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245 china.huanqiu.comarticle西安司法扶贫干部王晓龙:精准扶贫攻坚克难 用心调解排忧解难/e3pmh1nnq/e3pn60p0i央广网西安6月21日消息(记者雷恺 通讯员尹云燕)王晓龙,西安市司法局政治(警务)部干部,他攻坚克难精准扶贫、排忧解难用心调解,受到群众称赞。五月的某天,临潼区穆寨街道石湾村虽然有阳光的照拂,但依旧很冷,一位穿行于田间穿着短袖的中年男子,被冷的瑟瑟发抖。这时,年过八旬的石湾村村民黄顾忠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披在了这个中年人身上,中年人转身还回了衣服。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八旬老人自己冻着而给一个中年人披衣服这样感人的一幕呢?原来,这位中年人就是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晓龙”的临潼区穆寨街道石湾村“第一书记”——王晓龙。王晓龙,西安市司法局政治(警务)部干部,当地大爷大妈叔伯阿姨都看他亲,亲切地喊他“晓龙”,一声“晓龙”包含几许爱怜,几许亲情。 “他在这里扎下根来,实实在在搞帮扶,真心实意办好事、实事,是我们心目中最好的‘第一书记’。即使我冻着也不能让他冻着了。”黄顾忠笑容满面地说,“我们村还为他编写了快板‘公路铁路通山川,擦着热汗来深山。丝绸之路通到国外边,户户都栽油菜和牡丹。班车就把喇叭压,扶贫书记把礼送。送来礼物米、面、油,尖山盖起了养老院。’”“我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所以一上大学就为入党而努力,但是我们学校入党名额非常有限,一年只有两个名额,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92年4月也就是毕业前夕,我荣幸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晓龙满怀深情地说,“我入党后一直遵循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遵旨’在这次的扶贫中,我只想着为村民办实事,村民们尊称我为‘第一书记’,我不敢当,因为我只做了一个党员、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做的事情。”杨民权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家里房屋年久失修,但又无钱改造,每逢下雨就熬煎担忧。王晓龙多次联系街办、申请危房改造项目,协调村上在宅基地和资金上给予帮助,并多次到他家帮助他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打消他的种种顾虑和担忧,最终成功完成该户的危房改造,使其得以安居,轻装迈向致富路。2015年7月,王晓龙作为西安市司法局政治(警务)部干部,开始到临潼区穆寨街道石湾村担任“第一书记”。近一年来,他在加强该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当好政治指导员的同时,依据该村村情,加强精准扶贫攻坚,壮大主导产业,为该村广大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并且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针对全村基础设施差,影响群众公共生活的情况,他带领村干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整修230平方米的两委会办公楼及配套设施,建设2000平方米的法治宣传主题广场,硬化、改造道路近2000米,安装路灯50个、改厕140座,兴建垃圾台3个、街心花园1个,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在精准扶贫上,王晓龙根据石湾村干旱少雨,大多为山地的实际,积极对接街办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发展思路,引导农户发展种植核桃200亩、药材100余亩、香椿50余亩。同时,他探索开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领域,多次赴外地实地调研,确定在石湾村发展种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效益好的国家重点推广的油用牡丹项目,在市司法局的支持下,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7万元,种植面积230余亩,预计2017年初见成效,亩产经济效益预计可达3000元以上。此举也彻底扭转该村无集体经济状况,初步解决了集体经济“造血”问题。他和村两委成员一起积极开展为民服务代办工作,帮助健全规章制度和代办流程,为群众讲解咨询各项惠民政策;经常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交流,用心倾听群众心愿和期盼;重点关注贫困户、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去年以来,王晓龙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危房改(搬)建3户、移民搬迁5户,为8个低保户、2个五保户申请了困难补助,帮助村上独子户、双女户、大学生等办理了相关申请指标和补贴,使全村社保覆盖率达到了100%。王晓龙积极协调帮建单位市司法局,定期入村开展对口帮建扶贫,累计扶贫慰问特困户82户,入户调查167户,实现了调查回访率100%。除了干日常的扶贫工作,有法律功底的王晓龙还充当起了村里的调解员,村民王大娘说:“穷了我们要找‘晓龙’帮我们找脱贫之路,有矛盾了我们要找他来解开我们邻里、家庭之间的疙瘩。”她不孤独了,我的心也就温暖了。姚素云今年已经75岁了,十年前她的老伴去世后她就一直独自居住在已过百年的土坯房里,她有一儿三女,但是四十年前三个女儿相继嫁人,儿子也出门给人当了女婿。由于儿女都离家很远,且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这个仅有一座危房和一个母亲的家里。