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HLKplwfI3作者:樊巍 王雅涵china.huanqiu.comarticle《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强链行动计划》即将发布,“核技术+”如何赋能千行百业/e3pmh1nnq/e7tl4e309【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雅涵】核技术应用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核技术赋能百业、聚合创新的引领效应愈发凸显,为持续推进我国核技术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11月27日,第二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将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大会汇聚了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全要素,并将正式公开发布《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强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计划是我国首个由行业协会发起、央企主导、多元参与的系统性产业链提升行动。该计划的目标之一,是筑牢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安全屏障,逐步扭转部分环节“受制于人”的局面,为产业链实现安全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核技术+”应用场景广泛 “核技术,又被称为同位素与辐射技术,通常指非动力民用核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简称“同辐行业协会”)秘书长郭丽莉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核技术应用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当前,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已形成多层次、多链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部分重点细分领域也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整体呈现“成熟链条引领、新兴方向孵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核医疗作为核技术应用产业最贴近民生的领域之一,近年在我国迎来跨越式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国核医疗产业正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核医疗已成为精准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大量疑难杂症不可或缺的手段。 郭丽莉介绍称,“在技术创新层面,我国核医疗产业已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部分领跑’的转变,核心领域突破成果显著。”在放射性药物端,目前我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放药新药管线超200条。在核医学影像端,核医学影像主流产品均已实现国产化,尤其在高端核医学影像设备PET/CT及PET/MR领域,国产品牌已占主导优势。在放射治疗端,我国放射治疗设备正在加速崛起,截至2024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上市90余款放射治疗设备,国产品牌占比超70%;高端放疗设备也打破了技术封锁,质子/重离子治疗装置已获批,硼中子俘获疗法正在加速上市。 郭丽莉称,“我国核医疗产业链生态日趋完善,当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正在加速布局核医疗产业,构成我国核医疗未来发展的‘多极驱动’格局。” 除了核医疗之外,核技术还有一些应用场景虽然不广为人知,却时刻造福于大众生活。在我国核技术应用龙头企业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同辐”)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蕴韬看来,核技术在国计民生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用“小而美”来形容。 他进一步介绍称,在工业领域,核技术可应用于辐照材料改性。例如高铁、地铁建设中,需要在地下铺设电缆,要求这种工业级的电缆需要有较强的绝缘性和抗老化能力,在经过加速器辐照之后,工业电缆的相关性能可以大幅提升。这种技术目前已逐步应用于地暖管、汽车轮胎等日常用品的生产中,大幅提升了这些生活用品的使用年限。此外,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例如雄性蚊子经过辐照后会失去繁殖能力,放归大自然后,经过“绝育”的雄蚊与雌性蚊子结合之后,将无法再“生育”下一代,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蚊子的种群,从而避免蚊媒传染病的流行。“这种技术在今年广东防治基孔肯雅病毒流行的战疫中得以成熟应用。” 同辐行业协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此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曾评估,核技术应用产业直接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9个目标,核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在工业领域,核技术已成为提升改进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撑,作为嵌入式技术与众多工业门类广泛结合。在农业领域,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农产品和食品辐射加工、昆虫辐射不育等领域,成为改造、革新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核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已广泛应用在核医学、放射医学及肿瘤放射治疗医学领域,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是主要应用场景。在环保领域,核技术处理废气、废水、污泥及特种废物具有更高效、更低能耗、绿色环保、提高可生化性等特点,将成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力量。在公共安全领域,核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铁路、海运、公路等客运和货运安全检查中。除此之外,核技术在新材料、采矿、考古勘查、分析修复、外太空等极端环境下供电供热、等离子体技术应用、半导体离子注入、同位素电池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 郭丽莉介绍称,中核集团作为核技术应用产业链的链长单位,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和引领者。同时,中国在同位素生产、加速器设备制造、放射性药物、辐照应用、核环保、安检设备等细分赛道出现了大批龙头企业。