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HsgR china.huanqiu.comarticle揭秘光大 经济改革的红色产儿/e3pmh1nnq/e3pmtdr7f整体上市尚需时日,但卸下100多亿本息包袱,无疑是来自最高层的大礼包,也有益于增加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来源:《投资时报》三十年来与中信集团一直存有瑜亮情结,却因命运多舛始终难以摆脱“老二”头衔的光大集团,在整体上市上依然还是B角。然而这一次,北京复兴门外大街6号的主人们,更多的还是欣喜,毕竟这一天已整整等待了11年。8月1日,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同时公告称,光大集团重组改革细则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根据该方案,光大集团将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由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公司)发起设立。这也是继4月中信集团宣布将总部迁址香港且中信泰富发行1770亿元对价股份向机构投资者配售500亿元获得注入集团所有业务后,中国央字号金控投资平台第二宗重组上市案例。 尽管澳洲铁矿石投资产生的重大损失让孔丹、常振明寝食难安,但在外界看来,中信的整体实力仍远在光大之上。事实上,光大集团作为改革先锋,历史上经历多次近乎灭顶的事件,从邱晴、朱小华、刘明康,再到现任董事长唐双宁,大多以救火队长身份空降。虽然每次都未倒下,但是导致集团历史遗留问题严重,重组难度极大。到目前为止,仍有两个主要“尾巴”有待解决。一是汇金公司—光大集团—光大银行的股权关系复杂,光大银行的控股股东并非光大集团;二是光大集团北京、香港两个总部同属一宗却互相没有股权关系,存在无法并表的问题。截至目前,光大重组究竟是采取中信模式还是选择平安模式—即保留两个上市公司主体,仍未有最终定论;有关重组设计与保荐人人选的信息亦寥寥无几。不过,唐双宁已公开表示,历时11年的改革重组方案落下帷幕,光大保持了最终的完整性,成立3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将全部解决;下一步主要是做好信息披露、资产评估等工作,争取实现整体上市,为百年老店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末由青海省副省长任上闪电入职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一职的高云龙,目前已以副董事长、总经理的身份高调亮相。这位1989年的清华大学博士同时也以罕见的民主党派人士身份为市场侧目。有分析认为,高氏或会在重组过程中扮演更为吃重的角色。整体上市尚需时日据记者了解,重组前,汇金公司持有光大银行41.66%的股权,为光大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而光大集团对光大银行的持股比例仅为8.09%—七年前唐氏入主时一度低至4%,这也是光大集团一直不能并表光大银行的原因。光大集团最终的重组方案是财政部以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的股权、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光大香港)的股权、财政部对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享有的债权本息作为出资;汇金公司以持有的90亿股本公司的股份、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及承接的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本息作为出资。重组改制后,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包括境外分支机构)全部资产、负债、机构和人员由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承继。改制完成后,光大集团从以前单一股东的国有独资企业改为由财政部、汇金公司等股东投资的股份制公司。汇金公司持有的光大银行股权注入到新光大集团,财政部将光大集团(香港)的资产注入到新光大集团。自此,新光大集团对光大银行、光大北京总部、光大香港总部直接控股,实现并表。另外,依据现有方案,汇金公司将承接央行再贷款本息,新光大集团将不再背负100多亿元的本息包袱。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最高当局拍板下实施的某种债转股行为,以便后者能够轻装上阵,也大幅增加了光大整体上市时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事实上,光大确实也面对着与中信集团争夺重量级投资者的时间赛跑且前景未必乐观。截至七月下旬,包括全国社保基金(5%)、中国烟草集团(1.5%)、华安投资(1.39%)、中国人寿(1.15%)在内的“国家队”已认购中信募股总额的57%,而与中南海关系友好的郭鹤年、郑裕彤、谢国民等华资大佬以及泛海、腾讯、雅戈尔等内地民企显贵也已经纳入中信基础投资者名单。抢夺入幕之宾,光大后手发力,显然是个巨大考验。