土坯房的屋顶应该盖着瓦,而姚素云家的屋顶只有一片一片用石头压着的塑料纸,而这塑料纸经常被风刮起,土坯墙出现了一些裂缝,看起来也是经不起风的样子,出现了“屋外下大雨,屋里也下大雨;屋外刮大风,屋内也刮大风”的情况。因此,每到雨雪天,村委会就找人把老姚素云转移安置到别的村民家里。老人一个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着实不安全,于是,村委会建议老人的儿女们把姚素云接到自己家居住或者在安置点上买一套房子,但是姚素云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既不愿意去儿女家住,也不愿意去安置点住。王晓龙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老人居住的地方建两间新的土坯房供老人居住。他说:“土坯房老人住着习惯,花费也少,两间房子七八千元就够了,儿女们负担也小。”但是,老人的四个儿女都不愿意出这个盖房子的钱。王晓龙通过电话多次和老人的儿女沟通。最终四个儿女达成协议,每人出两千元。房子建好了,老人住进了新房,可王晓龙想到老人一个人住在这里,难免孤独,就在村里买了一只小猫送个给了她,希望可以减少她的孤独感。姚素云抱着小猫微笑着说:“住进了新房,有个小猫给我作伴,晓龙还经常来看我,他真的比我自己的孩儿还亲。”老人住的安心我才放心。20年前,这是一个极其落后的村子,由于经济交通条件差,年过八旬的董智英虽然有两个儿子,但都出去给人当了女婿,她现在一个人孤独地住在一个偏僻的半山腰上,生活极不方便。政府在当地修建了安置房,村民自己掏2万(政府补贴9万)就可以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房,村委会联系了董智英的两个儿子,可她的两个儿子经济紧张,都拿不出这两万元钱,最终董智英的侄子愿意出钱为老人买下安置点上的房子。在老人侄子准备拿钱的时候,老人的两个儿子提出了老人百年以后房子的继承问题,老人的两个儿子都主张自己应该继承这套房子,而老人的侄子则认为,购买房子的钱是他出的,所以老人百年之后这个房子应该归自己所有,买房之事就此搁置。王晓龙了解情况以后,他多次往返于老人的儿子和侄子之间进行调解,既用法律的知识进行说教,又用亲情进行感化。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老人的侄子买房并继承这个房子。房子买好后,王晓龙担心这位80多岁的老人独自居住不方便,十几次前往老人侄子家,说服老人侄子一家从原来的房子搬到安置点上来与老人共同居住。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王晓龙会心地笑了。“我以后会继续为村子办实事,尽快转变石湾村底子薄、经济发展脆弱的现状,并且为他们化解矛盾,构建和谐村庄。”说到今后的打算,王晓龙充满信心地说。无论严寒,无论酷暑,他跑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揽遍了群众的大事小情,把温暖和谐送给群众,把奔波劳累留给自己。他用心踏寻脱贫致富之路,用心说和矛盾纠纷。正是他坚持不懈地奉献和探索,临潼区穆寨街道石湾村变得日渐和谐,村民的生活日渐幸福。1466483948000责编:千帆央广网1466483948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央广网西安6月21日消息(记者雷恺 通讯员尹云燕)王晓龙,西安市司法局政治(警务)部干部,他攻坚克难精准扶贫、排忧解难用心调解,受到群众称赞。五月的某天,临潼区穆寨街道石湾村虽然有阳光的照拂,但依旧很冷,一位穿行于田间穿着短袖的中年男子,被冷的瑟瑟发抖。这时,年过八旬的石湾村村民黄顾忠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披在了这个中年人身上,中年人转身还回了衣服。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八旬老人自己冻着而给一个中年人披衣服这样感人的一幕呢?原来,这位中年人就是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晓龙”的临潼区穆寨街道石湾村“第一书记”——王晓龙。王晓龙,西安市司法局政治(警务)部干部,当地大爷大妈叔伯阿姨都看他亲,亲切地喊他“晓龙”,一声“晓龙”包含几许爱怜,几许亲情。 “他在这里扎下根来,实实在在搞帮扶,真心实意办好事、实事,是我们心目中最好的‘第一书记’。即使我冻着也不能让他冻着了。”黄顾忠笑容满面地说,“我们村还为他编写了快板‘公路铁路通山川,擦着热汗来深山。丝绸之路通到国外边,户户都栽油菜和牡丹。班车就把喇叭压,扶贫书记把礼送。送来礼物米、面、油,尖山盖起了养老院。’”“我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所以一上大学就为入党而努力,但是我们学校入党名额非常有限,一年只有两个名额,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92年4月也就是毕业前夕,我荣幸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晓龙满怀深情地说,“我入党后一直遵循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遵旨’在这次的扶贫中,我只想着为村民办实事,村民们尊称我为‘第一书记’,我不敢当,因为我只做了一个党员、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做的事情。”杨民权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家里房屋年久失修,但又无钱改造,每逢下雨就熬煎担忧。王晓龙多次联系街办、申请危房改造项目,协调村上在宅基地和资金上给予帮助,并多次到他家帮助他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打消他的种种顾虑和担忧,最终成功完成该户的危房改造,使其得以安居,轻装迈向致富路。2015年7月,王晓龙作为西安市司法局政治(警务)部干部,开始到临潼区穆寨街道石湾村担任“第一书记”。