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diKGs7Udh china.huanqiu.comarticle鳌山纪——一座村庄和一群乡民以爱之名共同成长的故事/e3pmh1nnq/e3pra70uk题记:位于常德市西北部的一座村庄,从寂寂无名到闪耀出圈,只因10年来,由村民自发成立的鳌山村爱心协会每年坚持发钱奖励村里的优秀学子。10年爱心奖学,让一座村庄倔强而又温情地发生着变化。 秋天的鳌山村颇有姿色,栾树缀红,稻田流金,板栗藏枝,柿子挂黄,柑橘飘香。一整个秋,都落在红瓦白墙的村庄。 红瓦白墙的鳌山村十分美丽(航拍图) 这座位于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的村庄,从2016年开始,每年坚持在橙黄橘绿时召开大会奖励全村优秀学子,激励村民崇文重教、奋发图强。10年间,鳌山村共奖励小学生192人、中学生88人、大学生120人、研究生28人、“五好家庭”46户、教师4人。在以奖助学的推动下,当地逐渐学风盛、家风暖、民风清,一座村庄和一群乡民以爱之名共同成长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而这一切,要从2016年成立的鳌山村爱心协会说起。 临澧县四新岗镇鳌山村爱心协会第十次奖励大会现场 爱的聚合 以奖助学泽乡土 2016年,从鳌山村走出去的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何崇元带着对故土的热爱回到家乡,“科技、教育是兴国之基、强国之器。要让孩子多读书,要让每个家庭文明和睦,通过奖优扬善让鳌山村多出人才,让家乡变得更美好。”何崇元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发起成立了鳌山村爱心协会,迅速得到村民的响应。 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何崇元、常德市政协原主席刘春林为获奖学生的家长颁奖 那一年,69岁的村民游大年慷慨地拿出了2000元。村里人见到她就竖起大拇指,“游奶奶真厉害,家里的4个孩子个个优秀,不是硕士就是博士。医生、大学老师、军官,还有开公司的老总,在你家聚齐了。”10年间,游大年的头发由花白变成银白,但她每年从未间断捐款。面对乡邻的夸赞,这位丈夫去世多年的农村老太太摆摆手,谦虚地说:“这没什么,家里孩子多,以前大家帮衬我,现在孩子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教育他们要有感恩的心,每年捐一点表达心意。” 那一年,在临澧县城做生意的村民何华波一下子捐赠了5000元,“爱心协会刚成立,底子薄,能多捐点就多捐点。”这位在鳌山村上了小学又上中学的年轻人,对学校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能鼓励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这是好事。”此后的9年间,何华波也是每年必捐。每次他从县城回老家,乡邻老远就和他打招呼:“波儿是个有爱心的人,你不发财哪个发财?” 那一年,79岁的老党员朱传明把起早贪黑卖菜得来的1角、5角零钱,换成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郑重地捐给了爱心协会。身形瘦削的老两口时常天刚蒙蒙亮,就一个挑着茄子、苦瓜,一个提着豆角、辣椒,蹒跚着赶往鳌山村的集市。“这些蔬菜都是我在门前开荒种的,一天能卖几块钱。”那100元钱,老人攒了1个多月。“村里人一表扬我,我就不好意思。大家都给孩子们捐钱,我也想捐,这点钱,不算什么。”老人说话时有些腼腆。 朱传明夫妇在菜地里干活 10年间,靠着爱的一点一滴聚合,鳌山村每年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今年奖励优秀小学生21人、优秀中考生4人、优秀高考生15人、考取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学生5人、硕士研究生8人、优秀教师4人,资助困难学生5人。 领取奖励的优秀学子 鳌山村党总支书记朱海军说起爱心协会难掩激动:“2016年,第一次召开奖励大会时,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只有8人。