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事发时,南都记者正好在现场,并亲历此次事故。 图/文 南都记者 郭现中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12月31日深夜23时许,南都记者郭现中随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一起走向上海外滩,准备迎接2015的新年倒数。在和平饭店楼下附近靠近黄浦江的观景平台上下楼梯处,上行和下行的人群拥挤成一团,随着人群的不断涌来,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 图/文 南都记者 郭现中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记者意识到危险性在增大想要抽身离开,但因为人群太过拥挤,使得前进和后退都变得极其困难。23:30,开始有女人尖叫和孩子的啼哭声,不安的情绪在迅速蔓延。记者也开始有不祥的预感,在此时打给朋友的电话里,他直言感觉很危险,担心发生踩踏事故。挂完电话,他看到了2米外的一个垃圾筒,后涌来的人群也正好把他涌到了附近,在努力踩上之后,又奋力攀上了近两米高的围墙。上去之后依然是拥挤不动的人潮,他只能待在墙头,在和旁边的几个年轻人一起拉上几个人后,墙头处也再无一寸容身之地。 图/文 南都记者 郭现中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23:34分,楼梯最低处忽然有人被挤倒,附近人们一边试图拉起他们一边大声呼喊:不要再挤了!有人摔倒了!可惜的是这点声音都被淹没在上面不断涌下来的人群的嘈杂声里。于是,下面更多的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压倒,情势开始失控。 图/文 南都记者 郭现中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23:40分,眼见下面的人处于危险,站在墙头的几个年轻人就开始号召大家一起呼喊,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后退!后退!后退!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并开始一起挥舞起双臂,不停的做着后退的手势。楼梯上端的人群察觉到了下面的危险,下流的趋势开始减慢并停止。 图/文 南都记者 郭现中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23:50分,上端楼梯口处人群疏散了一些,在腾出一些空间后,开始从上往下拉起倒地的人们。与此同时,警察越来越多的赶到事发地点的,也试图从下端往外拉拽被压得动弹不得的人们,但是根本拉不动。最靠近墙根的一个红衣女子伸出一只手拉住警察,不住地哀求救救她,救援人员在多次努力无望后也只能一边安慰她一边鼓励她再坚持一会。 图/文 南都记者 郭现中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23:55分, 终于,所有倒地没有受伤的人们都站了起来,但横陈在地面上的人们却似乎没有了生机,其中也包括那名求救的女子。哭声喊声尖叫声,呼叫救护车的声音混成一团,黄浦江边的这一角在此时如同人间地狱。亲友们和赶来的医务人员以及热心的市民在检视着每一名倒地人员,不停的做着心脏按压,试图挽救他们的生命,但一切还是太晚了。 图/文 南都记者 郭现中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绝望的哭声响起来,只是没传出多远,就被外围成千上万不明就里的市民的新年倒数所淹没,“5.4.3.2.1.耶!!!”遇难者遗体也在这嘈杂里被迅速带离了现场,只留下一地的鞋子,围巾和依然在闪闪烁烁的发亮牛角头灯。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了。截至今晨5时,事故已造成35人死亡,43人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图/文 南都记者 郭现中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

【编者按】
2015年1月1日,这是让人感到无奈与凄凉的新年第一天,36死47伤,长征医院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以网名“穿T恤的元谋人”,于1月1日中午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一篇其参与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故抢救工作始末的日记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事发现场与医院的抢救现场情况。
“穿T恤的元谋人”1日晚告诉澎湃新闻,他叫施晓雷,去年刚毕业并于7月份签约长征医院,成为该院影像科的一名规培医生,当晚11点左右他正在自己所在影像科处理完报告,随后前往外滩参与跨年活动时遇到了这不幸的一幕,他与随行的同事当场参与了一名伤员的抢救,随后又返回医院,看到了急诊室、抢救室的不眠之夜,在这个夜里,数十名医生,但凡在医院附近、在岗的、加班医生、护士等都参与了伤员的抢救,急救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以及其他众多辅助科室都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争中。
长征医院是此次踩踏事件中先后收治了28名伤者,是接治伤员最多的医院,截至1日凌晨4时,28名伤者中10人死亡,其余18名伤者目前大多脱离生命危险。
因为是医生——记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我参与的抢救工作始末
昨晚最终处理完所有报告已近11点,和同事收拾东西去站台等车。等了好久车不来,心一横,决定去外滩跨年,虽然明知灯光秀改场地了,还是打算去凑个热闹。11:35出发,一路狂奔,终于在55分警察拉起封锁的前一秒挤了过去。
