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3Xi3hW7Q作者:李迅典china.huanqiu.comarticle《环球时报》探访全球海拔最高智算中心“雅江1号”:在世界屋脊构建“最强大脑”/e3pmh1nnq/e7tl4e309【环球时报赴西藏特派记者 李迅典】“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走进全球海拔最高、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1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步入这个位于西藏山南、雅鲁藏布江畔、海拔超过3600米的智算中心的大厅,玻璃墙后的机房内,一排排机柜整齐列阵,高性能计算服务器高速运转,蓝绿色的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着,宣告着西藏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西藏在全国算力版图中的地位2025年6月18日,被命名为“雅江1号”的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正式开服运营。作为湖北省、武汉市援藏的“头号工程”,“雅江1号”一期规划打造2000P(FP16)算力规模的智能算力枢纽。雅江计算总经理韩双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从2024年5月受邀考察,到今年中心6月正式开服,仅用了14个月。” 据专家介绍,“雅江1号”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西藏在全国算力版图中的地位。该项目已纳入西藏自治区“算力珠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未来将扮演关键枢纽角色,连接拉萨主节点与林芝、昌都等特色节点。如今,这座一期算力规模达2000P的智算中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雪域“最强大脑”。为什么选在海拔这么高的位置来建设智算中心,与平原地区相比具有哪些优势?一位“雅江1号”技术工程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藏地区不仅水电、光伏、风电资源丰富,自然冷源也非常丰富,空气洁净度高,可以大幅度降低智算中心运行过程中的散热和制冷成本。据测算,“雅江1号”智算中心项目全年运行PUE(能源使用效率)值小于1.1,属于典型的高效节能、绿色智算中心。雅江计算副总经理李艳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该中心的创新设计。首先是高密机柜设计。实现了单个机柜高达35千瓦的超高密度部署,以承载强大的AI算力服务器。其次是定制化智能散热系统。针对西藏空气稀薄、干燥的气候特点,以及高密机柜产生的巨大热量,项目大规模采用封闭热通道MINI风墙高密度模块化机房技术。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地结合了室外集成冷站方案,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的自然冷源(低温空气)进行高效冷却。作为全球首个3000米以上海拔的大型智算中心,在高原上建设并运营面临哪些难题?韩双双坦言,最大的挑战是没有任何可参考的高原智算中心实际建设和运营案例。“项目团队踏入的是一个相对‘真空’的领域,虽然传统数据中心已经形成成熟的行业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并未对高海拔地区数据中心设置针对性细化条款和专项指标。”“这不仅仅是企业投资行为,‘雅江1号’更核心的使命是系统验证高原极端环境下大规模算力集群长期稳定运行的可行性,填补了我国《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在高海拔地区的标准空白,为全球极端环境下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新路径。”韩双双表示。开创性的“西训东用”模式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除了填补西藏算力空白,“雅江1号”开创性的“西训东用”运营模式的意义更为深远。“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聚在东部,但东部正日益面临能源与算力资源紧张的双重压力。”韩双双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称,“西训”要充分利用西藏富集的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冷却条件,将需要消耗海量电力的AI模型“训练”环节(即让AI模型从海量数据中学习)放在能源充足、散热成本低的西部高原;“东用”是将训练成熟的智能模型,通过高效稳定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输送至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长江沿线城市的“推理”中心,满足低延迟响应的需求,就近服务于终端用户。