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XKI6V6qFY china.huanqiu.comarticle【行走阿里】典角村——边境线上的忠诚坐标/e3pmh1nnq/e3pra70uk编者按: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刚刚结束,但对西藏60年发展奇迹的探索仍在继续。继9月上旬跟随采访团到那曲市西部四县领略羌塘魅力后,记者又来到阿里地区,深入产业园区、社区村居、固边兴边最前沿、乡村振兴第一线,看大美风景,寻人文故事。 从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沿G219国道行驶约90公里,就来到了边境村之一——典角村。 “典”藏语意为“弹性”,“角”藏语意为“夺”,村子位于森格藏布下游,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被称为“守边固边第一村”,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三山”在此交会。如今,地理要冲典角村在担负守边固边的责任的同时,也在搞建设、搞产业,成为边境线上的先进示范村。 从3户到197户 典角村的历史一度与搬迁连在一起。1959年,由于历史原因,典角村仅剩3户人家;1984年,5户从狮泉河镇加木村搬迁到典角村,后有3户返回加木村;1990年政府再次从加木村动员9户搬到典角村。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个数字一直在增加:2007年,典角村共有32户136人;2013年,典角村共有45户163人;2017年,典角村共有48户171人;经过30余年的发展,2025年7月,典角村共有197户758人。来到位置偏远的典角定居,他们的搬迁,是改变固有生活方式的勇气,也是保国家稳定边境安宁的担当。与此同时,党中央、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陕西援建力量也在典角下了大力气,策划并投资拨建了扎西岗镇典角边境小康示范村、典角村抵边搬迁安居等一批守土固边工程,让拱卫国土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安静的闯将 尼吉拉姆,如果你在典角村打听这个名字,大家都会点头称“知道知道”,甚至热情地带你走到她家门口。这位41岁的藏族女性,在典角村是人人都知的“闯将”,与她对话又会发现,她是个“安静的闯将”。 图为典角村村民尼吉拉姆 摄影:赵钊尼吉拉姆家在陕西援建边境小康示范新居的一排排楼房中靠路边一户。走进户门,院子搭着棚顶,形成了一个大的会客室,墙边一溜柜子,上边摆满饮料、生活用品等,就是一个小小的便民商店了。这只是尼吉拉姆“产业”中的一项,她和丈夫罗启明还经营一家养鸡场、两人都担任护边员等,加上国家边境补贴、草场补贴等,一年下来能有几十万元收入。 图为典角村村民尼吉拉姆的家 摄影:赵钊尼吉拉姆本人个子不高,梳着常见的发髻。对话时,她声音温柔,言辞简约,并不会夸夸其谈。但在她的安静和谦和背后,却是不可忽视的坚韧力量。1997年,年仅13岁的尼吉拉姆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半条腿。为了给她治病,母亲到处借钱,负债累累。坚韧的她没有自暴自弃,坚持拄着双拐回到学校读书。从小学到高中,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在求学过程中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但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学校出来、正在为生活犯愁的时候,县妇联干部来到尼吉拉姆家中,鼓励她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现状。在噶尔县妇联的帮助下,她第一次通过妇女小额贴息贷款,从银行贷款4万元,开办了个小商店和茶馆,做起了小生意。以此为起点,尼吉拉姆从小商店到开养鸡场,事业打开了局面,生活上也跟在典角务工的青海青年罗启明结婚成家了。如今,尼吉拉姆和罗启明的大女儿考上了江苏南通的西藏民族中学,小女儿在噶尔县上学,一家人生活富足、幸福安稳。 尼吉拉姆的成功,折射了边境百姓在国家的关怀下,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国爱民、民守国”的生动诠释。 守边就是守家 除了养鸡开店,尼吉拉姆和丈夫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巡边,这也是典角村每户人家的职责。村里按照顺序编组,定期到一定区域范围内值守巡逻,长久以来,这是职责,也是传统,即使只剩3户人家的时候也没有断过。曾任典角村村支书的嘎玛次仁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4年到2009年的25年间,嘎玛次仁守边巡逻近7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两圈。在以嘎玛次仁为代表的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典角村于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近年来还先后荣获“全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百佳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边境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 图为典角村村民占堆老人巡边照 翻拍:赵钊对典角村村民来说,守边是流淌在血液中的、镌刻在心脏上的、更是用双脚踏出来的。守边就是守家,国好家才稳。这就是典角,一座边境线上的忠诚坐标,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钊) 1759225952602责编:赵钰阳中国西藏网175922595260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eb9e5727e2b9861108a2daa98c34ef53.jpeg{"email":"zhaoyuyang@huanqiu.com","name":"赵钰阳"}
