和来访的美国副总统老布什交锋,这场“中美网球双打对抗赛”后来被人评价成“网球外交”。但其实,新中国的“网球外交”还能追溯到更早。一张黑白的老照片上,最早位于台基厂大街的国际俱乐部门前,周总理、贺龙和十几位网球运动员站成一排。这张照片的收藏者叫季恩义。国际俱乐部的前身是东交民巷的西绅总会,季恩义13岁时就已经到这里当球童,后来成为陪打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跟着国际俱乐部从台基厂大街搬到建国门外。时间飞逝,当年的季恩义老人已经辞世,他的儿子季荣道出了这照片的背后故事:1957年,锡兰(现斯里兰卡)国家网球队来华交流,比赛地点就是设在当时位于台基厂大街7号的国际俱乐部。这支网球队,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与我国网球队交流的外国球队。而到了1974年,老布什飞抵北京,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任期13个月。这13个月里,老布什先生经常来国际俱乐部打网球,季恩义就成了老布什先生的网球好友。等到1989年,老布什再度访华,身份已是美国总统,但依旧带着夫人回到国际俱乐部找季恩义叙旧。原址上扩建新中国成立后四度变迁顶着大太阳,季荣抬头向塔吊顶望去,不一会儿汗水就已顺着脸颊滑落。巧合的是,他与当年的父亲一样,都担当了网球馆建设的顾问。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俱乐部先是从台基厂搬到建外,又在上世纪90年代历经两次改扩建,每回都惹人瞩目。90年代初,侯金城几乎每天早上五六点都要骑自行车从中关村的宿舍赶到建国门外。当年,他接手了国际俱乐部扩建工程,要在俱乐部里再建一栋写字楼和酒店。建成后,用北京老百姓的话说,这栋酒店是头一家“超五星”,从内到外都比五星级酒店级别还要高。酒店建成后,也成为多位外国领导人访华的下榻之地。他所在的北京市建筑工程公司是干了几十年的老牌工程企业,但施工规模和难度如此大的酒店建筑还是头回碰见。“现在都说装配式施工,其实20年前在这儿就尝试了。”酒店外墙每块六七米长的板子让他费了大力气。以往,都是从内到外一层一层在现场贴砖,而这回是先在工厂里把马赛克砖贴好,保温材料等都夹在当中,现场直接吊装镶嵌。从厂子里运到现场的过程,生怕碰碎了,一车只能运两块。而今,国际俱乐部又迎来第四次变迁,在原址上扩建。“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四大功能之一,而改扩建后的国际俱乐部也将更多赋予这方面的内容。”国际俱乐部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利剑说,扩建后的国际俱乐部,除接待大量的政府来访团、承接诸多官方国际会议外,还将为具有特殊外交功能的驻京使团、国际组织、半官方机构等提供办公服务。根据计划,国际俱乐部将在原址再建一栋99.9米高的大厦,预计2018年8月竣工。眼下,扩建工程已经开工,地上23层、地下3层的新楼将在南北各设置裙房,其中南裙房所在的位置就是1971年建设的网球馆。按规划部门的要求,外立面将复建为网球馆历史原貌,而主楼大厦及北裙房外立面则采用石材和玻璃幕墙结合的形式。建成后的主楼及南裙房将为办公区域,北裙房一层为千余平方米的大宴会厅,二层为网球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