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4日电 据《河北日报》报道,1月2日刊发的长篇通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被许多媒体纷纷转载。文章真实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呕心沥血推动正定发展的感人画面,生动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与正定广大干部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感人场景。
正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关雄镇、神京锁钥、八方交汇,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庄以北15公里。上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正定却还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卖毛线的被视为投机倒把,拉沙子、摆小摊的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人们依旧习惯于敲钟下田、吹哨上班,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穷县”。渴望改变、渴望富裕成为正定人民的共同心声。就在此时,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正定。从此,他与正定40万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共同奋斗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带领正定人民走向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
勇于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经济
来正定之前,习近平同志并不十分了解这里的真实情况。他清楚地记得,石家庄地委领导跟他谈话说,你从大城市来,地委研究决定,派你到一个领导班子团结、经济条件较好、农民比较富裕的正定县任职。到正定以后,习近平同志没有坐在办公室,他走访座谈,进村入户,虚心向每一位同志请教。无论是县委和县政府领导还是一般干部,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他都诚恳地说:“我是来学习的,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和指教。”
习近平同志通过调研很快发现,这个全国闻名的高产县竟有不少农民连温饱都不能保证。由于长期的思想和体制束缚,正定仍在单一经营的死胡同里兜圈子:片面追求粮食高产,踩棉花,挤油料,压瓜果,砍副业。粮食亩产超千斤,但经常是交完征购粮,剩下的就不够自己吃了。当时全国闻名的“农业学大寨”典型村——三角村,还有不少人到外县买薯干来维持生活,因为在本县买怕给“高产县”丢面子。
1981年底,正定的工农业总产值20673万元,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只有4角钱。“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锦旗高悬在县委的会议室里,而老百姓却不得温饱。面对这个“高产穷县”,习近平同志的心情十分沉重。
“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习近平同志认为,高征购造成了正定农业结构比例失调,必须及时纠正。这很快成为县委一班人的共识。是坐等中央调整政策,还是主动地向上反映问题,大家却有不同意见。
习近平同志和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主张立即向上汇报,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并主动请缨,处理此事。当时县委书记冯国强、县长程宝怀考虑到习近平同志刚到正定工作,不愿意让他出面,怕对他造成不好影响。习近平同志说:“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问题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你们不用担心。”于是,他和吕玉兰一起跑省进京,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1982年初夏,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和省委、地委一起对正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认为,正定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要求是合理的。上级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程宝怀高兴地对习近平同志说:“你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老百姓吃饱了,还想富起来。要从根本上贯彻中央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精神,还必须在解放思想上做文章、找路子。
一天晚上,习近平同志来到程宝怀的办公室,说:“老程,你看报纸没有?南方一些地方正推行农业‘大包干’,效果不错。河北省还没有启动,咱们县能不能先行一步,选个经济落后的公社,先搞个试点,然后在全县推广。”程宝怀听后,十分高兴,说:“我早有此意,曾经和冯书记交换过意见。可是冯书记说,现在还不能搞,等等中央文件再说,等省里有了新精神再考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冒尖犯错误。”听了程宝怀的话,习近平同志说:“我认为‘大包干’是件好事,是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的好方法。‘大包干’分配简单,农民容易接受。这样吧,你和玉兰同志谈谈,我去找冯书记通通气。”在他的推动下,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决定在经济落后、生产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离县城较远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