编者按: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刚刚结束,但对西藏60年发展奇迹的探索仍在继续。继9月上旬跟随采访团到那曲市西部四县领略羌塘魅力后,记者又来到阿里地区,深入产业园区、社区村居、固边兴边最前沿、乡村振兴第一线,看大美风景,寻人文故事。 从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沿G219国道行驶约90公里,就来到了边境村之一——典角村。 “典”藏语意为“弹性”,“角”藏语意为“夺”,村子位于森格藏布下游,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被称为“守边固边第一村”,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三山”在此交会。如今,地理要冲典角村在担负守边固边的责任的同时,也在搞建设、搞产业,成为边境线上的先进示范村。 从3户到197户 典角村的历史一度与搬迁连在一起。1959年,由于历史原因,典角村仅剩3户人家;1984年,5户从狮泉河镇加木村搬迁到典角村,后有3户返回加木村;1990年政府再次从加木村动员9户搬到典角村。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个数字一直在增加:2007年,典角村共有32户136人;2013年,典角村共有45户163人;2017年,典角村共有48户171人;经过30余年的发展,2025年7月,典角村共有197户758人。来到位置偏远的典角定居,他们的搬迁,是改变固有生活方式的勇气,也是保国家稳定边境安宁的担当。与此同时,党中央、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陕西援建力量也在典角下了大力气,策划并投资拨建了扎西岗镇典角边境小康示范村、典角村抵边搬迁安居等一批守土固边工程,让拱卫国土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安静的闯将 尼吉拉姆,如果你在典角村打听这个名字,大家都会点头称“知道知道”,甚至热情地带你走到她家门口。这位41岁的藏族女性,在典角村是人人都知的“闯将”,与她对话又会发现,她是个“安静的闯将”。 图为典角村村民尼吉拉姆 摄影:赵钊尼吉拉姆家在陕西援建边境小康示范新居的一排排楼房中靠路边一户。走进户门,院子搭着棚顶,形成了一个大的会客室,墙边一溜柜子,上边摆满饮料、生活用品等,就是一个小小的便民商店了。这只是尼吉拉姆“产业”中的一项,她和丈夫罗启明还经营一家养鸡场、两人都担任护边员等,加上国家边境补贴、草场补贴等,一年下来能有几十万元收入。 图为典角村村民尼吉拉姆的家 摄影:赵钊尼吉拉姆本人个子不高,梳着常见的发髻。对话时,她声音温柔,言辞简约,并不会夸夸其谈。但在她的安静和谦和背后,却是不可忽视的坚韧力量。1997年,年仅13岁的尼吉拉姆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半条腿。为了给她治病,母亲到处借钱,负债累累。坚韧的她没有自暴自弃,坚持拄着双拐回到学校读书。从小学到高中,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在求学过程中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但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学校出来、正在为生活犯愁的时候,县妇联干部来到尼吉拉姆家中,鼓励她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现状。在噶尔县妇联的帮助下,她第一次通过妇女小额贴息贷款,从银行贷款4万元,开办了个小商店和茶馆,做起了小生意。以此为起点,尼吉拉姆从小商店到开养鸡场,事业打开了局面,生活上也跟在典角务工的青海青年罗启明结婚成家了。如今,尼吉拉姆和罗启明的大女儿考上了江苏南通的西藏民族中学,小女儿在噶尔县上学,一家人生活富足、幸福安稳。 尼吉拉姆的成功,折射了边境百姓在国家的关怀下,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国爱民、民守国”的生动诠释。 守边就是守家 除了养鸡开店,尼吉拉姆和丈夫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巡边,这也是典角村每户人家的职责。村里按照顺序编组,定期到一定区域范围内值守巡逻,长久以来,这是职责,也是传统,即使只剩3户人家的时候也没有断过。曾任典角村村支书的嘎玛次仁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4年到2009年的25年间,嘎玛次仁守边巡逻近7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两圈。在以嘎玛次仁为代表的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典角村于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近年来还先后荣获“全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百佳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边境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 图为典角村村民占堆老人巡边照 翻拍:赵钊对典角村村民来说,守边是流淌在血液中的、镌刻在心脏上的、更是用双脚踏出来的。守边就是守家,国好家才稳。这就是典角,一座边境线上的忠诚坐标,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