任上倾力促成光大银行A股H股两地上市的唐双宁对此心知肚明。在一封不足500字的致员工信中,他详细列举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资产评估、股东变更审批、新光大集团发起人协议、光大银行股份过户、光大实业股权过户、光大香港股权过户;召开新光大集团创立大会;举办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挂牌仪式等。由此可见,在光大集团重组落幕后,外界关注的整体上市任务仍尚需时日。无论如何,持续11年的重组终于尘埃落定,光大集团重组涉及多个方面,其中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股权结构及利益错综复杂。揭秘光大过去30年,了解其波折反复的戏剧性以及各方利益的冲突与博弈,可为当下正在推进的金融改革提供经验参考。经济改革的红色产儿20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动荡刚刚结束,改革的曙光已经显现。继中信集团在1979年创立后,另一个标志着经济改革先驱的光大集团于1983年成立。相比中信集团,成立之初光大集团资金并不困难,中央给了20亿元人民币启动资金,外加2亿美元用于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二手设备,而中信创立之初计划注册资金只为2亿元人民币,且由于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实际只拨付了2000万元,再算上荣毅仁从自家拿出的1000万元,中信集团才得以开张。中国光大集团于1983年在香港创办,同年8月18日正式开业—这也是唐双宁愿意在2013年该日完成集团重组的原由,谓之“成立有大礼”。当时注册名为“紫光实业有限公司”,1984年7月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光大的创建者、第一任董事长王光英时年64岁,以喜欢京戏,也喜欢冰球与橄榄球在中国工商业界著称。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从商、从政、再从商、再从政,已经有几个‘轮回’;兴趣非常广泛,由静到动,统统喜欢;这使得我增加了许多朋友,扩大了视野以及工作范围。”王光英把集团总部设在香港,一开始用了几个比较年轻的人。这些年轻人以王光英的名义接触香港商界,再加上拥有国资背景,光大集团一起步便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局面。在光大集团开业的几个月里,业务人员搜寻着各类商情信息。他们的目标正是世界各地的二手设备。在众多信息中,一则“有一批二手汽车要卖出”的信息引起了光大集团的注意,不过信息很简单并且消息源难以确定。不过,业务人员并没有放弃,几天之后,王光英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份有关该消息的详细报告。王光英赋予采购人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力,迅速谈下了这笔生意。闪电战成功,从发现这个信息到做成这笔生意,仅仅三个月。就在光大公司的采购小组忙于和智利方面办理签约换文以及繁琐的善后事宜的时候,一个美国迈阿密的老板闻讯后立即联系光大采购小组表示,只要把这批货让给他,立刻给光大三百万美金。对此,王光英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拒绝美国商人要求,把汽车迅速装船监运回国。水晶球未能保佑光大集团早期做生意顺风顺水,外界一直有一个传言,称王光英做生意、用人都要先用他的水晶球占星卜算。对此王光英笑着说:“我是拿它来做生意,不是拿它来搞占星术的;生意人讲究吉利,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既要在香港做生意,就得考虑香港人喜爱什么,入乡随俗嘛!”王光英的办公室靠近维多利亚海,窗外碧波浩瀚。香港本埠一位律师建议他在墙上或柱上镶上玻璃,使海水的反光映进办公室,这是吉兆也是福兆,生意人会乐意坐在这间有水有财的办公室里谈生意。王从善如流。王光英任职的7年里,光大集团并未出现较大坎坷。1990年,原人民银行副行长邱晴接替王光英成为光大集团的第二任董事长。坊间此后笑言,不知道是因为人变导致风水变了还是香港这上好的风水没法罩住光大集团的内陆生意,反正在1991年,光大信托成立后,光大集团遇到了第一个“大跟头”。这一次,光大集团差点被整垮。光大信托诞生后,负责人王亚克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公司的投资规模从9亿元扩张到140亿元,但是由于做外汇交易出现问题,一共赔了80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产。不过,这并不是最要命的。王亚克以人民币年息22%~24%、美元年息12%的高利率揽存,然后把钱投向各个省区,多数血本无归。记账的时候,把投出去的资金与揽存资金之间的利息差作为总部的收益。这实际上是虚假的收益。1984年即入光大管理层直至2000年转赴中信最终升任董事长的孔丹,日前著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1993年,邱晴派出时任光大集团副总经理的孔丹接替因巨大精神压力已经恍惚的王亚克。孔丹了解到上述高息揽存情况后,惊呼“出大事儿了!”