近一年来,他在加强该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当好政治指导员的同时,依据该村村情,加强精准扶贫攻坚,壮大主导产业,为该村广大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并且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针对全村基础设施差,影响群众公共生活的情况,他带领村干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整修230平方米的两委会办公楼及配套设施,建设2000平方米的法治宣传主题广场,硬化、改造道路近2000米,安装路灯50个、改厕140座,兴建垃圾台3个、街心花园1个,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在精准扶贫上,王晓龙根据石湾村干旱少雨,大多为山地的实际,积极对接街办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发展思路,引导农户发展种植核桃200亩、药材100余亩、香椿50余亩。同时,他探索开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领域,多次赴外地实地调研,确定在石湾村发展种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效益好的国家重点推广的油用牡丹项目,在市司法局的支持下,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7万元,种植面积230余亩,预计2017年初见成效,亩产经济效益预计可达3000元以上。此举也彻底扭转该村无集体经济状况,初步解决了集体经济“造血”问题。他和村两委成员一起积极开展为民服务代办工作,帮助健全规章制度和代办流程,为群众讲解咨询各项惠民政策;经常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交流,用心倾听群众心愿和期盼;重点关注贫困户、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去年以来,王晓龙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危房改(搬)建3户、移民搬迁5户,为8个低保户、2个五保户申请了困难补助,帮助村上独子户、双女户、大学生等办理了相关申请指标和补贴,使全村社保覆盖率达到了100%。王晓龙积极协调帮建单位市司法局,定期入村开展对口帮建扶贫,累计扶贫慰问特困户82户,入户调查167户,实现了调查回访率100%。除了干日常的扶贫工作,有法律功底的王晓龙还充当起了村里的调解员,村民王大娘说:“穷了我们要找‘晓龙’帮我们找脱贫之路,有矛盾了我们要找他来解开我们邻里、家庭之间的疙瘩。”她不孤独了,我的心也就温暖了。姚素云今年已经75岁了,十年前她的老伴去世后她就一直独自居住在已过百年的土坯房里,她有一儿三女,但是四十年前三个女儿相继嫁人,儿子也出门给人当了女婿。由于儿女都离家很远,且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这个仅有一座危房和一个母亲的家里。土坯房的屋顶应该盖着瓦,而姚素云家的屋顶只有一片一片用石头压着的塑料纸,而这塑料纸经常被风刮起,土坯墙出现了一些裂缝,看起来也是经不起风的样子,出现了“屋外下大雨,屋里也下大雨;屋外刮大风,屋内也刮大风”的情况。因此,每到雨雪天,村委会就找人把老姚素云转移安置到别的村民家里。老人一个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着实不安全,于是,村委会建议老人的儿女们把姚素云接到自己家居住或者在安置点上买一套房子,但是姚素云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既不愿意去儿女家住,也不愿意去安置点住。王晓龙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老人居住的地方建两间新的土坯房供老人居住。他说:“土坯房老人住着习惯,花费也少,两间房子七八千元就够了,儿女们负担也小。”但是,老人的四个儿女都不愿意出这个盖房子的钱。王晓龙通过电话多次和老人的儿女沟通。最终四个儿女达成协议,每人出两千元。房子建好了,老人住进了新房,可王晓龙想到老人一个人住在这里,难免孤独,就在村里买了一只小猫送个给了她,希望可以减少她的孤独感。姚素云抱着小猫微笑着说:“住进了新房,有个小猫给我作伴,晓龙还经常来看我,他真的比我自己的孩儿还亲。”老人住的安心我才放心。20年前,这是一个极其落后的村子,由于经济交通条件差,年过八旬的董智英虽然有两个儿子,但都出去给人当了女婿,她现在一个人孤独地住在一个偏僻的半山腰上,生活极不方便。政府在当地修建了安置房,村民自己掏2万(政府补贴9万)就可以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房,村委会联系了董智英的两个儿子,可她的两个儿子经济紧张,都拿不出这两万元钱,最终董智英的侄子愿意出钱为老人买下安置点上的房子。在老人侄子准备拿钱的时候,老人的两个儿子提出了老人百年以后房子的继承问题,老人的两个儿子都主张自己应该继承这套房子,而老人的侄子则认为,购买房子的钱是他出的,所以老人百年之后这个房子应该归自己所有,买房之事就此搁置。王晓龙了解情况以后,他多次往返于老人的儿子和侄子之间进行调解,既用法律的知识进行说教,又用亲情进行感化。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老人的侄子买房并继承这个房子。房子买好后,王晓龙担心这位80多岁的老人独自居住不方便,十几次前往老人侄子家,说服老人侄子一家从原来的房子搬到安置点上来与老人共同居住。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王晓龙会心地笑了。“我以后会继续为村子办实事,尽快转变石湾村底子薄、经济发展脆弱的现状,并且为他们化解矛盾,构建和谐村庄。”说到今后的打算,王晓龙充满信心地说。无论严寒,无论酷暑,他跑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揽遍了群众的大事小情,把温暖和谐送给群众,把奔波劳累留给自己。他用心踏寻脱贫致富之路,用心说和矛盾纠纷。正是他坚持不懈地奉献和探索,临潼区穆寨街道石湾村变得日渐和谐,村民的生活日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