工作刚开始,不少干部群众有疑虑,怕犯方向错误、路线错误,甚至有人还编了顺口溜:“先分房、后分地,一步一步往后退,最后退到旧社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这不仅震动了全县,还引来了络绎不绝的省内外参观者,让地处“北疆沙土园”的里双店一下子热闹起来。
活生生的事实,解除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各种顾虑,吹响了正定发展经济的号角。
1983年1月,正定下发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承包后5年或更长时间不变。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由此奠定。
思想解放了,观念转变了,还要把干部群众焕发出来的工作热情转化为发展生产的实际效果。习近平同志本着对正定人民负责、对正定事业负责的精神,摒弃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观念,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谋划着正定的未来。
——正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发展商品经济的厚实积淀;紧靠石家庄市区,有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107国道和京广线、石德线铁路大动脉穿境而过,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交通;粮食产量高,有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同志鼓励大家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他和县委班子成员分头带领干部走出去,到南方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取经,赴乡镇企业起步较早的浙江、江苏、天津考察学习。
——习近平同志和县委班子一道,开展了发展思路的大讨论,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确立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半城郊型经济”。
习近平同志说,“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他提出,要把全县思想统一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特色种植上来。随后,正定提出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方针,出台了《关于把工作重点迅速脚踏实地转移到农、工、多(多种经营)上来的决定》。当年,全县多种经营收入达4300万元,人均100元,社员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多元。
——习近平同志提出,正定的农业发展必须处理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适当压缩粮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多种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棉花、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1983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
正定有计划地开发商品菜基地,积极试验和应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楼田菜圃等新技术,使农业种植向多层次、全方位延伸;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发展食用菌,习近平同志亲自给南京汇宁县化肥厂厂长写求援信,并派人从该厂拉回种植蘑菇的重要原料——尾沙,使蘑菇从此在正定扎了根。
——习近平同志提出,正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这一思路引导下,正定淀粉加工、肉制品加工、面粉加工等逐渐形成规模。截至l985年底,乡办企业、联合体企业产值达到8850万元,比1980年增长200%。同时,建筑、劳务、运输、餐饮、建材等领域也全面拓展,呈现出“五业”兴旺的局面。
乡镇企业实行“一包三改”。“一包”就是包经济指标翻番。“三改”就是改企业干部委任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固定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进一步激发了乡镇企业的活力。
——习近平同志认为,要解决正定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须向荒滩进军。正定地处冀西三大沙荒(木道沟、老滋河、神道滩)所在地,沙荒面积大,长期无人耕种,改造潜力大。他提出,要发展好林业,利用好荒滩。县里研究制定了《关于放宽发展林业的决定》,在东里双公社开展试点,把河滩地经营权下放到户,且30年不变。
种植有自主权,什么卖钱种什么,大大激发了农民改造河滩地的热情。大家在沙滩里打井,修垄沟,种果树、花生、小杂粮,养猪沤肥,使沉睡了多年的荒滩空前热闹,冬闲变成了冬忙,经济效益大增,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倍。
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定翻身记》,肯定正定所作的尝试,赞扬正定经济走出了死胡同,做到了利城富乡:既为城市服务,又“掏城市腰包”,在服务中发展自己。正定人民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团结务实,改革奋进”的要求,向建设经济强县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的盲目性,甚至会出现严重失误,留下永久的遗憾。
1984年4月,在正定改革如火如荼时,习近平同志牵头制定了县委工作大纲,要求大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起飞。1985年,立足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县里又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正定经济“三步走”发展目标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依托城市、开发智力、发展经济、致富人民”的发展方针。正定这只古老的凤凰,浴火涅槃,开始走向新的辉煌。