。他指出,“粗略计算,当时100亿元人民币,一年利息就亏损22亿到24亿;美元规模约有六七亿,按12%利息算,一年利息约8000万美元,相当于5亿多人民币,这两个加起来,一年少说亏损25亿到30亿人民币”。虽然国务院组织多次组织讨论,但是以不付利息为主要目的的债转股的方案并未能顺利实施。最终,光大信托因资不抵债,在2002年被中国人民银行撤消,之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对公司进行清算并收缴了其营业许可证。此后多年,光大集团旗下的信托牌照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而中国的信托资产规模则从2006年的3600万元,到2013年一举冲破10万亿大关,在今年一季度时更创下11.73万亿元的高点。虽然在今年7月,光大集团再度控股甘肃信托,但已经难有大作为,毕竟它错过了信托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丧失银行控制权1996年光大集团再次调整领导班子,由朱镕基钦点央行副行长朱小华担纲光大董事长。朱小华行事激进,急于扩张。因为光大有很大的资金量,可以搞各种投资。而且光大买哪个资产,那个资产就涨价;买哪个股票,哪只股票就升值。一段时间被香港的报纸称为“金手指”。但由于朱氏过于自信与乐观,没有抓住机会套现,亚洲金融风暴来临之后,股价急剧下跌,而后,光大的投资也出现了问题,导致其频频亏损。1999年,光大银行从国家开发银行手中接收了原中国投资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这笔被当时光大董事长朱小华称作“零收购”的得意之作,却是一个陷阱。资产暴增一倍多,但后来却发现所收资产大量属于不良资产,这是拖垮光大集团及光大银行的关键一步。同年,朱小华受贿案东窗事发,光大集团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多重打击,又一位央行副行长刘明康授命救紧。2007年7月,从银监会副主席空降到光大集团的唐双宁再一次临危受命,进行光大集团的改革重组。当时,光大银行是光大集团的主业,资产占比达96%的水平。不过,在这些危机期间,占光大集团资产主要组成部分的光大银行,一次次为集团提供担保,已经资不抵债。据报道,2007年初,光大银行资产总额为5932亿元,净利润27.4亿元,净资产只有0.7亿元,ROE由于平均净资产为负而无法计算;资本充足率更是只有-0.39%,而不良贷款率高达7.58%。光大银行改革重组被视为重中之重。无力自救的背景下,光大集团不得不引入汇金公司“国家队”外援,原方案是9月底前完成注资,2008年奥运前力争上市。在唐双宁做了大量的艰苦游说与沟通后,最终解决了光大银行新旧之间的利益对峙。汇金公司对光大银行注资200亿美元,解了光大集团的燃眉之急,但光大银行的控股权从此旁落。注资后,光大集团及子公司光大控股在光大银行的股权比例被摊薄,汇金成为第一大股东。改革开放的另一座“桥头堡”旗下的中信银行也有过类似遭遇。不同的是,中信银行不是受集团所累,中信集团决定以中信集团三年的盈利作为资金来源,依靠自有力量进行改制。银行证券同时出事2010年8月18日是光大银行在上交所上市的日子,2013年12月20日,光大银行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这也被认为是唐双宁时代最大的贡献。2013年,虽然光大银行达成了A+H上市的心愿,但对光大集团来说,这一年并非是顺利的一年。2013年6月6日,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的60亿元同业拆借资金本应到期,但光大银行由于头寸紧张而出现违约。此次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违约事件对当年“钱荒”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恐慌情绪越来越浓,资金利率急速飙升。另一边,光大证券也出现地震。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由于订单执行系统缺陷,导致当日意外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成为A股史上金额最大的“乌龙指”事件。因“8·16事件”涉嫌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光大证券被处罚5.23亿元,同时停止光大证券从事证券自营业务,暂停审批其新业务,责令光大证券整改并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整改无期限。更为惨重的是,光大证券的监管评级因此从AA级降为C级,直接导致融资成本高企,拖累业绩。不幸中的万幸,2014年8月前后,大盘重新上扬,光大证券此前错单买入的股票损失逐渐缩小,暂停一年的自营业务也已经恢复。同样是8月,光大集团重组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重组完成后,光大集团此前历史遗留的两个问题将得以解决,集团的整体上市计划开始提上日程,给未来注入新的希望。业内人士指出,光大集团可以参考中信集团在香港借壳中信泰富上市的模式,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入国际化竞争,符合国企改革的方向。1423013040000责编:任鑫恚长江日报142301304000011[]{"email":"renxinhui@huanqiu.com","name":"任鑫恚"}
