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EC9d china.huanqiu.comarticle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调研报告/e3pmh1nnq/e3prkassa/e3prkb0dq一、农业自然条件(一)基本情况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南部,国土面积约59万平方公里,系世界第四大岛。全国共设22个大区,119个县,1579个乡和17485个村。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马全国总人约为2200万,人口平均年龄为19岁,平均寿命为64.8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5%,贫困率高达92.5%。(二)地形马全国地形以高原为主,南北走向的中部高原位于岛的中东部,长约1200公里,最高峰位于北部查拉塔那那山区,主峰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2876米。高原东部是断层边缘,海拔急剧下降,东部沿海地区呈狭长带状(16-80公里),平原与丘陵地形相间,伴有不少泄湖;西部是高原缓坡,呈阶梯状逐渐下降至宽阔的滨海平原(100-200公里)。(三)河流与湖泊由于中部高原的地形特点,马全国河流主要分为两个流向。东部河流短、流量小、落差大,注入印度洋,主要河流为曼古鲁河,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17,175平方公里。西部河流平缓、流域宽,注入莫桑比克海峡,主要河流包括全国最长河流伊库帕河(664公里)、贝齐布卡河(605公里)和曼古基河(564公里)。全岛分布有较多的中、小湖泊,最大的是位于中部高原北部阿劳特拉·曼古鲁大区的阿劳特拉湖,湖面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其次是位于北部博埃尼大区的金库尼湖,湖面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四)气候马国几乎全部位于热带区域,在气候上受海拔高度与风系影响,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38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4℃;中部高原属于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8℃;西部处在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6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6.6℃;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5.4℃。受季风的影响,全岛4-10月为旱季,11月-次年3月为雨季。(五)土壤马全国广泛分布红土,东部沿海和中部高原地区多为砖红壤和红壤,植物养分经淋溶后大量流失;西部平原地区土壤多为红棕色和红褐色,当地居民几个世纪以来的刀耕火种传统导致大面积森林被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整体肥力不高。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农业是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2年,马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8.3%。(二)农村及农业人口情况2012年,马农村人口达151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67.97%;全国劳动力总量为1119万人,其中,务农人员约773万人,占比69.10%;女性务农人员约412.8万人,占全部务农人员的比例约为53.40%。(三)农业用水情况2012年,马水资源总量约为33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53万立方米,属淡水资源丰富地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对马全国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过调查,有关结果显示,当年,马全国农业用水量143.1亿立方米,家庭用水2.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达97.48%。(四)农业用地情况世界银行及世界粮食计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马农业可利用的耕地面积约418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1.2%;实际利用耕地面积约41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9%,其中,一般作物耕种面积350万公顷,常年生作物耕种面积约60万公顷(常年生作物指咖啡、果树等播种后可连续收获多年的作物);人均实际利用耕地面积约0.18公顷,合2.7亩。马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马农业可利用耕地面积约80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3.6%,2010年,马实际利用耕地面积约254.55万公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30.7万公顷,占全国农业用地总面积的51.35%,木薯种植面积40.58万公顷,占15.94%。表一:马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有关情况(公顷)注:未统计荔枝、棉花及拉菲草等有关情况。