大量创新型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紧贴市场,为整个产业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预计“十五五”末,国内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 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意味着核技术应用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同辐行业协会提供的报告显示,近十年来,中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增长势头较好;另一方面,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潜力巨大。“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基本达到了万亿规模,例如美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左右,而我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到百分之一。”刘蕴韬认为,考虑到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强劲发展期,核技术应用产业仍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尤其是随着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核技术赋能效应愈发凸显,其未来产值难以估量。 根据此前12部委发布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围绕核技术在医学诊疗、农业育种、食品加工、材料改性、安检安保等重点方向或领域的应用,力争核技术应用产业年直接经济产值达4000亿元,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郭丽莉称,“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产值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到‘十五五’末,我们预计中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年产值可以达到6000亿元左右。” 在中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各领域中,核医疗领域被普遍认为市场前景最为广阔。同辐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以核医疗产业中的放射性药物为例,国内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93亿元增长至2030年260亿元。核医疗之外,我国的核技术在工业升级、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以及高端材料与前沿科技等多个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大应用潜力,个别领域可能会实现爆发式增长。 “目前来看,核分析产业就是一片蓝海市场。”刘蕴韬认为,例如在路桥等基建行业,为了更好地检视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可采用核技术对关键部位进行无损的“透视”分析。在未来,随着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一些类似的高端测试分析设备将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特别是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将提速,核技术应用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健全。在郭丽莉看来,未来几年,核技术在高端材料改性、废水废渣治理、危爆物品识别、农业产品保藏和育种等领域都将得到快速推广,相关产业也将迅猛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沿科技领域,中国的核技术也有望扮演“奇兵”角色。郭丽莉称,“我国已自主掌握利用中子辐射制备8英寸单晶硅的技术,年产能30-40吨。还成功研制出中束流、大束流、高能机系列化氢离子注入机产品体系,建成国内技术领先的功率芯片辐射研发与生产设施,实现技术和设备自主可控,解决了我国功率芯片产业链关键路径的‘卡脖子’问题。” “强链行动计划”将补齐短板 在11月27日举行的第二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同辐行业协会将正式发布《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强链行动计划》。据了解,该计划将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用金”相关单位,深化行业资源整合融通、跨领域协同联动,实现“子链有支撑、分工有协同、落地有保障”的产业推进格局。 郭丽莉称,“当前,我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期,产业发展面临‘成果与痛点并存’的局面,比如产业链自主供应弹性不足,关键同位素存在单点依赖风险,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仍有‘卡脖子’隐患,因此我们亟须以系统性行动衔接未来发展蓝图。” 据了解,“强链行动计划”的成果将体现在筑牢安全屏障、培育“核技术+”生态、提供政策样本三大维度。在产业链安全方面,中核集团通过系统性产能建设,实现镥-177、钇-90等关键同位素国产化突破,钼-99、碘-131自主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扭转“受制于人”局面,为“十五五”同位素安全可控奠定基础,支撑“国家级同位素供应基地”建设,筑牢核医疗、高端制造供应链屏障。在“核技术+”生态培育方面,“核技术+”跨界融合成效显著:“核技术+AI”应用于智慧核医疗和安检,“核技术+新材料”辐射改性高分子材料配套新能源产业,“核技术+农业”辐照育种技术提升作物抗病性、扩大推广范围。这些新业态将在“十五五”期间形成规模效应,带动超千亿元级新增产值,推动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跨越。在政策衔接上,强链行动计划和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图谱将为“十五五”规划提供实践样本和重要支撑。 此外,“强链行动计划”还展现出了高度的协同性,《环球时报》记者发现,该计划不仅充分调动了国内核技术应用产业相关的各大科研院所和企业,还进行了细致分工,让相关机构各展所长,在产业链中承担相应任务。在基础设施能级提升、关键技术攻坚、标准体系建设等多个环节细化了实施单位。 “这种高度协同的模式,是中核集团对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生动行业诠释,是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实践,是新型举国体制在行业层面的创新应用。”郭丽莉认为,这种模式既彰显国家战略引领,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既保障产业链安全,又培育产业新生态;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卡脖子”环节,希望通过“强链行动计划”携手参与单位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共同研发,补齐短板,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在“十五五”实现跨越发展,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宝贵行业经验。