今年包括研究生在内,考上大学的有28人。村里的孩子要改变命运唯有靠知识,这些年,孩子们越来越懂事、学习越来越刻苦,村里崇文重教的风气也越来越浓,这些都离不开爱心协会的引导和鼓励。” 爱的传递 承善为泉润民风 10年间,鳌山村爱心奖学的故事在不断续写。当初那些走上台领取奖励的少年转身已成长为回馈家乡的爱心捐赠人。 认真学习的孩子们 2017年考上河南工业大学的何恒从2023年开始,每年给爱心协会捐赠500元,连续捐赠了3年。“当年我考上大学时,爱心协会奖励给我2000元,现在我已经参加工作,有能力也有责任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这位在深圳上班的小伙子希望以此激励村里的孩子走出去见见世面,亦如当年的自己一样。 2018年考上新疆大学的王梦玲如今已在广东东莞站稳脚跟,今年她捐赠了1000元。“我考上大学那年,爱心协会奖励给我5000元,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笔巨款。人要懂得感恩,我有能力时自然要回报家乡,让家乡变得更好。”这位朴实的姑娘说,那本获奖的大红证书她会珍藏一辈子。 临澧县四新岗镇鳌山完小 如今,88岁的朱传明老人身体不如从前,没有了卖菜的收入,其远在云南大理教书的儿子朱建国接过接力棒,今年捐赠了1000元。 爱心的力量,正在鳌山村一代代传递,汇成一股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10年间,爱心协会共接收捐款83万多元,发放奖金67万多元。 鳌山村爱心协会成立时有50多名会员,在鳌山村党总支、乡贤和村民的合力推动下,现有会员120多名,会员里除了有本村籍人士,还有很多外地人。唐海,北京人,捐赠1000元;吴天红,北京人,捐赠1000元;王雷,临澧县合口镇人,捐赠1000元……在鳌山村爱心协会负责人章建民记录的2025年会员爱心捐款明细里,这些名字赫然在目,他们都是被鳌山村爱心奖学的故事吸引而来。 爱的成长 学风盛则文明兴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教育,既要育新人,更要聚民心。这些年,乡亲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在这种感恩奋进的氛围中,学风盛、文明兴,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了。”在鳌山村当了12年领头人的朱海军欣喜地发现,这股文明新风让村民展现出新风貌:邻里吵架的少了,做好事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相互帮衬的多了;乱丢垃圾的少了,讲究卫生的多了。村两委以此为契机,开展“五好家庭”评选,设置“培养孩子、孝敬老人、讲究卫生、和谐邻里”4个家庭奖项。 获奖的五好家庭 杨力菲 摄 这辈子吃尽了没文化苦的村民辜金民,近几年终于扬眉吐气。2021年,大孙子辜宇凡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辜金民作为家长代表,披红挂彩走上领奖台领了奖状和大红包。2022年,孙女辜飞宇考上了北部湾大学,小孙子辜飞扬考入了临澧县第一中学,辜金民一下子领了两个奖。今年,辜飞扬考上了湘潭大学,辜金民又一次作为家长代表上台领奖。“孩子们在爱心协会的激励下成长,都是比着学,个个想拿奖,我是无条件支持他们读书,因为这是村里最光荣的事。”获得村干部颁发的“培养孩子”奖牌,辜金民笑得合不拢嘴。 村民李寿红至今记得,2023年10月2日那天,自己不仅在奖励大会上戴绶带、领红包,还收到了村干部敲锣打鼓送到家里的“孝敬老人”奖牌。“我就是尽力照顾好生病的公婆、瘫痪的兄弟,尽自己的本分,没想到大伙给我这么大的荣誉。”有些受宠若惊的李寿红道出了心里话,“乡亲们家家户户都是和和美美的,我可不能拖后腿,也要把家里照顾好,家和万事兴嘛。” 还有村民何荣丰两口子,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晚都认真收拾自家院落。院子里的花卉争奇斗艳,果木愈加挺拔。除了自家一尘不染,何荣丰还经常把屋前的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加宽的通组公路干干净净 总是一脸微笑的村民何绍基,在门前的通组公路加宽时,不仅自己捐资5000元,还陪同村干部动员左邻右舍出钱出力。 …… 文明新风劲吹鳌山村,吹绿了乡村环境,吹暖了邻里人心,更吹开了村民的幸福笑颜。