1984年5月,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到正定县武警中队调研,就加强领导,关心生活,把县中队建成一支新型的人民武装力量提出要求,并现场解决中队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内外招贤纳士,助力经济腾飞
“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习近平同志说,“人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应该把人才的开发视为战略重点来抓。没有人才,民不能富,县不能强,翻两番的目标就不能实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根据习近平同志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对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
对于人才,习近平同志要求大家围绕“看、用、养、招”四个字来做文章。他说,看待人才贵乎正,使用人才贵乎当,培养人才贵乎周,招聘人才贵乎广,才集贤众,方能振兴经济。
习近平同志打破用人框框,广招四方贤士,采取一系列动作,博揽英才,启用良才,引进外才——
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产队、机关、学校、工厂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条规定”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全国各地人才开始关注古老而又青春焕发的正定,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来人来函要求到正定工作,为正定的经济腾飞出力。正定当年就引进各类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
习近平同志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欣然应邀的有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中国食品协会会长杜子端、眼科专家张晓楼、河北省科学院院长邹仁鋆等各领域的专家53名。顾问团成员以各种方式传授现代科学知识,提供各种信息,为正定发展提供帮助。于光远数次来正定讲学,指导农村工作,推动在永安公社建起了农村研究所。邹仁鋆为正定提供了一批化工项目。张晓楼自1983年起,就为正定普及眼科及防盲治盲知识,并为正定群众普查30112人,实施复明手术2139人。1987年,正定被评为全国7个防盲先进县之一。
习近平同志坚持“下挖”、“内用”并举选拔县内人才。起用县社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改革者,为他们清障除卡,让他们领路示范,从基层“挖”出人才。根据“人才账”对每人所学对号入座,合理安排工作,让他们“人得其所、才适其用”。
岸下村农民黄春生,经过十几年刻苦钻研,培育出“冀棉2号”优种,县里破格录用他为国家干部,并评定为助理农艺师,安排到农科站工作。
长期在北京工作、时年68岁的老技术员李兵辰,精通淀粉生产技术,受聘到永安村筹建玉米淀粉厂。县里帮他妥善安排了生活,还给他介绍了老伴,组建了家庭,深深打动了这位老技术人员。他忘我工作,使淀粉厂很快竣工投产,年生产淀粉1.8万吨,产值150万元,纯利润20万元。
邱斌昌原是江苏无锡市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习近平同志在无锡考察时发现了此人,并亲自做工作,让他来正定担任当时亏损50多万元、濒临倒闭的县油嘴油泵厂厂长。邱斌昌上班第二天就把厂里积压的产品全部卖了出去,不到一年,该厂产值翻了一番。邱斌昌在正定一干就是十几年,一直干到退休。他深情地说:“我抛家舍业,为的是找到一个开明果断的领导,为的是干一番事业,我的愿望实现了。”
正定流传最广的还是习近平同志“扯开嗓门喊人才”的故事。武宝信是石家庄机床附件厂的工程师,他利用业余时间研制出“三露”(粉刺露、亮肤露、增白露)等医用化妆品,已畅销全国。然而,厂领导对他有不同看法。武宝信了解到正定县重视人才,便让人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习近平同志知道后,立即决定把他吸引到正定。那是1983年初,在忙完一天工作后,他带着县长、副县长来到石家庄市桥东谈固小区。一个小区几十栋楼,他们找了一栋又一栋,问了一家又一家,但没有人知道武宝信住在哪里。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习近平同志竟扯开嗓门在小区楼下大声喊了起来,“武宝信!武宝信!……”宏厚的声音在寂静的冬夜回荡。武宝信在家里听到后赶紧跑了出来,将他们迎了进去。茶热语灼,赤诚相见,一直谈到天色将白。武宝信当场答应了习近平同志的邀请,将自己研制的医用化妆品项目带到正定,一年就为正定赢来30多万元利润。
习近平同志认为,不仅要识才、用才,更要养才、育才。正定积极开展在职干部文化补习、知识更新工作。当时,有2106人参加了文化补习,其中760人参加了电大、函大、刊大学习。县里开办了农机、农技、机械、会计等短训班,培训各类技术人员6600多人。正定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定各类学校有36所,涉及无线电、钟表、剪裁缝纫、工程建筑、制镜、木工、美术七个专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为配合人才招聘,正定成立了由县长程宝怀为总经理的正定县人才技术开发总公司和人才协作办公室。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县干部大会上要求各级干部树立新的用人观,以人才促进发展。随着各类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正定经济开始加速发展。1983年,正定工农业总产值27781万元,比1979年增长63.3%,年均增长10.3%。