韩双双形象地将算力“黄金三角”类比人体,“西藏为‘脑’,承担高强度、高能耗的AI训练任务;长江沿线城市为‘四肢’,提供低延迟的推理服务,快速响应产业需求;数据如‘血液’,在东西部之间高效循环,持续赋能。”将赋能藏医药、高原农牧业等“雅江1号”项目深刻体现了“东数西算”工程的精髓,并推动东西部协作从“资源互补”,跃升至更深层次的“智力共享”与产业协同。据介绍,湖北作为重要的技术输出方,依托武汉国家算力枢纽的产业和技术优势,为“雅江1号”提供了从规划设计、关键技术支撑到核心设备选型的全方位保障,并承担重要的人才培训任务。而西藏丰富的清洁能源和独特的自然冷却条件,则为湖北乃至整个东部地区的算力基础设施提供了坚实的低碳支撑,有效缓解了东部能源压力,形成了“西部清洁能源保障算力生产,东部市场应用反哺技术人才”的高效协同循环。据悉,“雅江1号”还推行“引进来+传帮带”的人才本地化策略,将陆续与西藏当地高校达成深度合作,带动本地人才参与到智算中心系统运维工作中,接受来自武汉专家的“一对一”指导,加速实现核心技术团队的本地化培养。同时,项目还创新性地采用“飞地经济”模式,计划帮助西藏山南市在武汉建设数字产业协作园区,打造“研发在湖北、算力在西藏、服务在全国”的产业协作链条,真正形成“西藏算力-湖北应用-全国服务”的可持续产业生态。西藏地区的水电资源将为智算中心乃至未来西藏更大规模的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稳定、绿色的能源保障;而“雅江1号”智算中心作为前沿的数字基础设施,则成为“东数西算”战略在青藏高原落下的核心支点,将清洁能源转化为高质量算力。“这是国家算力网络在高原的关键落子。”韩双双表示,“雅江1号”将立足西藏,辐射全国,全方位服务于大模型训练推理、自动驾驶研发、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前沿科技领域。目前,“雅江1号”虽尚处于内测和系统适配优化阶段,产业升级的实质成效需要时间沉淀,但其赋能路径已经展开。李艳超透露,该中心正积极与当地企业接洽,例如一家企业的高原心脏健康数据分析等业务就对算力有巨大需求。未来,藏医药、高原特色农牧业(如种质资源分析、智慧养殖/种植)、生态环保监测等西藏优势产业,都将成为“雅江1号”算力赋能的核心目标,它将助力这些传统资源实现价值的数字化倍增。176055129309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56893577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63720551496d0b11d6e1528fcf17bb7u5.jpg{"email":"liuqian@huanqiu.com","name":"刘倩"}
【环球时报赴西藏特派记者 李迅典】“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走进全球海拔最高、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1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步入这个位于西藏山南、雅鲁藏布江畔、海拔超过3600米的智算中心的大厅,玻璃墙后的机房内,一排排机柜整齐列阵,高性能计算服务器高速运转,蓝绿色的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着,宣告着西藏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西藏在全国算力版图中的地位2025年6月18日,被命名为“雅江1号”的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正式开服运营。作为湖北省、武汉市援藏的“头号工程”,“雅江1号”一期规划打造2000P(FP16)算力规模的智能算力枢纽。雅江计算总经理韩双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从2024年5月受邀考察,到今年中心6月正式开服,仅用了14个月。” 据专家介绍,“雅江1号”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西藏在全国算力版图中的地位。该项目已纳入西藏自治区“算力珠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未来将扮演关键枢纽角色,连接拉萨主节点与林芝、昌都等特色节点。如今,这座一期算力规模达2000P的智算中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雪域“最强大脑”。为什么选在海拔这么高的位置来建设智算中心,与平原地区相比具有哪些优势?一位“雅江1号”技术工程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藏地区不仅水电、光伏、风电资源丰富,自然冷源也非常丰富,空气洁净度高,可以大幅度降低智算中心运行过程中的散热和制冷成本。