(五)农业产量情况马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马全国农业作物总产量约为1039.51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73.80万吨,占全国农业总产量的45.58%;木薯产量300.89万吨,占全国农业总产量的28.95%。表二:马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有关情况(吨)注:未统计棉花及拉菲草等有关情况。表三:马国主要农作物单位产量有关情况(吨/公顷)注:未统计棉花及拉菲草等有关情况。三、主要农业作物基本情况(一)水稻水稻是马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种植面积约130万公顷,主要产区集中在中部、东部及北部,其中,北部的索非亚和博埃尼大区,中部的阿劳特拉·曼古罗大区以及东部的瓦图瓦韦·非图韦那尼和阿齐拉纳纳等5个大区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水稻田。大米是多数马国人的主食(南部及西南部部分地区因半干旱气候不宜种植水稻,当地居民将木薯和玉米作为主食),马2013年人均大米消耗量约为105千克。1、产量2013年,马稻谷预计产量约为361.06万吨,较上年下降20.66%,按马国当地平均67%出米率折算,全国大米产量约为241.91万吨。表四:马国近年稻谷、大米产量(吨)注:1、马当地稻谷平均出米率为67%。2、马稻谷单位产量约在3-3.5吨/公顷。2、供求情况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3年7月对马国内大米市场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预测马2013年将至少进口24万吨大米。表五:2013年马国大米供求情况马海关总局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马从国外进口大米41.04万吨,其中,从印度进口17,63万吨,平均进口价格1026阿里/千克,约合0.47美元,从巴基斯坦进口16.22万吨,平均单价956阿里/千克,约合0.43美元,大大超过了2012年全年大米进口总量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表六:马国近年大米进口情况(吨)3、稻谷、大米价格马“大米观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2月,马国内市场稻谷均价805阿里/千克,约合0.36美元,较上年同期上涨8.05%;大米均价1380-1430阿里/千克,约合0.63-0.65美元,较上年上涨12%。(二)木薯木薯适应性广,耐旱耐瘠,单位产量高,是马南部及西南部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食。马全国木薯种植面积约40-45万公顷,主要产地集中在南部的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安德罗伊、阿齐莫·阿齐拉纳纳大区以及东部的瓦图瓦韦·非图韦那尼和阿齐拉纳纳等5个大区,该区域木薯种植面积占马全国木薯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2013年,马木薯预计产量约为311.46万吨,较上年下降13.99%。表七:马国近年鲜、干木薯产量(吨)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口径,鲜木薯与干木薯的转化率为31.66%。目前,鲜木薯在马国内市场上单价约为400-600阿里/千克,约合0.23美元。(三)丁香丁香是马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全国种植面积约3.5-4万公顷,分布于南起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大区,北至萨瓦大区的东部沿海5个大区,其中,瓦图瓦韦·非图韦那尼和阿那拉基罗夫大区等2个大区丁香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丁香产量受气候变化及台风的影响较大,一般年产量在1.2-2万吨左右。马大部分丁香用于直接出口,新加坡、印度、越南、阿联酋为主要出口目的地,2013年,马丁香出口量为12,473吨,创汇约1.09亿美元;其余部分丁香被制作成丁香精油出口至印度、印尼等国家,2013年,马丁香精油出口量为2049吨。表八:马国近年丁香产量、出口量及出口额有关情况表九:马国近年丁香精油出口有关情况(四)香草香草是马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全国种植面积约6.5万公顷,分布于东部沿海的5个大区及西北部的索菲亚大区,萨瓦大区是最重要的香草产地,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马国香草年产约在4000-6000吨,约一半用于出口,2013年,马香草出口量为2050吨,出口市场主要包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香草精油出口量为88吨,德国、法国、摩洛哥为主要进口国。表十:马国近年香草产量、出口量及出口额有关情况表十一:马国近年香草精油出口有关情况(五)拉菲草拉菲草(Raphia)是马特有的经济作物,由于其韧性强、透水性好、易上色,大量编织类工艺品、衣帽等将其作为编织原料。马全国拉菲草产量约为3000吨/年,主要产区为博埃尼大区(60%)、安齐拉纳纳大区(20%)及菲亚纳兰楚阿大区(15%)。2013年,马拉菲草出口量为2007吨,出口额354万美元,主要出口国家为中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表十二:马国近年拉菲草出口有关情况(六)荔枝荔枝是马最重要的出口水果,马国是全世界出口荔枝最多的国家。