这幅和美共富的图景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鳌山村,在爱的滋养下,已成长为既有乡土韵味又有文明温度的鲜活模样。 航拍鳌山村记者手记: 十年奖学注入乡村振兴精神动能 陈晓真 当临澧县鳌山村爱心协会的第十次奖励大会在金秋时节如期举行,11万余元奖金送到57名优秀学子与教师手中时,这场跨越10年的爱心接力,早已超越了物质奖励的意义,成为科教兴国战略在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才,人才培育的根本在教育,鳌山村用10年的坚持证明,基层的点滴行动是国家战略最坚实的支撑。 鳌山村以奖助学是激活乡村教育的源头活水。连续6年获奖的小学生朱思蕊以奖励为动力持续奋进,参加工作后的何恒、王梦玲主动回馈爱心,这些故事印证了奖励机制对学习热情和感恩之心的激发作用。卖菜老人朱传明将积攒的1角、5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捐出去,学历不高的辜金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孙子孙女上大学……当乡村教育有了民间力量的托举,当崇文重教成为村风民俗,当村民们从靠外部激励到主动感知、自觉参与,科教兴国的根基便在泥土中扎得更深。 10年坚守更沉淀出宝贵的精神财富。鳌山村的以奖助学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乡村文明的培育工程。从本土乡亲慷慨解囊到外地人士踊跃捐款,从学生受奖到乡贤回馈,爱心的传递让“感恩奋进”成为村庄的精神标识。这种精神力量既照亮了学子的求学路,更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共识。当更多乡村像鳌山村这样,用主动践行的方式培育乡村文明,以向善新风破除陈规陋习,既让乡村颜值提升,又让乡村气质彰显,那么注入了持久精神动能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常德融媒·常德日报客户端作者:魏仙耘 陈晓真 蔡文龙1759890989105责编:李莹莹常德发布175989098910511[]{"email":"liyingying@huanqiu.com","name":"李莹莹"}
题记:位于常德市西北部的一座村庄,从寂寂无名到闪耀出圈,只因10年来,由村民自发成立的鳌山村爱心协会每年坚持发钱奖励村里的优秀学子。10年爱心奖学,让一座村庄倔强而又温情地发生着变化。 秋天的鳌山村颇有姿色,栾树缀红,稻田流金,板栗藏枝,柿子挂黄,柑橘飘香。一整个秋,都落在红瓦白墙的村庄。 红瓦白墙的鳌山村十分美丽(航拍图) 这座位于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的村庄,从2016年开始,每年坚持在橙黄橘绿时召开大会奖励全村优秀学子,激励村民崇文重教、奋发图强。10年间,鳌山村共奖励小学生192人、中学生88人、大学生120人、研究生28人、“五好家庭”46户、教师4人。在以奖助学的推动下,当地逐渐学风盛、家风暖、民风清,一座村庄和一群乡民以爱之名共同成长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而这一切,要从2016年成立的鳌山村爱心协会说起。 临澧县四新岗镇鳌山村爱心协会第十次奖励大会现场 爱的聚合 以奖助学泽乡土 2016年,从鳌山村走出去的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何崇元带着对故土的热爱回到家乡,“科技、教育是兴国之基、强国之器。要让孩子多读书,要让每个家庭文明和睦,通过奖优扬善让鳌山村多出人才,让家乡变得更美好。”何崇元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发起成立了鳌山村爱心协会,迅速得到村民的响应。 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何崇元、常德市政协原主席刘春林为获奖学生的家长颁奖 那一年,69岁的村民游大年慷慨地拿出了2000元。村里人见到她就竖起大拇指,“游奶奶真厉害,家里的4个孩子个个优秀,不是硕士就是博士。医生、大学老师、军官,还有开公司的老总,在你家聚齐了。”10年间,游大年的头发由花白变成银白,但她每年从未间断捐款。