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a1DW9rlxa china.huanqiu.comarticle众志成城丨胜利日纪念活动传遍世界 大量独家幕后工作画面首次公开/e3pmh1nnq/e7tl4e309巍巍长城,横亘中华大地;雄关漫道,民族脊梁挺立。八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八十载风云激荡,从砥柱中流到领航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向前进。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庄重肃穆,来自首都40余所高校的3000名学子,用青春和声,唱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第一首暖场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流离失所的东北同胞对家乡的思念与收复失地的渴望,唤起了民族觉醒,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的抗日烽火。参与演唱的学生,都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要让没有见过被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土地、没有听过流亡同胞呜咽的他们,建立与伟大抗战历程的连接感、建立情感共鸣,是贯穿整个排练过程的头号课题。负责合唱工作的创排团队和学校老师们,带着年轻的学生们,一起走进纪念馆、博物馆,在泛黄的家书前驻足,从抗日战士写给家人的绝笔信中,读懂什么是“保家卫国”。在电影院里,大家通过观摩抗战题材电影,穿过银幕走进战争年代的中国,完成血与火的历史记忆接力,明白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一堂堂思政课里,在一场场排练中,反复进入烽火岁月的历史情境中,明白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他们,绝不仅仅是表演,而是要成为跨越时空的“使者”,传递我们这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对先辈的敬仰,展现抗日军民血战到底不做亡国奴的骨气,最重要的是,展示屹立于世界的今日中国势不可挡的民族复兴决心。硝烟散去80年,弦歌未断,热血滚烫。在天安门广场,《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曲连唱,让大家重温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当《保卫黄河》的旋律,以每分钟152拍的速度,冲破广场的宁静,这份突破常规的激昂,是对经典的重塑,更是一场与节奏的精密博弈。要知道,这首曲子在音乐厅的常规速度在120拍,即便是快节奏演绎,也鲜有超过140拍的尝试。而此刻,152拍的高速里,多声部如奔涌的浪涛交织,每一个音符都在考验着3000人呼吸与节奏的同步。如此强烈的力量感以快节奏释放,需要3000人的声音在开阔的广场“声同一人”,首先面临的就是声音同步的难题,即便是短短一秒的时差,也足以让整齐的合唱变成散乱的杂音。20名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青年分指挥,是破解这场同步密码的关键。在四个月的排练期间,他们每天挥拍两万次以上,20名分指挥的动作如复制般精准,手臂起落间,仿佛有看不见的线,将他们牢牢牵在一起。时光更迭、使命相传。44万平方米的广场上,3000名合唱队员如列阵的白杨般挺拔。四首用血与火淬炼的歌曲,曾经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点燃人们心中的爱国之火,凝聚起亿万同胞奋起抗争、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这更是铭记历史的回响和面向未来的誓言。国之大典,气势恢宏,振奋人心。9月3日,首都北京,旌旗飘扬。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天安门广场气象恢宏。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钢铁长城”主题景观巍然矗立,14座烽燧托举起“1945”“2025”字样,14只“和平鸽”振翅飞翔,寓意着十四载浴血奋战、八十年精神传承。从空中俯瞰,广场中“众”字造型观礼台蔚为壮观,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扬奋进。胜利由人民铸就,胜利属于人民。九三当天的天安门广场,应该有哪些视觉形象?在上百个创意方案中,中央美术学院团队的“人民”构思创意迅速引发共鸣、脱颖而出。三人成众,众志成城,观礼台的造型有了,但怎么能让这个创意一目了然,颜色就成了关键。如何为天安门广场配色,让九三当天的广场,既符合纪念大会的气质,又凸显中国人的当代审美?两枚来自1955年的奖章启发了设计团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蔚平介绍,一个是独立自由奖章,一个是解放奖章,一枚是红金色,一个是绿金色,特别漂亮,就想到红色、绿色和金色作为这一次颜色的基本色。设计团队根据广场室外环境、光线变化,在不同材质上反复调试,最终选取了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三种颜色,作为九三当天天安门广场的主色调。年号台底座则由丰饶金向曙光红过渡。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巍然矗立的这组“钢铁长城”年号台,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与相距80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8个核心历史题材浮雕,仿佛形成跨越时空的一场呼应,诠释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建筑工人管张伟,今年56岁,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北京天安门广场重大活动的装置搭建任务。