在念好“人才经”的同时,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信息工作。他说,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不重视信息工作,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要加强信息工作,建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队伍,使全县尽快形成耳聪目明的“蛛网型”信息网。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信息网点,广辟信息渠道,捕捉经济情报和人才信息,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使之尽快转化为财富,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正定经济发展的步伐。1984年,正定县建立信息中心。同年,全县手摇电话升级为程控电话,举办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技术信息交易大会”,推出科技项目1500项。信息成了正定经济起飞的助推器。
习近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要使广大干部认识到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可以指导商品生产、引导农民致富。他提出,县直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与全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厂家、学者名流建立联系,实现智力延伸,开发县城经济。要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和争取市场,主攻城市,冲向全国。全县25个公社在年内都要和全国29个省市区建立供销关系。要抓住发达地区的外贸加工,搞好对发达地区的产品输出。有条件的要力争打入港澳和国际市场。要千方百计使正定县商品流通渠道处于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常流不枯、常注不溢的良好状态。
挖掘历史文化,实施旅游兴县
正定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古称“常山”,汉初更名为“真定”(真正平定之意),清朝时又因避雍正皇帝胤祯名讳更名为“正定”。自北齐始,它一直是府、郡、州所在地,历经1450多年;辽、金时期,曾两次在此建都。正定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更有“三山不见”、“九水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的美誉。习近平同志被正定丰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熟读县志、史料,走街串巷,勘察古迹,细品文化。
土生土长的作家贾大山熟知正定历史文化,对正定现存的古建及文物情况知之甚多,人称“正定通”。习近平同志拜他为师,利用闲暇时间,常去他家拜访长谈。后来,在习近平同志的推荐下,正定县打破党外人士不任正职的“规矩”,任命贾大山为文化局局长。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一次,他在隆兴寺院西侧,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缺乏保护,当即找到主管领导,并提出严肃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如何挖掘潜力,使正定经济发展的根须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是习近平同志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意识到,正定古建集中,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在今后发展中要弘扬正定历史文化、凸现古城特色,要让古建从沉睡中复苏,重放光彩。他提出了旅游兴县、带动“三产”、服务省会,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庄最近的旅游窗口的思路。
习近平同志多次找到河北省委,详细汇报正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思路,得到了理解与支持,省直有关部门随后向正定拨出古建修缮专用款172万元。
利用这笔钱,正定对隆兴寺方丈院、天王殿、戒坛、弥陀殿等进行了修缮和彩绘,建了停车场,将这座千年古刹修成了一个旅游景区。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从此,来省会出差办事的,路过石家庄的,都纷纷慕名前来游览,正定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1984年,到正定旅游的人数大幅增加到40万人;1985年,游客突破50万。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寻找地方政府共建“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习近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商机。习近平同志认为,如果能将“荣国府”建成永久性建筑,随着《红楼梦》的热播,正定旅游业必将如虎添翼。习近平同志马上派人与中央电视台联系,很快达成协议,由正定县无偿提供场地,中央电视台投资搭建。
县委和县政府成立了筹建“荣国府”的专门机构。这时,《红楼梦》剧组内部发生了一些问题,需要追加投资,修建“荣国府”一事有告吹的危险。习近平同志知道后,立即给北京一位朋友写信,请他出面协调。这位朋友很帮忙,协调中央电视台同意一次性投资38万元,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为争取更多资金,习近平同志还利用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来正定作报告的机会,向他汇报修建“荣国府”遇到的困难。习近平同志说,正定县归石家庄市(当时地市分设,正定归石家庄地区)管是早晚的事,修建“荣国府”对石家庄也有好处,现在资金不够,请贾书记支援20万元。贾然欣然同意。后来,习近平同志又与石家庄市红星机械厂联系,争取到40万元。这些资金都作为股份,投入到“荣国府”修建中。
1986年8月,历时1年8个月,耗资35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的“荣国府”景区顺利竣工。1987年,随着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正定知名度大大提高,当年有130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门票收入就达221万元,旅游收入1761万元,很快就收回了投资。“荣国府”景区极大地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了旅游业“正定模式”。