马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马全国荔枝产量约15-20万吨,产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各大区,其中,瓦图瓦韦·非图韦那尼和阿齐莫·安德烈法那2个大区荔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2013年,马荔枝出口量为16,631吨,出口额为1359万美元,超过90%的荔枝出口至法国、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表十三:马国近年荔枝出口有关情况四、农业发展有利因素(一)自然及地理优势马国位于南纬12-26度,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业发展,马达加斯加暖流沿马东岸自北向南流动,为马北部、东部及中部部分地区带来了充沛的雨量,适宜种植大米及咖啡、荔枝等农业作物,南部地区受高气压影响雨量偏少,但土壤条件较好,适宜种植木薯、玉米及棉豆等农业作物。马国位于印度洋西南侧、非洲大陆东侧,是连接南亚和非洲的重要桥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马国还是印度洋南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心,毛里求斯、科摩罗及马约特等周边邻国(地区)因其火山构造地质特点,土壤贫瘠,农业发展条件差,每年需从马国进口大量农产品。(二)准入和市场条件较为宽松马《投资法》规定,所有马国或外国自然人及法人,在遵守马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均可在马境内进行投资和设立企业,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享受同等待遇,外资可持有100%公司股份。马国对金融、保险、矿业、石油等某些特定行业实行准入制度,但未对农业领域做特殊准入规定,在马注册的农业企业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拥有生产、经营及产品加工和销售的自主权。外国自然人或企业法人不能直接购买土地,但可与马国公民自由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期限最长可达99 年,并可续延。马《免税区及免税企业法》规定,在马注册的各类企业,如其生产商品或服务的95%及以上用于出口,可向马经济发展局申请免税企业资质,享受利润税、投资税减免等多项优惠措施。(三)优惠税收政策为推动国内农业发展,马政府对各类农业资料、设备实行优惠的进口关税、增值税税率;同时,对部分农产品、农副产品实施关税、增值税减免措施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详情见《马达加斯加海关税率》2013年版)表十六:马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及设备进口关税、增值税率情况表十七:马部分农产品、农副产品进口关税、增值税率情况五、农业发展不利因素(一)自然灾害频发马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近35年来共发生了47起较大规模的洪水、干旱和热带风暴等多种自然灾害。马国东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区每年遭受3-4次不同规模热带飓风的侵袭,2013年2月,哈鲁纳台风及随后的洪水横扫马西南部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大区,导致该区部分县市农业减产50-75%。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和物资,加之当前政治危机导致马过渡政府办事效率低下,2009年以来在马西南部出现的蝗群已于2012年4月演变为蝗灾,2013年,蝗灾范围继续扩大至西北部博埃尼大区,马西海岸近80%区域及中部部分大区均受蝗虫侵袭而导致农业减产。由于马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且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和物资投入严重不足,各类自然灾害往往对马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害。(二)基础设施薄弱马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灌溉设施体系不完备。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马全国仅108.6万公顷耕地拥有灌溉条件,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6.5%,且主要集中于中部、中东部及北部地区,其余耕地均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加之每年飓风和洪水对其不断冲刷,损毁情况严重。2013年2月过境的哈鲁纳飓风冲垮了西南部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大区曼古基河上已有50年历史的取水坝(非发行已出资在原址上兴建另一座取水坝,我在马中资企业华安公司中标)和部分小型水利设施,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三)农村发展滞后马国农村条件普遍较差,农村通电率仅4.96%,通路率仅为63%(2010年),且道路状况差,57%的农村人口需花费至少10个小时前往邻近的大城市。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及物资,马国农村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村地区卫生机构、学校匮乏,饮用水短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农村文盲率约80%,现代农业技术和种植理念很难在农村地区推广和普及。(四)农业生产资料昂贵马农业领域使用的化肥、农药及改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在国内市场上售价较高。据马“大米观察组织”调查,目前,Sebota稻种(改良水稻稻种)市场售价约1500阿里/千克,合0.68美元;杂交水稻稻种售价约8000阿里/千克,合3.62美元;尿素售价1700阿里/千克,合0.77美元;磷肥售价2400阿里/千克,合1.09美元;欧洲氮磷钾肥售价2100阿里/千克,合0.95美元,中国氮磷钾肥售价1800阿里/千克,合0.82美元。