面对乡邻的夸赞,这位丈夫去世多年的农村老太太摆摆手,谦虚地说:“这没什么,家里孩子多,以前大家帮衬我,现在孩子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教育他们要有感恩的心,每年捐一点表达心意。” 那一年,在临澧县城做生意的村民何华波一下子捐赠了5000元,“爱心协会刚成立,底子薄,能多捐点就多捐点。”这位在鳌山村上了小学又上中学的年轻人,对学校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能鼓励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这是好事。”此后的9年间,何华波也是每年必捐。每次他从县城回老家,乡邻老远就和他打招呼:“波儿是个有爱心的人,你不发财哪个发财?” 那一年,79岁的老党员朱传明把起早贪黑卖菜得来的1角、5角零钱,换成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郑重地捐给了爱心协会。身形瘦削的老两口时常天刚蒙蒙亮,就一个挑着茄子、苦瓜,一个提着豆角、辣椒,蹒跚着赶往鳌山村的集市。“这些蔬菜都是我在门前开荒种的,一天能卖几块钱。”那100元钱,老人攒了1个多月。“村里人一表扬我,我就不好意思。大家都给孩子们捐钱,我也想捐,这点钱,不算什么。”老人说话时有些腼腆。 朱传明夫妇在菜地里干活 10年间,靠着爱的一点一滴聚合,鳌山村每年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今年奖励优秀小学生21人、优秀中考生4人、优秀高考生15人、考取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学生5人、硕士研究生8人、优秀教师4人,资助困难学生5人。 领取奖励的优秀学子 鳌山村党总支书记朱海军说起爱心协会难掩激动:“2016年,第一次召开奖励大会时,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只有8人。今年包括研究生在内,考上大学的有28人。村里的孩子要改变命运唯有靠知识,这些年,孩子们越来越懂事、学习越来越刻苦,村里崇文重教的风气也越来越浓,这些都离不开爱心协会的引导和鼓励。” 爱的传递 承善为泉润民风 10年间,鳌山村爱心奖学的故事在不断续写。当初那些走上台领取奖励的少年转身已成长为回馈家乡的爱心捐赠人。 认真学习的孩子们 2017年考上河南工业大学的何恒从2023年开始,每年给爱心协会捐赠500元,连续捐赠了3年。“当年我考上大学时,爱心协会奖励给我2000元,现在我已经参加工作,有能力也有责任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这位在深圳上班的小伙子希望以此激励村里的孩子走出去见见世面,亦如当年的自己一样。 2018年考上新疆大学的王梦玲如今已在广东东莞站稳脚跟,今年她捐赠了1000元。“我考上大学那年,爱心协会奖励给我5000元,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笔巨款。人要懂得感恩,我有能力时自然要回报家乡,让家乡变得更好。”这位朴实的姑娘说,那本获奖的大红证书她会珍藏一辈子。 临澧县四新岗镇鳌山完小 如今,88岁的朱传明老人身体不如从前,没有了卖菜的收入,其远在云南大理教书的儿子朱建国接过接力棒,今年捐赠了1000元。 爱心的力量,正在鳌山村一代代传递,汇成一股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10年间,爱心协会共接收捐款83万多元,发放奖金67万多元。 鳌山村爱心协会成立时有50多名会员,在鳌山村党总支、乡贤和村民的合力推动下,现有会员120多名,会员里除了有本村籍人士,还有很多外地人。唐海,北京人,捐赠1000元;吴天红,北京人,捐赠1000元;王雷,临澧县合口镇人,捐赠1000元……在鳌山村爱心协会负责人章建民记录的2025年会员爱心捐款明细里,这些名字赫然在目,他们都是被鳌山村爱心奖学的故事吸引而来。 爱的成长 学风盛则文明兴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教育,既要育新人,更要聚民心。这些年,乡亲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在这种感恩奋进的氛围中,学风盛、文明兴,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了。”