整体上市尚需时日,但卸下100多亿本息包袱,无疑是来自最高层的大礼包,也有益于增加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来源:《投资时报》三十年来与中信集团一直存有瑜亮情结,却因命运多舛始终难以摆脱“老二”头衔的光大集团,在整体上市上依然还是B角。然而这一次,北京复兴门外大街6号的主人们,更多的还是欣喜,毕竟这一天已整整等待了11年。8月1日,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同时公告称,光大集团重组改革细则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根据该方案,光大集团将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由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公司)发起设立。这也是继4月中信集团宣布将总部迁址香港且中信泰富发行1770亿元对价股份向机构投资者配售500亿元获得注入集团所有业务后,中国央字号金控投资平台第二宗重组上市案例。 尽管澳洲铁矿石投资产生的重大损失让孔丹、常振明寝食难安,但在外界看来,中信的整体实力仍远在光大之上。事实上,光大集团作为改革先锋,历史上经历多次近乎灭顶的事件,从邱晴、朱小华、刘明康,再到现任董事长唐双宁,大多以救火队长身份空降。虽然每次都未倒下,但是导致集团历史遗留问题严重,重组难度极大。到目前为止,仍有两个主要“尾巴”有待解决。一是汇金公司—光大集团—光大银行的股权关系复杂,光大银行的控股股东并非光大集团;二是光大集团北京、香港两个总部同属一宗却互相没有股权关系,存在无法并表的问题。截至目前,光大重组究竟是采取中信模式还是选择平安模式—即保留两个上市公司主体,仍未有最终定论;有关重组设计与保荐人人选的信息亦寥寥无几。不过,唐双宁已公开表示,历时11年的改革重组方案落下帷幕,光大保持了最终的完整性,成立3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将全部解决;下一步主要是做好信息披露、资产评估等工作,争取实现整体上市,为百年老店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末由青海省副省长任上闪电入职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一职的高云龙,目前已以副董事长、总经理的身份高调亮相。这位1989年的清华大学博士同时也以罕见的民主党派人士身份为市场侧目。有分析认为,高氏或会在重组过程中扮演更为吃重的角色。整体上市尚需时日据记者了解,重组前,汇金公司持有光大银行41.66%的股权,为光大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而光大集团对光大银行的持股比例仅为8.09%—七年前唐氏入主时一度低至4%,这也是光大集团一直不能并表光大银行的原因。光大集团最终的重组方案是财政部以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的股权、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光大香港)的股权、财政部对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享有的债权本息作为出资;汇金公司以持有的90亿股本公司的股份、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及承接的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本息作为出资。重组改制后,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包括境外分支机构)全部资产、负债、机构和人员由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承继。改制完成后,光大集团从以前单一股东的国有独资企业改为由财政部、汇金公司等股东投资的股份制公司。汇金公司持有的光大银行股权注入到新光大集团,财政部将光大集团(香港)的资产注入到新光大集团。自此,新光大集团对光大银行、光大北京总部、光大香港总部直接控股,实现并表。另外,依据现有方案,汇金公司将承接央行再贷款本息,新光大集团将不再背负100多亿元的本息包袱。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最高当局拍板下实施的某种债转股行为,以便后者能够轻装上阵,也大幅增加了光大整体上市时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事实上,光大确实也面对着与中信集团争夺重量级投资者的时间赛跑且前景未必乐观。截至七月下旬,包括全国社保基金(5%)、中国烟草集团(1.5%)、华安投资(1.39%)、中国人寿(1.15%)在内的“国家队”已认购中信募股总额的57%,而与中南海关系友好的郭鹤年、郑裕彤、谢国民等华资大佬以及泛海、腾讯、雅戈尔等内地民企显贵也已经纳入中信基础投资者名单。抢夺入幕之宾,光大后手发力,显然是个巨大考验。任上倾力促成光大银行A股H股两地上市的唐双宁对此心知肚明。