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SF2E china.huanqiu.comarticle人不改姓地不改名 村子拆了 但他们保住了“燕庄”/e3pmh1nnq/e3pn60p0i河南商报记者 高瞻展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到燕庄村视察。从努力填饱肚子,到向国家交“贡献粮”,再到做小生意,当包租公,搬进现代化小区,过上都市人的生活,燕庄人花了50多年时间。燕庄有哪些得天独厚之处,促成毛主席视察?半个世纪,沧桑巨变,“城中村”燕庄又保留下哪些极富特色的郑州记忆?河南商报记者蹲点燕庄花园社区,为你一一道来。【历史钩沉】当年为啥选择燕庄“虽然村子以‘燕’命名,但燕庄村却以张姓村民为主,很少有姓燕的。”燕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长法介绍,明朝末年,燕庄村是一位燕姓权臣的私家园林,后来燕姓后人不知去向,张姓、孟姓、王姓遂在此繁衍生息,为纪念燕姓人开建村庄的历史功绩,后人就把这个村庄叫燕庄。 而在1960年,当毛主席来此视察时,燕庄已是“离省城近在咫尺”的小村子,据河南日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老先生回忆,那时候,燕庄村不仅农作物长势喜人,区位条件也相当的好,“从省委往东走没多远就能到(燕庄),公路两边就是麦田。”魏德忠所说的穿行在燕庄土地上的公路,就是当时贯穿河南省的东西大通道——洛阳至郑州至开封的高等级公路,在郑州与金水路贯通。1952年,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西迁郑州,燕庄也就成了离省委、省政府、机场最近的村子。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不仅给毛主席视察提供便利条件,更给燕庄村日后的发展埋下伏笔。【沧桑变化】包租公住进现代化小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紧邻燕庄的郑州贸易货栈兴起。汽车配件会、糖酒会、针织产品交易会等各种展会你方唱罢我登台,全国各地的客商潮水般涌向这里,货栈周边的旅店爆满,客商们只能把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燕庄村。78岁的燕庄村民张大爷回忆,那时候,村民变身为包租公、包租婆,家门口的木板上写着“出租,有床,有被子褥子,一人,3元钱一晚上”。到上世纪90年代,大量打工仔、打工妹涌入,燕庄,成了他们城市梦的第一站。燕庄村也往空中发展,攒住钱的村民们扒掉平房瓦房,盖起一座座五层、六层甚至十层的小楼,在那个年代,年收入十几万元在燕庄村很是普遍,80%的村户购买了轿车。“进入新世纪,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村民自建房缺少整体规划,城中村脏、乱、差的环境颇受诟病,”燕庄行政村党总支书记宋长润说,2006年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对燕庄自然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几年后,村民们搬进崭新的高层建筑,生活品质提高,而原先燕庄村林立的“牵手楼”也被曼哈顿广场代替,成为郑州的财富新地标。【乡土认同】“领袖来过俺们村”现在,到燕庄村民家中做客,你总能看到毛主席视察燕庄的照片挂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和燕庄村民聊天,他们总会谈起:“领袖来过俺们村”,“自豪着哩”。“毛主席视察,是燕庄的一张名片,更能凝聚村民们的乡土认同感,”宋长润说,虽然燕庄的村舍、农田都已被城市化大潮淹没,但燕庄这个名字和它背后承载的历史,一直被村民们小心呵护。地铁1号线建设时,最初未来路金水路口的地铁站并不叫燕庄站,路口西北角的广场也不叫燕庄广场,但宋长润和燕庄村民就抱定一个信念,“人不能改姓,地儿不能改名。”经过燕庄村男女老少的不断争取,不仅在地铁站、游园广场留下了燕庄的名字,就连曼哈顿广场附近几条道路,也以燕东路、燕黑路、燕沈路、燕寿街等名字命名。1451066841000责编:千帆大河网-河南商报1451066841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河南商报记者 高瞻展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到燕庄村视察。从努力填饱肚子,到向国家交“贡献粮”,再到做小生意,当包租公,搬进现代化小区,过上都市人的生活,燕庄人花了50多年时间。燕庄有哪些得天独厚之处,促成毛主席视察?半个世纪,沧桑巨变,“城中村”燕庄又保留下哪些极富特色的郑州记忆?河南商报记者蹲点燕庄花园社区,为你一一道来。【历史钩沉】当年为啥选择燕庄“虽然村子以‘燕’命名,但燕庄村却以张姓村民为主,很少有姓燕的。”燕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长法介绍,明朝末年,燕庄村是一位燕姓权臣的私家园林,后来燕姓后人不知去向,张姓、孟姓、王姓遂在此繁衍生息,为纪念燕姓人开建村庄的历史功绩,后人就把这个村庄叫燕庄。 而在1960年,当毛主席来此视察时,燕庄已是“离省城近在咫尺”的小村子,据河南日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老先生回忆,那时候,燕庄村不仅农作物长势喜人,区位条件也相当的好,“从省委往东走没多远就能到(燕庄),公路两边就是麦田。”魏德忠所说的穿行在燕庄土地上的公路,就是当时贯穿河南省的东西大通道——洛阳至郑州至开封的高等级公路,在郑州与金水路贯通。1952年,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西迁郑州,燕庄也就成了离省委、省政府、机场最近的村子。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不仅给毛主席视察提供便利条件,更给燕庄村日后的发展埋下伏笔。【沧桑变化】包租公住进现代化小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紧邻燕庄的郑州贸易货栈兴起。汽车配件会、糖酒会、针织产品交易会等各种展会你方唱罢我登台,全国各地的客商潮水般涌向这里,货栈周边的旅店爆满,客商们只能把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燕庄村。78岁的燕庄村民张大爷回忆,那时候,村民变身为包租公、包租婆,家门口的木板上写着“出租,有床,有被子褥子,一人,3元钱一晚上”。到上世纪90年代,大量打工仔、打工妹涌入,燕庄,成了他们城市梦的第一站。燕庄村也往空中发展,攒住钱的村民们扒掉平房瓦房,盖起一座座五层、六层甚至十层的小楼,在那个年代,年收入十几万元在燕庄村很是普遍,80%的村户购买了轿车。“进入新世纪,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村民自建房缺少整体规划,城中村脏、乱、差的环境颇受诟病,”燕庄行政村党总支书记宋长润说,2006年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对燕庄自然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几年后,村民们搬进崭新的高层建筑,生活品质提高,而原先燕庄村林立的“牵手楼”也被曼哈顿广场代替,成为郑州的财富新地标。【乡土认同】“领袖来过俺们村”现在,到燕庄村民家中做客,你总能看到毛主席视察燕庄的照片挂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和燕庄村民聊天,他们总会谈起:“领袖来过俺们村”,“自豪着哩”。“毛主席视察,是燕庄的一张名片,更能凝聚村民们的乡土认同感,”宋长润说,虽然燕庄的村舍、农田都已被城市化大潮淹没,但燕庄这个名字和它背后承载的历史,一直被村民们小心呵护。地铁1号线建设时,最初未来路金水路口的地铁站并不叫燕庄站,路口西北角的广场也不叫燕庄广场,但宋长润和燕庄村民就抱定一个信念,“人不能改姓,地儿不能改名。”经过燕庄村男女老少的不断争取,不仅在地铁站、游园广场留下了燕庄的名字,就连曼哈顿广场附近几条道路,也以燕东路、燕黑路、燕沈路、燕寿街等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