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wqp作者:支振锋china.huanqiu.comarticle“文革”反思文章深夜刷屏的启示:以法治营造国家发展同心圆/e3pmh1nnq/e3pmh1obd5月17日凌晨,一篇文章深夜刷屏。在文革爆发五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文《决不允许“文革”错误重演》,重新引发人们对“文革”的深沉反思。有数据显示,仅在微信朋友圈,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就突破百万,获点赞数万次。这篇文章,深夜发出,为何能有刷屏效果?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认为,因为它针对当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试图绑架舆论场,从而造成的一些思想迷惘,明确地回答了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文革”,有可能重来吗?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答案明确而坚定:不会。“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曲折,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 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结论,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实事求是地讲,这个评价理性而客观,经过历史焦距的拉伸和半个世纪国家发展实践的沉淀,它的措辞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当年更多一些历史的冷静。因为,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需要明白,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不能成为否定历史的整个十年的理由;领袖人物的具体错误,不能成为否定整个领袖人物的理由;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错误,不能成为否定整个党的集体智慧与指导思想的理由。正如这篇文章标题所申说的,“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改革开放的成就中,一项伟大的成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存在着对公民人身和政治各种基本权利的粗暴侵犯。 大批的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被关牛棚、被批斗、被迫害,有许多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生活在不安和动荡之中。为什么连国家主席刘少奇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以及许多科学家、理论家等知识分子在内都被殃及,甚至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证?邓小平同志曾用一句话,做出过深刻的回答,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忆述:“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正是由于草创初期、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被破坏,才使得刘少奇手捧宪法也不能避免批斗。由于缺少法治这种社会的稳定器与权利的护身符,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能够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导致社会发生动乱,公民权利遭到侵犯。基于对“文革”十年教训的深刻认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邓小平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今天,这已经成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治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更是进入快车道。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在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上,法治正发挥着实实在在的的巨大作用。坚持法治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党的领导。 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贯彻人民意志,有战略、有步骤,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和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支撑,互为奥援,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从而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没有这样的战略判断与战略定力,我们可能就会犯下颠覆性错误。一篇“文革”反思文章的深夜刷屏,也体现了今天社会的主流民意与社会大潮。没有人会舍弃和平而偏好动乱,没有人会舍弃发展而选择倒退,也没有人会舍弃繁荣而宁愿动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康乐,才是百姓所思,人心所向。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思想多元、文化多样、利益多变,凝聚共识更加不易。这不仅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也要求以法治为底线,凝聚社会最大公约数,形成方方面面同心圆。法治护航中国梦,一直在路上。(作者为《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1463501820000责编:lengchunyang长安剑146350182000011["9CaKrnJUFlz","9CaKrnJTOhJ","9CaKrnJTNxw","9CaKrnJSTUS","9CaKrnJSILe"]//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0518/20160518121858311.jpg{"email":"lengchunyang@huanqiu.com","name":"lengchunyang"}
5月17日凌晨,一篇文章深夜刷屏。在文革爆发五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文《决不允许“文革”错误重演》,重新引发人们对“文革”的深沉反思。有数据显示,仅在微信朋友圈,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就突破百万,获点赞数万次。这篇文章,深夜发出,为何能有刷屏效果?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认为,因为它针对当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试图绑架舆论场,从而造成的一些思想迷惘,明确地回答了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文革”,有可能重来吗?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答案明确而坚定:不会。“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曲折,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 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结论,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实事求是地讲,这个评价理性而客观,经过历史焦距的拉伸和半个世纪国家发展实践的沉淀,它的措辞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当年更多一些历史的冷静。因为,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需要明白,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不能成为否定历史的整个十年的理由;领袖人物的具体错误,不能成为否定整个领袖人物的理由;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错误,不能成为否定整个党的集体智慧与指导思想的理由。正如这篇文章标题所申说的,“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改革开放的成就中,一项伟大的成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存在着对公民人身和政治各种基本权利的粗暴侵犯。 大批的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被关牛棚、被批斗、被迫害,有许多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生活在不安和动荡之中。为什么连国家主席刘少奇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以及许多科学家、理论家等知识分子在内都被殃及,甚至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证?邓小平同志曾用一句话,做出过深刻的回答,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忆述:“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正是由于草创初期、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被破坏,才使得刘少奇手捧宪法也不能避免批斗。由于缺少法治这种社会的稳定器与权利的护身符,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能够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导致社会发生动乱,公民权利遭到侵犯。基于对“文革”十年教训的深刻认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邓小平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今天,这已经成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治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更是进入快车道。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在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上,法治正发挥着实实在在的的巨大作用。坚持法治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党的领导。 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贯彻人民意志,有战略、有步骤,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和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支撑,互为奥援,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从而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没有这样的战略判断与战略定力,我们可能就会犯下颠覆性错误。一篇“文革”反思文章的深夜刷屏,也体现了今天社会的主流民意与社会大潮。没有人会舍弃和平而偏好动乱,没有人会舍弃发展而选择倒退,也没有人会舍弃繁荣而宁愿动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康乐,才是百姓所思,人心所向。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思想多元、文化多样、利益多变,凝聚共识更加不易。这不仅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也要求以法治为底线,凝聚社会最大公约数,形成方方面面同心圆。法治护航中国梦,一直在路上。(作者为《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