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他拼装过“红飘带”的弧度;2021年建党百年庆典,他组装过年号台的“彩虹桥”。可这次他总说“心里发紧”,生怕辜负了这份特殊的重量。两座年号台分别高14米、长45米、宽6米,总重超过了700吨,需要先在朝阳体育中心进行焊接、预装,再转运到天安门广场重新拼接,其中最大的钢结构模块单元一块就重达27吨。8月23日,年号台和观礼台装置,要在天安门广场完成整体拼装亮相。对于管张伟和工友们而言,“众志成城”这四个字不仅是他们正在拼装的核心装置要传递的主题,更是如期完成任务、不负使命的唯一答案。夜幕降临,天安门广场“钢铁长城”年号台、“众”字形观礼台完整亮相。这一刻,管张伟和同事们感到十分自豪,但多少还有些遗憾。已经是第三次承担广场庆典活动装置安装任务的他,却都没有机会能在活动当天感受现场气氛。然而几天后,他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纪念大会观礼请柬。9月3日当天,管张伟和其他194名工友作为8900多名广场设施建设施工人员代表,坐上了他们自己搭建的广场观礼台,观礼纪念大会和盛大阅兵式。铁流滚滚震大地,战鹰呼啸击长空。当令人热血沸腾的阅兵画面定格在亿万目光中,这场举世瞩目的盛典背后,4200多名志愿者、1000多名环卫工人,以及无数像管张伟一样的身影,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这场荣光。纪念大会尾声,伴随着嘹亮的《歌唱祖国》乐曲,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8万羽和平鸽翱翔天空。在这背后,是一群把时间计算精确到秒的人。小到气球直径标准,细到一厘米装置车定位误差,严到旗语指令拆分,他们精准把控、反复琢磨,只为让气球升空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完美的执着与赤诚。还有一群人,他们虽然远离大会现场,但同样与现场气氛同频共振。养鸽子是董洋家中四代人的共同爱好,每次天安门广场有重大庆典活动需要征集鸽子的时候,他和父亲总是早早报名。董洋家世代居住的什刹海,蓝天白云下,鸽哨回响,青砖灰瓦上,留下岁月痕迹,也见证这方土地今日安宁的生活。伟大时刻,成就经典记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举世瞩目,如何记录下这伟大的历史时刻,让它成为永恒的经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接受任务的第一刻,就决心以“历史最好、世界一流”的电视转播,将纪念大会化作亿万人共同凝视、共同铭记的精神印记。有人说,电视是带着遗憾的艺术,但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拒绝遗憾。从镜头设计到呈现手段,从声画表达到信号保障,对“伟大时刻的经典转化”,都带有自己的一份执着。要让经典定格为永恒。导演组经过反复实地踏勘,为纪念大会直播设置了一个总导演系统和七个分系统,直播机位超过170个,更首次规模化搭建了国产8K超高清转播系统。自2025年6月起,转播团队迎着骄阳,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模拟演练。盛夏7月的北京,酷暑难耐,转播团队转场到天安门广场开始正式搭建工作。对于大家而言,走上广场,才是实地大考。一个月的时间除了全要素演练外,一总七分的转播系统,精益求精,不间断进行局部演练和推演,力争将每一个细节打磨到最好。在直播中,总台创新视角拍摄和特种设备使用量双双创历史之最,首次在阅兵沿线路南设置固定高点机位;首次在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周围启用三条空中索道拍摄系统,借助7台主臂伸缩可达70米、拥有强稳定性和抗风能力的高空作业设备;在首次亮相的地面和空中装备上加装特殊视角微型机位等一系列设计,实现了空地联动呈现阅兵盛况的视听突破。这组被称为“中国排面”的镜头,每一个都经历了总台团队精益求精的设计和不计其数的打磨。长安街上预埋遥控的摄像机和仰拍镜头让战车如钢铁洪流迎面而来,势不可挡。空中梯队一镜到底的设计,轰鸣声中现代化军队的力量感扑面而来。经典镜头必有精神内核,要传递历史记忆,展现伟大抗战精神,彰显和平信念。这是承载民族记忆、彰显和平信念的伟大时刻。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前方共投入超过3000人工作团队,后方1500多人团队,接力承担起纪念大会直播、音响保障、文艺演出及大会同声传译等工作,以85种语言向全球传递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117个国家和地区的1776家海外媒体采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信号,创下单场直播外媒采用量历史最高纪录。多语种报道全球阅读量达23亿,与1.1万余家海外主流媒体合作传播超7万次。这场庄重热烈、大气磅礴、行云流水的视听盛宴,让世界透过屏幕,读懂中国对历史的尊重、对和平的坚守。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伟大精神,注定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光芒。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整场晚会由《怒吼吧 黄河》《红星照耀中国》《不可战胜的力量》《共同的黎明》《正义永恒》五个篇章和尾声《命运与共》构成,将历史时空、艺术时空、情感时空交织融合,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在90分钟的时间里,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勇担重任,带领中国人民勇抵外侮,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转化为一部气势磅礴的情景史诗剧。从1931年到2025年,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可歌可泣、值得铭记的真实故事是无以计数的。如何用有限的时间空间把这些故事讲出来?创作团队给出的答案是:经典瞬间。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叫声儿——娘!