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A7s8 china.huanqiu.comarticle近20年我国校园投毒案盘点 分析称相煎何太急/e3pmh1nnq/e3pra70uk这起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校园投毒案,让不少人回想起了多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投毒案。经过搜索,发现近20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校园投毒案,除了朱令铊中毒案外,1997年和2007年,又发生了两起校园投毒致铊中毒案。其中,清华女生朱令,终身致残,而此案至今未破。清华女生“铊”中毒案朱令铊中毒事件是指中国北京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在1994年11月底出现铊中毒症状,最后得助于互联网才得到确诊和救治的事件。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远程医疗的尝试。由于本案历时十多年一直未能侦破,此案引发媒体与网络的报道和外界的关注与讨论。朱令,清华大学物化2班学生,1973年出生在北京,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1994年冬和1995年春(约3月份)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第二次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1995年5月经对症治疗后得救,但因为误诊时间过长、治疗中的失误,肌体受到严重损伤,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这个曾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的清华大学的才女、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她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铊盐无色无味溶于水,只要微量就可使人中毒,这种毒直接伤害人的神经系统。北京大学“铊”投毒案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 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做实验对象,也投了毒。王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们。他看到小说中主人公投铊致人中毒的情节后,便决定模仿。常宇庆从网上搜索到销售硝酸铊的信息,假冒同学王某的名字多次与卖家联系。5月28日,卖家收到钱后,便把铊制成230克硝酸铊晶体,通过快递公司给“王某”寄去,常宇庆借了王某的身份证取回硝酸铊。5月29日,常宇庆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发生铊中毒后,3名中毒学生经过救治康复。人际关系占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头”,专家指出——“晒”和“争”让大学缺失温情1994年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如今复旦又现饮用水投毒事件。记者采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两位教授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室友相处 每学期都有学生求助“老师,你能不能帮我跟辅导员说说让我换个寝室?”“我是外地来的,我总感觉到他们联合起来孤立我。”……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来向心理老师求助。李正云教授和叶斌教授分析,有四大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一些学生互相之间缺乏包容别人生活习惯的大度,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同时分工打扫卫生要么不愿意,要么很勉强,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现在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会非常在意。“晒”和“竞争” 让大学少了温情为什么常常是优秀学生发生意外?为什么时不时有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发生恶性事件?这固然可能有学生的个人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的错误。但是,综观现在大学校园甚至全社会,“竞争”和“晒”无处不在。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教育孩子不能输给别人,有好机会自己要抢;中小学里,一些小学生在同学面前说自己天天看电视,但回到家就猛啃辅导书。这种竞争的文化同样出现在高校。同时,现在独生子女缺乏从小学习互相谦让的机会也是原因之一。学校、家长们也忙于教孩子学习知识,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学会吃亏、学会包容。“晒”文化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趋势,在学校里,往往是开朗活泼、乐于奔走、善于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学生最受欢迎,但是人群中还有大量安静、内向性格的人。当前者在各种场合“暴晒”自己、享受自己快意的时候,即使无意伤害,却也很容易无形中伤害到别人。(综合东方早报、新闻晚报、新民晚报)锐评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记者昨日14时30分在事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看到,在黄洋曾经住过的宿舍楼正对的一栋楼实验室公告栏里,张贴出了一张醒目A4白纸,上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引得不少路过学生唏嘘不已。记者看到,在事发寝室楼对面楼里,7楼实验室走廊的公告栏醒目位置,系主任张贴了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字样;白纸上方还附有一张黄洋事件的媒体报道。在获悉此事后,黄洋的同学、校友和众多网友纷纷送上祝福,期待奇迹发生。“加油!”“愿平安!”“为你祈祷!”……微博上,不少网友为病重的黄洋送上祝福,为他祈祷,希望“奇迹一定会出现”。但是,不幸的消息最终还是在16时29分传来。记者看到,短短一个多小时,复旦大学通报黄洋去世的微博已经被转发60000多次,网友们纷纷表示惋惜,并点上蜡烛,希望黄洋“一路走好”。网友疑问1、投毒动机是什么林某为何要向黄某投毒?目前网上流传两种说法,一是“误杀说”,一是“嫉妒说”。2、为何由警方查出有网友发出疑问:既然校方说“学校组织多次全市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直到报警才让警察查出饮水机有毒?3、药品监管问题不少网友提出疑问,“某有毒化合物”到底是从哪一个渠道流出?是学校实验室,还是商店、淘宝?4、是否侵犯病人隐私从复旦发布微博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多个集中讨论此事的帖子和微博。有不少网友提醒,此举可能涉嫌侵犯病人隐私。