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WnQlOIEcY作者:陈子帅china.huanqiu.comarticle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中国无人机研究团队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学“蜂鸟采蜜”,无人机实现空中“递工具”/e3pmh1nnq/e7tl4e309【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两架无人机在空中能够像外科医生和护士一样默契配合,“主刀”的操作无人机悬停在空中进行作业,而另一架“护士”无人机将工具箱的剪刀、镊子等工具递给“医生”,双方高度协同,在6级大风的高空中完成类似“手术”的高难度任务……这是中国一个科研团队研发的一套名为“飞行工具箱”的空中协同操作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多架旋翼无人机的空中工具交换,实现了“叠式”飞行状态下的高精度协同作业。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是中国在多旋翼无人机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登上Nature。该团队负责人、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赵世钰日前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 实现无人机“1+1>2”的效能 该团队的科研起点,源于对无人机应用局限的思考。在赵世钰看来,单架无人机载荷有限,无法携带多种工具完成复杂任务,而如果将一架无人机造成“巨无霸”,又面临成本高、体积大、灵活性差的问题。 自然界的蜂鸟采蜜以及空间站的对接给了赵世钰灵感。“蜂鸟拍打着翅膀,悬停在一朵被风吹动的花上,把嘴伸到花蕊里去采蜜。”而当两架无人机在空中交换工具时,就像一只蜂鸟悬停在花朵上采蜜。 该科研团队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空中的工具交换实现无人机“1+1>2”的效能。他们设计的空中协同操作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拥有可伸展机械臂的操作无人机,下半部分是能够携带多种不同类型工具的工具箱无人机。无人机在空中能够随时交换工具,变成执行不同任务的“多面手”。“只有无人机之间交换了工具、电池或其他材料,才能体现它们的协同性和交互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任务。”赵世钰说。 用三大“黑科技”破解6级风干扰 然而,无人机空中“递工具”的想法面临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如果两架多旋翼无人机要交换有效载荷,需要采取“叠飞”的形式,即一架无人机先飞到另一架无人机的上方,再交换工具。但当两架无人机上下“叠飞”时,上方的无人机会向下吹出强烈的“下洗气流”,严重干扰无人机的稳定性。 据专家介绍,实验显示,当两架无人机垂直距离接近至0.6米时,会产生达13.18米/秒的强烈下洗气流,相当于气象学上的6级“强风”。这种等级风力下,人们在风中撑伞也会有困难。因此,在现有的研究中,“叠飞”虽有出现,但通常飞行时长短暂,也未涉及精确空中操作。 如何解决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的摸索,该研究团队设计了3个“黑科技”核心模块来破解这道难题。一是柔性电磁对接机构。这是一个在接触时会自动“吸附”的电磁智能接口,大大提升了对接的精准度。即便两架无人机接上时有稍许的位姿偏移,也能保证对接成功。二是气流扰动估计与补偿方法,是指在下方无人机的电脑中预先植入一个下洗气流速度场模型,可以实时预测操作无人机下方任意位置的气流速度。三是高精度对接与操作控制技术。 “最初不少人觉得这个想法太具挑战性,甚至觉得这是异想天开。”回忆起科研历程时,赵世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团队只能在试错中前行。“过去人们避免无人机飞到一起,而我们必须让它们飞到一起,这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过程,难度非常大。” 在实验室测试中,这套系统做到了不少于20次的连续对接,且20次对接实验的平均误差为0.80厘米(标准差0.33厘米),达到了亚厘米级的精度。两架无人机在空中完成剪彩、抓取、放置等一系列动作。此外,还完成了更加复杂的“三机协作”任务,即在增加一架操作无人机、产生强大“下洗气流”的情况下,无人机依然在稳定状态下完成了任务。“这些任务都是无人机自主完成的,无需人工遥控。”赵世钰告诉记者。 未来可修风电、搞救援 据赵世钰介绍,目前国内外许多团队都在开展对空中作业无人机的研究,空中作业无人机由无人机和作业机构组成,后者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爪子或者一根杆子,其中目前最复杂、最先进的就是无人机和高自由度机械臂的组合。“如果不加机械臂,无人机就是六自由度的刚体在空间进行运动,但加入机械臂后,系统变得更复杂,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该团队研发的飞行工具箱就是无人机与机械臂的结合应用,相当于将机器人“搬到了天上”。赵世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空中作业无人机具备了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操作和移动两大功能,将具身智能和低空经济两大领域融合到一起,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 根据赵世钰的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先进的空中作业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完成复杂、危险的任务。“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涉及风电、光伏、建筑等多领域,无人机可以飞到风机上进行维修作业,飞到高空建筑物的表面进行清洁作业,飞到高山和水面救援。凡是无人机能够飞抵,又有作业任务需求的场景,空中作业无人机都能胜任。” 如果未来要将这项科研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还需要完成哪些工作?赵世钰认为,实验室成果需结合场景打磨,“技术突破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工程优化同样关键。”这套系统的扩展性已得到验证,目前可支持“三机协同”,而未来可以扩展到数量更多的无人机协作任务。 赵世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接下来要朝着两大方向优化该系统,在研究方面,让它更智能、更敏捷;在产业方面,让它更实用、更好用,方便人们操控。 “如今机器人的底层已经越来越成熟,但将多个机器人放在一起协同作业,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赵世钰表示,未来,当空中作业机器人穿梭在风电塔之间,出现在救援现场……这一切都可能始于无人机测试中一次次亚厘米级的“空中握手”。175917077242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9185052514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两架无人机在空中能够像外科医生和护士一样默契配合,“主刀”的操作无人机悬停在空中进行作业,而另一架“护士”无人机将工具箱的剪刀、镊子等工具递给“医生”,双方高度协同,在6级大风的高空中完成类似“手术”的高难度任务……这是中国一个科研团队研发的一套名为“飞行工具箱”的空中协同操作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多架旋翼无人机的空中工具交换,实现了“叠式”飞行状态下的高精度协同作业。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是中国在多旋翼无人机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登上Nature。该团队负责人、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赵世钰日前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 实现无人机“1+1>2”的效能 该团队的科研起点,源于对无人机应用局限的思考。在赵世钰看来,单架无人机载荷有限,无法携带多种工具完成复杂任务,而如果将一架无人机造成“巨无霸”,又面临成本高、体积大、灵活性差的问题。 自然界的蜂鸟采蜜以及空间站的对接给了赵世钰灵感。“蜂鸟拍打着翅膀,悬停在一朵被风吹动的花上,把嘴伸到花蕊里去采蜜。”而当两架无人机在空中交换工具时,就像一只蜂鸟悬停在花朵上采蜜。 该科研团队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空中的工具交换实现无人机“1+1>2”的效能。他们设计的空中协同操作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拥有可伸展机械臂的操作无人机,下半部分是能够携带多种不同类型工具的工具箱无人机。无人机在空中能够随时交换工具,变成执行不同任务的“多面手”。“只有无人机之间交换了工具、电池或其他材料,才能体现它们的协同性和交互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任务。”赵世钰说。 用三大“黑科技”破解6级风干扰 然而,无人机空中“递工具”的想法面临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如果两架多旋翼无人机要交换有效载荷,需要采取“叠飞”的形式,即一架无人机先飞到另一架无人机的上方,再交换工具。但当两架无人机上下“叠飞”时,上方的无人机会向下吹出强烈的“下洗气流”,严重干扰无人机的稳定性。 据专家介绍,实验显示,当两架无人机垂直距离接近至0.6米时,会产生达13.18米/秒的强烈下洗气流,相当于气象学上的6级“强风”。这种等级风力下,人们在风中撑伞也会有困难。因此,在现有的研究中,“叠飞”虽有出现,但通常飞行时长短暂,也未涉及精确空中操作。 如何解决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的摸索,该研究团队设计了3个“黑科技”核心模块来破解这道难题。一是柔性电磁对接机构。这是一个在接触时会自动“吸附”的电磁智能接口,大大提升了对接的精准度。即便两架无人机接上时有稍许的位姿偏移,也能保证对接成功。二是气流扰动估计与补偿方法,是指在下方无人机的电脑中预先植入一个下洗气流速度场模型,可以实时预测操作无人机下方任意位置的气流速度。三是高精度对接与操作控制技术。 “最初不少人觉得这个想法太具挑战性,甚至觉得这是异想天开。”回忆起科研历程时,赵世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团队只能在试错中前行。“过去人们避免无人机飞到一起,而我们必须让它们飞到一起,这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过程,难度非常大。” 在实验室测试中,这套系统做到了不少于20次的连续对接,且20次对接实验的平均误差为0.80厘米(标准差0.33厘米),达到了亚厘米级的精度。两架无人机在空中完成剪彩、抓取、放置等一系列动作。此外,还完成了更加复杂的“三机协作”任务,即在增加一架操作无人机、产生强大“下洗气流”的情况下,无人机依然在稳定状态下完成了任务。“这些任务都是无人机自主完成的,无需人工遥控。”赵世钰告诉记者。 未来可修风电、搞救援 据赵世钰介绍,目前国内外许多团队都在开展对空中作业无人机的研究,空中作业无人机由无人机和作业机构组成,后者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爪子或者一根杆子,其中目前最复杂、最先进的就是无人机和高自由度机械臂的组合。“如果不加机械臂,无人机就是六自由度的刚体在空间进行运动,但加入机械臂后,系统变得更复杂,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该团队研发的飞行工具箱就是无人机与机械臂的结合应用,相当于将机器人“搬到了天上”。赵世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空中作业无人机具备了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操作和移动两大功能,将具身智能和低空经济两大领域融合到一起,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 根据赵世钰的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先进的空中作业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完成复杂、危险的任务。“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涉及风电、光伏、建筑等多领域,无人机可以飞到风机上进行维修作业,飞到高空建筑物的表面进行清洁作业,飞到高山和水面救援。凡是无人机能够飞抵,又有作业任务需求的场景,空中作业无人机都能胜任。” 如果未来要将这项科研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还需要完成哪些工作?赵世钰认为,实验室成果需结合场景打磨,“技术突破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工程优化同样关键。”这套系统的扩展性已得到验证,目前可支持“三机协同”,而未来可以扩展到数量更多的无人机协作任务。 赵世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接下来要朝着两大方向优化该系统,在研究方面,让它更智能、更敏捷;在产业方面,让它更实用、更好用,方便人们操控。 “如今机器人的底层已经越来越成熟,但将多个机器人放在一起协同作业,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赵世钰表示,未来,当空中作业机器人穿梭在风电塔之间,出现在救援现场……这一切都可能始于无人机测试中一次次亚厘米级的“空中握手”。