在一封不足500字的致员工信中,他详细列举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资产评估、股东变更审批、新光大集团发起人协议、光大银行股份过户、光大实业股权过户、光大香港股权过户;召开新光大集团创立大会;举办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挂牌仪式等。由此可见,在光大集团重组落幕后,外界关注的整体上市任务仍尚需时日。无论如何,持续11年的重组终于尘埃落定,光大集团重组涉及多个方面,其中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股权结构及利益错综复杂。揭秘光大过去30年,了解其波折反复的戏剧性以及各方利益的冲突与博弈,可为当下正在推进的金融改革提供经验参考。经济改革的红色产儿20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动荡刚刚结束,改革的曙光已经显现。继中信集团在1979年创立后,另一个标志着经济改革先驱的光大集团于1983年成立。相比中信集团,成立之初光大集团资金并不困难,中央给了20亿元人民币启动资金,外加2亿美元用于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二手设备,而中信创立之初计划注册资金只为2亿元人民币,且由于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实际只拨付了2000万元,再算上荣毅仁从自家拿出的1000万元,中信集团才得以开张。中国光大集团于1983年在香港创办,同年8月18日正式开业—这也是唐双宁愿意在2013年该日完成集团重组的原由,谓之“成立有大礼”。当时注册名为“紫光实业有限公司”,1984年7月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光大的创建者、第一任董事长王光英时年64岁,以喜欢京戏,也喜欢冰球与橄榄球在中国工商业界著称。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从商、从政、再从商、再从政,已经有几个‘轮回’;兴趣非常广泛,由静到动,统统喜欢;这使得我增加了许多朋友,扩大了视野以及工作范围。”王光英把集团总部设在香港,一开始用了几个比较年轻的人。这些年轻人以王光英的名义接触香港商界,再加上拥有国资背景,光大集团一起步便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局面。在光大集团开业的几个月里,业务人员搜寻着各类商情信息。他们的目标正是世界各地的二手设备。在众多信息中,一则“有一批二手汽车要卖出”的信息引起了光大集团的注意,不过信息很简单并且消息源难以确定。不过,业务人员并没有放弃,几天之后,王光英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份有关该消息的详细报告。王光英赋予采购人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力,迅速谈下了这笔生意。闪电战成功,从发现这个信息到做成这笔生意,仅仅三个月。就在光大公司的采购小组忙于和智利方面办理签约换文以及繁琐的善后事宜的时候,一个美国迈阿密的老板闻讯后立即联系光大采购小组表示,只要把这批货让给他,立刻给光大三百万美金。对此,王光英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拒绝美国商人要求,把汽车迅速装船监运回国。水晶球未能保佑光大集团早期做生意顺风顺水,外界一直有一个传言,称王光英做生意、用人都要先用他的水晶球占星卜算。对此王光英笑着说:“我是拿它来做生意,不是拿它来搞占星术的;生意人讲究吉利,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既要在香港做生意,就得考虑香港人喜爱什么,入乡随俗嘛!”王光英的办公室靠近维多利亚海,窗外碧波浩瀚。香港本埠一位律师建议他在墙上或柱上镶上玻璃,使海水的反光映进办公室,这是吉兆也是福兆,生意人会乐意坐在这间有水有财的办公室里谈生意。王从善如流。王光英任职的7年里,光大集团并未出现较大坎坷。1990年,原人民银行副行长邱晴接替王光英成为光大集团的第二任董事长。坊间此后笑言,不知道是因为人变导致风水变了还是香港这上好的风水没法罩住光大集团的内陆生意,反正在1991年,光大信托成立后,光大集团遇到了第一个“大跟头”。这一次,光大集团差点被整垮。光大信托诞生后,负责人王亚克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公司的投资规模从9亿元扩张到140亿元,但是由于做外汇交易出现问题,一共赔了80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产。不过,这并不是最要命的。王亚克以人民币年息22%~24%、美元年息12%的高利率揽存,然后把钱投向各个省区,多数血本无归。记账的时候,把投出去的资金与揽存资金之间的利息差作为总部的收益。这实际上是虚假的收益。1984年即入光大管理层直至2000年转赴中信最终升任董事长的孔丹,日前著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1993年,邱晴派出时任光大集团副总经理的孔丹接替因巨大精神压力已经恍惚的王亚克。孔丹了解到上述高息揽存情况后,惊呼“出大事儿了!”。