擂鼓 !送儿出征!这一幕再现的是,1943年“刘老庄连”面对20倍于己的敌军,为掩护乡亲转移,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这段极富视觉张力的骑兵连舞,以高度凝练的艺术造型,在遍地烽火中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战斗形象,令人耳目一新。铁道游击队舞充满巧思与设计,勾勒出中华儿女的机智抗争身影。气势迸发的大刀舞,尽显血战到底的无畏气魄。整台晚会的舞美造型简洁而富有现代感,为了增强节目的情景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团队让大量珍贵视频史料,经过AI修复等手段,有机融入舞台表演之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全中国的同胞们,今天,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尘封拂去,红色电波,字字铿锵,这段声音,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刻重现的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那一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电波。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是一次全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力量集结。舞台上,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齐上阵。特别是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在排练中接受了精神洗礼,他们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伟大抗战故事,让家国情、民族情可知可感。在第五场《正义永恒》中,当代人与杨靖宇、方志敏等先辈跨越时空对话,告慰英烈,今日中国,如你所愿。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把整场晚会推向高潮!这不是虚构的剧本,是新中国用70多年的发展写下的答案!“如你所愿”这四个字,从历史的伤痕中生长,在英雄的信仰中扎根,在新时代的荣光里绽放!从纪念大会、盛大阅兵的庄重仪式,到《正义必胜》晚会的深情演绎,跨越80年的致敬,是一次对世界和平的呼唤,更是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再出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要告慰英烈忠魂,更要弘扬正确的历史观,向世界昭示: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巍巍长城,抗争精神不朽。薪火长明,续写奋进华章。1759506261013责编:肖山央视新闻客户端17595301221961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f6d33e28d812a71124fd9c56ad02210f.jpeg{"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巍巍长城,横亘中华大地;雄关漫道,民族脊梁挺立。八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八十载风云激荡,从砥柱中流到领航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向前进。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庄重肃穆,来自首都40余所高校的3000名学子,用青春和声,唱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第一首暖场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流离失所的东北同胞对家乡的思念与收复失地的渴望,唤起了民族觉醒,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的抗日烽火。参与演唱的学生,都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要让没有见过被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土地、没有听过流亡同胞呜咽的他们,建立与伟大抗战历程的连接感、建立情感共鸣,是贯穿整个排练过程的头号课题。负责合唱工作的创排团队和学校老师们,带着年轻的学生们,一起走进纪念馆、博物馆,在泛黄的家书前驻足,从抗日战士写给家人的绝笔信中,读懂什么是“保家卫国”。在电影院里,大家通过观摩抗战题材电影,穿过银幕走进战争年代的中国,完成血与火的历史记忆接力,明白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一堂堂思政课里,在一场场排练中,反复进入烽火岁月的历史情境中,明白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他们,绝不仅仅是表演,而是要成为跨越时空的“使者”,传递我们这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对先辈的敬仰,展现抗日军民血战到底不做亡国奴的骨气,最重要的是,展示屹立于世界的今日中国势不可挡的民族复兴决心。硝烟散去80年,弦歌未断,热血滚烫。在天安门广场,《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曲连唱,让大家重温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当《保卫黄河》的旋律,以每分钟152拍的速度,冲破广场的宁静,这份突破常规的激昂,是对经典的重塑,更是一场与节奏的精密博弈。要知道,这首曲子在音乐厅的常规速度在120拍,即便是快节奏演绎,也鲜有超过140拍的尝试。而此刻,152拍的高速里,多声部如奔涌的浪涛交织,每一个音符都在考验着3000人呼吸与节奏的同步。