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昂贵,马全国仅2%的耕地使用农作物改良种子,在水稻主产区阿劳特拉·曼古罗大区,化肥平均用量仅15千克/公顷,合约1千克/亩。(五)农业政策缺失马前总统拉瓦卢马纳纳曾于2006年出台了《马达加斯加行动计划》,制定了2007-2012年马农业领域五年发展规划及目标,但在2009年初发生政权非正常更迭后,该《行动计划》被搁置。此外,由于不同政治党派利用所控制的政府部门争权夺利,过渡政府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无暇顾及国家发展事务;同时,根据2011年11月马主要政治派别签署的解决政治危机“路线图”计有关规定,过渡政府无权制定经济中长期规划,也无权对外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故自2009年以来,马国并未出台国家层面的农业发展整体规划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六、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从2009年初马国发生政治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马过渡政府实施了严厉制裁措施,中止、暂缓或减少了对马援助。2012年,外国对马援助总额(含无偿援助及贷款)仅约4.15亿美元, 涉及农业发展的约5050万美元,占当年外国援助总额比例约12.18%。从援助出资方来看,主要对马农业领域提供援助的包括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国际开发协会、法国开发署、日本及欧盟等,国际组织对马提供的农业援助多为贷款援助。从援助项目上来看,国际出资方对单一农业项目援助金额一般较小,且出资额较大的项目均为贷款项目。国际开发协会开展的“农村发展支持项目”于2012年落实资金584.1万美元(贷款),为当年农业领域最大援助项目,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此外,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于2012年共同出资452.74万美元(贷款),用于帮助提高小微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商业化。(孙楚尧)备注:数据来源农业统计数据主要分为基础数据和农业行业数据2个部分,基础数据主要来自马国政府、国际组织及其他国际农业合作方,包括马总理府、农业部、经济工业部、国家统计局、海关总局及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欧洲委员会、法国农业部等。农业行业数据主要来自马农业行业协会,主要包括马大米观察组织、荔枝协会等。汇率情况阿里亚里与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来源于马中央银行,具体如下:2009年1美元=1956.06阿里2010年1美元=2090.46阿里2011年1美元=2025.06阿里2012年1美元=2194.97阿里2013年1美元=2206.91阿里1395148041000责编:千帆驻马达加斯加经商参处1395148041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一、农业自然条件(一)基本情况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南部,国土面积约59万平方公里,系世界第四大岛。全国共设22个大区,119个县,1579个乡和17485个村。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马全国总人约为2200万,人口平均年龄为19岁,平均寿命为64.8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5%,贫困率高达92.5%。(二)地形马全国地形以高原为主,南北走向的中部高原位于岛的中东部,长约1200公里,最高峰位于北部查拉塔那那山区,主峰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2876米。高原东部是断层边缘,海拔急剧下降,东部沿海地区呈狭长带状(16-80公里),平原与丘陵地形相间,伴有不少泄湖;西部是高原缓坡,呈阶梯状逐渐下降至宽阔的滨海平原(100-200公里)。(三)河流与湖泊由于中部高原的地形特点,马全国河流主要分为两个流向。东部河流短、流量小、落差大,注入印度洋,主要河流为曼古鲁河,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17,175平方公里。西部河流平缓、流域宽,注入莫桑比克海峡,主要河流包括全国最长河流伊库帕河(664公里)、贝齐布卡河(605公里)和曼古基河(564公里)。全岛分布有较多的中、小湖泊,最大的是位于中部高原北部阿劳特拉·曼古鲁大区的阿劳特拉湖,湖面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其次是位于北部博埃尼大区的金库尼湖,湖面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四)气候马国几乎全部位于热带区域,在气候上受海拔高度与风系影响,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38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4℃;中部高原属于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8℃;西部处在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6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6.6℃;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5.4℃。受季风的影响,全岛4-10月为旱季,11月-次年3月为雨季。(五)土壤马全国广泛分布红土,东部沿海和中部高原地区多为砖红壤和红壤,植物养分经淋溶后大量流失;西部平原地区土壤多为红棕色和红褐色,当地居民几个世纪以来的刀耕火种传统导致大面积森林被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整体肥力不高。