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QMiF china.huanqiu.comarticle四川省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e3pmh1nnq/e3pn60p0i日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出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并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协同创新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高教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省内三高校建设四个国家级中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的“2011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启动实施。希望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分两批建设了“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共38个,四川高校牵头2个(四川大学牵头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西南交通大学第二牵头单位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参与2个(川大主要参与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电子科大主要参与的“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前三批建设了60个省级创新中心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计划》,并分三批建设了6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并依托省内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线去凝练重大需求、寻找重大任务,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高校,通过协同创新,进行重大机制的改革,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机制得到了显著的深化,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助推剂。据介绍,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我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建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实现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质性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体制新机制;凝练重大需求、承担重大任务,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记者 周波1445468810000责编:千帆成都日报1445468810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日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出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并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协同创新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高教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省内三高校建设四个国家级中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的“2011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启动实施。希望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分两批建设了“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共38个,四川高校牵头2个(四川大学牵头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西南交通大学第二牵头单位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参与2个(川大主要参与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电子科大主要参与的“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前三批建设了60个省级创新中心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计划》,并分三批建设了6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并依托省内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线去凝练重大需求、寻找重大任务,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高校,通过协同创新,进行重大机制的改革,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机制得到了显著的深化,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助推剂。据介绍,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我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建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实现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质性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体制新机制;凝练重大需求、承担重大任务,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记者 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