如此强烈的力量感以快节奏释放,需要3000人的声音在开阔的广场“声同一人”,首先面临的就是声音同步的难题,即便是短短一秒的时差,也足以让整齐的合唱变成散乱的杂音。20名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青年分指挥,是破解这场同步密码的关键。在四个月的排练期间,他们每天挥拍两万次以上,20名分指挥的动作如复制般精准,手臂起落间,仿佛有看不见的线,将他们牢牢牵在一起。时光更迭、使命相传。44万平方米的广场上,3000名合唱队员如列阵的白杨般挺拔。四首用血与火淬炼的歌曲,曾经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点燃人们心中的爱国之火,凝聚起亿万同胞奋起抗争、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这更是铭记历史的回响和面向未来的誓言。国之大典,气势恢宏,振奋人心。9月3日,首都北京,旌旗飘扬。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天安门广场气象恢宏。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钢铁长城”主题景观巍然矗立,14座烽燧托举起“1945”“2025”字样,14只“和平鸽”振翅飞翔,寓意着十四载浴血奋战、八十年精神传承。从空中俯瞰,广场中“众”字造型观礼台蔚为壮观,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扬奋进。胜利由人民铸就,胜利属于人民。九三当天的天安门广场,应该有哪些视觉形象?在上百个创意方案中,中央美术学院团队的“人民”构思创意迅速引发共鸣、脱颖而出。三人成众,众志成城,观礼台的造型有了,但怎么能让这个创意一目了然,颜色就成了关键。如何为天安门广场配色,让九三当天的广场,既符合纪念大会的气质,又凸显中国人的当代审美?两枚来自1955年的奖章启发了设计团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蔚平介绍,一个是独立自由奖章,一个是解放奖章,一枚是红金色,一个是绿金色,特别漂亮,就想到红色、绿色和金色作为这一次颜色的基本色。设计团队根据广场室外环境、光线变化,在不同材质上反复调试,最终选取了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三种颜色,作为九三当天天安门广场的主色调。年号台底座则由丰饶金向曙光红过渡。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巍然矗立的这组“钢铁长城”年号台,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与相距80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8个核心历史题材浮雕,仿佛形成跨越时空的一场呼应,诠释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建筑工人管张伟,今年56岁,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北京天安门广场重大活动的装置搭建任务。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他拼装过“红飘带”的弧度;2021年建党百年庆典,他组装过年号台的“彩虹桥”。可这次他总说“心里发紧”,生怕辜负了这份特殊的重量。两座年号台分别高14米、长45米、宽6米,总重超过了700吨,需要先在朝阳体育中心进行焊接、预装,再转运到天安门广场重新拼接,其中最大的钢结构模块单元一块就重达27吨。8月23日,年号台和观礼台装置,要在天安门广场完成整体拼装亮相。对于管张伟和工友们而言,“众志成城”这四个字不仅是他们正在拼装的核心装置要传递的主题,更是如期完成任务、不负使命的唯一答案。夜幕降临,天安门广场“钢铁长城”年号台、“众”字形观礼台完整亮相。这一刻,管张伟和同事们感到十分自豪,但多少还有些遗憾。已经是第三次承担广场庆典活动装置安装任务的他,却都没有机会能在活动当天感受现场气氛。然而几天后,他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纪念大会观礼请柬。9月3日当天,管张伟和其他194名工友作为8900多名广场设施建设施工人员代表,坐上了他们自己搭建的广场观礼台,观礼纪念大会和盛大阅兵式。铁流滚滚震大地,战鹰呼啸击长空。当令人热血沸腾的阅兵画面定格在亿万目光中,这场举世瞩目的盛典背后,4200多名志愿者、1000多名环卫工人,以及无数像管张伟一样的身影,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这场荣光。纪念大会尾声,伴随着嘹亮的《歌唱祖国》乐曲,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8万羽和平鸽翱翔天空。在这背后,是一群把时间计算精确到秒的人。小到气球直径标准,细到一厘米装置车定位误差,严到旗语指令拆分,他们精准把控、反复琢磨,只为让气球升空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完美的执着与赤诚。还有一群人,他们虽然远离大会现场,但同样与现场气氛同频共振。养鸽子是董洋家中四代人的共同爱好,每次天安门广场有重大庆典活动需要征集鸽子的时候,他和父亲总是早早报名。董洋家世代居住的什刹海,蓝天白云下,鸽哨回响,青砖灰瓦上,留下岁月痕迹,也见证这方土地今日安宁的生活。伟大时刻,成就经典记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举世瞩目,如何记录下这伟大的历史时刻,让它成为永恒的经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接受任务的第一刻,就决心以“历史最好、世界一流”的电视转播,将纪念大会化作亿万人共同凝视、共同铭记的精神印记。有人说,电视是带着遗憾的艺术,但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拒绝遗憾。从镜头设计到呈现手段,从声画表达到信号保障,对“伟大时刻的经典转化”,都带有自己的一份执着。要让经典定格为永恒。导演组经过反复实地踏勘,为纪念大会直播设置了一个总导演系统和七个分系统,直播机位超过170个,更首次规模化搭建了国产8K超高清转播系统。自2025年6月起,转播团队迎着骄阳,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模拟演练。