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农业是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2年,马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8.3%。(二)农村及农业人口情况2012年,马农村人口达151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67.97%;全国劳动力总量为1119万人,其中,务农人员约773万人,占比69.10%;女性务农人员约412.8万人,占全部务农人员的比例约为53.40%。(三)农业用水情况2012年,马水资源总量约为33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53万立方米,属淡水资源丰富地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对马全国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过调查,有关结果显示,当年,马全国农业用水量143.1亿立方米,家庭用水2.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达97.48%。(四)农业用地情况世界银行及世界粮食计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马农业可利用的耕地面积约418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1.2%;实际利用耕地面积约41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9%,其中,一般作物耕种面积350万公顷,常年生作物耕种面积约60万公顷(常年生作物指咖啡、果树等播种后可连续收获多年的作物);人均实际利用耕地面积约0.18公顷,合2.7亩。马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马农业可利用耕地面积约80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3.6%,2010年,马实际利用耕地面积约254.55万公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30.7万公顷,占全国农业用地总面积的51.35%,木薯种植面积40.58万公顷,占15.94%。表一:马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有关情况(公顷)注:未统计荔枝、棉花及拉菲草等有关情况。(五)农业产量情况马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马全国农业作物总产量约为1039.51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73.80万吨,占全国农业总产量的45.58%;木薯产量300.89万吨,占全国农业总产量的28.95%。表二:马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有关情况(吨)注:未统计棉花及拉菲草等有关情况。表三:马国主要农作物单位产量有关情况(吨/公顷)注:未统计棉花及拉菲草等有关情况。三、主要农业作物基本情况(一)水稻水稻是马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种植面积约130万公顷,主要产区集中在中部、东部及北部,其中,北部的索非亚和博埃尼大区,中部的阿劳特拉·曼古罗大区以及东部的瓦图瓦韦·非图韦那尼和阿齐拉纳纳等5个大区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水稻田。大米是多数马国人的主食(南部及西南部部分地区因半干旱气候不宜种植水稻,当地居民将木薯和玉米作为主食),马2013年人均大米消耗量约为105千克。1、产量2013年,马稻谷预计产量约为361.06万吨,较上年下降20.66%,按马国当地平均67%出米率折算,全国大米产量约为241.91万吨。表四:马国近年稻谷、大米产量(吨)注:1、马当地稻谷平均出米率为67%。2、马稻谷单位产量约在3-3.5吨/公顷。2、供求情况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3年7月对马国内大米市场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预测马2013年将至少进口24万吨大米。表五:2013年马国大米供求情况马海关总局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马从国外进口大米41.04万吨,其中,从印度进口17,63万吨,平均进口价格1026阿里/千克,约合0.47美元,从巴基斯坦进口16.22万吨,平均单价956阿里/千克,约合0.43美元,大大超过了2012年全年大米进口总量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表六:马国近年大米进口情况(吨)3、稻谷、大米价格马“大米观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2月,马国内市场稻谷均价805阿里/千克,约合0.36美元,较上年同期上涨8.05%;大米均价1380-1430阿里/千克,约合0.63-0.65美元,较上年上涨12%。(二)木薯木薯适应性广,耐旱耐瘠,单位产量高,是马南部及西南部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食。马全国木薯种植面积约40-45万公顷,主要产地集中在南部的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安德罗伊、阿齐莫·阿齐拉纳纳大区以及东部的瓦图瓦韦·非图韦那尼和阿齐拉纳纳等5个大区,该区域木薯种植面积占马全国木薯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2013年,马木薯预计产量约为311.46万吨,较上年下降13.99%。