他指出,“粗略计算,当时100亿元人民币,一年利息就亏损22亿到24亿;美元规模约有六七亿,按12%利息算,一年利息约8000万美元,相当于5亿多人民币,这两个加起来,一年少说亏损25亿到30亿人民币”。虽然国务院组织多次组织讨论,但是以不付利息为主要目的的债转股的方案并未能顺利实施。最终,光大信托因资不抵债,在2002年被中国人民银行撤消,之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对公司进行清算并收缴了其营业许可证。此后多年,光大集团旗下的信托牌照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而中国的信托资产规模则从2006年的3600万元,到2013年一举冲破10万亿大关,在今年一季度时更创下11.73万亿元的高点。虽然在今年7月,光大集团再度控股甘肃信托,但已经难有大作为,毕竟它错过了信托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丧失银行控制权1996年光大集团再次调整领导班子,由朱镕基钦点央行副行长朱小华担纲光大董事长。朱小华行事激进,急于扩张。因为光大有很大的资金量,可以搞各种投资。而且光大买哪个资产,那个资产就涨价;买哪个股票,哪只股票就升值。一段时间被香港的报纸称为“金手指”。但由于朱氏过于自信与乐观,没有抓住机会套现,亚洲金融风暴来临之后,股价急剧下跌,而后,光大的投资也出现了问题,导致其频频亏损。1999年,光大银行从国家开发银行手中接收了原中国投资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这笔被当时光大董事长朱小华称作“零收购”的得意之作,却是一个陷阱。资产暴增一倍多,但后来却发现所收资产大量属于不良资产,这是拖垮光大集团及光大银行的关键一步。同年,朱小华受贿案东窗事发,光大集团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多重打击,又一位央行副行长刘明康授命救紧。2007年7月,从银监会副主席空降到光大集团的唐双宁再一次临危受命,进行光大集团的改革重组。当时,光大银行是光大集团的主业,资产占比达96%的水平。不过,在这些危机期间,占光大集团资产主要组成部分的光大银行,一次次为集团提供担保,已经资不抵债。据报道,2007年初,光大银行资产总额为5932亿元,净利润27.4亿元,净资产只有0.7亿元,ROE由于平均净资产为负而无法计算;资本充足率更是只有-0.39%,而不良贷款率高达7.58%。光大银行改革重组被视为重中之重。无力自救的背景下,光大集团不得不引入汇金公司“国家队”外援,原方案是9月底前完成注资,2008年奥运前力争上市。在唐双宁做了大量的艰苦游说与沟通后,最终解决了光大银行新旧之间的利益对峙。汇金公司对光大银行注资200亿美元,解了光大集团的燃眉之急,但光大银行的控股权从此旁落。注资后,光大集团及子公司光大控股在光大银行的股权比例被摊薄,汇金成为第一大股东。改革开放的另一座“桥头堡”旗下的中信银行也有过类似遭遇。不同的是,中信银行不是受集团所累,中信集团决定以中信集团三年的盈利作为资金来源,依靠自有力量进行改制。银行证券同时出事2010年8月18日是光大银行在上交所上市的日子,2013年12月20日,光大银行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这也被认为是唐双宁时代最大的贡献。2013年,虽然光大银行达成了A+H上市的心愿,但对光大集团来说,这一年并非是顺利的一年。2013年6月6日,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的60亿元同业拆借资金本应到期,但光大银行由于头寸紧张而出现违约。此次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违约事件对当年“钱荒”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恐慌情绪越来越浓,资金利率急速飙升。另一边,光大证券也出现地震。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由于订单执行系统缺陷,导致当日意外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成为A股史上金额最大的“乌龙指”事件。因“8·16事件”涉嫌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光大证券被处罚5.23亿元,同时停止光大证券从事证券自营业务,暂停审批其新业务,责令光大证券整改并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整改无期限。更为惨重的是,光大证券的监管评级因此从AA级降为C级,直接导致融资成本高企,拖累业绩。不幸中的万幸,2014年8月前后,大盘重新上扬,光大证券此前错单买入的股票损失逐渐缩小,暂停一年的自营业务也已经恢复。同样是8月,光大集团重组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重组完成后,光大集团此前历史遗留的两个问题将得以解决,集团的整体上市计划开始提上日程,给未来注入新的希望。业内人士指出,光大集团可以参考中信集团在香港借壳中信泰富上市的模式,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入国际化竞争,符合国企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