盛夏7月的北京,酷暑难耐,转播团队转场到天安门广场开始正式搭建工作。对于大家而言,走上广场,才是实地大考。一个月的时间除了全要素演练外,一总七分的转播系统,精益求精,不间断进行局部演练和推演,力争将每一个细节打磨到最好。在直播中,总台创新视角拍摄和特种设备使用量双双创历史之最,首次在阅兵沿线路南设置固定高点机位;首次在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周围启用三条空中索道拍摄系统,借助7台主臂伸缩可达70米、拥有强稳定性和抗风能力的高空作业设备;在首次亮相的地面和空中装备上加装特殊视角微型机位等一系列设计,实现了空地联动呈现阅兵盛况的视听突破。这组被称为“中国排面”的镜头,每一个都经历了总台团队精益求精的设计和不计其数的打磨。长安街上预埋遥控的摄像机和仰拍镜头让战车如钢铁洪流迎面而来,势不可挡。空中梯队一镜到底的设计,轰鸣声中现代化军队的力量感扑面而来。经典镜头必有精神内核,要传递历史记忆,展现伟大抗战精神,彰显和平信念。这是承载民族记忆、彰显和平信念的伟大时刻。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前方共投入超过3000人工作团队,后方1500多人团队,接力承担起纪念大会直播、音响保障、文艺演出及大会同声传译等工作,以85种语言向全球传递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117个国家和地区的1776家海外媒体采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信号,创下单场直播外媒采用量历史最高纪录。多语种报道全球阅读量达23亿,与1.1万余家海外主流媒体合作传播超7万次。这场庄重热烈、大气磅礴、行云流水的视听盛宴,让世界透过屏幕,读懂中国对历史的尊重、对和平的坚守。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伟大精神,注定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光芒。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整场晚会由《怒吼吧 黄河》《红星照耀中国》《不可战胜的力量》《共同的黎明》《正义永恒》五个篇章和尾声《命运与共》构成,将历史时空、艺术时空、情感时空交织融合,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在90分钟的时间里,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勇担重任,带领中国人民勇抵外侮,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转化为一部气势磅礴的情景史诗剧。从1931年到2025年,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可歌可泣、值得铭记的真实故事是无以计数的。如何用有限的时间空间把这些故事讲出来?创作团队给出的答案是:经典瞬间。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叫声儿——娘!擂鼓 !送儿出征!这一幕再现的是,1943年“刘老庄连”面对20倍于己的敌军,为掩护乡亲转移,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这段极富视觉张力的骑兵连舞,以高度凝练的艺术造型,在遍地烽火中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战斗形象,令人耳目一新。铁道游击队舞充满巧思与设计,勾勒出中华儿女的机智抗争身影。气势迸发的大刀舞,尽显血战到底的无畏气魄。整台晚会的舞美造型简洁而富有现代感,为了增强节目的情景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团队让大量珍贵视频史料,经过AI修复等手段,有机融入舞台表演之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全中国的同胞们,今天,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尘封拂去,红色电波,字字铿锵,这段声音,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刻重现的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那一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电波。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是一次全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力量集结。舞台上,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齐上阵。特别是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在排练中接受了精神洗礼,他们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伟大抗战故事,让家国情、民族情可知可感。在第五场《正义永恒》中,当代人与杨靖宇、方志敏等先辈跨越时空对话,告慰英烈,今日中国,如你所愿。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把整场晚会推向高潮!这不是虚构的剧本,是新中国用70多年的发展写下的答案!“如你所愿”这四个字,从历史的伤痕中生长,在英雄的信仰中扎根,在新时代的荣光里绽放!从纪念大会、盛大阅兵的庄重仪式,到《正义必胜》晚会的深情演绎,跨越80年的致敬,是一次对世界和平的呼唤,更是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再出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要告慰英烈忠魂,更要弘扬正确的历史观,向世界昭示: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巍巍长城,抗争精神不朽。薪火长明,续写奋进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