表七:马国近年鲜、干木薯产量(吨)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口径,鲜木薯与干木薯的转化率为31.66%。目前,鲜木薯在马国内市场上单价约为400-600阿里/千克,约合0.23美元。(三)丁香丁香是马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全国种植面积约3.5-4万公顷,分布于南起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大区,北至萨瓦大区的东部沿海5个大区,其中,瓦图瓦韦·非图韦那尼和阿那拉基罗夫大区等2个大区丁香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丁香产量受气候变化及台风的影响较大,一般年产量在1.2-2万吨左右。马大部分丁香用于直接出口,新加坡、印度、越南、阿联酋为主要出口目的地,2013年,马丁香出口量为12,473吨,创汇约1.09亿美元;其余部分丁香被制作成丁香精油出口至印度、印尼等国家,2013年,马丁香精油出口量为2049吨。表八:马国近年丁香产量、出口量及出口额有关情况表九:马国近年丁香精油出口有关情况(四)香草香草是马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全国种植面积约6.5万公顷,分布于东部沿海的5个大区及西北部的索菲亚大区,萨瓦大区是最重要的香草产地,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马国香草年产约在4000-6000吨,约一半用于出口,2013年,马香草出口量为2050吨,出口市场主要包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香草精油出口量为88吨,德国、法国、摩洛哥为主要进口国。表十:马国近年香草产量、出口量及出口额有关情况表十一:马国近年香草精油出口有关情况(五)拉菲草拉菲草(Raphia)是马特有的经济作物,由于其韧性强、透水性好、易上色,大量编织类工艺品、衣帽等将其作为编织原料。马全国拉菲草产量约为3000吨/年,主要产区为博埃尼大区(60%)、安齐拉纳纳大区(20%)及菲亚纳兰楚阿大区(15%)。2013年,马拉菲草出口量为2007吨,出口额354万美元,主要出口国家为中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表十二:马国近年拉菲草出口有关情况(六)荔枝荔枝是马最重要的出口水果,马国是全世界出口荔枝最多的国家。马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马全国荔枝产量约15-20万吨,产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各大区,其中,瓦图瓦韦·非图韦那尼和阿齐莫·安德烈法那2个大区荔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2013年,马荔枝出口量为16,631吨,出口额为1359万美元,超过90%的荔枝出口至法国、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表十三:马国近年荔枝出口有关情况四、农业发展有利因素(一)自然及地理优势马国位于南纬12-26度,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业发展,马达加斯加暖流沿马东岸自北向南流动,为马北部、东部及中部部分地区带来了充沛的雨量,适宜种植大米及咖啡、荔枝等农业作物,南部地区受高气压影响雨量偏少,但土壤条件较好,适宜种植木薯、玉米及棉豆等农业作物。马国位于印度洋西南侧、非洲大陆东侧,是连接南亚和非洲的重要桥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马国还是印度洋南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心,毛里求斯、科摩罗及马约特等周边邻国(地区)因其火山构造地质特点,土壤贫瘠,农业发展条件差,每年需从马国进口大量农产品。(二)准入和市场条件较为宽松马《投资法》规定,所有马国或外国自然人及法人,在遵守马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均可在马境内进行投资和设立企业,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享受同等待遇,外资可持有100%公司股份。马国对金融、保险、矿业、石油等某些特定行业实行准入制度,但未对农业领域做特殊准入规定,在马注册的农业企业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拥有生产、经营及产品加工和销售的自主权。外国自然人或企业法人不能直接购买土地,但可与马国公民自由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期限最长可达99 年,并可续延。马《免税区及免税企业法》规定,在马注册的各类企业,如其生产商品或服务的95%及以上用于出口,可向马经济发展局申请免税企业资质,享受利润税、投资税减免等多项优惠措施。(三)优惠税收政策为推动国内农业发展,马政府对各类农业资料、设备实行优惠的进口关税、增值税税率;同时,对部分农产品、农副产品实施关税、增值税减免措施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详情见《马达加斯加海关税率》2013年版)表十六:马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及设备进口关税、增值税率情况表十七:马部分农产品、农副产品进口关税、增值税率情况五、农业发展不利因素(一)自然灾害频发马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近35年来共发生了47起较大规模的洪水、干旱和热带风暴等多种自然灾害。马国东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区每年遭受3-4次不同规模热带飓风的侵袭,2013年2月,哈鲁纳台风及随后的洪水横扫马西南部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大区,导致该区部分县市农业减产50-75%。