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IMK0 china.huanqiu.comarticle两广总督府:由桂至粤曾频繁迁址/e3pmh1nnq/e3pn60p0i上世纪40年代的广东省政府民政厅。(图片来源:广东省民政厅网站)文:卜松竹凡涉及中国近代史的文章、书籍或者影视作品,往往都会出现“两广总督”的身影。但这个著名的“封疆大吏”到底是什么来头?不妨沿他“成长”的路线走一走。广州府址最早在石室大教堂来到广州越华路118号,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民政厅所在地,曾是原两广总督署的所在地。1911年的广州起义,这里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原来门前的两只石狮子,身上留下了23处弹痕。现在他们被移到“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中,成为镇馆之宝。实际上,两广总督署在广州最早的位置,也不在越华路,而是现在一德路的石室大教堂所在地。这个历史上最早设立的“总督府”,也是一个不断迁移的总督府。它的设立和迁移,代表了岭南开发的重要阶段。 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但这一建置在当时并不稳定,直到成化初年才成为定制。明代督抚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和地方官的关系。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冠礼。到了清代,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则确立起来。清代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为何在梧州首设两广总督?两广总督的“开府”之地,并非今天的广州,而是广西梧州。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开设两广总督府呢?直接的诱因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广东和广西出现“瑶乱”和海盗,兵部尚书于谦奏请朝廷设置两广总督获准。之所以选择梧州,首先在于形胜。历史地理学家指出,其地势总体上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江自西而东奔流入海,而萌渚岭等诸山天然地将岭南地区分作东、西两个部分,自宋代时便以这些自然地理屏障将岭南地区划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奠定了后世广西和广东的政治地理格局。梧州地处广西、广东分界之处,又位于西江上游之浔江、桂江诸支流的交汇之处,扼守着两广的军事要冲。其次,梧州也是控制岭南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要害之处。从明代岭南地区防务的空间格局言之,大致分为两端:一为镇压两广境内瑶、僮、黎等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反抗;二为征剿沿海地区的倭寇和海盗。明代前中期的军事防御重心主要集中在肇庆以西的西江流域,而梧州正处于控制岭南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要害之处,因此成为两广总督开府定驻的首选之地。还有一点,则是为了统合当时广东和广西这唇齿相依的两省“各自为政”的弊端。曾设在肇庆长达182年在肇庆七星岩景区水月宫前,有一对石狮子,它们是当年两广总督府大门两侧的石狮,而在七星岩摩崖石有一段诗文,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前来肇庆拜见两广总督吴桂芳时所写。这些都是肇庆成为两广总督府所在地182年间留下的遗物。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吴桂芳奏请朝廷,将两广总督府从梧州迁往肇庆,理由是:“以开府梧州,惠、潮山海寇时发,相去二千里,文榜往来征调为难(军令、战报和征调军队较困难)。”如今的肇庆市政府所在地就是原两广总督府遗址。清朝灭亡以后,两广总督府行台被改作海星学校,里面的古建筑被不断拆除。现在当年的一堵围墙仍在。崇祯五年(1632),两广总督府迁移广州。清代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顺治十二年,总督府又迁往梧州。康熙二年,广东总督移驻廉州。第二年,广西政务重新归广东都督管辖,迁驻肇庆。之后又经过两次反复后,广西政务隶归广东总督管辖,更名为两广总督,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驻广州。清代共任命89任两广总督。两广总督府:由桂至粤曾频繁迁址1426303568000责编:千帆广州日报1426303568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上世纪40年代的广东省政府民政厅。(图片来源:广东省民政厅网站)文:卜松竹凡涉及中国近代史的文章、书籍或者影视作品,往往都会出现“两广总督”的身影。但这个著名的“封疆大吏”到底是什么来头?不妨沿他“成长”的路线走一走。广州府址最早在石室大教堂来到广州越华路118号,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民政厅所在地,曾是原两广总督署的所在地。1911年的广州起义,这里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原来门前的两只石狮子,身上留下了23处弹痕。现在他们被移到“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中,成为镇馆之宝。实际上,两广总督署在广州最早的位置,也不在越华路,而是现在一德路的石室大教堂所在地。这个历史上最早设立的“总督府”,也是一个不断迁移的总督府。它的设立和迁移,代表了岭南开发的重要阶段。 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但这一建置在当时并不稳定,直到成化初年才成为定制。明代督抚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和地方官的关系。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冠礼。到了清代,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则确立起来。清代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为何在梧州首设两广总督?两广总督的“开府”之地,并非今天的广州,而是广西梧州。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开设两广总督府呢?直接的诱因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广东和广西出现“瑶乱”和海盗,兵部尚书于谦奏请朝廷设置两广总督获准。之所以选择梧州,首先在于形胜。历史地理学家指出,其地势总体上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江自西而东奔流入海,而萌渚岭等诸山天然地将岭南地区分作东、西两个部分,自宋代时便以这些自然地理屏障将岭南地区划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奠定了后世广西和广东的政治地理格局。梧州地处广西、广东分界之处,又位于西江上游之浔江、桂江诸支流的交汇之处,扼守着两广的军事要冲。其次,梧州也是控制岭南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要害之处。从明代岭南地区防务的空间格局言之,大致分为两端:一为镇压两广境内瑶、僮、黎等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反抗;二为征剿沿海地区的倭寇和海盗。明代前中期的军事防御重心主要集中在肇庆以西的西江流域,而梧州正处于控制岭南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要害之处,因此成为两广总督开府定驻的首选之地。还有一点,则是为了统合当时广东和广西这唇齿相依的两省“各自为政”的弊端。曾设在肇庆长达182年在肇庆七星岩景区水月宫前,有一对石狮子,它们是当年两广总督府大门两侧的石狮,而在七星岩摩崖石有一段诗文,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前来肇庆拜见两广总督吴桂芳时所写。这些都是肇庆成为两广总督府所在地182年间留下的遗物。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吴桂芳奏请朝廷,将两广总督府从梧州迁往肇庆,理由是:“以开府梧州,惠、潮山海寇时发,相去二千里,文榜往来征调为难(军令、战报和征调军队较困难)。”如今的肇庆市政府所在地就是原两广总督府遗址。清朝灭亡以后,两广总督府行台被改作海星学校,里面的古建筑被不断拆除。现在当年的一堵围墙仍在。崇祯五年(1632),两广总督府迁移广州。清代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顺治十二年,总督府又迁往梧州。康熙二年,广东总督移驻廉州。第二年,广西政务重新归广东都督管辖,迁驻肇庆。之后又经过两次反复后,广西政务隶归广东总督管辖,更名为两广总督,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驻广州。清代共任命89任两广总督。两广总督府:由桂至粤曾频繁迁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