拍了好几张照片,也参与了倒计时,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接着就看到警察和几个人往前挤,感觉像带着伤员的样子。也没多想继续走,接着就看到路障和疏导交通的警察,他们拿着扩音喇叭喊着不要停留,往前走。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犹豫着走了两步,我和同事商量说:要不去看看?她对我的想法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警察表明身份以后进入了围栏后。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有一丝希望的我们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我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我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回到了长征,在向抢救室交接时病人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但接诊医生还是打开静脉通道、接呼吸机,尽最后的努力。
没能把病人救回来,我和同事都很失落,她去帮我买了瓶水,腰酸腿软的我们瘫坐在急诊的长椅上,我从包里翻出两颗大白兔,一人吃了一颗(原因就不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把此事各自发了朋友圈——这个时候是凌晨一点。
我送来的这个人应该是长征接诊的第一个踩踏事故的伤员,而此时此刻急诊的同事们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下一步的进展,急诊还是在一片过节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警笛由远及近,又有一批病人送了过来,数目和伤亡情况都不详,急诊瞬间忙碌了起来。
同事明天还有事,不得不去坐夜线公交回宿舍,我则回到了三楼的办公室里准备休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出了好几身汗,也顾不上洗澡,准备就寝。我把床和被子都铺好了,可能是只有一个人太安静的缘故,坐了很久还是感觉心有余悸,于是决定去楼下和值班的同事待会儿。
等到电梯门开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急诊已经忙翻了天,大厅里全是人,家属,警察,院领导,市领导,保安……在此不得不钦佩长征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就在刚才陆续接到两个电话,分别是宿管阿姨和医院在确认我们的情况)。我去看了一眼,清创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面色铁青,已无生命迹象。狭小的抢救室里挤满了平车、伤员和忙碌的医务人员,内科的、外科的、急救的、B超的……我已顾不上看热闹,赶紧向12号房奔去,那里需要我,我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果然CT室已经开始排队了,今晚的值班医生虽然缺乏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还是按照流程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医师以便及时组织力量为临床抢救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开启了绿色通道,减免了一切手续直接检查,但在和值班的同事合作完成了三头一胸的检查后我意识到一台CT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而急诊略显老旧的机器一旦罢工必将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把工作交给值班医生,自己去三楼开二室的64排CT。
机器正在启动,长年住在医院、熟悉设备操作、上午还在挂水的超哥也已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协理医师也来了。完成球管预热后,我打电话通知急诊CT开始向楼上分流伤员。当时已经两点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陆续完成了约6个病人的胸腹部检查,由于第二天还有夜班,我先回办公室休息了,超哥和琼姐忙到几点不得而知。
六点,我被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惊醒,有伤员病情变化需要复查胸腹CT,而他在急诊走不开,于是揉着睡眼穿上大褂去了二室。为了再有病人来时能及时检查,我回办公室拿了毯子披着趴倒在了操作台上……
再睁眼已是八点,起身去值班室收拾东西,上午还要去实验室,路过抢救室门口看到那里还是站着好多人。而奋战了一夜的我早已说不出话,默默地前往地铁站。这艰苦的一战就算告一段落了。
最后,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全程为群众护航的警察同志和现场提供帮助的热心市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并全程陪同的甜甜同学和及时让出生命通道的司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逝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希望伤者都可以早日康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希望有关部门彻查原因,杜绝悲剧重演,同时也希望自己今晚夜班平安无事。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标题:亲历踩踏事故抢救工作的医生日记: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