据测算,“雅江1号”智算中心项目全年运行PUE(能源使用效率)值小于1.1,属于典型的高效节能、绿色智算中心。雅江计算副总经理李艳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该中心的创新设计。首先是高密机柜设计。实现了单个机柜高达35千瓦的超高密度部署,以承载强大的AI算力服务器。其次是定制化智能散热系统。针对西藏空气稀薄、干燥的气候特点,以及高密机柜产生的巨大热量,项目大规模采用封闭热通道MINI风墙高密度模块化机房技术。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地结合了室外集成冷站方案,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的自然冷源(低温空气)进行高效冷却。作为全球首个3000米以上海拔的大型智算中心,在高原上建设并运营面临哪些难题?韩双双坦言,最大的挑战是没有任何可参考的高原智算中心实际建设和运营案例。“项目团队踏入的是一个相对‘真空’的领域,虽然传统数据中心已经形成成熟的行业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并未对高海拔地区数据中心设置针对性细化条款和专项指标。”“这不仅仅是企业投资行为,‘雅江1号’更核心的使命是系统验证高原极端环境下大规模算力集群长期稳定运行的可行性,填补了我国《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在高海拔地区的标准空白,为全球极端环境下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新路径。”韩双双表示。开创性的“西训东用”模式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除了填补西藏算力空白,“雅江1号”开创性的“西训东用”运营模式的意义更为深远。“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聚在东部,但东部正日益面临能源与算力资源紧张的双重压力。”韩双双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称,“西训”要充分利用西藏富集的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冷却条件,将需要消耗海量电力的AI模型“训练”环节(即让AI模型从海量数据中学习)放在能源充足、散热成本低的西部高原;“东用”是将训练成熟的智能模型,通过高效稳定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输送至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长江沿线城市的“推理”中心,满足低延迟响应的需求,就近服务于终端用户。韩双双形象地将算力“黄金三角”类比人体,“西藏为‘脑’,承担高强度、高能耗的AI训练任务;长江沿线城市为‘四肢’,提供低延迟的推理服务,快速响应产业需求;数据如‘血液’,在东西部之间高效循环,持续赋能。”将赋能藏医药、高原农牧业等“雅江1号”项目深刻体现了“东数西算”工程的精髓,并推动东西部协作从“资源互补”,跃升至更深层次的“智力共享”与产业协同。据介绍,湖北作为重要的技术输出方,依托武汉国家算力枢纽的产业和技术优势,为“雅江1号”提供了从规划设计、关键技术支撑到核心设备选型的全方位保障,并承担重要的人才培训任务。而西藏丰富的清洁能源和独特的自然冷却条件,则为湖北乃至整个东部地区的算力基础设施提供了坚实的低碳支撑,有效缓解了东部能源压力,形成了“西部清洁能源保障算力生产,东部市场应用反哺技术人才”的高效协同循环。据悉,“雅江1号”还推行“引进来+传帮带”的人才本地化策略,将陆续与西藏当地高校达成深度合作,带动本地人才参与到智算中心系统运维工作中,接受来自武汉专家的“一对一”指导,加速实现核心技术团队的本地化培养。同时,项目还创新性地采用“飞地经济”模式,计划帮助西藏山南市在武汉建设数字产业协作园区,打造“研发在湖北、算力在西藏、服务在全国”的产业协作链条,真正形成“西藏算力-湖北应用-全国服务”的可持续产业生态。西藏地区的水电资源将为智算中心乃至未来西藏更大规模的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稳定、绿色的能源保障;而“雅江1号”智算中心作为前沿的数字基础设施,则成为“东数西算”战略在青藏高原落下的核心支点,将清洁能源转化为高质量算力。“这是国家算力网络在高原的关键落子。”韩双双表示,“雅江1号”将立足西藏,辐射全国,全方位服务于大模型训练推理、自动驾驶研发、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前沿科技领域。目前,“雅江1号”虽尚处于内测和系统适配优化阶段,产业升级的实质成效需要时间沉淀,但其赋能路径已经展开。李艳超透露,该中心正积极与当地企业接洽,例如一家企业的高原心脏健康数据分析等业务就对算力有巨大需求。未来,藏医药、高原特色农牧业(如种质资源分析、智慧养殖/种植)、生态环保监测等西藏优势产业,都将成为“雅江1号”算力赋能的核心目标,它将助力这些传统资源实现价值的数字化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