1366188660000责编:lihe四川在线136618866000011["9CaKrnJA6wc","9CaKrnJA6vZ","9CaKrnJA6i8","9CaKrnJA5nr","9CaKrnJA5nT"]{"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这起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校园投毒案,让不少人回想起了多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投毒案。经过搜索,发现近20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校园投毒案,除了朱令铊中毒案外,1997年和2007年,又发生了两起校园投毒致铊中毒案。其中,清华女生朱令,终身致残,而此案至今未破。清华女生“铊”中毒案朱令铊中毒事件是指中国北京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在1994年11月底出现铊中毒症状,最后得助于互联网才得到确诊和救治的事件。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远程医疗的尝试。由于本案历时十多年一直未能侦破,此案引发媒体与网络的报道和外界的关注与讨论。朱令,清华大学物化2班学生,1973年出生在北京,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1994年冬和1995年春(约3月份)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第二次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1995年5月经对症治疗后得救,但因为误诊时间过长、治疗中的失误,肌体受到严重损伤,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这个曾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的清华大学的才女、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她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铊盐无色无味溶于水,只要微量就可使人中毒,这种毒直接伤害人的神经系统。北京大学“铊”投毒案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 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做实验对象,也投了毒。王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们。他看到小说中主人公投铊致人中毒的情节后,便决定模仿。常宇庆从网上搜索到销售硝酸铊的信息,假冒同学王某的名字多次与卖家联系。5月28日,卖家收到钱后,便把铊制成230克硝酸铊晶体,通过快递公司给“王某”寄去,常宇庆借了王某的身份证取回硝酸铊。5月29日,常宇庆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发生铊中毒后,3名中毒学生经过救治康复。人际关系占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头”,专家指出——“晒”和“争”让大学缺失温情1994年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如今复旦又现饮用水投毒事件。记者采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两位教授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室友相处 每学期都有学生求助“老师,你能不能帮我跟辅导员说说让我换个寝室?”“我是外地来的,我总感觉到他们联合起来孤立我。”……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来向心理老师求助。李正云教授和叶斌教授分析,有四大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一些学生互相之间缺乏包容别人生活习惯的大度,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同时分工打扫卫生要么不愿意,要么很勉强,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现在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会非常在意。“晒”和“竞争” 让大学少了温情为什么常常是优秀学生发生意外?为什么时不时有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发生恶性事件?这固然可能有学生的个人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的错误。但是,综观现在大学校园甚至全社会,“竞争”和“晒”无处不在。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教育孩子不能输给别人,有好机会自己要抢;中小学里,一些小学生在同学面前说自己天天看电视,但回到家就猛啃辅导书。这种竞争的文化同样出现在高校。同时,现在独生子女缺乏从小学习互相谦让的机会也是原因之一。学校、家长们也忙于教孩子学习知识,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学会吃亏、学会包容。“晒”文化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趋势,在学校里,往往是开朗活泼、乐于奔走、善于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学生最受欢迎,但是人群中还有大量安静、内向性格的人。当前者在各种场合“暴晒”自己、享受自己快意的时候,即使无意伤害,却也很容易无形中伤害到别人。(综合东方早报、新闻晚报、新民晚报)锐评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记者昨日14时30分在事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看到,在黄洋曾经住过的宿舍楼正对的一栋楼实验室公告栏里,张贴出了一张醒目A4白纸,上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引得不少路过学生唏嘘不已。记者看到,在事发寝室楼对面楼里,7楼实验室走廊的公告栏醒目位置,系主任张贴了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字样;白纸上方还附有一张黄洋事件的媒体报道。在获悉此事后,黄洋的同学、校友和众多网友纷纷送上祝福,期待奇迹发生。“加油!”“愿平安!”“为你祈祷!”……微博上,不少网友为病重的黄洋送上祝福,为他祈祷,希望“奇迹一定会出现”。但是,不幸的消息最终还是在16时29分传来。记者看到,短短一个多小时,复旦大学通报黄洋去世的微博已经被转发60000多次,网友们纷纷表示惋惜,并点上蜡烛,希望黄洋“一路走好”。网友疑问1、投毒动机是什么林某为何要向黄某投毒?目前网上流传两种说法,一是“误杀说”,一是“嫉妒说”。2、为何由警方查出有网友发出疑问:既然校方说“学校组织多次全市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直到报警才让警察查出饮水机有毒?3、药品监管问题不少网友提出疑问,“某有毒化合物”到底是从哪一个渠道流出?是学校实验室,还是商店、淘宝?4、是否侵犯病人隐私从复旦发布微博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多个集中讨论此事的帖子和微博。有不少网友提醒,此举可能涉嫌侵犯病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