176401688895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402400895311[]{"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雅涵】核技术应用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核技术赋能百业、聚合创新的引领效应愈发凸显,为持续推进我国核技术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11月27日,第二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将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大会汇聚了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全要素,并将正式公开发布《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强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计划是我国首个由行业协会发起、央企主导、多元参与的系统性产业链提升行动。该计划的目标之一,是筑牢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安全屏障,逐步扭转部分环节“受制于人”的局面,为产业链实现安全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核技术+”应用场景广泛 “核技术,又被称为同位素与辐射技术,通常指非动力民用核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简称“同辐行业协会”)秘书长郭丽莉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核技术应用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当前,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已形成多层次、多链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部分重点细分领域也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整体呈现“成熟链条引领、新兴方向孵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核医疗作为核技术应用产业最贴近民生的领域之一,近年在我国迎来跨越式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国核医疗产业正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核医疗已成为精准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大量疑难杂症不可或缺的手段。 郭丽莉介绍称,“在技术创新层面,我国核医疗产业已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部分领跑’的转变,核心领域突破成果显著。”在放射性药物端,目前我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放药新药管线超200条。在核医学影像端,核医学影像主流产品均已实现国产化,尤其在高端核医学影像设备PET/CT及PET/MR领域,国产品牌已占主导优势。在放射治疗端,我国放射治疗设备正在加速崛起,截至2024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上市90余款放射治疗设备,国产品牌占比超70%;高端放疗设备也打破了技术封锁,质子/重离子治疗装置已获批,硼中子俘获疗法正在加速上市。 郭丽莉称,“我国核医疗产业链生态日趋完善,当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正在加速布局核医疗产业,构成我国核医疗未来发展的‘多极驱动’格局。” 除了核医疗之外,核技术还有一些应用场景虽然不广为人知,却时刻造福于大众生活。在我国核技术应用龙头企业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同辐”)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蕴韬看来,核技术在国计民生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用“小而美”来形容。 他进一步介绍称,在工业领域,核技术可应用于辐照材料改性。例如高铁、地铁建设中,需要在地下铺设电缆,要求这种工业级的电缆需要有较强的绝缘性和抗老化能力,在经过加速器辐照之后,工业电缆的相关性能可以大幅提升。这种技术目前已逐步应用于地暖管、汽车轮胎等日常用品的生产中,大幅提升了这些生活用品的使用年限。此外,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例如雄性蚊子经过辐照后会失去繁殖能力,放归大自然后,经过“绝育”的雄蚊与雌性蚊子结合之后,将无法再“生育”下一代,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蚊子的种群,从而避免蚊媒传染病的流行。“这种技术在今年广东防治基孔肯雅病毒流行的战疫中得以成熟应用。” 同辐行业协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此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曾评估,核技术应用产业直接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9个目标,核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在工业领域,核技术已成为提升改进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撑,作为嵌入式技术与众多工业门类广泛结合。在农业领域,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农产品和食品辐射加工、昆虫辐射不育等领域,成为改造、革新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核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已广泛应用在核医学、放射医学及肿瘤放射治疗医学领域,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是主要应用场景。在环保领域,核技术处理废气、废水、污泥及特种废物具有更高效、更低能耗、绿色环保、提高可生化性等特点,将成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力量。在公共安全领域,核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铁路、海运、公路等客运和货运安全检查中。除此之外,核技术在新材料、采矿、考古勘查、分析修复、外太空等极端环境下供电供热、等离子体技术应用、半导体离子注入、同位素电池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 郭丽莉介绍称,中核集团作为核技术应用产业链的链长单位,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和引领者。同时,中国在同位素生产、加速器设备制造、放射性药物、辐照应用、核环保、安检设备等细分赛道出现了大批龙头企业。