重视智力投资,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教育,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富国强兵之路,人人有责,必须抓好。”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任不久,就对全县学校危房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200多所村小学共有3590平方米危险校舍,上万名学生趴在水泥板、土台子上上课,4万名学生自带板凳。不少人戏称学校“远看像破庙,近看是学校”。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
习近平同志看到一份简报,反映南牛公社南永固小学18间教室没有一间不漏雨,一、二年级已停课一周;在落实民办教师待遇上行动迟缓,4名民办教师一年未领到工资。他很生气,立即作了批示:“南牛公社党委应从南永固小学办学问题中,看到与党要求的差距,要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不然就是失职了。”得知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校舍破烂不堪,他把公社干部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严厉批评:“别的工作干得再好,如果教育工作抓得不好,改善办学条件措施不力,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好书记、好干部,那是没有长远眼光,是不称职的。”他在永安公社检查工作时,发现北贾村小学校舍陈旧,马上责令当地领导限期维修,并以北贾村小学为典型通报全县,要求全县各级干部提高对改善办学条件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人人关心教育、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氛围。习近平同志还捐出200元钱,帮助北贾村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办学条件这项工作他一直抓到离开正定。
1984年,正定筹措187万元资金,对1020间近15000平方米危房进行了维修,购置桌凳3000余套,有16个村为学校盖了教学楼,很多被挤占的学校操场又重新腾出归还了学校。
乒乓球教学是正定的一个优势。正定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1974年建校后,培养出全国乒乓球模范教练员王素梅和乒乓球全国少年冠军樊建欣、成红霞等一批优秀选手,为国家、河北省输送了一批体育人才。习近平同志认为,乒乓球体校建在一个村,选拔苗子的面太窄,不如搬到县城,这样可以在全县乃至全国挑选。1984年,在他推动下,乒乓球体校搬到了县城。现在,这里已发展成为国家乒乓球队训练基地,国家乒乓球队每次参加大赛前,大多来此集训。它已被誉为国家乒乓球队的福地、世界冠军的摇篮,也成了正定旅游的一个亮点。
1983年10月,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教育要改革,要改而不乱。根据这一原则,县里研究制定了《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将民办教师工资列入干部工资序列,补齐了以前拖欠的教师工资,较好地解决了民办教师待遇和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使广大教师特别是民办教师深受鼓舞。县里还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考核制,打破铁饭碗,全县2985名专职教师中有2833名达到了聘任资格,增强了教师队伍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在抓好教育的同时,习近平同志还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当时,“文革”结束不久,正定县城到处是残垣断壁、碎砖烂瓦,粪土柴草混杂,生活垃圾乱倒,不少街道污水横流、坑坑洼洼。“五马闹市”、“四车乱行”、“三乱上墙”,成为正定县城脏乱差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乱象,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行“精神文明礼貌月”活动。他说,我们不能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又戴上了“高产脏县”的帽子。脏、乱、差严重影响了正定的形象,“两个文明”要一起抓。他提出,要以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抓党风带民风,抓县城带农村,抓典型带一般,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狠抓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工作,整顿公共秩序,扩大文化活动阵地,让文明之风吹进每个家庭院落,让文明之花开遍正定大地。
长期以来,正定很多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一些领导对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不够重视。习近平同志对此十分关心。他说,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采取有效措施,丰富文化生活。
在他的推动下,正定文化建设稳步推进。普遍建立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并做到“四有”:有专职干部、有活动场所、有活动经费、有活动项目。凡有集镇的地方都建立文化中心,并逐步建设“两室”(图书室、文艺室)、“两场”(影剧场、体育场)、“两队”(文艺演出队、体育队)。恢复和建立俱乐部、青年民兵之家。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举办农民夜校,普及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到1984年底,正定建立了13个公社文化站,1个集镇文化中心,103个民兵之家,45个村俱乐部和54个科技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