在鳌山村当了12年领头人的朱海军欣喜地发现,这股文明新风让村民展现出新风貌:邻里吵架的少了,做好事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相互帮衬的多了;乱丢垃圾的少了,讲究卫生的多了。村两委以此为契机,开展“五好家庭”评选,设置“培养孩子、孝敬老人、讲究卫生、和谐邻里”4个家庭奖项。 获奖的五好家庭 杨力菲 摄 这辈子吃尽了没文化苦的村民辜金民,近几年终于扬眉吐气。2021年,大孙子辜宇凡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辜金民作为家长代表,披红挂彩走上领奖台领了奖状和大红包。2022年,孙女辜飞宇考上了北部湾大学,小孙子辜飞扬考入了临澧县第一中学,辜金民一下子领了两个奖。今年,辜飞扬考上了湘潭大学,辜金民又一次作为家长代表上台领奖。“孩子们在爱心协会的激励下成长,都是比着学,个个想拿奖,我是无条件支持他们读书,因为这是村里最光荣的事。”获得村干部颁发的“培养孩子”奖牌,辜金民笑得合不拢嘴。 村民李寿红至今记得,2023年10月2日那天,自己不仅在奖励大会上戴绶带、领红包,还收到了村干部敲锣打鼓送到家里的“孝敬老人”奖牌。“我就是尽力照顾好生病的公婆、瘫痪的兄弟,尽自己的本分,没想到大伙给我这么大的荣誉。”有些受宠若惊的李寿红道出了心里话,“乡亲们家家户户都是和和美美的,我可不能拖后腿,也要把家里照顾好,家和万事兴嘛。” 还有村民何荣丰两口子,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晚都认真收拾自家院落。院子里的花卉争奇斗艳,果木愈加挺拔。除了自家一尘不染,何荣丰还经常把屋前的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加宽的通组公路干干净净 总是一脸微笑的村民何绍基,在门前的通组公路加宽时,不仅自己捐资5000元,还陪同村干部动员左邻右舍出钱出力。 …… 文明新风劲吹鳌山村,吹绿了乡村环境,吹暖了邻里人心,更吹开了村民的幸福笑颜。这幅和美共富的图景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鳌山村,在爱的滋养下,已成长为既有乡土韵味又有文明温度的鲜活模样。 航拍鳌山村记者手记: 十年奖学注入乡村振兴精神动能 陈晓真 当临澧县鳌山村爱心协会的第十次奖励大会在金秋时节如期举行,11万余元奖金送到57名优秀学子与教师手中时,这场跨越10年的爱心接力,早已超越了物质奖励的意义,成为科教兴国战略在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才,人才培育的根本在教育,鳌山村用10年的坚持证明,基层的点滴行动是国家战略最坚实的支撑。 鳌山村以奖助学是激活乡村教育的源头活水。连续6年获奖的小学生朱思蕊以奖励为动力持续奋进,参加工作后的何恒、王梦玲主动回馈爱心,这些故事印证了奖励机制对学习热情和感恩之心的激发作用。卖菜老人朱传明将积攒的1角、5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捐出去,学历不高的辜金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孙子孙女上大学……当乡村教育有了民间力量的托举,当崇文重教成为村风民俗,当村民们从靠外部激励到主动感知、自觉参与,科教兴国的根基便在泥土中扎得更深。 10年坚守更沉淀出宝贵的精神财富。鳌山村的以奖助学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乡村文明的培育工程。从本土乡亲慷慨解囊到外地人士踊跃捐款,从学生受奖到乡贤回馈,爱心的传递让“感恩奋进”成为村庄的精神标识。这种精神力量既照亮了学子的求学路,更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共识。当更多乡村像鳌山村这样,用主动践行的方式培育乡村文明,以向善新风破除陈规陋习,既让乡村颜值提升,又让乡村气质彰显,那么注入了持久精神动能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常德融媒·常德日报客户端作者:魏仙耘 陈晓真 蔡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