大量创新型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紧贴市场,为整个产业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预计“十五五”末,国内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 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意味着核技术应用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同辐行业协会提供的报告显示,近十年来,中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增长势头较好;另一方面,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潜力巨大。“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基本达到了万亿规模,例如美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左右,而我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到百分之一。”刘蕴韬认为,考虑到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强劲发展期,核技术应用产业仍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尤其是随着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核技术赋能效应愈发凸显,其未来产值难以估量。 根据此前12部委发布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围绕核技术在医学诊疗、农业育种、食品加工、材料改性、安检安保等重点方向或领域的应用,力争核技术应用产业年直接经济产值达4000亿元,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郭丽莉称,“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总产值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到‘十五五’末,我们预计中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年产值可以达到6000亿元左右。” 在中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各领域中,核医疗领域被普遍认为市场前景最为广阔。同辐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以核医疗产业中的放射性药物为例,国内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93亿元增长至2030年260亿元。核医疗之外,我国的核技术在工业升级、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以及高端材料与前沿科技等多个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大应用潜力,个别领域可能会实现爆发式增长。 “目前来看,核分析产业就是一片蓝海市场。”刘蕴韬认为,例如在路桥等基建行业,为了更好地检视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可采用核技术对关键部位进行无损的“透视”分析。在未来,随着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一些类似的高端测试分析设备将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特别是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将提速,核技术应用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健全。在郭丽莉看来,未来几年,核技术在高端材料改性、废水废渣治理、危爆物品识别、农业产品保藏和育种等领域都将得到快速推广,相关产业也将迅猛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沿科技领域,中国的核技术也有望扮演“奇兵”角色。郭丽莉称,“我国已自主掌握利用中子辐射制备8英寸单晶硅的技术,年产能30-40吨。还成功研制出中束流、大束流、高能机系列化氢离子注入机产品体系,建成国内技术领先的功率芯片辐射研发与生产设施,实现技术和设备自主可控,解决了我国功率芯片产业链关键路径的‘卡脖子’问题。” “强链行动计划”将补齐短板 在11月27日举行的第二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同辐行业协会将正式发布《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强链行动计划》。据了解,该计划将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用金”相关单位,深化行业资源整合融通、跨领域协同联动,实现“子链有支撑、分工有协同、落地有保障”的产业推进格局。 郭丽莉称,“当前,我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期,产业发展面临‘成果与痛点并存’的局面,比如产业链自主供应弹性不足,关键同位素存在单点依赖风险,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仍有‘卡脖子’隐患,因此我们亟须以系统性行动衔接未来发展蓝图。” 据了解,“强链行动计划”的成果将体现在筑牢安全屏障、培育“核技术+”生态、提供政策样本三大维度。在产业链安全方面,中核集团通过系统性产能建设,实现镥-177、钇-90等关键同位素国产化突破,钼-99、碘-131自主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扭转“受制于人”局面,为“十五五”同位素安全可控奠定基础,支撑“国家级同位素供应基地”建设,筑牢核医疗、高端制造供应链屏障。在“核技术+”生态培育方面,“核技术+”跨界融合成效显著:“核技术+AI”应用于智慧核医疗和安检,“核技术+新材料”辐射改性高分子材料配套新能源产业,“核技术+农业”辐照育种技术提升作物抗病性、扩大推广范围。这些新业态将在“十五五”期间形成规模效应,带动超千亿元级新增产值,推动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跨越。在政策衔接上,强链行动计划和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图谱将为“十五五”规划提供实践样本和重要支撑。 此外,“强链行动计划”还展现出了高度的协同性,《环球时报》记者发现,该计划不仅充分调动了国内核技术应用产业相关的各大科研院所和企业,还进行了细致分工,让相关机构各展所长,在产业链中承担相应任务。在基础设施能级提升、关键技术攻坚、标准体系建设等多个环节细化了实施单位。 “这种高度协同的模式,是中核集团对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生动行业诠释,是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实践,是新型举国体制在行业层面的创新应用。”郭丽莉认为,这种模式既彰显国家战略引领,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既保障产业链安全,又培育产业新生态;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卡脖子”环节,希望通过“强链行动计划”携手参与单位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共同研发,补齐短板,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在“十五五”实现跨越发展,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宝贵行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