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和物资,加之当前政治危机导致马过渡政府办事效率低下,2009年以来在马西南部出现的蝗群已于2012年4月演变为蝗灾,2013年,蝗灾范围继续扩大至西北部博埃尼大区,马西海岸近80%区域及中部部分大区均受蝗虫侵袭而导致农业减产。由于马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且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和物资投入严重不足,各类自然灾害往往对马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害。(二)基础设施薄弱马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灌溉设施体系不完备。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马全国仅108.6万公顷耕地拥有灌溉条件,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6.5%,且主要集中于中部、中东部及北部地区,其余耕地均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加之每年飓风和洪水对其不断冲刷,损毁情况严重。2013年2月过境的哈鲁纳飓风冲垮了西南部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大区曼古基河上已有50年历史的取水坝(非发行已出资在原址上兴建另一座取水坝,我在马中资企业华安公司中标)和部分小型水利设施,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三)农村发展滞后马国农村条件普遍较差,农村通电率仅4.96%,通路率仅为63%(2010年),且道路状况差,57%的农村人口需花费至少10个小时前往邻近的大城市。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及物资,马国农村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村地区卫生机构、学校匮乏,饮用水短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农村文盲率约80%,现代农业技术和种植理念很难在农村地区推广和普及。(四)农业生产资料昂贵马农业领域使用的化肥、农药及改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在国内市场上售价较高。据马“大米观察组织”调查,目前,Sebota稻种(改良水稻稻种)市场售价约1500阿里/千克,合0.68美元;杂交水稻稻种售价约8000阿里/千克,合3.62美元;尿素售价1700阿里/千克,合0.77美元;磷肥售价2400阿里/千克,合1.09美元;欧洲氮磷钾肥售价2100阿里/千克,合0.95美元,中国氮磷钾肥售价1800阿里/千克,合0.82美元。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昂贵,马全国仅2%的耕地使用农作物改良种子,在水稻主产区阿劳特拉·曼古罗大区,化肥平均用量仅15千克/公顷,合约1千克/亩。(五)农业政策缺失马前总统拉瓦卢马纳纳曾于2006年出台了《马达加斯加行动计划》,制定了2007-2012年马农业领域五年发展规划及目标,但在2009年初发生政权非正常更迭后,该《行动计划》被搁置。此外,由于不同政治党派利用所控制的政府部门争权夺利,过渡政府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无暇顾及国家发展事务;同时,根据2011年11月马主要政治派别签署的解决政治危机“路线图”计有关规定,过渡政府无权制定经济中长期规划,也无权对外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故自2009年以来,马国并未出台国家层面的农业发展整体规划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六、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从2009年初马国发生政治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马过渡政府实施了严厉制裁措施,中止、暂缓或减少了对马援助。2012年,外国对马援助总额(含无偿援助及贷款)仅约4.15亿美元, 涉及农业发展的约5050万美元,占当年外国援助总额比例约12.18%。从援助出资方来看,主要对马农业领域提供援助的包括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国际开发协会、法国开发署、日本及欧盟等,国际组织对马提供的农业援助多为贷款援助。从援助项目上来看,国际出资方对单一农业项目援助金额一般较小,且出资额较大的项目均为贷款项目。国际开发协会开展的“农村发展支持项目”于2012年落实资金584.1万美元(贷款),为当年农业领域最大援助项目,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此外,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于2012年共同出资452.74万美元(贷款),用于帮助提高小微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商业化。(孙楚尧)备注:数据来源农业统计数据主要分为基础数据和农业行业数据2个部分,基础数据主要来自马国政府、国际组织及其他国际农业合作方,包括马总理府、农业部、经济工业部、国家统计局、海关总局及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欧洲委员会、法国农业部等。农业行业数据主要来自马农业行业协会,主要包括马大米观察组织、荔枝协会等。汇率情况阿里亚里与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来源于马中央银行,具体如下:2009年1美元=1956.06阿里2010年1美元=2090.46阿里2011年1美元=2025.06阿里2012年1美元=2194.97阿里2013年1美元=2206.91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